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歷史系中文官網

碩士論文目錄

 Art editor Img 碩士論文目錄 · 111~120


畢業年 姓名 題名 指導教授
111 李聿康 跨國視野中古巴苦力的國籍再定義過程,1874-1878 陳熙遠
111 吳佩璇 十九世紀〈臺灣山海全圖〉的繪製及其時代背景 李文良
陳宗仁
111 陳質方 從歷史教學法面向論呂祖謙《東萊博議》及其《左傳》學著作 宋家復
111 張顏釗 唐代劍南藩鎮與中央關係研究——以代、德二朝為中心(762-787 甘懷真
111 陳靖沇 理查.普萊斯與英格蘭廢止《檢覈法》與《地方公職法》運動,1720-1791 楊肅献
111 蔡昂叡 來生大留種子:徽人金聲的鼎革歲月與歷史記憶 長谷川正人
111 李逸祥 戰後初期臺灣學校教育的國語運動(1945-1950 李文良
111 班天瑞 二十世紀初期北臺灣善書中的性別與性工作 衣若蘭
111 謝慧娜 憨山德清的入世思想與作為 吳展良
111 廖明威 英殖民時期柔佛峇株巴轄的土地改制與地方頭人(1910-1941 羅士傑
111 游騰元 「盜賊」與「秩序」:明代晉南地方騷亂與行政應對 王鴻泰
111 陳恬緣 抗爭平等選舉權:重探 19 世紀英國女權運動開拓者安.奈特與她的時代 秦曼儀
111 黃方碩 致君澤民——宋代政治論述中的文臣典範 方震華
111 賀卓霖 中晚唐江南隱逸現象研究——以張祜、方干、陸龜蒙為例 陳弱水
111 朱亦文 東漢職官儀注書研究 閻鴻中
112 梁展達 妥協下的新秩序:十九世紀中葉廣州府石井的昇平社學 羅士傑
112 王紫讓 殷商晚期的絕對年代——以周祭祀譜為中心的討論 黃銘崇
112 曾信豪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與遠東難民計畫的國際合作(1954-1962 陳翠蓮
112 廖子萱 冒亂宗支:明代宗室的非婚生子女問題國 陳熙遠
邱仲麟
112 林于煖 民營產業的能動性:戰後高雄民營造船業的區位變遷(1945-1990 呂紹理
112 林彥佑 森林保育與地方林政:以日治時期宜蘭地區為中心 李文良
112 胡厚得 創業與守文:南宋君臣對高宗中興形象的建構與利用 方震華
112 陳沫璃 城隍子孫的游移:晚清浦東鄉鎮社會的地方精英與地方政治,1860-1911 羅士傑
112 杜川東 成舍我在台灣:言論自由、新聞教育與政治理念(1952-1991 李君山
朱浤源
112 林百尉 殷墟布局研究的再思考——以小屯遺址區為例 黃銘崇
112 徐祥弼 打造「自由中國」:亞洲基金會與冷戰初期的臺灣(1952-1960 陳翠蓮
112 胡瑞安 戰後臺灣「半山」的角色、興衰與評價(1945-1990s 陳翠蓮
112 喬淇奧 法律的文明之旅:近代中國關於女性合法性交年齡的爭論(1911-1938 長谷川正人
112 林彥佑 森林保育與地方林政:以日治時期宜蘭地區為中心 李文良
112 賴炣妌 「理性的雅趣」:威廉.科蒂斯《植物學雜誌》 的圖繪與知識建構 劉巧楣
113 孫靖睿 蔣經國的形象塑造——以報紙與教科書為中心的觀察(1950-1988 陳翠蓮
113 王 威 清領後期中臺灣的地方政治與社會發展(1820-1895 李文良
113 廖容慈 祭在國事與民政之間:清代的官祀龍神廟 陳熙遠
113 王智霖 朱謙之面對現代性的挑戰 王遠義
113 魏駿達 法祖與經世:高岱(1508-1564)《鴻猷錄》的歷史編纂與思想 衣若蘭
113 張潔予 晚明泰州的水患與地方紛爭 (1522-1644 王鴻泰
113 曾凱文 十九世紀初英帝國的印度群島殖民知識:以萊佛士和克勞福德為例 陳慧宏
113 曹惟晴 從神社祭祀到「國民行事」:日治時期祈年祭的引入與發展 顏杏如
113 楊凱鍵 國族史敘事與創傷記憶:以馬來西亞武吉哈蓬事件為討論中心 韓承樺
113 王家源 政權的安慰劑:僑務制度的日常化與戰後臺灣(1949-2023 羅士傑
113 金海璱 高一生與曺奉岩:1950 年代臺韓政治案件之比較 周婉窈
113 張哲叡 理解革命:中國蘇維埃的革命理論和隱喻 王遠義
113 陳奕豪 十四至十八世紀中國「閨妝知識」的分類與編輯 衣若蘭
113 高小筑 從軍訓教官看臺灣中學校園的控制(1950-1990 陳翠蓮
113 蔡宗平 花蓮勝安宮王母信仰的雙重特質及其對地方社會之影響 康 豹
113 黎駿朋 荀子的博學主義與戰國思想交鋒 傅 揚
113 王璟銘 迪斯雷利與格拉斯頓:十九世紀不列顛選舉改革與身體表演(1865-1880 林美香
113 賴敏甄 戰後臺北市道路交通秩序的形塑(1945-1960s 呂紹理
114 陳昱達 杉浦重剛與明治時期政教社的殖民想像與論述 曾寶滿
藍弘岳
114 張淨嵐 中村哲的政治思想:戰後民主與君主虛政 曾寶滿
藍弘岳
114 陳彥熾 翁文灝的經濟思想及實踐——兼論資委會轉向的性質 王遠義
114 張廣權 哲學家王與僭主——西元前四世紀西西里島敘拉古城的政治互動 陳慧宏
114 張存一 從自然到人:霍爾巴赫《百科全書》礦物史詞條對其自然哲學之影響 林美香
陳正國
114 黎俊澂 從醫學視角探討明清時期的飲食嗜好與疾病——以辛辣為例 張嘉鳳
114 劉政祐

