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歷史系中文官網

博士論文目錄

 Art editor Img 博士論文目錄 · 111 ~ 120


畢業年 姓名 題名 指導教授
111 陳瑢真 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大員倉儲與東亞貿易 李文良
康培德
111 林牧之 四至五世紀東晉南朝的地方編組與國家建構 陳弱水
111 黃琬柔 第三隻眼:近代中國轉型時期的歷史小說 王汎森
王遠義
111 何幸真 權力與史學:明代官方修史制度的政治作用 陳熙遠
111 蔡佩玲 涇渭流域周人族群關係的考察:考古學與文獻學的對話 閻鴻中
112 林楓珏 唐代中後期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關係——以兩稅法和稅茶為例 甘懷真
112 張純芳 從觀測到監控——近代東亞疾病地圖之研究 呂紹理
劉士永
112 謝仁晏 移動的朝廷——盛清巡幸中的政務溝通與決策 陳熙遠
112 金奉俊 從「藩屬」到「邦交」(1876-1899)– 以光緒年間清和朝鮮的外交互動為中心 – 陳熙遠
金衡鐘
112 詹景雯 張君勱的「人民」思想(1906-1937 王遠義
113 李鎧揚 殖民政府的地方行政與臺灣人的政治參與:(1895-1920 吳密察
113 增田高志 近代「臺灣社會」的形成過程:以 1920 年代至 1930 年代人之移動所做的探討 吳密察
113 吳政緯 東亞文化交流網絡中的明清「禁書」 古偉瀛
劉序楓
113 楊朝傑 清嘉道年間臺灣彰化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李文良
113 蔡仲岳 最後的八旗:從帝制到共和的伊犂邊疆治理(1884-1938 黃克武
113 王湘文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史(1933-1949 王遠義
113 孫欲容 明清琉球知識的建構以及與他者之互動 陳國棟

 Art editor Img 博士論文目錄 · 101 ~ 110


畢業年 姓名 題名 指導教授
101 王雲洲 清代地方文官制度研究——以臺灣為例 許雪姬
101 陳志豪 清帝國的版圖邊陲:新竹頭前溪中上游的土地制度與社會變遷(1790-1895 李文良
101 凃宗呈 神魂、屍骸與塚墓——唐代兩京的死亡場景與喪葬文化 陳弱水
甘懷真
101 李如鈞 學校、法律、地方社會——宋元的學產糾紛與訴訟 梁庚堯
101 王萬雋 秦漢至南朝的國家與蠻人——以政區、官爵和賦役制度為中心 陳弱水
101 古怡青 隋代中央武官研究 甘懷真
高明士
101 查 忻 荷蘭改革宗教會在十七世紀臺灣的發展 古偉瀛
101 王超然 國共治理四川基層之比較(1935-1952 陳永發
102 林正慧 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 黃富三
102 陳聖屏 柏楊的社會與文化論述,1960-2008 古偉瀛
林 端
102 王一樵 天下之患為人滿——清朝嘉、道、咸以來的棚民問題、士人議論與官方政策 王汎森

