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臺大校規小組 2014 年報
P. 36
之噪音量、排水量、用水量、用電量…等規劃,訂定符合本校生態校園規範。生態
廊道考量維持綠覆率、乃至增加綠地,思考部分待拆除之老舊建物拆除後轉置空間
規劃新綠地可行性。並以人行步道為主軸,以交通寧靜區的概念為核心價值落實。
在景觀上,標明基調樹種與骨幹樹種,強調文化景觀的特性,打造生態教育示範基地。
2 校園在都市中生態空間角色定位:透過維持生態環境樣貌,增加校園感官經驗。考
量從蟾蜍山到大安森林公園的生態校園廊道之定位,包括了綠地、棲地系統乃至於
水圳、水利系統、藍帶做結合。整合校內資源,透過與不同研究單位之整合評估,
提出雨水、雨量、風…等微氣候在生態校園中的關係;同時,整合外部資源,考量
臺北市政府景觀綱要計畫及都市發展局研究提出之綱要進行後續規劃討論。
3 藍帶復育:雨水回收應以日常排水與降雨時較乾淨水質進行回收,並逐步提高使用
率增加水源使用,促進水循環。水質應制定改善策略,調節生態池、醉月湖等之校
園內水質,使水活化。過往隨著校園發展,水圳逐漸消失(如下圖與右頁上圖所示),
因此將持續與總務處推動瑠公圳復育計畫。
4 廢棄量減量、建築節能:制定實驗室廢棄物處理與回收建議規範,並從廢棄減量等
指標著手進行,逐步落實綠色永續校園。垃圾廢棄量減量之生產耗能可作為生態城
市計算的指標,落實廢棄地的生態系統維護與復育。透過綠建築與綠色校園節能降
低冷氣耗能與大量電費支出。並藉由通風採光,規劃設計應考量設置可降低室內溫
度,約攝氏 1~2 度就會具體改善。
瑠公圳於基隆路(現舟山路)以北已改道至水工所、森林館、小椰林道之東側
1960 年臺灣大學校總區平面圖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