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王德毅教授事略
各界紀念文
  田浩H. C. TillmanTian Hao’s Condolences and Memorial Statement for Professor Wang Deyi
 
王瑞來/
「怡然敬父執」——悼德毅教授
 
李華瑞/
悼念王德毅先生
 
苗書梅/
情意重如山:懷念
尊敬的王德毅先生
 


張希清

斯人已逝 功德長存

——痛悼恩師
王德毅先生

 


曹家齊/
滿季雨殤訴不盡,
一腔悲切念師恩——痛悼王德毅先生

 
游惠遠/
吾 師 德毅

閻鴻中/
懷念王德毅老師和他的「中國史學史」
 
(依作者姓氏筆畫序)

 

 

 

懷念王德毅老師和他的「中國史學史」

閻鴻中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當我在民國八十七年到臺灣大學歷史系任教時,李東華主任交代了一項任務,希望我準備次年為本系進修部開「中國史學史」課程,因為這門必選課已經多年沒開了。由於這一機緣,我有幸得到王德毅老師特別的指導和協助。

  「中國史學史」是臺大歷史系常開的課。最早由李宗侗先生開設,隨後杜維運先生在民國六十一年和六十四年開過。王德毅老師從民國六十六年起接下這門課,直到八十八年退休當年最後一次開課。(以上資訊,感謝林佳宜助教提供。)這幾位老師對「中國史學史」都有獨到的心得,各成一家言。而我雖然在本系的大學部和博士班就讀,卻沒上過「史學史」課程。面對這份責任,我首先向王德毅老師請教,王老師欣然允許我旁聽他退休前最後所開的「中國史學史」學年課(上、下共6學分),讓我可以邊聽課邊準備,大感安心。

  王老師講「中國史學史」,要求一定要從上古講到現代。王老師說,根據他的經驗,第一學期至少要講畢唐朝,才能避免虎頭蛇尾。我印象中,他這一次在上學期講到歐陽修為止,下學期從司馬光《資治通鑑》開始。王老師講課對各個時代所分配的時間都很勻稱,唯有《資治通鑑》講了大約五週(最後附及《續資治通鑑長編》),成為整門課最突出的重心。接續的南宋、元、明時代史學,也延續《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編》為主要線索。這不同於一般史學史的架構,令我印象特別深刻。

  王老師所寫的史學史論文以翔實周密著稱,但課上面對著大學部的學生,他只重視大綱領,不多講細節。王老師對史家的人格和史學精神特別關注,我想是他質直好義、善惡分明的性情的自然流露。對古人史學的評價,除了近代歷史研究所強調的史料和敘事之外,他也重視經世、義理等傳統學術觀點,也比較罕見。

  在退休前後的幾年間,王老師完成多篇有關宋明史學的論著,每一發表他都給我一份。這些作品表現出綜論時代、重視源流的學術眼光。例如〈宋代史學的特質〉(1999.6)一文,以《資治通鑑》一書為宋代史學全部特質的發起點,這一特殊見解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以做為他的一家之言。我也陸續閱讀王老師壯年時所寫的史學史論著,多數收錄在《宋史研究論集》一、二輯(1968、1972)中。他網羅史書、文集和筆記中的史料,對幾位宋代重要的史家(洪邁、李燾、范祖禹、司馬光、劉恕、劉攽、徐夢莘等)和史體(長編、實錄、聖政記、名臣言行錄等)提供縝密的稽考。他力求有憑有據的呈現人物性情、家世背景和師友淵源,善惡不隱,而下語極有分寸。尤其獨到的是,善於運用史部目錄學的方法,將當時及稍後學者提出的多角度評述視為理解一部作品的關鍵指引,兼具知人論世的眼光及閱讀史和知識史的意趣。他所選擇表現作者史識的案例也往往滋味無窮,因為他不僅嫻熟宋代史書,更深入宋代歷史,能夠具見表裏,洞察癥結。雖然王老師並不善於自作詮釋,但文章內涵確有豐富的啟發性。

  王老師退休後,大約前十年還常來系上,梁庚堯老師慷慨分享研究室與他共用。我的研究室最初也在文學院側樓,經常遇見他。他時時關切「中國史學史」課程的開設情況,卻從不過問我的講授方式和內容。我有所請益時,王老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誠懇而毫無敷衍。求教於他的中外學者和研究生很多,我偶然見到王老師在學人的文稿上用小字提示了多項史料和建議,對他的用心非常感佩。

  附帶一提的,王老師退休後常和師母一同旅行,我曾介紹幾名學生照看一下他們的住屋。雖然只是平常的幫忙,王老師和師母卻對這幾位學生十分的親切愛護。後來我搬離文學院,比較難得遇到王老師,然而王老師每回見到我,都會關心的一一問起幾位學生的近況,在他們畢業多年後依然如此。足見王老師視學生親如子弟,完全一片赤誠。這樣的師表風範,也應該成為我們永遠的記憶。

  中華民國一一三年六月十四日初稿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製作
電話:
33664700  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
106319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文學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