103

朱開宇 唐代交通圖與唐帝國的空間運作——邊防、軍政佈局及歷史意義 梁庚堯
范毅軍
103 胡雲薇 延續與斷裂——唐宋之間北方的士人研究 陳弱水
甘懷真
103 陳怡宏 臺灣農村的「皇民化」——高雄州「部落」社會教化團體的運作 吳密察
103 曾堯民 唐代的法華修行與念佛之會通——以千福寺飛錫的法華三昧與念佛三昧為中心 周伯戡
103 游逸飛 戰國至漢初的郡制變革 邢義田
103 黃麗君 皇帝及其包衣奴才:論清代皇權與內務府官僚體制 陳國棟
103 雷晉豪 征服與抵抗:周代南土的政治動態與文化轉型 陳弱水
陳昭容
104 李長遠 融道入儒:唐宋思想轉型期間的士人與道家傳統 吳展良
104 翁稷安 主義是從——國民政府的「主義化」推動(1925-1937 王汎森
104 張維玲 經典詮釋與權力競逐:北宋前期「太平」的形塑與解構(960-1063 梁庚堯
105 吳修安 唐宋時期鄱陽湖流域的環境變遷與地域社會 陳弱水
105 吳國聖 蒙古帝國王族世系譜研究 甘懷真
張廣達
105 林穎鈺 清末的恐慌、卑辱與狂暴——庚子年前後的激烈心態 吳展良
105 施純純 革命抑反革命?蔣中正革命道路的起源(1919-1927 王遠義
105 陳建守 啟蒙如何運動:近代中國「啟蒙運動」的概念史 古偉瀛
黃克武
105 蘇聖雄 蔣中正與統帥部的組建及運作戰——以徐州會戰為中心 胡平生
106 李佩蓁 條約制度與地方社會——十九世紀臺灣的華洋互動、地方治理和官商關係 吳密察
106 邱士杰 經濟學的「民族形式」道路:中國革命裡的馬克思經濟學說(1927-1949 古偉瀛
106 高震寰 從勞動力運用角度看秦漢刑徒管理制度的發展 邢義田
劉增貴
閻鴻中
106 陳慧先 「原漢分治」下的人群隔離與跨界(1930-1960s 周婉窈
106 楊曉宜 唐代司法官員的法律秩序觀——以法典行用與斷案場域為中心 甘懷真
陳登武
106 蔡明純 近代中國的海外旅行文化(1866-1941):以遊歷風氣到旅行事業的推展為中心 古偉瀛
106 韓承樺 當「社會」變為一門「知識」:近代中國社會學的形成及發展(1890-1949 古偉瀛
黃克武
107 黃子寧 利益囡仔: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兒童教育與家庭教養 (1865–1936 許雪姬
古偉瀛
107 周馥儀 戒嚴時期黨國控制下台灣民營廣播之興衰(1952-1987 周婉窈
107 林易澄 「中國經濟」的誕生:經濟治理、知識生產與公共想像(1906-1992 黃進興
108 吳景傑 法律、犯罪、社會:清代後期重慶竊盜案件的官員思考模式 邱澎生
108 郭珮君 教團、儀式、權力: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天台佛教 周伯戡
109 曾獻緯 戰後臺灣糧食體制的形構及其變革(1950-1974年) 呂紹理
李為楨
109 陳偉智 田代安定:博物學、田野技藝與殖民發展論 吳密察
109 林宗閱 帝國之隙:唐代前期的軍政危機及其對策 甘懷真
109 黃怡君 西漢官吏的選任與遷轉 閻鴻中
109 許秀孟 匱乏的治理:太平洋戰爭期間上海的食物配給與日常生活 陳永發
109 李志鴻 七至九世紀東亞佛教王權的建構與展示 甘懷真
109 李麗芳 檔案裡外之文化——從乾隆初期刑科題本析論刑案書寫 陳熙遠
109 吳俊瑩 日治台灣警察與現代生活秩序的形塑:以違警罪的即決為中心 王泰升
109 歐陽宣 金聲玉振——考古與文獻所見「周樂」及其政治意涵 杜正勝
110 郭婷玉 日本時代臺灣地方信用組合的運作與發展:以高雄中洲、興業信用組合為例 呂紹理
110 丘文豪 十九世紀的理學經世:吳廷棟及其學侶的嚴格化程朱學 吳展良
110 蔡松穎 官僚、喇嘛、晉商與歸化城(1634-1911):權力網絡的分析 陳國棟
110 黃庭碩 禪運與世緣:唐宋世變下的禪宗及其開展(740-1100 陳弱水
110 蕭 琪 宋明之間老年醫護觀念的形成與傳衍 衣若蘭
110 石昇烜 從簡牘物質形態論秦漢基層公文書制度與行政 邢義田
110 鹿智鈞 「帝國邊疆」與「滿洲原鄉」:清朝前中期吉林地區之治理情境與政策運行(1644-1860 邱澎生

