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王德毅教授事略
各界紀念文
  田浩H. C. TillmanTian Hao’s Condolences and Memorial Statement for Professor Wang Deyi
 
王瑞來/
「怡然敬父執」——悼德毅教授
 
李華瑞/
悼念王德毅先生

苗書梅/
情意重如山:懷念
尊敬的王德毅先生
 


張希清

斯人已逝 功德長存

——痛悼恩師
王德毅先生

 


曹家齊/
滿季雨殤訴不盡,
一腔悲切念師恩——痛悼王德毅先生

 
游惠遠/
吾 師 德毅
 
閻鴻中/
懷念王德毅老師和他的「中國史學史」
 
(依作者姓氏筆畫序)

 

 

 

情意重如山:懷念尊敬的王德毅先生

苗書梅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王德毅先生的不幸辭世,是海內外宋史學界的巨大損失!

  王先生終生熱愛學術事業,在宋代史學史、古代文獻學、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傳記資料的整理與研究等領域,貢獻卓著,學界共識。王先生為人熱情厚道,特別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尊重同行師友,提攜學界後人,不遺餘力,有口皆碑。

   下面,我側重回憶一下王先生與河南大學我的兩位碩士導師的深情厚誼,以及王先生對我本人的提攜和關愛。

   王先生與我們河南大學師生的情誼與他的恩師姚從吾先生(1894-1970)有一定關係。姚從吾先生是河南襄城縣人,曾經擔任過河南大學校長(1946-1948),因為這個緣故,王先生對河南大學宋史研究的師生們就特別關注。

   在我們河南大學,有兩位年齡接近、都已去世的宋史學界的先生,他們是姚從吾校長的侄子姚瀛艇教授(1923-2012)、江蘇沛縣人王雲海教授(1924-2000)。他們兩人大半輩子在一起工作,合作密切、情誼深厚。下面的敘述,為了區分清楚兩位姚先生和兩位王先生,我稱王德毅教授為王先生,尊稱姚從吾先生為姚校長,稱河南大學我的老師姚瀛艇先生、王雲海先生分別為為姚老師和王老師。

  我本人有幸在1985年考上河南大學宋史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成為姚老師和王老師的學生,他們指導我走上了宋史的教學和研究之路,也是因為他們兩位,我才有機會得到王德毅先生的諸多關照。

  姚瀛艇老師1947年從河南大學歷史系畢業、並留校任教,他在河南大學生活和工作了約70年。王雲海老師是1955年院校調整的時候從原來位於新鄉的平原師範學院(現今的河南師範大學前身)調整到河南大學的。兩個學校的文科合併到了河南大學,學校安排年輕教師結對子,住在學校的宿舍裡,讓他們互幫互學,聯絡感情,姚老師和王老師就是一對兒互幫互學的夥伴。我跟隨兩位老師讀書以後,他們經常給我講到臺大王德毅先生的學問和為人。

  其中,姚老師主要從事宋代思想文化的研究,他是姚從吾校長的親侄子,王德毅先生因為非常敬重自己的老師姚校長,因此之故,兩岸交流開通以後,王先生就像對待親人一樣,長期和姚老師保持通信往來,相互問寒問暖,給姚老師介紹姚校長的身後家事。這一點兒,姚老師有日記,期待將來有時間細緻瞭解。王先生從臺灣寄到開封的信,姚老師都保留著,當時,我們去他家,他常常會讓我們看這些信。給我印象特別深的是,王先生編著出版《姚從吾先生年譜》時,和姚老師有較多交流,這也引起了姚老師的一些回憶。所以,河南大學百年校慶之前,姚老師寫了幾篇回憶姚校長的文章。河南大學百年校慶前,學校領導選定一百位校史上最重要的人,在《河南日報》介紹他們,每人一千二百餘字,其中姚校長的介紹,雖然是我們學院年輕教師承擔的任務,但是,基本的思路和框架都是我從姚老師那裡請教才得以瞭解到的。特別是,王先生費盡周折,搜集到了1970年代出版的整套《姚從吾先生全集》(10冊),贈送給姚老師,這讓姚老師和他的家人非常感動。姚老師從年輕時候就身體較弱,很少外出,2004年,王先生和師母特意到開封,與姚瀛艇老師、王雲海老師的夫人等親切聚會,我陪著王先生和師母在開封的清明上河園、開封府、開封市郊的黃河岸邊等地遊覽。

