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人簡介-李守孔/林能士
  李守孔教授指導之博、碩士論文目錄/胡平生
各界追思文
  胡平生/永懷守孔師
  古偉瀛/懷師雜憶
  曾華璧/點滴追憶.悼念守孔恩師
李達嘉/懷念吾師李守孔教授
  李黎(鮑利黎)/李守孔老師的晚年
  段昌國/懷念守孔師二三事
  臺大歷史系60級的學生們/恭送李守孔老師_來自60級系友的唁悼
  唐啟華/李守孔教授與東海歷史研究所
  于永廷/敬悼李守孔恩師
  王汎森/懷念李守孔老師
  劉景輝/只留清氣滿人間-悼念李守孔師
  李君山/守孔老師與我


 
李達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我第一次見到李老師是在大三的時候。那時我就讀中興大學歷史系,段昌國老師邀約李老師蒞校演講。當時李老師撰寫的《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早已是大專院校普遍使用的教本,《國民革命史》又是民國史研究的先鋒之作,在學界享有盛名。我們在台中,難得有臺大的名師前來演講,幾乎全系師生都去聆聽,還有些外系的學生也慕名而來,擠滿了整個演講廳。李老師的講題是〈中國現代史的幾個關鍵年代〉,以幾次重大事件來勾勒中國現代史的樣貌。他的河南口音雖重,但是講述提綱挈領、條理分明,大家都反應很好,可以說是一場很成功的學術演講。

  1980年我考上臺大歷史研究所碩士班,選修李老師的中國近代史、現代史專題課程,成為李老師正式的學生。李老師上課時,對於史事的來龍去脈講述得很清楚,他的記性很好,聲如洪鐘。有時候他會走下講台,到同學座位間,降低聲量說一些現代史的秘辛,老師說這些不用做筆記,但是我們卻特別感到興趣。

  當時碩士班有一般史組和近代史組之分,我們這一班近代史組有杜繼平、牛道慧、王玥民和我共四位,碩士論文都請李老師指導。王汎森由李老師和李永熾老師共同指導,後來周雲錦也請李老師指導。那個時候國內的中國現代史研究風氣未開,教育部為了鼓勵研究生研究中國現代史,特別設立中國現代史研究獎學金,金額雖然不多,對於我們這些研究生來說卻不無小補,我因而投入複雜的民國史研究。李老師對學生非常寬厚,他會關心我們的論文進度,但是從來未曾給我們壓力。他介紹我去國民黨黨史會看資料,也介紹我和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總幹事阮毅成先生見面。阮毅成先生的父親阮荀伯(性存)是聯省自治運動期間制定浙江省憲法的重要人物,我希望能從那裡獲得寶貴的資料,可惜事與願違。我的碩士論文寫完幾個章節的初稿後,才交給李老師看。當時言論尺度較緊,我的論文對孫中山和陳炯明之間的衝突提出異於習見的觀點,李老師看後原本擔心我會觸犯禁忌,但是隨後表示既然有所論據,應該沒關係,他說我的論點可能會在學界更有影響力。李老師對學生的包容和對學術研究自由的尊重,於此可見一斑。

  1986年,我回到臺大歷史研究所唸博士班,再度請李老師指導博士論文寫作。當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張玉法先生應聘到所裡開課,所裡老師建議我請李老師和張老師共同指導,希望我能在兩位老師的共同啟迪下開拓更大的視野。李老師深表贊同,並高度推崇張老師的學術成就,展現學人的恢宏氣度。

  李老師身體向來硬朗,1989年秋卻突然喪失造血功能,每隔一段時間須賴輸血維持,兩年間住院六次,飽受煎熬。我到他住家探望,他告訴我可能因為當年撰寫《國民革命史》,在一個多月的期限內趕出五十萬字以上,過度勞累所致。當時醫院除了輸血,還施打類固醇,造成手臂多處腫瘤,而且夜裡往往無法成眠,見之令人不忍。我當時接觸氣功,曾向老師提及不妨一試。師母曾問我能否教老師氣功,但我僅習皮毛,不敢造次。老師受病魔所苦,於1990年7月自臺大歷史系提前退休。後來老師奇蹟式地完全痊癒,他告訴我曾習氣功治療,但不能確定是藥物或氣功或是退休後壓力減輕所致。總之,老師身體能夠康復,我們都覺得高興。

  李老師退休時,我還未寫完博士論文,他說我是他的關門弟子,以後不再指導學生了。不過,後來李君山又去請他指導,成了李老師真正的關門弟子。老師退休時,我進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他非常高興,勉勵我潛心研究,說將來成就不可限度。至今想起老師的話,仍覺慚愧。

  李老師和師母住在林森南路巷子裡的日式宿舍,去拜訪他時,他都親自出來開門,領我到書房閒聊。老師不會嚴肅地談學術,而是非常親切地閒話家常,表達對我們的關心。他和師母的生活非常樸實,家裡沒有講究的傢俱。有一回我要離去時已近晚餐時間,老師要留我下來吃飯,說:「我們吃什麼,你就跟著吃什麼。」我怕臨時增添打擾,還是告辭。我拜訪老師多次,始終不知道師母張潤民女士載譽藝林,直到1995年1月她送給我一本題名畫冊《浮生留痕》,始知她的畫作經常應邀展出。老師和師母皆謙和低調若是。

  李老師指導過和教過的學生不計其數,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學長們定期在每年教師節邀老師聚餐。席間杯觥交錯,大家暢言歡笑,毫無顧忌。老師曾經說每年教師節和學生們的聚會是他最期待的。1995年老師和師母赴美定居後,每年教師節前仍會回臺小住,和學生們聚會後才返美。這樣的聚會持續了幾年,後來老師和師母年事漸高,不堪奔走,遂行中斷。

  老師和師母赴美定居,我們原本擔心他因為語言隔閡、交通不便,生活上無法適應。但是他說那兒華人甚多,參加教會、老人協會等團體,亦不寂寞。有時去老人協會講中國現代史給老人們聽,他們亦感到興味盎然。不知道他是否還經常壓低聲量講述秘辛?

  接獲師母和老師相繼辭世消息,雖然他們高壽而無憾,我內心仍感戚然。謹草此短文,感念吾師慈愛長者,檢出吾師所寄信箋、贈送的書籍、畫冊,撫物追思,我的內心迴盪不已。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製作
電話:33664700  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文學院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