疾病與邊疆——以北宋越南戰爭 (981-1076)為例

張嘉鳳

 Art editor Img 碩士論文目錄 · 101~110


畢業年 姓名 題名 指導教授
101 許朝祺 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理性神觀念的發展脈絡 王世宗
101 邱柏翔 清代臺灣番屯制度之研究:以臺中東勢為中心(1784-1825 李文良
101 郭珮君 《金光明經》的護國思想與古代日本國家:以天武朝為中心(673-686 周伯戡
101 黃富奎 梁武帝佛教孝道觀:在傳統中國政治文化中的突破與困境 周伯戡
101 黃怡君 西漢武帝時期「省官」的變化及其原因 閻鴻中
101 李峙皞 「自由」的再詮釋:格林思想及其時代 楊肅献
101 李協展 《孔子家語》彙校及其故事版本研究 閻鴻中
101 黃智新 博林布魯克的政治策略(1726-1738 楊肅献
101 林盈君 漢代的衣冠禮俗 劉增貴
101 蘇婉婷 節日的想像與實踐——明清重陽節的文人活動與詮釋 陳熙遠
101 呂雅婷 秦與漢初律令反映的親屬關係 李貞德
101 陳冠宇 宋代的地方攝官問題 梁庚堯
101 蔡佩玲 記事、人稱與女性作器:西周時期殷人家族器銘研究 閻鴻中
101 樂羽嘉 新聞自由在中國的傳遞與實踐——以董顯光和馬星野為中心 趙綺娜
101 黃彥儒 西晉禮制秩序中宗室諸王之地位 甘懷真
101 王瑋筑 十九世紀北臺灣大坪溪與上坪溪流域之族群社會與國家 李文良
101 胡馨怡 唐代前期山東士族的科舉活動和文學參與 陳弱水
102 陳建元 約書亞.塔克論自由貿易與美洲革命:一種對啟蒙思想史的研究 楊肅献
102 毛元亨 宋代江浙的稻米徵買時程 梁庚堯
102 吳宛臻 摩西.孟德爾頌與啟蒙運動 楊肅献
102 李志鴻 六至七世紀初東亞的王權與佛教 甘懷真
102 李靜慧 從贈禮到封鎖: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對北部山區原住民的認識與控制(1895-1909) 周婉窈
102 施昱丞 「本史跡以導政術」:柳詒徵的文化史書寫 閻鴻中
102 馬斐力 新文化運動知識分子的新時間意識與現代性的重新定義:以陳獨秀與梁漱溟為例 吳展良
102 商哲雅 禁淫詞:明末清初人欲論述與禁書政策 王鴻泰
102 張大偉 馬雅各醫生在台的傳教工作(1865-1871 楊肅献
周婉窈
102 張尹寧 禽鳥之微,不可通於政治乎——鷹與滿洲政治文化 陳熙遠
102 張佑如 皮耶爾.貝爾(Pierre Bayle)關於宗教不寬容的反思 楊肅献
102 陳冠辰 明清時期于謙的形象演變與民間信仰 李孝悌
102 黃昱翰 重把乾綱握?——滿洲國帝制之成立與時人認識 周婉窈
102 黃庭碩 唐宋之際的東南士人與政治——以楊吳、南唐為中心 陳弱水
102 劉育信 地理認識及其流變——以中國海洋文獻的大食概念為例 陳宗仁
102 劉昱妤 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 1737-1809)的北美經驗及其政治經濟學 楊肅献
102 歐陽宣 秦稱戎狄——秦人的文化形構剖析 杜正勝
102 謝仁晏 祀典之外——明清北京天壇管理研究 陳熙遠
103 楊可倫 社會主義的城市課:大躍進時期上海市編教材與教學活動 王遠義
103 饒以德 從雲南到泰北: 一九五零年代中國內地會傈僳族傳教工作的轉向 古偉瀛
103 王歆伃 論基督教神愛世人觀念在中古法律上的體現 王世宗
103 石昇烜 何處是居延?——居延城建置反映的漢代河西經營進程 邢義田
103 宋彥陞 以儒為帥:北宋統兵文臣傳統的建立(1004-1085 方震華
103 李丞家 南進.殖民——戰國晚期的秦南郡 杜正勝
103 林琮舜 臺灣史研究在高中教科書中的落實與落差 周婉窈
103 洪尚毅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與邊塞漢簡所見漢代的塞尉與城尉 邢義田
103 宮啟崴 唐代門蔭制度與門蔭入仕者研究:以唐高祖至唐玄宗時期墓誌中的衛官、齋郎、挽郎與兩館生為中心 陳弱水
103 張詔韋 春秋時期的東夷與淮夷——以「外藏椁」墓型為主的考察 閻鴻中
103 許芝瑋 宋代官員的丁憂與起復 梁庚堯
103 許逸涵 從法國大革命到光榮革命——埃德蒙.柏克的1688年革命詮釋 楊肅献
103 陳育麒 宜蘭水難的環境背景與「拜駁」(pai-poh)儀式的形成 周婉窈
103 陳雅琳 理本大同:康有為的大同思想 王遠義
103 陳漢璋 國軍正規陸軍整編與編餘官兵之安置(1945-1947 陳永發
103 陳儒玉 希臘羅馬時代自然法概念的演變 王世宗
103 楊承叡 宋代官員對於農業依賴商業的認知——農本主義的反思 梁庚堯
103 劉牧菁 一生知向何人家:以洛陽為中心的唐代女性生活 陳弱水
103 韓 蕾  英國浪漫運動的特質及其發展困境 王世宗
103 韓翔中 由義和團事件論英國對華政策特質 王世宗
103 李柏賢 晚清北臺灣的義倉與地方社會——以「明善堂」為例 李文良
104 小西將太 臺灣慰安婦的歷史——析論社會想像與口述材料之間的關係 周婉窈
