首頁
告別我們的夥伴―趙綺娜老師/甘懷真
  趙綺娜教授行述
  學經歷暨著作目錄
  歷年開授課程大綱
  趙綺娜老師研究成果簡介/張淑雅
  各界追思文/趙老師家人
  各界追思文/臺大歷史系
各界追思文/同學暨學界友人
 
  歷史系55級的同學們/我們的同學趙綺娜
  王家章/憶當年曲徑行處,笑語隨風
  吳敦義/悼趙綺娜同學
  李有成/傷悼:我的朋友趙綺娜
  宋云偉/悼念趙教授
  余敏玲、張淑雅/照片提供
  林麗雪/送伊歡喜踏入仙界
  段昌國/不散的因緣
  孫雅明/懷念綺娜
  陳芳妹/寄給在天堂的綺娜
  陳玲綿/在北卡教堂山(Chapel Hill, N.C.)的日子
單德興/三十年同事情誼與學術因緣
  曾瑞鈴.柯瓊芳/懷念我們的前同事──趙綺娜博士
  鄧淑蘋/給綺娜的信
  顏娟英/四分溪的友情──記學姊趙綺娜
  各界追思文/學生

 
三十年同事情誼與學術因緣/單德興
  單德興(中研院歐美所)  

  一九八三年七月我進入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一九九一年易名為歐美研究所),與趙綺娜小姐同為助理研究員,因為同事間習慣以「先生」、「小姐」相稱,所以三十年來我都稱她「趙小姐」,她則稱我「單先生」。她的研究室就在我隔壁,也就是現在近美大樓三樓嶺南美術館西側。有天晚上,我的電話響起,原來有人從外面打來給她,卻誤接到我的研究室,於是我敲她的門告知此事,看到來應門的她手裡拿著毛筆,原來正在畫國畫。後來得知她也學過崑曲和平劇,並曾粉墨登場,可見她興趣廣泛、多才多藝。當時她還在攻讀美國北卡大學的博士學位,是所裡積極培養的美國史人才,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回學校與指導教授見面,所以不時往返於臺美之間。等她拿到博士學位,回到所裡,彼此接觸的機會更多,也經常交換意見,像是二十年前選擇中文輸入法時,我們幾經商量,決定採用大易輸入法,成為所裡唯二使用此輸入法的研究人員。

 一九九○年代之後,我的研究重點轉向亞美文學與翻譯研究,而趙小姐的專長是中美關係史,尤其冷戰時期美國對臺灣的文化外交政策,兩人在研究上開始有了交集。她的個性直爽熱誠,對學問十分投入,只要有想法或發現都不吝分享,就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深化了同事之間的情誼。歐美研究所是個多學門的研究所,同事朝夕相處,耳濡目染,多少知道不同學門的特性與要求。趙小姐做事認真,要求嚴謹,讓我見識到歷史學門動手動腳找資料的扎實功夫,以及資料排比與詮釋的能力。她也常說自己從文學理論或文化研究中向我們「偷學」到什麼,足見她在學問上不畫地自限,隨時自我充實。

 她除了平時大力蒐集資料,也非常珍惜本所短期出國研究的機會,往往都到美國國家檔案局和國會圖書館。多次聽她提起出國研究時如何從早到晚檢索、翻閱並影印資料,中午只以三明治裹腹,因時間非常有限,只要看到可能相關的資料就盡量影印,重要的資料隨身攜帶,其他的則裝箱寄回,等返國後再細看,並親自掃描,一一建檔。有次她看到美國國務院贊助華裔美國作家黃玉雪(Jade Snow Wong)亞洲之旅的資料,特地印了一份給我參考。我們之間不時互通有無,我很珍惜這種難得的學習經驗,常說是以她的研究作為我探討臺灣的美國文學研究以及冷戰時期的美國文學翻譯與傳播的基礎,而她也在論文中引用我的研究成果。去年她把發表在《臺大歷史學報》的〈觀察美國──臺灣菁英筆下的美國形象與教育交換計畫,1950-1970〉傳給我,指出在第幾頁引用了我討論今日世界出版社美國文學譯叢之文。其實我那篇論文還是以她對中美文化外交的研究為基礎寫出的,因此彼此之間真正達到跨學門的學術交流的目標。