  王雲海老師主要研究《宋會要輯稿》、文獻整理與校勘學、宋代司法制度。兩位王先生有多年的密切交往。王雲海老師是江蘇沛縣人,王德毅先生是江蘇豐縣人,正如曹家齊老師所說,「豐、沛不分家」,所以,兩位王先生自稱他們是 「三同」,即同鄉、同宗、「同專業」。王德毅先生做的有《宋會要輯稿人名索引》,王雲海老師大半輩子致力於研究《宋會要輯稿》,出版了《宋會要輯稿考校》、《宋會要輯稿研究》,發表了多篇研究《宋會要輯稿》的專題文章,指導學生點校了《宋會要輯稿.崇儒》。兩位王先生對《宋會要輯稿》的整理、利用和研究都用功很深,給學界貢獻巨大。因此,在兩岸會議往來尚未開始的時候,他們都彼此知道對方的研究,後來,王先生經常給王老師郵寄各種他在臺灣找到的臺灣學者的最新成果。我們讀書的時候,王老師就介紹我們利用王先生的《宋會要輯稿人名索引》、《宋人傳記資料索引》開展研究。兩位王先生是什麼時候開始通信的,這個需要再考證。我知道的是,他們見面不晚於1995年。這一年年底,王雲海老師應邀前往中國文化大學參加「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我猜想這或許是兩位王先生第一次在會議上見面。可惜的是,王雲海老師在2000年意外地過早離開了我們,老師的所有照片和信函被家屬交給了學校檔案館,我們最近專門去檔案館查找,尚未找到這些照片和書信的存放位置。王老師去世後,王先生一直還很掛念王老師的老伴兒和子女,每次見到我都會問他們的近況並讓我轉達問候,並且他還給王老師的女兒寫過信。如剛才所說,2004年,王先生和夫人去開封時,在拜訪姚老師的時候,也專門看望了王老師的老伴兒和兒女。

  因為姚老師、王老師的因緣,我這個晚輩也較早認識了尊敬的王德毅先生,並長期受到王先生的特別關照。在大陸每當我們共同參加學術會議的時候,例如河北大學舉辦的宋史年會(2000,保定)、中山大學的宋史新視野研討會(2008,廣州)、雲南大學承辦的宋史年會和第六屆海峽兩岸宋代社會文化學術研討會(2008;2019,昆明)、杭州(南宋史會議)、河南大學承辦的宋史年會(2012,開封)、西北師範大學承辦的宋史年會(2018,蘭州)等等,會議期間,都得以拜見王先生。凡是到大陸各地參加宋史的相關會議,年邁的王先生夫婦兩人總是攜帶著兩個碩大的行李箱,裡面每次都有送給我的禮物,或者是王先生最新文章的抽印本、王先生自己的新書;或者是最新的臺灣大學學報;或者他精心編輯的新版《宋史研究集》,還有美味的臺灣點心(鳳梨酥)或高山茶,這些讓我這個晚輩無限感動,並深感不安。

  眾所周知,王先生特別重視加強國際學術交流。這方面,我也是直接受益者。2003年、2005年、2015年,在王先生和他的學生們的推薦和邀請下,我本人得以三次赴台參加學術會議,給我提供了難得的向臺灣及其他海外前輩同行學習的機會。每次會議期間,都能得到王先生夫婦的特別關照。例如,2003年10月,在東吳大學參加宋代墓誌銘史料價值的學術會議,會後,王師母專程帶我和楊果老師去台大校園參觀,並瞻仰姚從吾校長原來的工作室、在門口拍照留念,王先生還細心指導我去書店買書、乘坐地鐵等等,這些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至今歷歷在目。在平時開會的時候,只要見到我,王先生總是鼓勵我在開封多辦國際學術會議,因此,2012年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了「宋都開封與十至十三世紀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五屆年會」,2017年,我們又承辦了「第五屆海峽兩岸宋代社會文化學術研討會」,這兩次會議王先生都親自來參加,給予我們很大的支持。

  王先生一生勤勉,他豐碩的學術成果是豐碑,造福無數學人。王先生大愛無私,其醇厚的情誼給很多人帶來溫暖。他對學界師友的尊重和友情,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對後學晚輩的關愛和提攜,讓我們永世不忘。為學為人,高山仰止。

  王先生的學術貢獻及其精神品格,將永遠激勵我們前行。

  永遠緬懷尊敬的王德毅先生!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製作
電話:
33664700  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
106319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文學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