104 吳鴻誼 十六世紀葡西旅行者眼中的「大明」—— 一個民族誌的視角 陳慧宏
104 李孟衡 從朝鮮、滿州間的逃人刷還問題看十七世紀東北亞國際秩序變遷 甘懷真
104 李筱萱 唐代的佛教文化與女子之孝 陳弱水
104 林立婷 從人奶到奶粉:臺灣哺育習慣變遷原因之考察(1895-1989 周婉窈
104 胡芷嫣 敘事作為歷史:公元1126年姚平仲劫寨事件 宋家復
104 袁偉杰 論氣化宇宙觀與清代史學化思想的新趨勢——以王夫之、戴震、章學誠的思想為中心 吳展良
104 許 滸 全體大用:朱子道學之基本構成方式 吳展良
104 曾沅芷 布爾戰爭對霍布森帝國主義理論的影響 楊肅献
104 雷岱騰 比喻的政治功能:毛澤東的比喻與1957年的整風、反右運動 陳永發
104 鄭宇晴 科學鳥類學的建立——約翰.雷《鳥類誌》之自然史觀 陳慧宏
104 鄭皓文 二戰回憶錄與1960年代法國歷史記憶的轉折——以《被遺忘的士兵》為例 周樑楷
104 蕭世偉 同在樂園裡——從臺南鹽水聖神堂壁畫討論天主教本地化議題 古偉瀛
104 謝佩珊 國民黨自新政策與自新人員 陳永發
104 黃若瑤 「丑角劇之爭」——18世紀中葉法國音樂生活與音樂評論的形成 秦曼儀
105 文宇軒 78世紀唐朝與突厥爭奪農牧混合地帶 甘懷真
105 王天駿 中共在中央蘇區的國家建構經驗(1927-1934 陳永發
105 吳曼竹 乾隆朝的官修國史 王汎森
葉高樹
105 林欣穎 從賢妻良母到執銃敢鬥:戰爭期臺灣女性軍事訓練之研究(1937-1945 周婉窈
105 林榮盛 邊緣人與新政權:清初福建漳浦藍理及其時代 羅士傑
105 施宇洋 戰前日本海軍的研究——以對美七成論為中心的探討 楊典錕
105 徐 鉞 唐代後期劍南地區軍鎮之研究 甘懷真
105 張俊麒 吉野作造對國家主義之超越歷程:以修養為視角 顏杏如
徐興慶
105 張哲僥 隋至唐前期河套地區的治理制度 甘懷真
105 廖晏顥 世德堂本《西遊記》與晚明宗教折衷運動 宋家復
105 廖權修 新潮流系與八○年代臺灣民主運動 陳翠蓮
105 歐陽廷杰 錢牟異同——錢穆與牟宗三之朱子思想詮釋的比較研究 宋家復
105 薛名秀 貞節、國家與地方社會:清代節孝祠研究 衣若蘭
105 蘇育成 從再起到挫折——兩宋之交舊黨復權的政治史考察(1104-1142 方震華
105 林紋沛 清末至日治初期來臺西方人建構的臺灣知識——以李仙得與達飛聲為中心 呂紹理
106 王文昕 日治時期台灣媒體中的營養知識——以蛋白質為中心 呂紹理
106 江坤祐 晚清福建的鹽政改革 邱澎生
106 李盈佳 戰後臺灣的郵票與黨國認同之形塑(1945-1992 周婉窈
106 林子喬 戰國秦漢理想官制中的數字概念 甘懷真
106 林正和 日治時期芝山巖事件與其精神轉換之研究 呂紹理
106 康 傑 陶行知的個人觀及其社會改造(1917-1936 王遠義
106 郭淨仁 對真實的熱情?中國共產黨調查文化的形塑與實踐(1930-1949 羅士傑
106 郭瑞音 南宋時期秦檜評價的演變 方震華
106 曾明德 瑯嶠十八社頭人卓杞篤家族與恆春半島族群關係之變遷(1867-1874 周婉窈
106 曾婉甄 由紅轉綠?康納利社會共和主義思想研究 楊肅献
106 游祉瑜 諸珍異饌,食醫調護——《飲膳正要》中的食治、食養與食禁 張嘉鳳
106 馮業帆 經濟學家艾爾弗雷德.馬歇爾的歷史意識 周樑楷
106 鄭宏興 從印尼到馬來亞的「最近道路」:馬來亞共產黨建黨背景及其歷史意義 王遠義
106 黎冠忠 中國青年黨的意識形態(1924-1928 王遠義
106 賴國峯 《國史大綱》的「士人政治論」 閻鴻中
106 瞿正瀛 漢晉之際益州政軍領導者及其社會背景 陳弱水
106 羅忱蕾 交織的旅程:李文藻與乾嘉考據學的關係 王汎森
107 黃均鎮 嶽麓秦簡奏讞文書之文書格式與審理型態研究 閻鴻中
劉欣寧
107 謝宗佑 民變、豪強與官府:十九世紀臺灣林萬掌家族的發展 李文良
107 林 佳 明清醫家對楊梅瘡的認識 張嘉鳳
107 樊俊朗 國民黨在香港的組織、活動與困境(1949-1970 陳永發
107 李思儀 二二八事件期間雲嘉南地區青年學生的反抗行動 陳翠蓮
107 施厚羽 邇於戎事:晉唐之間女性的戰爭參與 李貞德
107 鄧淑瑜 跨越陸地邊界與海洋的「人流」與「物流」:以英屬北婆羅洲斗湖為例 鍾淑敏
107 簡嘉葒 1930年代閻錫山「土地村公有辦法」之探討 王遠義
107 廖希正 槍枝在臺灣原住民社會中的傳佈、受容與官方管制(1700s-1920 周婉窈
107 鄭庭鈞 《近思錄》與朱熹思想的發展 宋家復
107 林瑞愷 媽祖與水客:南天宮與戰後蘇澳地方社會的重構 羅士傑
107 鄭凌霄 清代閩江流域木材貿易研究 陳國棟
107 洪麗崴 從東亞到美洲:1617世紀西班牙史料中的陶瓷 李文良
方真真
107 黃子瑋 宋代筆記的編纂操作——以《東齋記事》、《澠水燕談錄》以及《蘆浦筆記》為中心 宋家復
107 林昇達 羈縻之義:漢宣帝和光武帝的南北匈奴政策 閻鴻中
108 朱德恩 天學與認主學:明末清初天主教及伊斯蘭教人性論會通比較 羅士傑
108 丁 平 殖民地臺灣的文化再編:從史蹟保存到歷史建構(1924-1941 周婉窈

