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研究團隊

 
為追求教學或研究上的創新,本院希望可以從打造研究團隊開始,以學術前瞻議題或人類社會重大問題為主軸,組成跨系所學院的研究團隊,並結合本院研究中心的人力、空間與資源設備,一方面進行研究、一方面進行教學的創新。希望未來能從院內跨領域團隊出發,進一步連結國內、外其他從事相關議題的研究團隊,組成跨國比較研究群,並進行學生的交換培訓。
希望能透過研究團隊來同時達到多項目的:
►集中研究能量較有可能發展出系統性的理論學派與特定知識觀點,比起個別學者單獨依附在既有西方典範內的獨立發表,更容易產生具本土特色、高能見度的知識創新
現今社會的複雜議題(如政治體制、產業發展、社會不平等、教育、人口與老年、風險社會等)必須仰賴跨專業的知識才能解決,研究團隊可以破除系所之間的專業本位,進行跨域的研究連結
集中研究能量針對國內重大議題來進行研究,較有可能以團體之力產生具實務政策意涵的成果,增加學術影響力及回饋社會
從集體的研究中,可以同時開發跨領域的共授課程,讓教學與研究產生綜效,學生也可以從不同領域老師身上學到跨域的觀點,有利於教學的創新。
為了讓研究團隊可以長期經營,不以傳統「申請研究計畫」的方式來組織團隊,也不擬提供經費或獎勵等外部誘因,而是以建立長期的研究夥伴關係為目標,以免受限於特定的研究議題,或因為經費的問題而中斷。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

 

研究議題概述:診斷全球民主蕭條危機      

人類社會正處於一個險惡的時刻,民主正面臨一場全球性危機。在西方,自由民主國家面臨威權民粹主義興起的嚴峻挑戰;在發展中國家,專制政權的民主轉型與新興民主鞏固發生停滯不前甚至逆轉的現象。此刻,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 正對全球政體施加全新的壓力測試;倘若國家無法保護公民免受公共衛生危機的威脅,防止社會免受毀滅性的經濟災難,人們可能對民主政體應對生存挑戰的能力提出質疑 。

民主危機顯示自由民主制度比其他體制更為優越的認知已不再被視為理所當然,新自由主義關於自由民主、自由市場與經濟全球化相輔相成的神話已開始遭到否定。現在,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當下的典範,更新我們的分析策略,找出當前全球民主衰退危機的結構、體制、文化和意識形態根源。本團隊將持續發展並統合兩項大型調查計畫—亞洲民主動態調查(Asian Barometer Survey, ABS)和全球民主動態調查(Global Barometer Survey, GBS),帶領這兩個長期調查計畫進入新的研究領域,更新問卷的項目、強化分析的架構與研究方法,以讓我們得以面對迫切而來的知識挑戰。奠基在ABS和GBS堅實的學術基礎與全球研究網路上,本團隊將為國際社會科學界提供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全球性調查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將結合跨國調查數據與相關總體指標,以提供各國政治價值觀、政體合法性、治理品質和政治參與等高品質資訊。該資料庫將使全球政界、商界與學術界得以理解民主支持不斷被削弱的主要因素,包含結構性、制度性或文化性的原因,以及反體制的民粹主義、反全球化運動和認同政治衝突的升級如何對民主鞏固構成威脅。另外,我們也將探索自2008-2009年的經濟危機以來,至今日的Covid-19危機之間,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的普遍影響與科技巨頭的壟斷力量如何破壞代議制民主,超全球化對社會團結、國家主權和民主治理的侵蝕,以及堅韌的威權體制在意識形態領域對西方民主所施加的競爭壓力。透過提供豐富的跨國調查資料、實證發現和分析洞見,本團隊將使政治學者有能力做出有意義的貢獻,啟發跨國行為者、政治精英、民間社會領袖和大眾如何將自由民主從危機中拯救出來的公眾輿論,以加強民主制度在兩極衝突、財政壓力和經濟危機的逆風中產生復原能力,並重建大眾對政治機構公平性、治理效率和回應性的信心。透過向國際社會提供該「公共財」,台灣將獲得更多的國際認可與影響力。


可能的研究方向:

議題領域

可能的研究面向

相關重大議題

民主化

探討民主的意義與特徵,人民對於民主的滿意度,民主治理品質,民主的價值

民主轉型、民主鞏固、民主崩壞

全球化

探討外來產品與文化對於本國經濟與文化的衝擊,以及國外移民與移工對於各方面的影響

美國豬肉牛肉進口、移工問題、國外觀光客等

國際關係

探討對亞洲影響最大的國家,並分析此國家對於受訪者國家、亞洲與世界的影響為正面或負面?

中國的崛起、中國與美國外交政策、東協經濟共同體


研究人力:

召集人:黃旻華教授  (Email: mhhuang5103@ntu.edu.tw TEL: 33668396)

聯絡人:趙珮如助理  東亞中心  (Email:u81060012005@gmail.com TEL: 33668456)、徐嘉璘助理 東亞中心(Email: asianbarometer@ntu.edu.tw TEL: 33668456)

               
院內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朱雲漢

教授

政治系

政治學方法論、國際政治經濟學、東亞政治經濟、民主化

張佑宗

教授兼副院長

政治系

比較民主化、投票行為、社會科學方法論

黃旻華

副教授

政治系

民主化、研究方法、社會科學哲學、中東政治

黃凱苹

助理教授

政治系

選舉制度、政黨與選舉行為、民主化、東南亞政治

郭銘傑

助理教授

政治系

國際關係、比較政治、政治學方法論、全球化與治理

院外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吳親恩

副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

比較政治經濟、制度分析、所得與階級、抗爭政治、東亞政治經濟發展

吳文欽

副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

比較/國際政治經濟學、比較政治制度、比較威權主義、政治學方法論

俞振華

副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

民意調查、選舉與投票行為、公共政策分析、美國政治

王奕婷

副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

政黨、民主轉型、國會制度、量化研究方法

陳光輝

副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暨研究所

研究方法、政治社會化、民意與民意調查、公民文化與教育

國際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Larry Diamond

Senior Fellow

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Africa, Asia, Democracy, Foreign Aid, Sociology, U.S. Foreign Policy

Andrew James Nathan

Class of 1919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Comparative Polit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oh Chull Shin

Jack W. Scholar in Residenc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Democrac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USA

Conflict Processes, Comparative Polit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ong-Min Park

Professor

Korea University, South Korea

Political Culture, Domocratization

Bridget Welsh

Professor

Ipek University, Turkey

Southeast Asian Politics

研究生成員 

姓名

指導教授

單位

論文主題

黃忠偉

張佑宗

台大政所博士生

待定

黑迪文

張佑宗

台大政所博士生

待定

趙婉婷

張佑宗

台大政所博士生

待定

李易修

張佑宗

台大政所碩士生

 

李弘繹

張佑宗

台大政所碩士生

 

許良亦

張佑宗

台大政所碩士生

 

黃偉哲

張佑宗

台大政所碩士生

 

林懿平

張佑宗

台大政所碩士生

 


近三年研究團隊活動情形
 
  1. 108年1月於印度召開全球民主動態調查會議

聚集歐亞民主動態調查、拉美民主動態調查、阿拉伯民主動態調查、南亞民主動態調查主持人,報告各國最新調查進度及成果,並討論資料釋出規範等等議題。本次會議的最大成果是底定問卷初稿,並藉由圓桌論壇,讓印度學界認識全球民主動態調查的研究主旨與發現,對推動全球民主動態調查的能見度也有所幫助。

Art editor Img

  1. 108年2月18日,韓國成均館大學4位教授蒞臨本中心舉辦小型之學術研討會議

Art editor Img

  1. 舉辦緬甸第五波調查訓練工作坊

Art editor Img

  1. 108年3月28日本中心邀請Julio C. Teehankee 教授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De La Salle University Manila, Philippines)蒞臨演講”The Democratic Boom-Bust Cycle in the Philippines”
  2. 本中心黃旻華主任於3月15日受邀至美國柏克萊大學進行主題演講,演講題目為「Assessing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Xi Jinping in Asia: A Pseudo-panel Analysis

Art editor Img

  1. T. J. Pempel 教授(Jack M. Forcey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於2019年7月10日蒞臨本中心演講,由中央研究院院士暨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大政治系教授朱雲漢擔任主持人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1. 本中心亞洲民主動態調查獲台灣民主基金會經費補助,於108年2月到10月赴緬甸進行面訪調查,採用等比率抽樣配合全球定位系統輔助抽出中選家戶,並在戶中取樣,最後完成有效樣本1620份。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1. 109年 6月4日召開全球民主動態調查視訊行政會議,聚集歐亞民主動態調查、拉美民主動態調查、阿拉伯民主動態調查、南亞民主動態調查主持人,報告各國最新調查進度及成果,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對於調查的影響,並討論針對新冠肺炎疫情設計的共同題組。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1. 109年11月3日(二) 12:30~14:00,與亞比中心合辦「A Price to Pay? How autocratization in Thailand drives anti-establishment protests」演講,由Janjira Sombatpoonsiri (Assistant Professor,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主講,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何明修主持,本中心執行長黃凱苹助理教授擔任與談人,當天聽眾非常踴躍,會後Janjira Sombatpoonsiri也應邀至本中心拜訪,與中心老師及博士後研究員進行學術交流。

Art editor Img

  1. On October 1, 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 (IPS) Social Lab Postgraduate Fellow Dr. Teo Kay Key presented the 2020 edition of IPS Post-Election Survey at a forum moderated by IPS Deputy Director (Research) and Senior Research Fellow Dr. Gillian Koh. Dr. Koh is also the Singapore national team coordinator for the Asian Barometer Survey(ABS).