 Art editor Img 博士論文目錄 · 91 ~ 100


畢業年 姓名 題名 指導教授
91 李君山 全面抗戰前的中日關係——自九一八至青島事件 李守孔
91 孫慧敏 建立一個高尚的職業——近代上海律師業的興起與頓挫 陳永發
91 高郁雅 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1945-1949 林能士
胡平生
91 張崑將 日本德川時代「至孝」與「純忠」思維的典型——以陽明學與兵學為中心 黃俊傑
91 許佩賢 台灣近代學校的誕生——日本時代初等教育體系的成立(1895-1911 吳密察
91 陳宗仁 東亞海域多元勢力競爭下雞籠、淡水地位的轉變(1400-1700 曹永和
黃富三
92 李福鐘 新民主主義時期(1949-1956)中國共產黨的私營工商業政策 陳永發
92 金仕起 論病以及國——周秦漢方技與國政關係的一個分析 杜正勝
92 洪進業 具象與抽象——從形制到觀念的秦漢服飾之研究 葉達雄
92 洪麗完 從部落認同到「平埔」我群——台灣中部平埔族群之歷史變遷(1700-1900 王世慶
92 張幸真 台灣知識社群的轉變——以台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到台灣大學物理系為例 李永熾
92 楊    翠 鄉土與記憶——七O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 李永熾
92 劉燕儷 唐代的夫妻關係——以禮律規範為中心 高明士
93 宋惠中 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清代前期閩浙贛交界地區的個案分析 徐 泓
劉翠溶
93 郭耀力 商戰與大同在進步的時代——清末民初滬、津的商會(1904-1927 劉翠溶
94 王仁祥 人倫鑒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 阮芝生
94 林志宏 民國乃敵國也——清遺民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轉變 古偉瀛
王汎森
94 張藝曦 王學、家族與地方社會——以吉水、安福兩縣為例 王汎森
94 陳元朋 舉箸常如服藥——本草史與飲食史視野下的「藥食如一」變遷史 杜正勝
94 謝昆恭 先秦知識分子的歷史述論 葉達雄
95 王立本 國共內戰在西北(1945-1949)——從陝西鏖兵到蘭州對決 胡平生
95 吳啟訥 新疆——民族認同、國際競爭與中國革命, 1944-1962 陳永發
95 張文昌 唐宋禮書研究——從公禮到家禮 高明士
95 曾品滄 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 黃富三
95 黃玫茵 唐宋間長江中下游新興官僚研究(755~ 960A.D. 高明士
95 蔡宗憲 南北朝交聘與中古南北互動(三九六─五八九) 陳弱水
96 吳雅婷 移動的風貌——宋代旅行活動的社會文化內涵 梁庚堯
97 呂世浩 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 阮芝生
98 周敘琪 明清家政觀的發展與性別實踐 林維紅
98 林韻柔 五臺山與文殊道場——中古佛教聖山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陳弱水
98 楊俊峰 唐宋之間的國家與祠祀——兼論祠祀的「中心化」 陳弱水
98 廖宜方 唐代的歷史記憶 陳弱水
甘懷真
99 王安泰 再造封建——魏晉南北朝的爵制與政治秩序 陳弱水
甘懷真
99 張    遠 清中期北京梨園花譜中的性別特質建構 林維紅
99 葉言都 台海分治初期兩岸報業之比較分析(1949-1958 胡平生
99 葉泉宏 抗美援朝後勤作戰研究1950-1953 陳永發
99 趙立新 南朝士人的仕宦途徑與僚佐官歷 陳弱水
甘懷真
99 趙潤昌 先秦諸子對周代政教傳統的挑戰與回應 甘懷真
99 鄭雅如 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 李貞德
甘懷真
100 查 忻 荷蘭改革宗教會在十七世紀臺灣的發展 曹永和
古偉瀛
100 陳思宇  冷戰、國家建設與治理技術的轉變:戰後台灣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形成(1949-1973 陳永發
100 黃裕元 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 吳密察
100 蕭明禮 海運興國與航運救國:日本對華之航運競爭(1914-1945 黃富三
陳慈玉
100 賴玉玲 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以臺灣中北部邊區社會的治理為例(1722-1920 許雪姬