108

王仲任 如何呈現歷史人物的動機——以鄭成功教材研發為例 林慈淑
108 馬學毅 《補漢兵志》與宋元學者的漢代兵制研究 閻鴻中
108 孫 瑩 蔣中正與黃埔信仰:戰後臺灣威權崇拜之建構 羅士傑
108 張芯瑜 清日政權轉換期間臺中社會的變化 李文良
張隆志
108 彭奎翰 探究式教案研究與研發——以劉邦和親外交為課題 林慈淑
108 游琇茹 美援對臺灣的災害救援——以八七水災為例 陳翠蓮
108 黃鈺棠 唐末五代女性的政治活動(875-960 方震華
108 黃鈺翔 嘉慶朝黃河下游的治理與清中葉治河危機之因應 陳國棟
108 楊景堯 三至八世紀雲南東部的政治關係 甘懷真
108 鄧沛力 形構「女界」:從《中國新女界雜誌》論晚清女性國族主義 衣若蘭
連玲玲
108 盧明宏 清代中臺灣烏溪兩岸漢人社會之比較研究(1723~1895 李文良
108 謝曉菁 明末女將沈雲英的留名與塑造 衣若蘭
109 黃文信 「闢佛」與「合儒」之間:清初天主教士人張星曜的思想歷程 陳慧宏
109 張郁沛 戰前臺人日常生活裡「外食」與「內食」 呂紹理
109 詹前倬 楊起元的師承與學術 宋家復
109 沈雪晨 「多元」與「一體」: 費孝通民族理論與中華民族觀之發展 吳啟訥
109 張瑜庭 母儀天下:漢代皇后觀的形成與書寫 李貞德
109 謝家偉 東臺灣的物產流通與管控(1600-1915 周婉窈
109 杜冠穎 元代族群分類的演變 陳熙遠
109 龐志豪 鴉片戰爭前後中葡在澳門的關係 王遠義
109 陸熳琳 六朝隋唐的儀容研究——一個醫療史的角度 張嘉鳳
109 周美霞 戰後台灣國軍政工制度與軍隊控制 陳翠蓮
109 蔡旻遠 知識分子的人際關係與政治選擇——以胡適為中心(1917-1924 黃克武
109 李旻恆 早年的蔣百里(1882-1922 王遠義
王汎森
109 林文正 泰雅族北勢群的部落變遷:從開山撫番到殖民治理(1874-1930 周婉窈
109 阮思瑀 識別金石:美國礦物學在晚清的傳播與再生 陳慧宏
洪廣冀
109 梁家逕 「文人論政」的「理想」與「困境」——以新記〈大公報〉「社評」(1926-1949)為探討對象 黃克武
109 黃東凱 猛男的誕生:近代中國肌肉知識與運動型男體的浮現 黃克武
109 洪群哲 反共與學術:從「匪情研究」到「中國大陸問題研究」 陳翠蓮
110 倪紹恩 清代南臺灣的養濟院與乞丐管理(1684-1804 李文良
110 程偉恆 中華民國政府在澳門:以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為中心的探討 李君山
110 莊毓婷 美援與戰後台灣農村的家政推廣(1950-1979 呂紹理
110 林柏安 一氣通下上:清乾隆年間甘肅的蠹捐與冒賑 陳熙遠
葉高樹
110 陳羿彣 捕捉自然:約翰・詹姆斯・奧杜邦和《美國鳥類》 劉巧楣
110 黃宥惟 駐軍、劃界與設縣:康熙年間的臺灣治理議論 李文良
110 梁文昶 中國國民黨對政治犯之改造:以山西反省院為例 王遠義
110 黃煒富 清代鑾儀衛的體制運作與人事管理 陳熙遠
110 李定榮 搶救平津學人之研究(1948-1949 李君山
110 潘育文 英國政府對中國教案的應對及其影響:從鳳山教案到天津教案(1868-1870 陳慧宏
110 陳至忻 園林與佛寺:清初臺灣官紳的交誼及其場所的重整 李文良
110 洪煜翔 南北朝佛教的神異文化與社會傳播 陳弱水
110 薄東倞 試論孟德斯鳩的中國專制體制——以黃宗羲的反君主專制思想為參照 王遠義
110 張慧君 家族、儀式與地方權力網絡的鞏固——以彰化縣竹塘鄉垓坮普渡為例 康 豹
110 施天宇 北宋中原地區的士人族葬 方震華
110 吳昌峻 新教傳教士的中國宗教觀:《中國叢報》的「異教」 陳慧宏
110 戴心儀 「再造歷史現場」:1895年南臺灣火燒庄戰役 李文良
110 林聖峰 美援物資的運用與經濟政策:以小麥和麵粉為例(1950-1961 陳翠蓮
110 黃若涵 台灣寺廟中的「日本神明」——以義愛公信仰為討論中心(1923-2018 羅士傑
110 黃佩雯 近代吉隆坡華人社會權力結構的轉變——以仙四師爺宮為中心 康 豹
110 魏平安 白山、黑水與赤焰:再論東北決戰時國、共的戰略成敗 王遠義
110 蘇祐慶 六朝荊揚對立格局再探 甘懷真
110 吳大衛 重尋盟友:趙宋君臣對故遼勢力的討論與招納(1126-1164 方震華