Art editor Img

  1. The East Asia Institute held an online seminar on "2020 Burmese General Election Prospects" on September, 23 2020. During this seminar. panelists shared their views on Myanmar's upcoming election in November and its impact on Myanmar's democratization. Professor Yun-Han Chu, Director and Principal Investigator of the ABS, served as moderator for the seminar.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1. 109亞洲民主動態調查20週年,原預計要招開盛大之國際學術研討會,然因新冠肺炎影響,改成計畫20週年專書出版及線上錄置各國團隊演說短片。

Art editor Img

  1. 本中心朱雲漢教授今年出版三本專書,團隊成員亦發表多篇SSCI期刊論文,請至本中心網站查詢。
  • 「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誰將勝出?」, 2020年1月,天下文化。
  • “Dynamics of Democracy in Taiwain: The Ma Ying-jeou Years”. Kharis Templeman, Yun-han Chu, Larry Jay Diamond.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orporated 2020.
  • 「西方中心世界的式微與全球新秩序的興起」,朱雲漢,鄭永年合編,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研究議題:
 

議題領域

可能的研究面向

相關重大議題

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創新治理為重點,開發零淨排碳模型,以及塑膠(含整體石化業)產業的案例研究

淨零排碳、治理轉型、治理赤字、永續轉型

臺灣2050前瞻轉型研究計畫

全景掃視與法制盤點、老化社會治理策略、永續轉型系統動態模型、公共健康與環境涵容力分析

全球數位化轉型、人口老化下的健康與社會、氣候緊急與永續發展之治理革新

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空污治理

臺灣能源與社會轉型之永續社會共識研究、驅動能源轉型之政策與法制研究、產業與能源之排碳與污染治理研究

全球氣候變遷、空氣污染

能源資訊

基礎能源轉型之資料庫建置

能源圖資、臺灣能源情勢

研究人力:
召集人:周桂田_(Email: ktchou@ntu.edu.tw   TEL: 02-33663328)
聯絡人: 凌主悅/翁渝婷 (Email: ntusprc@ntu.edu.tw   TEL:02-33668422)

►院內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周桂田

教授

國家發展研究所

風險社會、永續社會與治理、科技民主、氣候變遷

何明修

教授

社會學系

政治社會學、社會運動、勞動社會學、教育社會學、社會學理論

林照真

教授

新聞所

媒體轉型研究、新媒體研究、資料新聞學、收視率研究、災難新聞研究、科學傳播

張國暉

副教授

國家發展研究所

科技與科會、科技治理、工程與文化研究

周嘉辰

副教授

國家發展研究所

比較政治經濟、比較威權主義、中國大陸政治

持續增加中

院外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馬鴻文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環境整合管理與永續轉型、工業生態與循環經濟、永續都市、物質流與永續物質管理、生命週期評估與管理、政策環評

林先和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

Tuberculosis

Burden of Disease

林俊全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地形災害、地景保育、環境經理、環境影響評估、環境災害調查、國土監測、國土調查、國土利用

蔡甫昌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暨研究所

生命倫理、臨床倫理、研究倫理、家庭醫學與社區醫學

劉華美

教授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公平交易法、能源法、行政法

林宗弘

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華人社會的階級不平等、全球與本土的災難社會學

徐美苓

特聘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政治傳播 、健康傳播、傳播與認知、民意

杜文苓

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環境政策、永續發展、科技與會、公民參與、環境資訊

范玫芳

特聘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環境政治與政策、風險與災難研究、審議式民主與治理

蔡宏政

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全球化理論、人口與社會政策、全球化與知識結構變遷、審議民主

劉書彬

教授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

德國政府與政治、歐洲聯盟、國際關係

林宜平

副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風險溝通、環境治理、公共衛生

高淑芬

副教授

佛光大學社會學暨社會工作學系

環境社會學、科技與社會、參與式風險治理、風險溝通

歐陽瑜

副教授

銘傳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位學程

數位網路與新媒體、風險溝通與文化、知識管理與共創、質性研究、資通科技與發展、組織、社會及其非預期後果

陳潁峯

副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風險治理、審議式民主、比較政治

卞中佩

助理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

政治社會學、組織理論、企業研究、環境社會學、大數據分析、中國研究、綠色金融

郭士筠

研究助技師

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

環境政策、環境社會

趙家緯

研究員

臺灣永續轉型實踐網絡

永續轉型、氣候政策、能源政策、工業生態學

鍾明光

博士後研究人員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參與式環境規劃與經營管理、地理資訊科學與社會、智慧城市治理轉型、社區營造與發展

彭保羅

副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工業疾病和批判的社會學、有害物質之地緣政治

徐昕煒

助理教授

中原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

多目標決策、低碳政策、食品供應鏈管理、食品浪費管理、食品與永續供應鏈、能源系統與低碳政策、最佳化理論與柔性計算、能源系統、最佳化理論、綠色供應鏈管理、模糊理論、機器學習

持續增加中

國際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Nebojsa Nakicenovic

Emeritus Research Scholar

(former Deputy Director General/CE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 Analysis (IIASA)

Integrated Assessment and Climate Change, Foresight Research

Sun-Jin Yun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GSES),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Dowan Ku

Professor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Research Institute, Korea

Climate Change

Koichi Hasegawa

Professor

Sociology, Graduate School of Art and Letters, Tohoku University, Japa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Ilan Chabay

Head of Strategic Research Initiatives and -programmes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ustainability Studies (IASS), Germany

Global Sustainability Strategy

Ortwin Renn

Scientific director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ustainability Studies (IASS) , Germany

Risk Govern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anghun Lee

Professor

Peac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Hanshin University. Director of Center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Hanshin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Taedong Le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 International Studies. Director, Environment Energy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Center. Yonsei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policy

Jusen ASUKA

Professor

Center for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Tohoku University, Sendai, Japan

Environmental Studies

Manami HORIHATA

Professor

College of Art and Science, J.F. Oberlin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Leah Abayao

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Baguio, Philippines

Governance and Public Policy, Climate Change

 

 

 

 

持續增加中

國際合作成員

姓名

指導教授

單位

論文主題

徐健銘

周桂田

國家發展研究所

真的年年春?以嘉磷塞除草劑檢視科技爭議

林木興

周桂田

國家發展研究所

驅動能源轉型之政策與法制研究

持續增加中

 

研究團隊的活動情形:     

本中心過去三年之研究核心為「建立臺灣能源與社會轉型之永續社會共識研究」、「臺灣產業與能源之排碳與污染治理研究」、「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基礎能源轉型之資料庫建置」。迄今,中心執行的研究計畫與專案強調長時間之研究累積,如在能源資料庫部分,除了持續系統性地將政府釋出之數據資料整理與建立資料庫,進而發展成Open Energy等系列文章與專欄,並接軌國際SDG與ESG脈絡來致力實現淨零排放目標(Net Zero Emission)之研究,並結合政策倡議與企業研究;同時,中心研究團隊亦將研究成果深化為研討會文章與期刊文章投稿。

中心持續回應大學做為社會研究之實踐,雖受到疫情影響,但中心仍透過線上會議舉辦、電子報文章撰寫來推動進行,如今年2月線上進行之鉅變新視界沙龍「國際氣候政策視角下,臺灣的挑戰與回應」,去年11月於臺灣社會學年會線上舉辦之《亞洲氣候變遷治理》新書座談,讓整個學術研究合作、公共倡議不受疫情影響。進一步,本中心從風險治理架構出發,回應當前疫情對於風險社會的影響,訪問學者專家、社會實踐者,透過與媒體平台-關鍵評論網的合作,推動一系列「那些疫情改變的事」的影片。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研究議題概要:

本研究團隊之主題聚焦在地方治理的領域,從國內地方治理的制度與實務出發,參酌國外地方治理的相關理論,制度,與經驗,提供台灣未來地方治理學術發展的基礎以及實務上的建議。

我國地方自治自解嚴後歷經修憲與地方自治法制變革,目前形成六都十六縣市的格局。雖然地方民主選舉經驗早已超過半世紀,地方自治團體所享有的權限與資源亦大幅成長,但治理的績效與民主的深化並沒有因自治權限與資源的增加而提升。針對我國地方治理的挑戰,本研究團隊以「縣市政務人員的任命,及其與治理模式的關係」、「縣市議員質詢內容的分析」與「地方治理個案的分析」為主要研究方向,期待為地方治理提供基礎的研究資料與可能興革的方向。