 Art editor Img 博士論文目錄 · 81 ~ 90


畢業年 姓名 題名 指導教授
81 張寅成 戰國秦漢時代的禁忌 韓復智
81 薛化元 張君勱思想研究 李永熾
82 甘懷真 唐代京城社會與士大夫禮儀之研究 高明士
82 呂春盛 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以權力結構演變為中心之考察 鄭欽仁
82 張繼昊 北系部落民與北魏政權研究 鄭欽仁
82 陳家秀 從區域研究之角度探討宋代成都府路之發展 趙雅書
83 李達嘉 商人與政治——以上海為中心的探討(1895-1914 李守孔
張玉法
84 邱澎生 商人團體與社會變遷——清代蘇州的會館公所與商會 徐 泓
85 巫仁恕 明清城市民變研究——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 徐 泓
劉翠溶
85 金榮煥 拓跋鮮卑早期歷史研究——以《魏書》〈序紀〉之分析為中心 鄭欽仁
85 羅彤華 唐代民間借貸之研究 高明士
86 林玉茹 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 黃富三
86 邱仲麟 不孝之孝——隋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考察 徐 泓
86 閻鴻中 周秦漢時代家族倫理之變遷  阮芝生
管東貴
87 王鴻泰 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 李永熾
87 林偉盛 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貿易(1622-1662 曹永和
87 劉季倫 中國極權主義的思想根源 李永熾
87 蔡幸娟 北朝女主政治與內廷職官制度研究 鄭欽仁
88 李建民 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 阮芝生
88 李訓詳 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 韓復智
88 李慶龍 羅汝芳思想研究 古偉瀛
88 陳識仁 北魏修史事業與《水經注》的形成  逯耀東
88 童長義 伊藤仁齋研究——以「實」概念為中心 李永熾
88 鄭愛蘭 商周宗教與藝術所反映的社會政治心態之研究 杜正勝
89 江燦騰 殖民統治與宗教同化的困境——日據時期臺灣新佛教運動得頓挫與轉型 李永熾
89 潘光哲 近代中國「民主想像」的興起(1837-1895 李永熾
90 李文良 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 曹永和
吳密察
90 李明仁 北朝、隋及唐朝前期繼承制之研究 鄭欽仁
90 劉馨珺 南宋縣衙的「獄訟」 王德毅

 Art editor Img 博士論文目錄 · 71 ~ 80


畢業年 姓名 題名 指導教授
71 許雪姬 清代台灣武備制度的研究——台灣的綠營 楊友濂
71 劉淑芬 六朝時代的建康 傳樂成
孫同勛
72 金善昱 隋唐時代中韓關係研究——以政治、軍事諸問題為中心 傅樂成
高明士
72 胡平生 復辟派在民國 李守孔
72 陳 華 清代咸同年間山東地區的動亂——咸豐三年至同治二年 李守孔
74 邵台新 漢代河西四郡的拓展 孫同勛
74 張水木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中德外交關係之演變 王曾才
李守孔
74 劉增貴 漢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與官僚化 韓復智
76 李亨求 渤海沿岸古代文化之研究 阮芝生
黃士強
76 睦銀均 晚清中韓關係之研究(一八六四~八五)——以興宣大院君與清廷的關係為中心 李守孔
76 劉靜貞 北宋前期皇權發展之研究——皇帝政治角色的分析 王德毅
77 賴惠敏 明清浙西士紳家族的研究 劉翠溶
徐 泓
78 曹在松 葉適「經世」思想研究 王德毅
79 吳慧蓮 六朝時期的選任制度 鄭欽仁
79 赤嶺守 清末琉球復國運動之研究 陳捷先
80 王健文 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500B.C.-8A.D 黃俊傑
80 宋德喜 「關隴集團」中的代北外戚家族研究——以獨孤氏及竇氏為例 孫同勛
80 金善珠 秦律的形成與發展 韓復智
80 陳淑銖 浙江省土地問題與二五減租(1927-1937年) 劉翠溶
80 劉素芬 渤海灣地區口岸貿易之經濟探討(1871-1931 劉翠溶

 Art editor Img 博士論文目錄 · 71 ~ 80


畢業年 姓名 題名 指導教授
62 何 烈 清咸.同時期的財政 夏德儀
62 阮芝生 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 沈剛伯
李宗侗
62 徐 泓 明代的鹽法 夏德儀
63 孫鐵剛 中國古代的士和俠 傅樂成
63 羅龍治 李唐前期的宮闈政治 傅樂成
64 張 元 宋代理學家的歷史觀——以資治通鑑綱目為例 方 豪
65 樂炳南 日本出兵山東與中國排日運動——一九二七~二九年 李守孔
66 林能士 辛亥革命時期北方地區的革命活動  李守孔
66 張永堂 方以智的生平與思想 方 豪
66 梁庚堯 南宋的農村經濟 林瑞翰
67 黃敏枝 宋代寺院經濟的研究 傅樂成
方 豪
69 陳錦忠 先秦史官制度的演變 杜維運
陳 槃
69 黃寬重 南送時代抗金義軍之研究 陶晉生
王德毅
70 李東華 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九世紀末——十五世紀初) 王曾才

 Art editor Img 博士論文目錄 ·  60年以前


畢業年 姓名 題名 指導教授
59 逯耀東 魏晉史學的特色——以雜傳作範圍所作的分析 沈剛伯
李宗侗
姚從吾
60 趙雅書 蠶桑業與絲織業在宋代的經濟地位 方 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