 Art editor Img 碩士論文目錄 · 91~100


畢業年 姓名 題名 指導教授
91 王珍琳 亞當.佛格森(Adam Ferguson)社會觀念之剖析 楊肅献
91 李仁淵 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已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 王汎森
91 顧立誠 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 王德毅
91 鄭天恩 《歷史工作坊》之研究——以英國左派史家的勞工教育論述為討論對象 周樑楷
91 張 遠 近代城市京劇女演員(1900-1937)——以滬、平、津為中心的探討 林維紅
91 王貴格 作為教育者與行動者的立德夫人及其反纏足運動 查時傑
91 孟淑慧 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  梁庚堯
91 郭沛一 迷霧中的士兵——1920年代 陳永發
91 林思慧 正典與權力——以六藝為中心論漢代學術與政治的互動 黃俊傑
91 曾新容 清代臺灣隆恩租的形成、管理及用途 黃富三
許雪姬
91 郭飛鴻 孟(Thomas Mun)與柴爾德(Josiah Child)的經濟思想及其異同 劉翠溶
92 陳瑋荻 文化的建制——五四新文化與新文學群體的興起 王汎森
92 上運天英光  北宋官員休假之研究——以文官公假為中心 王德毅
92 中西美貴  挪用現代——大正時期台灣人民的不同殖民地經驗 吳密察
92 楊典錕 清末民初日本在華軍事顧問之研究(1898-1925)  李永熾
92 曾堯民 六世紀中國北方彌陀淨土信仰初探 周伯戡
92 林承戰 和諧或對立?——清康熙時期中國人與環境的關係 查時傑
92 盧靜儀 民初立嗣問題的法律與裁判——以大理院民事判決為中心(1912-1927 高明士
92 林佳潔 西醫與漢藥——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1893-1986 曹永和
92 朱開宇 科舉社會、地域秩序與宗族發展 ——宋明間的徽州,1100~1644 梁庚堯
92 黃照明 戰後台灣天主教的本土化——以蘭陽舞蹈團為例 黃富三
93 潘志群 清初的統治正當性問題 古偉瀛
王汎森
93 胡雲薇 從唐代官員的宦遊生活看其對家庭的影響 甘懷真
93 余玥貞 唐宋時期的茶知識與飲茶文化 杜正勝
93 李浩德 僧祐《釋迦譜》之編撰 周伯戡
93 張慧慧 當社會學遇上歷史——查爾斯.提利的歷史思維 周樑楷
93 邱昭惟 太平天國及其政權正當性之建構 查時傑
93 張繼瑩 飛蝗蔽天——清代的蝗災、捕蝗及其論述(1662-1795 徐 泓
93 山本万紀  八世紀前期的東北亞關係之研究——以唐渤關係為中心 高明士
93 黃子寧 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1861-1962 許雪姬
93 賴志偉 書生從政——朱家驊在國民政府的政治活動(1927-1949 陳永發
93 吳鳳家 南北朝時期的豫州——地域勢力及其與南北政權的關係 陳弱水
甘懷真
93 邱鐘義 克倫威爾的政治觀 楊肅献
94 李長遠 北宋理學「性與天道」思想的淵源初探 吳展良
94 翁稷安 清季文之理念與經世使命的展開與影響——以吳汝綸為中心 吳展良
94 陳偉強 中國近世政治正當性思想的形成初探——以唐中葉至北宋士人的政治思維為中心 吳展良
94 簡志維 清代苗栗大湖墾隘的發展——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 吳密察
94 林修合 從遷界到復界——清初晉江的宗族與國家 徐 泓
94 陳逸達 暴風驟雨——中共東北土地改革1945~1948 陳永發
94 凃宗呈 中國中古的素食觀 陳弱水
甘懷真
94 王淳逸 都市自治體法案(Municipal Corporation Act 1835)與英國地方政治, 1830-1860 楊肅献
95 鍾旻圜 西魏北周時期地方勢力型態探討——以軍事結合為主 甘懷真
95 江瑋平 唐末五代初長江流域下游的在地政治——淮、浙、江西區域的比較研究 甘懷真
95 胡川安 由成都平原看中國古代從多元走向一統的過程——一個社會史的分析 杜正勝
95 劉欣寧 由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漢初的繼承制度 邢義田
95 劉曉芸 秦漢時期地方官吏公務旅行之研究 邢義田
黃俊傑
95 黃瓊儀 漢畫中的秦始皇形象 邢義田
閻鴻中
95 何 勵 中國六朝時代的唱導 周伯戡
95 釋圓雅 越南陳仁宗與竹林禪派之研究 周伯戡
95 葉勝裕 歷史、轉義、敘事——海登.懷特歷史著述理論之研究 周樑楷
古偉瀛
95 陳聖屏 困而知之——曾國藩修身思想的起源與意義 林維紅
95 張皓政 明代常州士人的婚姻圈 徐 泓
95 蔡文地 宋代勸農文之研究 梁庚堯
95 江筱婷 宋代地方官的教化活動——以兩浙路地區為考察中心 梁庚堯
95 汪正晟 以軍令興內政——徵兵制與國府建國的策略與實際(1928~1945 陳永發
95 陳威任 人與水的衝突——以荊江、洞庭湖流域為中心 陳永發
95 蔡虹如 中共建國初期的治淮水利工程——從大建水庫到與湖爭地 陳永發
95 張季安 三至五世紀幽冀地區的地方勢力 陳弱水
甘懷真
95 張志惠 閱讀中國——《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 1832-1851)與新教傳教士關於中國的理解及書寫 黃進興
95 高慧玲 中古伊斯蘭政治權力世俗化——以君主寶鑑為中心的討論 楊肅献
95 黃小芳 英國中古晚期工匠行會的價格管制:以公正價格觀念為例 楊肅献
95 黎世輝 威廉.羅伯森與他的歐洲帝國——以《查理五世統治史》為考察對象 楊肅献
96 周如怡 西方文明觀念的發展與現代文明的出現,1870-1930 王世宗
96 陳昀秀 清末的江蘇教育總會(1905-1911 王汎森
胡平生
96 吳政哲 崇緯抑讖——東漢到唐初讖緯觀念的轉變 甘懷真
96 林欣儀 捨穢歸真——中古漢地佛教法滅觀與婦女信仰 周伯戡
李貞德
96 林日清 托洛茨基的歷史觀——以《俄國革命史》為中心 周樑楷
古偉瀛
96 胡 笙 近代中國的體育觀——《良友》畫報體育圖像之研究(1927-1931 梁其姿