研究人力:

召集人:洪美仁副教授 (meijhung@ntu.edu.tw, 3366-8304)

副召集人: 吳舜文助理教授 (shunwu@ntu.edu.tw, 3366-8309)

聯絡人:黃詣芸 r08343016@ntu.edu.tw

►院內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趙永茂

名譽教授

公共事務所

地方治理與地方派系

陳淳文

教授

公共事務所

公法學、法國公法、歐盟法

蘇彩足

教授

公共事務所

公共政策、財務行政、行政學

蔡貞慧

副教授

社會工作系

社會工作、健康照護政策、社會福利、社會政策

王宏文

副教授

公共事務所

公共財務管理、政策分析、量化研究方法、區域經濟發展

劉康慧

副教授

公共事務所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非營利組織管理、政府眾包

郭銘峰

副教授

公共事務所

地方治理與公民參與、公共管理與評估、公共政策與民主治理、決策分析與方法論應用、比較行政

洪美仁

副教授

公共事務所

官僚行為、協力治理、公民參與、電子化政府

吳舜文

助理教授

公共事務所

方案評估、健康政策、環保政策、政策分析

王貿

博士後研究

公共事務所

公務人力資源管理、府際關係、文字探勘


►院外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吳親恩

副研究員

中研院政治所

比較政治經濟、制度分析、所得與階級、抗爭政治、東亞政治經濟發展

左宜恩

助理教授

東吳大學

兩岸地方治理與政治、政策創新、跨域治理、災害防救、地理資訊系統(GIS)與公共政策分析、中國大陸政經發展

李衍儒

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

地方治理、人事行政、第三部門

王皓平

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暨南大學「政策公關行銷暨文創產業政策學分學程」

地方政府治理、地方創生、日本政府


►國際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Chien-shih Huang

Postdoctoral Fellow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Local governmen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environmental policy,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experimental method

►研究生成員:

姓名

指導教授

單位

論文主題

黃詣芸

王宏文

公共事務研究所

未定

黃識頻

未定

公共事務研究所

未定

徐俊明

王宏文

政治學研究所

未定

研究團隊的活動情形:

2021年3月25日研究團隊成員就團隊未來具體的研究主題進行討論,包括地方政府紓困政策的合理性以及執行困境之分析、地方政府如何運用民間與專業的力量因應資源人力短缺的困境,並提升政府決策的品質。團隊將持續發展此一個案的研究,屬於地方治理個案的分析類別。

2021年1月14日研究團隊成員就台灣地方政府社會局以及衛生局首長的背景資料進行討論,思考未來可能發展的整合性計畫的方向,其中包括有局處首長的專業或政治背景的分布狀況、專業或政治背景與治理績效間的關聯性、與府會關係或議會支持程度的關聯性等。團隊將持續發展此一個案的研究,屬於縣市政府政務人員的任命情況的研究。

2020年11月26日邀請在美國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進行博士後研究的黃建實博士進行專題演講,演講主題為「Leadership turnover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 The case of energy policy and police services」,主要在討論美國地方政府市經理人對於地方政府採納永續能源政策的影響,特別著重在市經理人的更迭,以及市經理人是否來自於該地方政府,或者是來自於外部。會後團隊成員針對類似主題在台灣的後續研究可能方向進行討論。團隊將持續發展此一個案的研究,屬於縣市政府政務人員的任命與其治理模式的關係的研究。

2020年10月15日: 由洪美仁老師就下列三個主題進行報告,1)地方政府與民間的協力合作 - 以資料英雄計畫為例;2) 未來研究構想 - 新冠肺炎下中央與地方的分工;3) 從地方視角看新冠肺炎下政策的非預期效應。第一個主題聚焦在資料分析對於地方政府一線服務提供的影響,包括決策的輔助、人力的配置、對內管理策略的訂定、對外客製化服務的發展,以及外部團體的運用等,並檢討中央與地方政府就資料所有權的劃分以及客製化模組的發展情形進行分析與討論,除此之外,也關注與民間協力的資料分析與應用情形是否在六都與非六都地方政府間有顯著差異的情形。團隊將持續發展此一個案的研究,屬於地方治理個案的分析類別。

2020年10月23日研究團隊與台灣地方治理研究學會於第16屆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年會上自組場次獲得接受,就地方自治立法權進行論文發表並與與會的專家學者進行討論。2019年研究團隊成員共召開三次會議,由助理們報告個案資料的蒐集進度,團隊成員討論個案撰寫的模式與分工,除此之外,團隊成員也就治理指標的發展方向與資料來源進行討論,指標的建構上主要是依照民主國家治理的重要價值包括經濟效率、專業效能以及公平合理等重要面向進行設計,資料來源則包括地方政府的開放資料、人事總處以及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等。

 
研究議題概要:

兩岸談判就議題的政治性來分,可分為高政治性及低政治性兩大類。前者如和平協議、中程協議、統一或統合協議、軍事互信機制,後者如通航協議、觀光協議、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等等。兩岸自從1987年恢復往來以降,雖然未曾簽署任何政治性協議,但是非政治性協議,在1993年簽署了四項,2008-2016年則簽署達20餘項。準此,兩岸協商是兩岸關係中一個相當重要的主題,值得學界加以深入研究,不僅有其學術貢獻,亦可作為政府智庫的角色。

尤有進者,兩岸談判已從過去的經貿等低政治性議題,逐漸進入高政治議題的所謂「深水區」。就我方而言,政治議題的談判為的是換得兩岸的和平相處與臺灣的長治久安;但是就北京而言,政治談判的最高目標在於「和平統一」,即使一時之間無法達成統一的目標,至少也能達到一種統一前的特殊政治安排,迫使臺灣逐漸走向統一的道路。

2008-2016年馬英九總統主政期間,由於馬政府接受北京所設定的「九二共識」、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兩岸因此加速往來,除了前述簽署多項經貿、共打犯罪等低政治性協議外,兩岸事務主管層級的「王張會」、「夏張會」亦舉辦多次,最後的高峰則是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會面的「馬習會」,這一步一步的鋪陳多由北京所主導,為的是兩岸政治談判。2016年5月20日後,臺灣雖然換由獨派色彩的民進黨執政,但這不表示兩岸政治談判已變成完全不可能;相反地,蔡英文總統過去的職業生涯即擅長於國際談判,後來又曾擔任陸委會主委,「馬習會」前後的一項民調顯示,臺灣民眾在諸多政治人物中,最信任蔡英文與北京進行政治談判。因此,兩岸政治談判極可能在蔡英文手中有所突破,但是臺灣準備好了沒有?質言之,我們將準備怎樣的政治談判方案,對方可能的版本為何?國會如何監督政治談判,民意又如何反應,甚至美方的立場為何?凡此種種都值得深入研究,並及早準備。

基於上述的目的,並為兼顧學術及政府智庫的雙重角色,「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遂於2016年成立「兩岸談判研究團隊」,由曾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國發所陳明通教授主持,成員中更邀請到國發所周繼祥教授,周教授曾任專司兩岸談判的海基會副董事長兼副秘書長。陳周兩人豐富的理論與實務經驗,再配合多位兩岸關係以及談判賽局博奕理論的專家學者,打造了本研究團隊最堅強的陣容並設定國會監督、民意反應、北京態度、美方的態度及談判博奕等的研究方向。

 

可能的研究方向:

議題領域

研究面向

相關重大議題

國會監督

兩岸談判監督條例

政治及非政治談判

民意反應

定期民調民眾對兩岸談判的態度

政治談判相關議題

北京的態度

中國官方及涉台智庫

政治談判可能內容

美方的態度

美國官方及智庫

政治談判美方角色

談判博奕

兩岸談判的博奕分析

政治及非政治談判

 

研究人力:

召集人周嘉辰副教授____ (Email: chelseachou@ntu.edu.tw TEL:02-3366-3351  )

聯絡人林琬婷幹事_____(Email: ntuccs@ntu.edu.tw  TEL: 02-3366-3366 #55693 )

►院內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黃旻華

教授

政治系

大陸政治

陳俊廷

助理教授

經濟系

Game theory

陳明通

兼任教授

國發所

兩岸談判

周繼祥

兼任教授

國發所

兩岸談判

►院外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陳志柔

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當代中國社會變遷

吳介民

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中國政經社會變遷

董立文

教授

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

中共對臺政策

邱垂正

副教授

國立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

兩岸關係

►國際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楊喜慧

博士後研究員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

兩岸締結協議監督機制研究

研究團隊活動情形:

本研究團隊成立至今,研究結果頗為豐碩,如研究團隊主持人陳明通教授就發表如下四篇期刊論文:(一)陳明通,2016,〈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意義:「馬習會」前後的民意調查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臺北:遠景基金會出版。(與陳政一、楊喜慧合著)(TSSCI),第十七卷第三期,頁1-56。(二)陳明通,2016,〈「馬習會」對兩岸政治談判的民意衝擊~一項臺灣民眾的民意調查分析〉,《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出版。(與楊喜慧、鄭龍水合著)(TSSCI) ,第五十九卷第三期,頁1-38。(三)Chen, Ming-tong, 2017, “Prospects for Cross-Strait Political Negotiation: Exploring Win-Sets” (with Josh Wenger), The China Quarterly, (SSCI) 232:932-55.(四)陳明通,2018,〈兩岸洽簽「臺灣不獨大陸不武」協議理論與民意基礎研究〉。(與溫賈舒、陳政一合著),《臺灣民主季刊》,第十五卷,第三期 (2018年9月),頁177-89。

當時的研究生成員楊喜慧、溫賈舒皆順利畢業獲得博士學位,其中楊喜慧的博士論文:兩岸締結協議處理及監督機制立法比較,更通過本中心編輯委員會審查,出版成專書。

上述的研究成果,主要奠基於自2015年起,每年進行一次的「兩岸政治談判民意調查」,至今已累計了六次年度調查資料,另加一次2015年「馬習會」後的特別調查資料。此外,本研究團隊亦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桃園市政府舉辦多次有關兩岸關係的座談會,包括:2017年「中共十九大後的兩岸關係」座談會,2018年「美中競合下的兩岸關係」座談會,2019年「國際變局下的兩岸關係」座談會,「美國總統大選與兩岸關係」座談會,邀請林正義、宋學文、張弘遠、邱垂正、蔡季廷、賴怡忠、董立文、洪耀南、張五岳、顏建發、亓樂義等多位學者專家參加,獲致不錯的成果。

研究議題概要:

本核心群集結社會、地理及生傳領域的學者,分別從跨國和區域多元遷徙模式、移民體制和在地脈絡等面向出發,採行質化及量化方法,檢視台灣近期顯著的人口變化,探討並理解人口組成、城鄉發展、社會價值及族群認同的演變。當中五項子計畫反映各主持人領域專長,分別處理台灣鄉村空洞化、白領技術民出走、在台香港婚姻移民、跨國醫療生殖移動和新住民二代認同的創新議題。整體計畫除了研析台灣社會面臨的人口問題及發展,也著眼台灣與鄰近區域間的人口流動和網絡趨勢,納入與其他亞洲國家移民政策及制度的比較。此計畫藉由開展台灣經驗,將對學界有關全球化第二波人口轉型的研究作出貢獻,也能產出符合亞洲地區人口轉型的細緻理論。而透過了解台灣在全球化浪潮下的人口轉變,也能具體勾勒出未來的挑戰與契機,提出促進台灣社會整體福利的有效倡議。

研究人力:
召集人:藍佩嘉 (Email: pclan@ntu.edu.tw TEL:61230)
聯絡人:邱照旻 (Email:ntugarc@ntu.edu.tw TEL: 55640)

►院內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曾嬿芬

教授

社會學系

跨國移民、族群關係、經濟社會學

吳嘉苓

教授

社會學系

性別研究、醫療社會學、科技與社會研究

郭貞蘭

副教授

社會學系

家庭社會學、人口動態與家庭行為、教育、社會不平等、性別與工作、工作與家庭、青少年到成年轉銜經驗、量化研究方法

►院外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陳玉華

副教授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家庭人口學、鄉村社區發展、發展社會學、社會調查研究方法

王驥懋

助理教授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鄉村社會學、鄉村發展、農業科技與社會、全球農糧生產網絡

黃宗儀

教授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生命政治與文化治理、社會新主體/文化身份、社會/文化文本與論述分析

►國際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HaeRan Shi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Political geography, immigrant research

SooJin Park

Director/Professor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Asia Center (SNUAC)/Department of Geography

Soil geography, natural disaster, environmental problem, East Asia

 

研究團隊的活動情形:

研究團隊自2018年成立以來,持續每學期至少兩至三次的討論會、工作坊或內部演講。團隊於2019年獲台大核心研究群經費補助,計畫執行上雖在第一年受到疫情影響,實體聚會和國際交流多取消,但各計畫主持人皆有效收集豐碩的研究資料,並已在2020年下半進入初步資料分析、接續訪談及書寫。而在2020下學期疫情趨緩後,核心群所有成員於七月下旬就各計畫進度報告,並再行研議往後的內部會議及國際交流安排,底定各主持人及協同主持人將每個月聚會一次,討論一篇核心群成員的手稿。此論文協力工作坊的機制能使全體成員都能即時的對彼此的研究內容、進度和方向有所了解,並提出意見和回饋,也是能有效提升核心群成員論文發表,極具建設性的學術交流。

核心研究群也自行籌組參與2020台灣人口學會年會,以「臺灣的遷移流動與體制」為題,發表四篇會議論文,分別為曾嬿芬教授的「台灣改革移民政策之路:方向與限制」,藍佩嘉教授與亞比中心訪問學人簡永達合著的「牛頭網路化與仲介費的鍊金術:越南移工招募機制的轉變及效應」,黃宗儀教授的「從觀光客到港妻:台港跨境婚姻中的親密性與地方感」以及亞比中心研究員徐婕的「被預設的依賴?台灣婚姻移民與移民體制的關係」。

另外,研究團隊也與首爾大學的亞洲研究中心保持密切學術合作,除了在2019年的第十六屆東亞社會政策研討會(East Asian Social Policy, EASP)上共同籌組panel發表外,原預定於2020年四月至韓國濟州島舉辦移民工作坊。受疫情影響,研議將工作坊延期,目前底定於2021年六或七月舉行線上交流。

研究議題概要:

以經濟學實驗方法研究各種社會科學議題,包括驗證經濟理論的行為實驗,與心理學對話、研究經濟理論的神經科學基礎的神經經濟學,以及進行政策效果分析的現場隨機實驗。

可能的研究方向:

議題領域

可能的研究面向

相關重大議題

行為實驗

驗證經濟理論、提供新事實、設計新的誘因機制、文化如何影響行為

政策施行前即可先用實驗檢驗是否有預期外效果、儒家文化如何影響台灣人的行為

神經經濟學

經濟理論的神經科學基礎、使用神經科學工具來研究經濟學問題

如何避免因為老化等神經生理影響導致的錯誤決策?如何教人學會做較好的決定?

現場隨機實驗

分析扶貧或教育政策的效果、政治經濟學現場實驗

如何事後評估政策的效果、媒體消費如何影響投票行為

研究人力:

召集人:王道一教授  (Email: josephw@ntu.edu.tw    TEL: 3366-8411)
聯絡人:吳曉芳助理 (Email: hfwu@ntu.edu.tw    TEL: x55675)
 

►院內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黃貞穎

教授

經濟學系

神經經濟學

林明仁

教授

經濟學系

勞動經濟學

張佑宗

教授

政治學系

比較民主化,社會科學方法論

陳儀

副教授

經濟學系

實驗經濟學、發展經濟學

江淳芳

副教授

經濟學系

政治經濟學

童涵浦

副教授

政治學系

比較政治、政治決策的神經基礎

吳亨德

助理教授

經濟學系

經濟哲學、決策理論、實驗經濟學

陳俊廷

助理教授

經濟學系

網路經濟學、賽局理論

►院外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楊建成

特聘研究員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

公共經濟學

郭文瑞

教授

陽明大學神經所

認知神經科學

吳仕煒

教授

陽明大學神經所

行為決策及其神經科學基礎

吳恩賜

副教授

腦與心智研究所

神經科學、老人行為決策

鄧軫元

副教授

台北大學財政學系

公共經濟學、實驗經濟學

陳依依

副教授

逢甲大學經濟學系

實驗經濟學

吳建德

副教授

職能治療學系

認知神經科學、神經功能造影(ERP, fMRI)、知覺以及注意力功能

蘇昱璇

助理教授

政治大學國發所

發展經濟學、應用個體經濟學、量化研究、經濟發展研究法

葉俊毅

助理教授

心理學系

視覺知覺及其神經科學基礎

陳暐

助理教授

農經學系

頓悟式學習

►國際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Colin F. Camerer

Robert Kirby Professor

Divis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uroeconomics,

Behavioral Economics,

Experimental Economics

Marco Battaglini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ornell University

Political Economy

Tomas Sjöström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Rutgers University

Game Theo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uroeconomics,

Elaine M. Liu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Houst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Labor Economics, Health Economics

Juanjuan Meng

Associate Professor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havioral Economics, Behavioral Finance,

Applied Microeconomics

Ian Krajbich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Ohio State University

Neuroeconomics

Wooyoung Lim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me Theory, Experimental Economics

Ernest K. Lai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Lehigh University

Game Theory, Experimental Economics

Robert Ostling

Assistant Professor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 Stockholm University

Applied Microeconomics, Behavioral Economics

Erik Moh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Lund University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Learning, Bounded Rationality

Po-Hsuan Lin

PhD student

Caltech Divis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Microeconomic Theory, Behavioral Economics, Experimental Economics