 趙小姐於二○○三年轉到臺大歷史系,一本認真的態度投入教學,研究上也未鬆懈,與本所同仁維持聯繫,也經常參加近史所的研究活動與學術會議。我有幾次搭交通車去臺大,碰巧遇到她,只見她除了背上的大背包,手上還提著裝滿資料的大袋子,與她嬌小的身軀對比,顯得格外龐大與沉重,她卻活力充沛,一路訴說在教學和研究上遇到的一些情況與心得。有幾次我和內人從臺北回來,在公車上遇到她,她也是不停訴說近況與感觸。從言談中可知她對教學與研究的熱心投入以及對學生的愛護與督導。印象中她的血壓偏高,腸胃較弱,因此有時她提到熬夜找教學和研究材料或批改學生報告,不免令人擔心,但她個性如此,我也只能提醒她要留意健康,她也說熬夜時會想到注重養生的人已經就寢了,但責任心重的她卻未能早點休息。

 她也是很念舊和尊師重道的人。我家隔壁是史語所退休的李學智先生和夫人的寓所,趙小姐每逢農曆年都來向李伯伯和李媽媽拜年,因為李伯伯曾在臺大教過她滿文。李伯伯過世後,她依然每年來向李媽媽拜年,進出時我在自家客廳都能聽到她爽朗的聲音。

 我與她的另一個特殊因緣就是進行齊邦媛教授的口述史,也就是齊老師據以完成鉅著《巨流河》的底稿。我出身外文系,卻無緣成為齊老師的學生,而趙小姐就讀臺大歷史所時,由齊老師講授高級英文,這是專為文學院非外文所的研究生開的英文課。齊老師不僅授課教材廣泛、有深度,而且認真嚴格,給這些研究生很大的震撼,對老師又敬又畏。趙小姐多次提到,齊老師的嚴格訓練對她後來到美國唸博士學位很有幫助,不僅不至適應不良,也多少知道歷史專業以外的一些事。我找齊老師進行口述史的動機,是有意繼與李有成和張力兩位先生合作的《朱立民先生訪問紀錄》之後,再為臺灣的外文學門留下一份史料,而且特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女學者。趙小姐則是在研究中美文化外交時注意到傅爾布萊特交換計畫(Fulbright Exchange Program)及其重要性,而齊老師正是早期臺灣赴美的交換學者。因此她主要是從歷史學門(尤其中美文化外交)以及女性學者與知識分子的角度切入。

 我初次向齊老師提起口述史計畫時,她並未當場答應,等我進一步提供資料再度向她建議時,終於獲得首肯。自二○○二年十月起,我們與齊老師進行了十七次訪談,由我開車載著她和助理張書瑋小姐,到臺師大綜合大樓樓上的咖啡廳與齊老師訪問錄音,也曾一塊到過齊老師在麗水街的家。有一次主題是女性的角色以及遭遇的困難,為了讓齊老師沒有顧慮,只由她與助理前往。助理把訪談錄音全部謄出,趙小姐和我稍事編輯後,交給齊老師。即使我們認為謄稿只要稍事修訂即可出版,但文筆甚佳的齊老師對自己在口述紀錄中的表現並不滿意,一改再改,並在臺大中文系李惠綿教授和散文家簡媜女士協助下,完成了享譽華文世界的《巨流河》。所以此書緣起可說是我和趙小姐幾度商量後,再去懇請齊老師的,齊老師在序言中特別提到此一「書緣」,這也是我與趙小姐比較特殊的緣分。

 乍聞趙小姐往生的消息,我和其他人同感錯愕,因為每次跟她談話都覺得她活力充沛,精神健旺,殊不知她因為熱心教學,努力研究,求好心切,竟然如此折損自己的健康。如今她走了,大家都非常不捨。個人年事漸長,遇到生離死別的事愈來愈多,更常讓我回想大二念英國文學史時所讀到的第一個劇本──中世紀的道德劇《世人》(Everyman)。全劇以擬人化的方式呈現出底下的要旨:人世間獲得的一切到頭來都要離你而去,而唯一陪伴逝者的就是在世間所做的善行(Good Deeds)。趙小姐教學、研究都很認真,對朋友、同事和學生都很熱誠,累積了許多善行。在此祝福一生認真、熱誠、直爽的她,放下塵世的牽掛與繫絆,善行相陪,一路好走。謹以此文紀念我們三十年的同事情誼與學術因緣。

  2013年4月12日
臺北南港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製作  
電話:33664700  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文學院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