96 畢凌晨 葛超智對二二八事件與美國政府觀點之差異——第一手觀察與外交決策間的矛盾 黃富三
96 鄭博文 清代臺灣鹽專賣制的建立與發展 黃富三
96 林易澄 近代中國語言轉向的幾個側面 黃進興
96 陳泳翰 白銀時代及其小說 黃進興
96 李奇璋 霍布斯邦論民族主義 楊肅献
96 陳家齊 巨人、海怪與恐懼之邦——霍布斯《利維坦》的標題頁面 楊肅献
97 黃崇凱 晚清民初知識人社會角色的轉變——以1903-1927年的章士釗為例 王遠義
97 鄭坤騰 荒湮的革命之路——中國托派的不斷革命論與革命抉擇(1925-1952 王遠義
97 邱士杰 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起源及其資本主義論(1920~1924 王遠義
黃俊傑
97 宋子玄 胡適的「娘什麼」—— 一位被忽視的中國新文明孕育者 古偉瀛
97 林宗閱 魏晉南北朝的河東裴氏——政治活動及其跨地域發展 甘懷真
97 林穎鈺 雖死之日,猶生之年——陳天華自殺與晚清湖南士人的自覺 吳展良
97 陳韻如 漢唐之間醫方中的房事疾病研究 李貞德
97 李幸真 日治初期臺灣警政的創建與警察的召訓(1898-1906 周婉窈
97 施姵妏 清代臺灣的地震災害與救助措施(1684-1895 周婉窈
97 金柏全 日治時期臺灣實業教育之變遷 周婉窈
97 凃柏辰 清閑與戒懼——晚明山人陳繼儒及其形象變遷 徐 泓
97 鄭佩宜 十七世紀初以前的中菲貿易與1603年的馬尼拉大屠殺 徐 泓
97 翁健鐘 鄒元標與明代中晚期的講學活動 徐 泓
97 涂豐恩 從徽州醫案看明清的醫病關係(1500-1800 梁其姿
97 郭恩秀 內修外攘——張栻的治學與從政 梁庚堯
97 施文婷 延安經驗在1950年代的重演——以《杜高檔案》為例 陳永發
97 吳書萍 七、八世紀唐代江南地域的士人研究——特論其政治和社會背景 陳弱水
97 盧意寧 盛唐集賢院的成立與意義——兼論玄宗朝學術文化風氣的轉變 陳弱水
97 林聖蓉 從番界政策看東勢的拓墾與族群互動(1761-1901 黃富三
李文良
97 汪正翔 形式的困境:民初畫學變革及其思想史解釋——以北大畫法研究會為研究核心 閻鴻中
97 詹敬仁 從墨家兼愛說看孟、告之辯 閻鴻中
98 張毅瑄 西元第一到第七世紀聖母論與聖母信仰之發展與其歷史意義 王世宗
98 張育齊 思想人物與地方社會的交涉 : 以晚明湖北麻城、黃安為例  王汎森
98 黃惠貞 國民黨政權流氓取締制度起源研究(1927-1955 王泰升
吳密察
98 裴英姬 十八世紀初中朝文人物品交流及其中國觀感 : 以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為中心 王鴻泰
徐 泓
98 孫少遊 從內丹到內壯 王鴻泰
陳慧宏
98 陳詩雯 十七世紀中西知識體系的相遇——以康熙皇帝為中心的探討 古偉瀛
98 吳立仁 中唐至北宋前期韓愈形象的歷史演變 吳展良
98  臼井進 近代日本的旅行國家化 : 日本旅行協會、雜誌《旅》與台灣形象的建構(1924-1943 吳密察
98 陳冠妃 清代臺灣鹽務行政下的國家與地方社會——以竹塹鹽務總館(1868-1895)為例 吳密察
98 鄒金芳 漢代相人術的原理與發展  邢義田
98 游逸飛 四方、天下、郡國:周秦漢天下觀的變革與發展 邢義田
98 陳榮聲 滿鐵公學堂教科書與「排日」問題(1923-1931 周婉窈
98 蘇聖雄 「奸黨煽惑」 : 蔣中正對二二八事件的態度及處置  胡平生
98 張維玲 從南宋中期反近習政爭看道學型士大夫對「恢復」態度的轉變(1163~1207 梁庚堯
98 童永昌 「志於便民」 : 北宋熙寧至元祐時期的民情與朝議攻防(1069-1094 梁庚堯
98 林漢文 士論與道理: 試由宋代士人政治之發展解釋理學的興起脈絡 陳弱水
98 李龢書 論早期道教中的道與至尊神  陳弱水
98 吳欣芳 「無聲的說法者」 : 利瑪竇的著書過程與讀者理解 陳慧宏
98 金芙安 天主教要理問答在晚明中西文化交流對話中的角色 陳慧宏
98 劉芝慶 修身與治國: 從先秦諸子到西漢前期身體政治論的嬗變 黃俊傑
98 徐熊書晨 約翰.衛斯理的思想與英格蘭啟蒙運動 楊肅献
98 陳慧縈 「滑稽大王」在中國:上海報刊中的卓別林明星形象,1914-1929 趙綺娜
99 許欹欹 魏明帝時期(226-239)的政治改革:以律令和君臣關係為主 甘懷真
99 林楓珏 唐代的基層行政組織 甘懷真
99 黃旨彥 魏晉南北朝的公主政治 李貞德
99 李修平 黃河與長江之間——周代南陽盆地的政治支配與物質文化 杜正勝
99 貝大偉 從張家山《二年律令》簡看西漢初法制中的「戶」 邢義田
99 許妝莊 從偕醫館到馬偕紀念醫院——殖民地近代化中的醫療傳教(1880-1919 周婉窈
99 邱俊明 「家有良母,室有賢妻」:《婦女時報》(1911-1917)女子教育討論初探 林維紅
99 張瑞芳 鄭克與折獄龜鑑 梁庚堯
99 鍾友全 謹思慎行的改革抱負:大衛‧休謨對不列顛黨派的看法 楊肅献
99 馮卓健 審慎的行動:柏克的美洲政策 楊肅献
100 蔡育潞 十九世紀前期英國宗教寬容政策與英國國教的重新定位 王世宗
100 蔡耀緯 雖非真而近於真矣:庚子年武昌假光緒案鉤沉 王汎森
100 黎康翰 法西斯主義、反理性主義與中國30年代的政治思潮 王遠義
100 范珮芝 抗戰之際的救亡思想:戰國策派的文化改造主張 王遠義
100 蔡至哲 求天下至公之道:韓國天主教初期歷史新探 古偉瀛
100 石秀英 民國時期內蒙古教育政策中的國家意識 古偉瀛
藍美華
100 邱建智 漢魏南北朝墓誌的起源與發展 甘懷真
100 高震寰 漢代地方大姓與政府的依存——以成陽仲氏為例 邢義田
100 陳昶安 東北流通券:戰後區域性的貨幣措施(1945-1948 胡平生
100 羅貫倫 閻錫山參加北伐的決策歷程——從保境安民到出師討奉(1926-1927 胡平生
100 艾立德 晚清民族主義中的省籍意識——以新知識分子關於湘、粵的論述為例 胡平生
100 朱祐鋐 清代杭州的火災、火政與社會生活(1644-1861 徐 泓
巫仁恕
100 吳挺誌 北宋中後期的文臣統兵:以陝西沿邊五路經略安撫使為例(1038~1100 梁庚堯
100 傅 揚 從喪亂到太平——隋代的歷史記憶與意識型態 陳弱水
100 楊月惠 伏爾泰的世界觀:以《風俗論》為例 楊肅献
100 陳姵琁 東漢的三輔士人 閻鴻中
100 徐乃義 《荀子》中「知慮」問題相關概念與論述之研究 閻鴻中