Meng-Chang Fong

PhD student

Caltech Divis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Behavioral Economics, Experimental Economics, Applied Game Theory

研究團隊活動情形:

每週一次lab meeting請人輪流報告正在進行的研究,不管是文獻回顧、實驗設計、初步實驗結果或是完整的論文初稿,時間配合同學修課與外地老師的時間,通常是週一中午,或週五中午。

研究議題概要:
針對2012年中共十八大舉行後,習近平擔任中共總書記與國家主席以來,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項議題領域內,關於制度層面和政策層面,所發生的顯著變遷,藉以和十八大之前的發展路徑形成比較與對照
 

可能的研究方向:

議題領域

可能的研究面向

相關重大議題

習近平時代中國大陸菁英政治變遷

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互動

中央政治局及常委會的變化,以及省部級的人事與權力更替

習近平時代中國大陸協商民主發展的變遷

協商民主由上而下的發動,以及地方層級的執行或由下而上的推進

農村與城市基層治理和協商民主的關係、各級人大和政協在職能以及代表性方面的變化、國家機關與社會組織關係的變化

習近平時代中國大陸勞工治理與勞動政治的變遷

黨國體制和組織與勞工群體及社會組織之間的互動

整體勞工治理政策與制度的變化、不同地區勞工治理過程及後果的比較

習近平時代沿海地區的發展與中央及地方關係之變化

沿海地區港口及腹地發展過程及後果,與中央地方關係變化之間的關係

在習近平時代普遍推動的沿海地區港口建設與發展戰略下,比較不同地區之間的此一發展過程及後果,如何受到該地區和中央之間的關係之影響,以及如何去形塑此種關係

研究人力:
召集人:徐斯勤教授 (3366-8406) 
聯絡人:林琬婷幹事 (3366-3366 #55693) 

►院內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徐斯勤

教授

政治系

中國大陸研究

施世駿

教授

國發所

中國大陸研究

童涵浦

助理教授

政治系

中國大陸研究

周嘉辰

助理教授

國發所

中國大陸研究

郭銘峰

助理教授

政治系

中國大陸研究

 

►院外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張五岳

副教授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

中國大陸研究

張執中

副教授

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系

中國大陸研究

劉致賢

副研究員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中國大陸研究

蔡文軒

副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

中國大陸研究

關弘昌

副教授

師範大學東亞學系

中國大陸研究

張廖年仲

助理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

中國大陸研究

王韻

助理研究員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中國大陸研究

丁樹範

兼任教授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中國大陸研究

►國際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Joseph Fewsmith

Professor

Parde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Science, Boston University

China studies

Suisheng Zhao

Professor

Josef Korbel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Denver

China studies

Kellee Tsai

Professor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studies

Jae Ho Chung

Professor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China studies

 

研究團隊活動情形:

研究團隊過去的活動情形與具體成果: 本研究團隊於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不定期舉辦小型內部討論與交流,均環繞在團隊研究主題—習近平時代中國大陸制度與政策變遷—之上。經過此一期間內的觀點交流與共識凝聚,由團隊成員各自進行環繞在上述主題的專書撰寫。至2019年7月,該書由行政院陸委會出版,書名為:《中國大陸研究專書—十八大以來中國大陸的發展與變遷》。全書章節如下:

各章主題

撰稿人

中國大陸概況

郭瑞華

中共菁英政治

蔡文軒

中國大陸政治體制

與基層民主發展

張執中

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

徐斯勤

中國大陸對外關係

張廖年仲

中國大陸軍事研究

丁樹範

中國大陸經濟情勢

劉致賢

中國大陸社會變遷與社會政策

施世駿

中國大陸勞動關係治理

周嘉辰

兩岸關係與中共對臺政策

關弘昌

中國大陸宗教政策與現況

王韻

中國大陸港澳政策與問題

張五岳

研究議題概要

隨著社群網站的普及、社群資料的開放取用,使得過去必須要透過調查才能夠得知的人際網絡可被取得,也使得社會網絡分析方法能夠從理論與調查,逐漸變為探索各種議題的實用方法。而社群也使得更多的學者或程式設計師,自由地在網路上分享其設計的分析工具,也降低了社會網絡分析與社群媒介資料分析的技術門檻。相較於早期,現在的社群網站不僅是個人對個人聯繫舊識的平台,其社群、粉絲專頁、回覆、推噓等社群互動機制,也已成為個人針對時事、資訊、興趣等表達意見的平台。當這些個體行為或意見在社群網站上得以被蒐集,其便提供了非常好的管道,便於探討社會大眾對時事議題的傾向、資訊/觀念/語言的傳播、文化或語言的轉變。從這些使用者的發言或者按讚等甚至可以被回推至使用者本身,進而預測使用者的政治或時事議題傾向、喜好或其他個人人口學變項。是故,本團隊企圖匯集台大學者跨領域的專長,包含社會網絡、政治傳播、經濟統計、語言分析等,希望能夠達互補效果,共同釐清方法間的適用性,兼顧理論與實證的發展。

議題領域

研究面向

相關重大議題

社會網絡與訊息傳散

不確定性訊息的跨社群傳播

● 虛假訊息的跨媒介傳散網絡

● 以流行病傳播模型看網絡上的訊息傳散

 

空間與社會網絡

社會網絡分析如何和地理資訊結合

● 基於地理位置發掘個體的日常生活互動網絡

● 利用空間接近性探究注射毒品者的與社會網絡

● 視覺化農場原物料到市場買賣的路徑以探討區域食物系統的鑲嵌性(Brinkley, 2017)

● 社群網絡是否又如何影響地理區域上的政黨立場極化?政黨傾向是否影響搬遷?

● 透過Network Motif發掘個體在地理上的移動的單調性質(Toole et al., 2015)

政治與社會網絡

意識形態極化

Echo Chamber Filtered bubble

● 迴聲桶效應、社群邊界的網絡觀點


研究人力:
召集人:謝吉隆副教授 ( Email: jerryhsieh@ntu.edu.tw ) 
聯絡人:
謝吉隆副教授 ( Email: jerryhsieh@ntu.edu.tw ) 
►院內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蘇國賢

教授

社會所

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組織理論、社會網絡、高等教育社會學

謝志昇

副教授

經濟系

計量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網路經濟學

黃心怡

副教授

政治所

科學與技術政策、創新與區域經濟理論、 組織理論、量化研究方法

劉康慧

副教授

政治系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非營利組織管理、政府眾包

鄧志松

副教授

國發所

空間分析,GIS(地理資訊系統),公共政策分析,政治發展

劉好迪

助理教授

新聞所

Social media, journalism studie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scienc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林明仁

教授

經濟系

應用個體經濟學(勞動、法律、健康)

江淳芳

副教授

經濟系

政治經濟學,公共經濟學,應用微觀經濟學

陳俊廷

助理教授

經濟系

賽局理論、個體經濟理論、網路經濟學

謝吉隆

副教授

新聞所

資料視覺化、文字探勘、社會網絡分析

►院外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溫在宏

教授

地理系

空間流行病學、地理擴散的時空模式、人類群體的空間行為

唐牧群

教授

圖資所

社會網絡、學術傳播、閱讀研究、績效評估

陳端容

教授

行社所

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醫療專業生涯、專業性與專業發展、社區健康與空間分析、社會網絡分析

張心潔

助理教授

行社所

跨國遷移;性別關係;社會整合與社區健康;身心福祉與幸福感;社會變遷

江彥生

研究員

中研院社會所

利群美德的引發及演化、社會網絡的認知、個人與群體決策

李宣緯

助研究員

中研院社會所

社會網絡分析、演化賽局中的社會困境與合作、社會科學量化方法

 

研究團隊活動情形

過去三年內雖不乏成員間的私下交流(如課程邀請演講等),但少有正式聚會,僅於今年年初有正式討論是否開設領域專長或跨域專長銜接院內網絡相關課程的教學與研究能量。
 

研究議題概要:

近年來社群網站成為一般民眾獲取資訊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對其行為及想法造成必然的影響。例如,每當選舉時刻來臨社群網站總是成為各黨派、候選人及利益團體爭取支持的重要戰場。政治相關的粉絲專頁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並快速累積網站上的人氣。當民眾對於社群網站上所散布的各種言論持不同意見時,可能就會造成選邊站的現象,包括取消平時關注的粉絲專頁就因為專頁轉載與個人立場不同的發文,或者社群網站上的朋友也可能會因為支持的政黨或候選人不同而取消朋友連結。另外假新聞現象也為資訊快速傳播下造成沉重的社會成本。