 Art editor Img 碩士論文目錄 · 81~90


畢業年 姓名 題名 指導教授
81 王鴻泰 〔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 李永熾
81 李錫全 南宋福建路的經濟活動 王德毅
81 劉馨珺 南宋荊湖南路的變亂之研究 王德毅
81 夏賢李 金代書法之蘇軾與米芾傳統 朱惠良
81 曾藍瑩 董其昌書法中米芾風格之研究 朱惠良
81 林春成 一九五二年「日華和平條約」之研究 曹永和
吳密察
81 李福鐘 改造一個共和國——中國大陸改革運動的展開 ( 1976-1984 陳永發
81 劉 康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1919-1949)——中國啟蒙運動與極權主義的辯證法 陳永發
81 柳智元 清初滿族薩滿教的演變及其文化性格 陳捷先
81 陳穗錚 先秦時期「中國」觀念的形成與發展 葉達雄
81 宋家復 章學誠的歷史構想與比較研究 錢新祖
82 甯慧如 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  王德毅
82 孫連成 古代中國席坐文化之考察(770 B.C.-A.D. 220)——以跪坐、跪拜禮為主線 阮芝生
82 林秀姿 一個都市發展策略的形成——1920至1940年的嘉義市街  夏鑄九
吳密察
82 馬以謹 魏晉南北朝的婦女緣坐 孫同勛
82 邱炫煜 中國海洋史專題研究——明帝國與南海諸蕃國篇 張奕善
82 陳秀淳 日據時期台灣山地水田作的展開 曹永和
82 林玉茹 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 黃富三
82 鄭雅文 兩端之間的游疑與流轉——論溤夢龍世界的塑模 黃進興
82 張 雲 春秋時代的吳國 葉達雄
82 具聖姬 漢晉的塢壁 韓復智
82 許信昌 秦簡日書數術的探討  韓復智
82 陳宗乞 兩漢赦宥制度考察 韓復智
82 黃銘亮 先秦兩漢間夢的類型與意義——中國古代夢的迷思 韓復智
83 李明哲 宋初三朝政局之演進與學術變遷之關係 王德毅
83 柳書琴 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 吳密察
83 許佩賢 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 吳密察
83 陳秀芬 羅教的知識系譜與權力關係:一個知識史的詮釋 李永熾
83 金仕起 古代解釋生命危機的知識基礎 杜正勝
83 王仁祥 先秦兩漢的隱逸——從政治史與思想史角度考察 阮芝生
83 李卓穎 分類、疆界與身份︰《酉陽雜俎》與東漢到唐代目錄之研究  傅大為
83 黃朝進 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 黃富三
83 曾士榮 戰後台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兼以「臺灣大學」為討論例案(一九四五~五○) 黃富三
吳密察
84 王憲群 合步樓公司與中德關係 王曾才
84 陳姿芳 萊布尼茲的國家觀念 王曾才
84 王啟屏 北宋士人生活 王德毅
84 鄭天凱 政權交替下的地方社會:雲林事件(1896)的探討  吳密察
84 張旭宜 臺灣原住民出草慣習與總督府的理蕃政策 李永熾
84 鄭愛蘭 周代婦女的婚姻與生活 杜正勝
84 黃玫茵 唐代江西地區開發研究 高明士
84 寇 強 明清山西、陝西兩省之經濟結構 陳捷先
84 蔡瑄瑾 裴松之家學傳承及六朝史學的演變 逯耀東
84 何文靜 明代的省思——馬基維里的政治思想 楊肅獻
84 李若庸 從 Thomas Wolosey 的浮沉看英國史上新舊交替的特質 蔣孝瑀
84 黎幼蓮 東晉南朝的貴族、豪族與道教 鄭欽仁
85 陳元朋 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 王德毅
85 楊永彬 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 吳密察
85 林美香 教而後為人:論伊拉斯摩斯的教育觀 張秀蓉
楊肅献
85 李文良 日治時期臺灣林野整理事業之研究: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 曹永和
吳密察
85 陳雯怡 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 梁庚堯
85 簡杏如 宋代莆田方氏家族 梁庚堯
85 高 進 從制度面看清代的河防工程——以乾隆時期為範圍的探討 陳捷先
85 郭哲銘 汪輝祖之研究:以其吏治思想為中心 陳捷先
85 戴志清 春秋社會流動現象之研究——奔逃案例的研究分析 蒲慕州
85 林明燦 新竹地區的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劉翠溶
85 黃麗如 漢隋之間滎陽鄭氏研究 鄭欽仁
86 張維屏 紀昀與乾嘉學術 王汎森
86 李國生 戰爭與台灣人:殖民政府對台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 吳密察
86 王俊中 政教間的合作與糾結:明末清初西藏格魯派掌權過程中的藏,蒙,滿洲關 係之研究 李永熾
86 詹緣端 先秦的君王與君王論 阮芝生
86 李厚壯 國共內戰在山東(1945-1948 胡平生
86 劉謦豪 民國初期的師範教育(1912-1928 胡平生
86 高郁雅 北方報紙輿論對北伐之反應——以天津<大公報>、北京<晨報>為代表的探討 胡平生
林能士
86 費絲言 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 徐 泓
86 林榮澤 天道普渡—— 一貫道的興起 徐 泓
86 張文昌 唐代禮典的編纂與傳承——以《大唐開元禮》為中心 高明士
86 孫慧敏 西學東漸:近代中國「學校」觀的變遷 陳永發
86 程嘉文 國共內戰中的東北戰場 陳永發
86 吳淑慈 清代臺灣的義渡——以永濟義渡為例 黃富三
86 林正慧 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莊之演變 黃富三
86 楊彥彬 伏爾泰的自然神論與理想國  楊肅献
86 陳光達 想像的認知:中國古代對死亡的態度 蒲慕州
86 趙潤昌 戰國秦漢間重本抑末與農村財富的流失 韓復智
87 黃于珊 明清之際中國社會各階層反天主教之心態 王汎森
87 李家豪 沒落或再生:論元代四明地區的士人與家族 王德毅
87 陳遠超 日本近代初級普通教育在台灣的移植 吳密察
87 林欣宜 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 吳密察
87 陳偉智 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 - 1900 吳密察
87 陳智為 內村鑑三與基督新教 李永熾
87 徐威雄 社稷與宗廟——古代中國的社會與國家 杜正勝
87 呂世浩 從五體末篇看《史記》的特質——以〈平準〉、〈三王〉、〈今上〉三篇為主 阮芝生
87 邱永春 儒術的衰微與儒家角色的轉變——先秦到兩漢的儒學發展 阮芝生
87 吳國安 中國基督徒對時代的回應(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六年)——以生命月刊和真理週刊為中心的探討 查時傑
87 李宜芬 中國中古道教傳記之研究 陳弱水
87 莊明興 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 陳弱水
87 張崑將 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 黃俊傑
87 張藝曦 講學與政治——明代中晚期講學性質的轉變及其意義 黃俊傑
李孝悌
87 曾品滄 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之發展(1754-1945 黃富三
87 廖振旺 布克哈特歷史思想中的人性論與藝術思考——以《世界史的省察》一書為例 楊肅献
87 姜志翰 中國星占對軍事的影響 韓復智
黃一農
88 王興安 殖民地統治與地方菁英——以新竹、苗栗為中心 吳密察
88 黃智偉 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 吳密察
88 吳靜怡 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解釋:以一九七O年代以來法國史家的解釋為例 周樑楷
88 黃煜文 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 周樑楷
88 蔡爾健 佐藤信淵政治思想之研究——以其《混同祕策》為中心 (含附錄)  曹永和
88 三澤真美惠 日本時代台灣電影政策之研究  1895年-1942 曹永和
吳密察
88 方儷璇 宋代浙東沿海的士大夫社會——以明、台、溫三州為中心 梁庚堯
88 楊俊峰 南朝末年士人的處境及其北遷問題 陳弱水
88 蔡宗憲 北朝的祠祀信仰 陳弱水
88 陳中禹 從清乾隆朝岸裡社訟案看番漢糾紛的型態(1758-1792 黃富三
88 黃文斐 維柯<<新科學>>之中古性 楊肅献
88 賈本曜 托馬斯摩爾之烏托邦: 一個充滿內部結構衝突的理想社會 楊肅献
88 金富植 兩漢時期司隸地區的人口變動  韓復智
89 王慧芬 清代臺灣的番界政策 吳密察
89 周玉翎 臺灣南端尾閭恒春的族群與歷史(1867-1904年) 吳密察
89 鄭雅如 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 李貞德
89 蔡蕙光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之分析 周婉窈
89 高晨揚 特爾慈的現代意識與歷史思維——海德堡時期,1894-1914 周樑楷
89 王立本 裝甲兵與現代中國軍事 1925-1949 胡平生
89 康夽妵 日據時代的基督教政策出探——以韓國與台灣基督教為例 曹永和
89 藤井康子  日治時期台灣中學校之形成——教育目的‧制度‧背後支柱 曹永和
89 楊欽堯 唐代的節日——以七月十五日為主探討 陳弱水
89 廖宜方 唐代的母子關係初探  陳弱水
89 趙立新 西晉末年至東晉時期的「分陜」政治——分權化現象下的朝廷與州鎮 陳弱水
89 朱茂欣 建構民國—從政黨內閣到農村立國:章士釗政論研究(1912~1927)  黃進興
89 謝美裕 漢晉時期的老年觀——思想與政治文化的塑形 蒲慕州
89 朱瑪瓏 近代颱風知識的轉變——以臺灣為中心的探討 劉翠溶
89 顧雅文 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歷程 劉翠溶
89 徐大川 宋至清初間的求子與不孕治療  韓復智
90 林東茂 英國議會政治與印度政策,1855-67 王世宗
90 歐 毅 晚清浙江地區知識份子的思想特質——以宋恕、陳虬、陳黻宸為主要探討對象 王汎森
90 陳怡宏 忠誠和反逆之間——1895-1901年間台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究 吳密察
90 吳明遠 中國五、六世紀盂蘭盆會之探源 周伯戡
90 劉建伶 從貧窮救助到國民保險——以衛布夫婦(Sidney and Beatrice Webb)及英國濟貧法皇家委員會報告書(The Minority Report of the Poor Law Commission)為討論對象(1905-1912)  周樑楷
90 陳致宏 德國史家朵伊森的歷史思想與現實意識——以《希臘化時代史》為研究對象 周樑楷
90 蔣婷薇 一九一二年的女子參政運動——以京滬地區言論為主的討論 林維紅
90 唐立宗 在「盜區」與「政區」之間——明代閩粵贛湘交界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演化 徐 泓
90 古怡青 唐代役法中衛士負擔的探討 高明士
90 韓家寶 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關係模式(1624-1662 曹永和
90 陳祈安 宋代社會的命份觀念 梁庚堯
90 邵雅玲 由淡新檔案看晚清北台女性的訟案 許雪姬
90 彭裕峰 肥水戰前的東晉朝政與北伐 陳弱水