本研究團隊將結合成員在政治經濟學、公共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及行為和資料科學上的專長,透過研究在臉書網站所收集的美國及台灣粉絲專頁及其用戶資料來了解粉絲專頁如何在有選舉或其他重大社會事件時,成為資訊傳播的樞紐及社會輿論的風向球。首先,我們將採用社會網絡的分析工具來量化紛絲專頁及用戶的動態網絡中各節點的重要性,探討其特質及重要性之間的相關性,並且研究網絡的形成及其對於資訊傳播的影響。在方法論方面,本團隊計畫提出新的個體理論模型來解釋粉絲專頁如何吸引用戶點閱(按讚),以及個人用戶如何透過推薦粉絲專頁給朋友來達到散播相同理念的目的。我們也將提出的個體理論模型轉換為結構實證模型進行參數估計。預期我們可以利用結構模型的估計結果來衡量不同的政策干預(例如散播假新聞)對於社會福利的影響。另外,不可避免的在分析臉書資料時我們將遇到龐大的文本資料,本研究團隊將引進機器學習的語言分析工具幫助我們從文本上獲取有用的資訊。

可能的研究方向:

 

議題領域

可能的研究面向

相關重大議題

政治經濟學

政治粉絲專頁的人氣是否能預測選舉的結果

 

Media bias

公共經濟學

透過結構模型估計並衡量假新聞事件造成多大的社會成本

fake news, content farm

計量經濟學

  1. 量化粉絲專頁的網絡重要性及其平均用戶的訂閱時間,並套以合適的計量模型來分析,例如 rank data model, duration data model.
  2. 透過分析某個特定議題(或行為,例如冰桶挑戰、開箱挑戰)在臉書不同粉絲專頁上被討論(或執行)的時間序列資料來檢驗資訊或行為溢出效應是否存在。

 

Network formation, Social interactions,

Information spillover

研究人力

召集人:謝志昇 (Email: cshsieh@ntu.edu.tw TEL: 33668326)

聯絡人:謝志昇 (Email: cshsieh@ntu.edu.tw TEL: 33668326)

►院內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林明仁

教授

經濟學系

勞動經濟學, 健康經濟學, 行為和資料科學

江淳芳

副教授

經濟學系

政治經濟學, 公共經濟學

謝志昇

副教授

經濟學系

計量經濟學, 勞動經濟學

郭漢豪

助理教授

經濟學系

計量經濟學, 總體經濟學

►院外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莊雅婷

助理教授

台北大學經濟系

發展經濟學,社會網絡

楊子霆

助理研究員

中研院經濟所

公共經濟學,財政學

►國際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Jaromir Kovarik

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Basque Country

Theoretical and behavior economics; social networks

Michael Koenig

Associate Professor

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

Theoretical economics; social networks

Fernando Vega-Redondo

Professor

Bocconi University

Theoretical economics; social networks

►研究生成員:

姓名

指導教授

單位

論文主題

林甫軒

江淳芳

經濟系

Will you like this page – using FB data to identify the user’s ideology

劉禹彤

江淳芳

經濟系

Market for fake news – an analysis of Facebook data during the 2016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李承恩

謝志昇

經濟系

Elites in social commerce – what are their role and function on Yelp  

研究團隊的活動情形:

團隊自成立以來,經常舉辦實體及線上會議,讓成員對目前研究結果提供建議及討論。我們現有三位研究助理 – 羿玟,甫軒,及禹彤專心於研究臉書的粉專資料。以下我們簡要說明現有的研究結果:

 

1. 我們的資料來自 2016 年美國大選前後臉書上最熱門的 1000 個選舉相關粉絲專頁中的貼文,與各貼文中使用者的按讚紀錄,進行假新聞供給與需求的分析。首先,我們根據 Politifact 網站上列出的假新聞來源及記者 Craig Silverman 列出的熱門假新聞文章篩選出屬於假新聞的貼文。接著以人工標記的方式對部分假新聞進行分類,再用機器學習將其餘假新聞自動分類,準確率達 89%。我們發現,各個類型的粉專在選舉期間發佈政治類假新聞的比例都有上升的現象。

2. 透過當天貼文的平均按讚數、總按讚數及每日發佈的貼文數量,研究粉絲專頁在發佈假新聞後的貼文模式及其熱門程度是否有改變。我們發現發佈較多假新聞的粉專在第一次發佈假新聞之後平均貼文按讚數有提升的現象,而發佈較少假新聞的粉專則不明顯。另一方面,我們將會探討粉專在發佈假新聞之後的成效好壞是否影響該粉專後續發佈假新聞的意願。

3. 我們並研究假新聞是否會影響使用者的政治傾向。我們以用戶的按讚行為標示粉專之間的關聯,並使用 PCA (主成分分析)降維後計算出粉專的政治傾向,進一步以用戶的按讚行為計算用戶在不同時期的政治傾向。我們使用每個粉專第一次發假新聞的事件作為對使用者的外生衝擊來估計用戶在看過假新聞後,政治傾向是否改變。

4. 除了使用PCA 降維計算出粉專的政治傾向以外,我們還以社會網路經濟學的方法:Latent Space Model,針對同一份資料集,排除掉某些粉專後,估計粉專與個人的政治傾向,估計的結果可以將支持川普的粉專、支持希拉蕊的粉專明顯地區隔開,最終識別出717個粉專的政治傾向,約有284個粉專與希拉蕊的政治傾向相近、其他433個則與川普的政治傾向相近。

5. 相較於川普與希拉蕊本人的粉專,兩方陣營的側翼粉專,政治傾向都處於一個較極端的位置。並且,隨著時間的推進,粉專的政治傾向位置,估計出來也很穩定。

6. 從Latent Space Model估計出的結果發現,被Politifact 網站、發佈記者 Craig Silverman 列出的熱門假新聞文章的粉專,其政治傾向都分布在較極端的位置,有64個假新聞粉專離 Clinton 比較近,並這64個粉專期間內有8825個不同的使用者按讚、剩下的107個假新聞粉專則是離 Trump 比較近,並這107個粉專期間內有51047個不同的使用者按讚。這部分證實了文獻上所說:共和黨人比較喜歡看假新聞。

7 . 我們也針對「經常與假新聞粉專」互動的使用者,用Latent Space Model進行估計,並發現由這群使用者所識別出的粉專政治傾向,一樣也將支持川普的粉專、支持希拉蕊的粉專區隔開,但兩方陣營的政治傾向位置就相對近一些,區隔的比較不明顯。

8. 此模型也可應用在粉專貼文的層級上,去研究粉專每一篇貼文,所表達的政治傾向。模型的結果可以區隔出,支持川普的貼文與支持希拉蕊的貼文。但此部分的資料有部分缺失,要繼續往下研究,稍微有點困難。

9. 此資料集所選的1000個粉專,與 FOX有關的粉專共有38個,這是因為FOX有很多地方加盟台,而這些地方加盟台也都是知名的粉專。首先有發現FOX自己的粉專政治傾向與川普較接近,這與當時人們的認知相同,但在Phoenix、Los Angeles、San Diego、Fresno等地方加盟電視台則是離川普的粉專有點距離,他們彼此的政治傾向位置不算太一致。

10. 粉專的摘要統計量(粉專的發文數、按讚人數等等)對估計出的政治傾向沒有相關性。

研究議題概要:

結合國關和歷史兩大領域,以對崛起的中國之國際行為,進行更深入剖析和闡釋。

議題領域

可能的研究面向

相關重大議題

(東亞)歷史,國際關係

有鑒於東亞文獻的豐富及其歷史發展的特殊性,本團隊擬結合史學的觀點和意識,檢視國際關係理論之內涵及其適用性。除了東亞之外,本團隊也擬廣泛參考其他區域經驗,尋求人文與社會、歷史與國關的對話

朝貢貿易,天下體系

研究人力:

召集人_李宥霆_ (Email: ytandylee@ntu.edu.tw  TEL: 3366-3337)

聯絡人_李宥霆_ (Email: ytandylee@ntu.edu.tw  TEL: 3366-3337)

►院內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吳玉山

教授

政治系

中國大陸研究,俄羅斯及東歐研究,比較社會主義政經轉型,族群政治,國際關係理論

張登及

教授

政治系

中共外交史與外交政策,國際關係理論,中共政治史與共黨理論,古典社會學理論

鄧志松

副教授

國發所

研究專長空間分析,地理資訊系統,公共政策分析,政治發展

唐欣偉

副教授

政治系

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史,安全與戰略,亞太區域研究

童涵浦

副教授

政治系

國際政治經濟學,比較政治

周嘉辰

副教授

國發所

比較政治經濟,比較威權主義,中國大陸政治

李宥霆

助理教授

國發所

東亞文化與思想,中印交流,世界史理論

►國際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Bart Dessei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Ghent University, Belgium

Chines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Buddhist philosophy

 

研究團隊的活動情形:

研究團隊成立後,本人曾安排一次小型聚會,邀請吳玉山院士、本校特聘講座黃俊傑教授,以及時任歐洲漢學會主席的Bart Dessein教授參與,討論未來台灣與歐洲針對「中國再起」(Resurgence of China)議題合辦學術交流的構想。可惜不久後即遭逢疫情,國際交流活動幾乎停頓。然此期間,本人兩度參加由吳玉山院士所領導的「歷史與國關」學術研討會,個人也完成相關論文〈20世紀晚期以降的中國論述:國關與歷史的對話〉,該文已由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審查通過,俟正式刊出,且國際疫情較為和緩之後,本人會再與團隊成員討論籌辦國際會議,並持續針對跨領域對話進行研究的可能性。