 Art editor Img 碩士論文目錄 · 71~80


畢業年 姓名 題名 指導教授
71 尹貞粉 明代軍屯之研究 劉翠溶
徐 泓
71 方惠芳 曹錕賄選之研究 李守孔
71 何傳馨 石谿的生平與繪畫 楊友濂
李霖燦
71 吳振漢 明代奴僕的研究 徐 泓
71 張淑雅 清末廣東四大書院的研究 陳捷先
71 陳家秀 吳氏世襲武將與壏南宋四川政局的發展  趙雅書
71 劉素芬 煙臺貿易之研究(一八六七~一九一九)  劉翠溶
71 賴惠敏 明代南直隸賦役制度的研究 劉翠溶
徐 泓
71 藤井志津枝 一八七一~一八七四年台灣事件之研究 李守孔
72 牛道慧 日本田中內閣滿洲政策之研究 李守孔
72 王汎森 章太炎的思想之研究 李守孔
李永熾
72 王玥民 中日軍事協定與日本對華侵略之研究  李守孔
72 朴恩和 宋代故事人物畫之研究 李霖燦
72 沈松僑 學術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 侯 健
李守孔
72 赤嶺守 光緒初年琉球與中日兩國之關係 陳捷先
72 周雲錦 新文化運動的價值觀 李守孔
72 林地煥 四川鹽政的改革(一八九五~一九二O) 徐 泓
劉翠溶
72 曹在松 孫復春秋尊王發微與北宋經史二學之演變 王德毅
72 陳淑銖 現代華中六省之農業金融(一九二七~一九三七) 劉翠溶
72 楊美莉 劉松年畫羅漢三軸之研究-兼論宋人之羅漢信仰- 王德毅
李霖燦
73 何湘妃 南宋高孝兩朝王安石評價的變遷過程與分析 王德毅
73 吳慧蓮 東晉劉宋時期之北府 鄭欽仁
73 宋德喜 唐代前期門第之發展——以門第觀念為中心( 六一八——七五五) 高明士
73 李今芸 宋遼貿易之研究 王德毅
劉翠溶
73 李達嘉 民初聯省自治運動之研究 李守孔
73 李慧淑 宋院體花鳥畫之研究——從徽宗及其畫院探風格轉變之關鍵 李霖燦
73 杜繼平 五四時期的反傳統思想 李守孔
73 孫春在 清末的公羊思想 李永熾
73 徐秉愉 宋高宗之對金政策——建炎元年至紹興十二年 王德毅
73 耿立群 蜀漢對西南的統治與開發 鄭欽仁
73 張繼昊 北魏變亂問題初探 鄭欽仁
73 許鼎彥 山東的反袁帝制運動 李守孔
73 黃福得 邁涅克(Fr. Meinecke)的國家觀念 徐先堯
73 葉煬彬 朱熹的政治生涯  王德毅
73 薛化元 晚清中體西用思想研究一八六一~一九○○ 李守孔
李永熾
73 韓嘉玲 濟南慘案後的反日運動——一九二八年五月~一九二九年五月 李守孔
許介鱗
74 吳展良 朱子理學與史學研究 杜維運
阮芝生
74 李貞德 西漢律令中的倫常觀 韓復智
阮芝生
74 李淑美 元朝吳鎮漁父圖之研究 石守謙
74 紀欽生 晚清時期的端方——一位改革官僚之研究 李守孔
74 翁佳音 台灣武裝抗日史研究(一八九五~一九零二) 徐先堯
黃富三
74 翁碩輝 東漢政權的轉移——以皇太后為中心 韓復智
74 張寅成 西漢的宗廟與郊祀 韓復智
75 王健文 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 黃俊傑
75 成耆仁 韓國出土唐宋元陶瓷之研究 石守謙
75 呂春盛 北齊政治史初探——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 鄭欽仁
75 李貞琳 清聖祖對西學的關心及其對傳教士的態度 陳捷先
75 邱雯雯 現代華北四省煤業發展之研究(一八七五~一九三七) 劉翠溶
75 金仁淑 宋代土地私有制與租佃制之探討 趙雅書
75 崔京玉 鄭樵通志之研究 王德毅
75 詹士模 宣統朝的政治領導階層 李守孔
75 蔡幸娟 南北朝降人研究西元三九八~五三四年 鄭欽仁
76 王文宜 董其昌「癸亥寶華山莊紀與六景冊」之研究 石守謙
76 王世宗 南宋高宗朝變亂之研究 王德毅
76 向淑雲 唐代婚姻法與婚姻實態 高明士
76 余佩瑾 仇英有關園林繪畫的幾張作品  石守謙
76 吳翎君 晚清中國朝野對美國的認識 張忠棟
76 李明仁 前燕政權性格與結構之變遷  鄭欽仁
76 辛太甲

中國與朝鮮早期之電線經營(一八八五~一八九四)

李守孔
76 林美玲 晚明遼餉的研究 徐 泓
76 林富士 漢代的巫者 杜正勝
韓復智
76 金仁文 清代湖南會之革命活動活動  李守孔
76 金鮮燕 商周青銅器中的人形紋飾  孔德成
76 金鴻文 張作霖生平之研究  李守孔
76 張 儁 中國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論戰的本質(1934-1935 李守孔
76 葉泉宏 明代前期中韓國交之研究(一三六八- 一四八八) 陳捷先
76 薛慧蓉 倪瓚容膝齊圖之研究   石守謙
76 簡惠美 韋伯論中國:< 中國的宗教>初探 李永熾
黃俊傑
77 甘懷真 唐代家廟制度研究 高明士
77 李榮泰 湘鄉曾氏研究 李守孔
77 金甲均 論西漢牛耕耕農法的變遷——以華北地區「輪耕」、「輪作」為中心 韓復智
77 張仁溶 商周青銅器上動物花紋的意義及其演變 孔德成
77 許瑞浩 清初限制渡台政策下的閩南人移民活動 陳捷先
曹永和
77 劉熙明 大連港貿易與南滿之產業發展(1907-1931年) 劉翠溶
77 蕭公彥 禮學之內涵與北宋禮學的發展 王德毅
78 于永廷 納米比亞獨立問題的探討與透視 李守孔
78 王德權 唐代官制中的散官與散位 高明士
78 邱純惠 十九世紀臺灣北部的范罪現象 曹永和
78 劉巧楣 晚明蘇州繪畫 石守謙
78 劉季倫 李卓吾的思想之研究 李永熾
78 鍾淑敏 日據初期台灣總督府統治權的確立 曹永和
張玉法
78 嚴守智 王時敏的仿黃公望風格 石守謙
79 王正華 沈周<夜坐圖>研究  石守謙
79 江燦騰 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爭辯之研究 李永熾
79 何素花 抗戰時期國營煤礦業的發展  劉翠溶
79 李建民 古代散樂析論——遊藝活動與社會生活之研究  阮芝生
79 李訓詳 先秦的兵家 阮芝生
79 李慶龍 顧炎武經史論——明末清初學術之變遷 古偉瀛
79 林美莉 外資電業的研究(1882-1937年) 劉翠溶
79 邱澎生 十八 十九世紀蘇州城的新興工商業團體 徐 泓
79 金榮煥 北魏與東北諸國關系研究(以庫莫奚、契丹、高句麗、勿吉為中心) 鄭欽仁
79 張隆志 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一個清代臺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 曹永和
79 張麗芬 湖南省米糧市場產銷研究(1644-1937 劉翠溶
79 郭芳楠 北宋禁軍士兵生活之研究 王德毅
79 陸啟超 清末學制改革中的學生訓導——論學生反規制行為之原因 陳永發
79 曾鷰斐 日據高雄築港對高雄地區之影響——以人口與產業為中心 曹永和
79 劉燕儷 唐朝後期的銅錢不足問題——從供需面的探討 高明士
79 賴亮郡 唐代四川與中央關係之研究 高明士
80 巫仁恕 明清湖南市鎮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徐 泓
80 李君山 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 李守孔
80 沈宗憲 宋代的鬼與死後世界傳說 王德毅
80 卓意雯 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研究 曹永和
80 林育淳 進入世界藝壇的先驅——日據時期留法畫家研究 顏娟英
80 邱仲麟 明代北京都市社會的變遷(1368-1644 徐 泓
80 金世忠 民國保甲制度之研究:以抗戰前後的四川省為例,1935-1949 古偉瀛
80 洪進業 西漢初年的黃老及其盛衰的考察 韓復智
80 陳美錦 反孔廢經運動之興起(1894-1937)  李永熾
80 陳熙遠 時代思潮與轉折點上的異數——陳確思想試析 黃進興
80 童長義 江廣儒學文化誠─以神儒交涉為中心  李永熾
80 黃寶卿 自強企業中的官商關係——以輪船招商局為例 古偉瀛
80 劉士永 光復初期台灣經濟政策的檢討(1945~1952 劉翠溶
80 鍾月岑 中國近代史上對傳統科學的呈現-以方以智研究為焦點 傅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