研究議題概要:

              2019年成立本研究團隊,是希望在台灣歐盟中心丶台大歐盟卓越中心既有的研究能量與對外連結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一個持續觀察歐盟重大政經事件,做出即時性評論分析,進而累積資料數據與學術研究成果的團隊。我們的目標是仿效美國芝加哥大學Booth商學院所建立的The Initiative on Global Market Forum (IGM Forum, http://www.igmchicago.org/european-economic-experts-panel),針對即時性歐盟的各項重大議題,邀集本院丶本校及國內重量級學者進行座談丶討論及投票,並能公布結果並分析其意涵。在徵詢歐盟相關政經即時性議題並發出問卷進行統計後,可以累積成果撰寫短評,或進行深入學術研究撰寫論文。眾所關注議題則可與相關單位合作 (如歐盟駐台機構) 聯合對外舉行發布會,增進社科院與台歐交流議題能見度。

可能的研究方向:

 

議題領域

可能的研究面向

相關重大議題

歐盟整合議題

  1. 將以前述的研究方法,針對固定的諮詢委員進行問卷調查並統計結果。
  2. 諮詢委員成員可定期進行調整。
  3. 暫訂以IGM Forum 為範本,請委員就相關問題表達「非常同意、同意、不確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並給予權重,統計出相關議題意見分配。
  4. 公布結果與評論於網站,必要時舉行公開發佈會或記者會。
  5. 依據數據,針對具延伸性議題進行深入學術研究。

銀行同盟、資本市場同盟、共同社福政策、共同預算運作與各國阻力。

英國脫歐事件的持續發展

同上

對英國歐盟與其他地區影響、二次公投必要性、對於部分地區獨立聲浪影響。

歐盟與兩岸的關係與交流

同上

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歐盟與臺灣對中國大陸策略的反制措施有效性。

研究人力

召集人:蘇宏達 (Email: hdsu@ntu.edu.tw  TEL:33663366 ext. 68357)

聯絡人:劉鎧 (Email: noviokai@gmail.com TEL: 33663366 ext. 55797)

►院內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陳淳文

教授

公共事務研究所

歐盟法丶行政法丶民主理論

葉國俊

教授

國家發展研究所

歐盟經濟丶比較經濟丶區域整合

 

►院外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卓忠宏

教授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

南歐區域丶環地中海整合

洪德欽

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歐洲中央銀行丶貨幣整合丶歐元

 

►國際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Martin Holland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New Zealand

EU-Asia Relationship, Brexit

Ludovic Renard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Bordeaux, France

France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Michael Gehler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Heildseime, Germany

Histor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Germany in the EU

Yves Tiberghien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Trans-Atlantic Relations, EU-Asian relationship

►研究生成員:

姓名

指導教授

單位

論文主題

温帶鋆

蘇宏達

政治研究所

國關理論中的卸責問題:韓戰與1938慕尼黑協議之比較

 

研究團隊的活動情形:

2019年成立後,依第一階段的規劃,係針對三個議題進行調查和討論,分別是:歐洲整合丶英國脫歐,以及歐盟與兩岸。2019-2020年,我們完成了三項大型調查及分析。

 

第一項,是與台灣歐盟中心丶歐盟駐台代表處丶TVBS合作,完成了台灣人對歐盟認知的調查,並於2020年11月提出正式報告。由於疫情關係,目前正在與歐盟駐台代表討論對外發布的時間和時機。

第二項,是針對台灣主要媒體關於英國脫歐報導的分析報告,也於2020年11月正式完成,並出版,於2021年1月28日正式對外發布。

第三項,則是關於英國脫歐與歐洲轉型的大型研究,集合了廿三位學者,針對英國脫歐對歐洲整合和歐盟治理未來的影響提出了廿篇論文,並於2020年10月出版為專書。

 

研究議題概要:

後西方國際關係理論與後西方國際關係的實踐

In the post-Western condition, subaltern sites assert their differences at the global level, despite the adoption of Western values and institution at some point in their modern history. Post-Western politics aims to rediscover the silenced post-colonial sites. Such international representation echoes the most lauded value of the post-Western IR—the re-worlding of a site on its own terms. The post-Western agenda complicates the self-other frame i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gemony and subaltern site, conceiving of the post-Western self as a fluid, hybrid process without internal consistency or any fixed destiny. The post-Western agenda is non-Western to the extent that it presumes a site that usually, but not necessarily, lies geographically outside West Europe or North America; the site presumably owns a distinctive geo-cultural root of its own before the arrival of Western modernity. 

The post-Western agenda discovers and records the agency of a sited self to combine and recombine values of all kinds creative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rceived need to survive, make sense, and succeed at its proclaimed site.

—Discursively, the post-Western self appropriates modernist discourses so that notions of sovereignty, progress, individuality, rationalism, liberation, and democracy, among others, acquire different and ever-changing meanings.

—Practically, the post-Western self improvises mechanisms and policies to reconcile conflicting needs and values in order to evade total control, suppression, or conversion, albeit in an institutional disguise that is ostensibly Western.

—Socially, the post-Western self simulates modern identities to win recognition in the world, avoid scrutiny or intervention by the hegemonic power, and confront other contending voices at its respective site or even discursively engage in self-silencing.

Ultimately, the post-Western agenda seeks to voice and reinterpret world politics, resist the synchro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and, as a result, provincialize the West as a local trajectory. The agenda fulfills all of these on behalf of an unlimited number of silenced and/or emerging subaltern sites. The post-Western agenda adopts a multi-forward moving historiography to provide each identified site with a history of its own. Methodologically, the post-Western agenda relies on genealogy to claim the legitimacy of the current sited practice by showing its root and celebrating the undecidable, coincidental quality of a cultural lineage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The post-Western agenda, therefore, incorporates the spirit of empirical research, encourages the discovery of the silenced and/or emerging sites, and detects the ever-evolving meanings of practicing IR at the site.

可能的研究方向:

議題領域

可能的研究面向

相關重大議題

後西方國際關係理論

關係平衡理論、後華性理論、國際關係中的自然狀態

文明衝突、國際關係的中國學派

後西方國際關係的實踐

當代國際關係的前置脈絡與在地實踐、後殖民研究

宗教、殖民、朝貢、冷戰、東南亞華人

 

研究人力

召集人石之瑜教授 (email: cyshih@ntu.edu.tw)

聯絡人:廖德融研究助理 (大陸暨兩岸教研中心email: nturaec@gmail.com)

►院內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召集人(打勾)

石之瑜

教授

台灣大學政治系

國際關係理論

  V

李宥霆

助理教授

台灣大學國發所

東亞歷史及思想

 

姜智恩

助理教授

台灣大學國發所

東亞儒學史

 

張登及

教授

台灣大學政治系

國際關係理論

 

蘇翊豪

講師

台灣大學政治系

國際關係理論

 

余帛燦

博士後

台灣大學政治系

中國政治思想

 

廖德融

研究助理

台灣大學政治系

俄羅斯及中亞研究

 

 

►院外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召集人(打勾)

袁易

教授

政治大學國關中心

國際關係理論

 

王宏仁

副教授

成功大學政治系

國際關係理論

 

黃瓊萩

副教授

政治大學東亞所

中國大陸研究

 

楊仕樂

副教授

國防大學戰略所

國際戰略與安全

 

林炫向

教授

文化大學政治系

西洋政治思想

 

黃義杰

助理教授

萊頓大學

後西方國際關係

 

曾倚萃

講師

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

國際政治觀念建構

 

吳宗翰

博士後

國防安全研究院

國際戰略與安全

 

 

研究團隊的活動情形:

  • 研究團隊成員以後西方概念為共通議程,根據各自研究的最新進展,不定期召開討論會議。並於每年初定期召開針對後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工作坊。
  • 2021123、24日《後西方國際關係與中國學派》工作坊

Art editor ImgArt editor Img

  • 202011819日《後西方國際關係的關係研究方法論》工作坊
  • (Natuarl Contract)。追溯中西方對外關係的思維差異,將中國天下觀念中「人人必須相關」的觀念提煉出來,跳脫前屆的雙邊框架。

Art editor ImgArt editor Img

  • 201912627日《後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工作坊
  • Balance of Relationship的認識論層面,分析前置關係(Prior Relation)和即興關係(Improvised Relation),發揮在不同的區域文化,如何形塑自我認同與體系運作。

Art editor ImgArt editor Img

 

  • 2018年《國際關係研究的「關係轉向」》工作坊
  • Balance of Relationship作為與現實主義平行存在的理論,兩者相如何相互補充。同時將對雙邊關係的研究,帶回以多邊關係為主流的國際關係研究之中。Art editor ImgArt editor Img

研究議題概述:

本研究團隊聚焦於探討與美國相關之議題,並將協助規劃與美國研究、美國對印太區域的影響,美國與東亞比較等相關主題的課程設計。透過國際交流,強化相關議題的研究與教學。

可能的研究方向:

議題領域

可能的研究面向

相關重大議題

美國政治

美國的府會關係、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

美國總統的戰爭權

美國社會制度與經濟變遷

美國福利體制與東亞情況比較、美國的氣候變遷政策、全球化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美國社會福利體制改革、美國的淨零碳排政策、對外貿易協定對美國製造業的影響

美國外交政策

美國的外交政策制訂與對亞太地區的影響、美國的對外貿易協定

美國的印太戰略、兩岸關係中的美國角色、近年與美國相關的重大國際事件

 

研究人力:

召集人:周嘉辰(chelseachou@ntu.edu.tw  Tel:02-3366-3351)

副召集人:唐欣偉(hsinweitang@ntu.edu.tw  Tel:02-3366-8417)

聯絡人:洪曉盈(syhung@ntu.edu.tw  Tel:02-3366-8434)

►院內合作成員: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朴至鎬

Ziho Park

助理教授

經濟學系

國際貿易、總體經濟學、都市經濟學

林敬軒

副教授

社會工作學系

兒童福利、親屬寄養/照顧、家庭支持服務

周嘉辰

副教授

國家發展研究所

比較政治經濟、威權主義、中國政治

施世駿

教授

國家發展研究所

比較福利國家與社會政策、中國社會福利、歐洲整合

唐欣偉

副教授

政治學系

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史、安全與戰略、亞太區域研究

徐斯勤

教授

政治學系

國際關係、比較政治

張國暉

副教授

國家發展研究所

科技與社會、科技政策及治理

黃旻華

教授

政治學系

民主化、研究方法、社會科學哲學、中東政治

劉好迪

Adrian Rauchfleisch

副教授

新聞研究所

社群媒體、新聞學、政治傳播、傳播學方法、社群網路分析

蔡季廷

副教授

政治學系

國際公法、憲法、行政法、國家安全法、法學實證研究

蘇宏達

教授

政治學系

西洋外交史、歐洲聯盟、跨國統合運動及理論

 

研究團隊活動情形:

本研究團隊的成員之間將相互邀請進行課程演講,以及不定期舉辦討論會。本研究團隊也將協助規劃臺大與UCLA合辦的暑期密集課程。此密集課程預計三週,於每年六月中下旬開始。密集課程的主題為美國研究,涵蓋本研究團隊的研究議題,包括美國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美國政策對臺灣的影響,美國社會福利與東亞比較等面向。本密集課程的招生對象不限於臺灣學生。預計於2023年暑假開始第一屆授課。本研究團隊將與UCLA來台的教師進行合作,共同規劃本暑期密集課程的內容與方向。透過雙方的交流與聚會,雙方的教學與研究能量將獲得提升,本研究團隊也將強化與美國議題相關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研究議題概述: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資訊工程領域的一個範疇,意指讓機器具備和人類相似的思考邏輯與行為模式。 現代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則奠基於上世紀1956年的達特茅斯研討會( 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來自數學、工程與電腦科學的學者們為人工智慧與其可能的發展做出了定義,即「機器得以被建造來模擬被精確描述的學習層面,或是其他智慧的特徵」。   

近年來,人工智慧一詞似乎成為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技術與趨勢浪潮,席捲了從科技、工程、產業、甚至是民生與政府治理等各領域(I/S 2019)。此領域的權威學者吳恩達(Andrew Ng)更稱「人工智慧是新的電力」。一時之間,引入與利用人工智慧,成為所有人的當務之急,無人車、智能系統、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不但成為時興的名詞更是當前的火熱產業。

人工智慧以演算法(algorithm)應用為主所衍生而出的「演算法偏差」(algorithm bias),更可能損害本就缺乏數位資源的弱勢群體,並為社會帶來更多未能預見的外部性成本。也因此,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熱潮,各國也開始研擬相對應的發展引導與管制策略,並制定相關的行動綱領。

行政院雖在2018年公佈了《臺灣AI行動計畫》,但其主要目的仍為AI技術在產業端的推廣與人才的開拓,以及可能達成的智慧應用等。舉目所及,迄今產官學界仍未有對臺灣社會如何受AI技術引進影響的相關研究,是故,本計畫的出發點,便是嘗試由政治、社會與經濟角度出發,總體性地瞭解目前人工智慧技術的引入與廣泛應用,對臺灣社會自上游至下游的總體影響。最終,本計畫之目標在於為政府對人工智慧這一門新興且不斷茁壯的科技革新如何有效治理,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使我們得以用其所能,而非為其所用,同時減緩這一波技術革新所可能帶來的社會創傷。

隨著人工智慧對政經社衝擊的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逐漸被這股AI科技革新的浪潮所揭開,本著社科研究者對人文的關懷,本計畫側重如何依照差異原則(the difference principle (Rawls 1971)),找出人工智慧衝擊下陷於弱勢的族群,預先建構機制,使那些在此轉型過程中有幸佔有較佳處境者所獲得的利益,能用於提升最不利社會成員的福祉。

本計畫將依照Kate Crawford(2021)解構人工智慧所帶來的社會與政治成本的方式,以及臺灣社會在引入AI後可能遭遇的治理困境,將本計畫執行重點區分為能源短缺、勞動市場供需、教育資源分配、分類與社會福利、資料隱私等五大主軸,並依此進行相應的調查研究,最終就五大主軸的研究成果,提出未來政府對AI治理的可能方針。

 

研究方向:

議題領域

可能的研究面向

相關重大議題

AI與勞動市場供需

智慧機器人對於勞動市場的影響及台灣相關科系偏好與薪資變動的趨勢。

近年來,自動化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普及和進步開始引起大家對就業和薪資的擔憂,同時也牽動各個政府對於未來人力資本投資的計畫。

AI與教育資源分配

不同性別對於STEM相關科系之選擇,並從AI發展去看個體層次的政策分配偏好。

AI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來未來對專業訓練與工作的需求。AI發展與產業自動化卻可能同時造成的教育落差,也會進一步激化社會中的不平等。

AI分類與社會福利

AI技術是否能夠協助公部門更易找到需社會安全體系支援的對象,以及如何避免他們遭受演算法偏差的影響。

AI是一看似中立的判別系統,但卻難以跳脫演算法偏差的限制。科學家們已經發現演算法對於性別與種族方面的偏差,將導致這些既有的弱勢族群在網路空間受到更多歧視(Algorithms of Oppression),或增強既有的社會不平等結構(Automating Inequality) 。

AI發展與資料隱私

一般民眾(作為AI產品最終使用者)對其日常生活中資安風險的識知(literacy)程度是否呼應當前科技背景下資料外洩的風險?又民眾是否能有意識地將此識知轉化為實際行動?

AI發展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多便利與發展的可能性,然而人工智慧的進展,需要大量資料,包括隱私的個人資料,才能達到更好的訓練,因此它同時存在著對於個資濫用與侵害的高度風險,小則侵害個人隱私,大者甚至可能危害社會信任及國家安全。因此,歐盟及美國亦制定相關的倫理原則及資料保護規範。

 

研究人力:

召集人:張佑宗( yutzung@ntu.edu.tw  TEL: (02)3366-8306 ext.68399 )

聯絡人:李佩軒 (peihsuanli@ntu.edu.tw  TEL: (02)3366-8456 )

姓名

職級

單位

專長

張佑宗

教授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比較民主化、投票行為、社會科學方法論

陳毓文

教授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青少年福利與服務、量化研究方法、社會統計

洪貞玲

教授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傳播法規與政策、新科技與弱勢傳播權

劉康慧

教授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政府眾包

樊家忠

教授

臺灣大學經濟學系

家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

江淳芳

副教授

臺灣大學經濟學系

政治經濟學、應用個體經濟學

童涵浦

副教授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國際政治經濟學、比較政治、實驗法

黃心怡

副教授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科學與技術政策、創新與區域經濟理論

蘇翊豪

助理教授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資訊安全

劉秋婉

助理教授

臺灣大學國發所

中國金融科技與電子商務、電腦運算權力與政治權力交織

曾煥凱

博士後研究員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量化研究方法、國際政治經濟學

黃忠偉

博士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民主化、量化研究方法、資料隱私

 

研究團隊活動情形:

2021年6月本團隊成立,並獲得財團法人「中技社」(台灣中國石油智庫)140萬元前置規劃經費的資助。2022年開始,財團法人「中技社」繼續支助本計畫研究經費342萬元(含台大管理費),以利進行實地研究(field study)的展開。財團法人「中技社」應允未來將繼續資助本計畫的研究。惟中技社提供的經費仍有所不足,需要社科院再提供部分經費的挹助。

本團隊過去使用視訊會議,固定每月召集二次會議。未來將視covid-19疫情的發展,決定是否改為實體會議。預計今年底將舉辦一場成果發表會,向學術界及社會大眾發表本團隊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