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特色研究

拓展國際關係研究新思維,發展臺灣與美中關係策略—政治學系

拓展國際關係研究新思維,發展臺灣與美中關係策略

國際關係是政治學門中十分重要的分支領域。兩個國家或政體之間是戰是和,不僅關係著雙方人民的福祉,甚至影響全球的和平與安全。自古以來,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起因都源自於各國之間的角力與互動,而看似一個國家的內部治理問題,也往往與其對外行為相互牽連。國際上發生的事從區域性的領土糾紛、民族主義、恐怖主義、人權,乃至全球化、核危機,都是國際關係學者關心的議題。由於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牽涉範圍極廣,國際關係也與許多學科的研究緊密聯繫,如:歷史、哲學、經濟、法學、地理、社會等。研究者必須展開跨學科的合作與對話,才能為國際關係研究帶來創新的思維。

除了豐富學科理論內涵,對臺大政治系研究團隊而言,另一個重要任務是為臺灣在國際社會上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臺灣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與中國的歷史連結,使其政治上深受兩岸關係影響;中美之間的角力、南海主權的爭議,臺灣也無法置身事外。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如何為臺灣找到可發展的機會與定位,是臺大乃至於臺灣所有政治學者責無旁貸的使命。

「中國再起」對國際關係研究帶來什麼啟發?

對國際社會以及研究當代國際關係的學者來說,過去二、三十年來最受矚目的政治發展便是「中國再起」(the resurgence of China)。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為鄰近區域的政治與文化帶來深遠影響。即便經歷多次分裂、衰微,如今的中國已振興 再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中國於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的外交策略,更讓世界各國的焦點從中國的經濟實力轉至其對外關係。對於中國的再度崛起為國際關係研究帶來什麼啟發?臺大政治系教授吳玉山認為,對於想要了解今日中國對外行為的人們來說,從歷史中找尋線索是極為自然的。尤其一般認為中國「一帶一路」的策略,本身就充滿中國重現古代盛世王朝的想像與企圖,因此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剖析中國的外交策略,似乎是一個理想的途徑。然而,受到美國國際關係學界較不重視歷史研究取向的影響,臺灣的國際關係學界一般也很少與歷史學界交流,因此當面對「中國再起」這樣一個重大議題時,僅用國際關係理論的觀點詮釋似乎有嫌窄淺與不足。(中國再起:歷史 與國關的對話,2018)

為能全面理解「中國再起」的意義與影響,吳教授認為有必要促成歷史與國際關係兩大學科間的對話,形成「具有歷史認知的國際 關係研究」(history-inform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udies,簡稱HIRS),並從理論、時代、地域三個面向討論核心問題。綜觀中國對外行為的研究,大致上可分為四種取向:第一,西方普適主義,亦即認為西方所發展的國際理論觀點能用以解釋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對外行為;第二,中國文化主義,這派學者重視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從歷史經驗解釋中國對外關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朝貢體系」與「天下國家」;第三,中國學派,主要由中國的國際關係學界主導,嘗試為中國的政治思想與歷史實踐建構廣義的理論基礎;第四,臺灣學派,這些學者深受中國歷史的影響,也受西方教育洗禮,因此不屬上述任何一派,而是重視證據,相信理論架構必須經過一連串實證檢驗的科學程序。(Palgrave Macmillan 2018)雖然上述的取向有助於我們從不同角度解釋「中國再起」現象,但強調HIRS的觀點可為國際關係學界在這項重大議題上提供一個更創新、更具跨領域性的研究思維。

在中美兩強間,臺灣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

中國與美國是國際政治中最主要的兩個國家,也是臺灣重要的貿易夥伴。兩國之間彼此的互動不僅牽動國際局勢,更對臺灣造成一定的影響。為了加強各自的政治勢力,中美兩國不僅在國際事務上彼此競爭,區域上更積極拉攏周邊中小國家為其盟友。對於身處兩強之間的臺灣而言,要如何自處與應對,無疑是一項艱難的考驗。

面對國際上複雜的三角關係,吳玉山教授將中小國的選擇歸納為三種:樞紐(pivot)、避險者(hedger)、夥伴(partner)。所謂「樞紐」,是與兩強之間保持相等距離,這樣角色固然可透過討好兩邊獲取最大利益,但也可能同時面臨兩強的施壓懲罰。所謂「避險者」(hedging),雖然相對比較親近其中一強,但同時也和另一強交好;這樣的好處是能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但缺點是沒有絕對的安全保證。所謂「夥伴」,則完全與其中一強站在同陣線,雖然可能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但也可能被視為理所當然而失去斡旋籌碼。雖然這三種角色中,絕大多數中小國家都希望採取避險者的策略,但是在現實強權壓力下未必能如願。某些時候,中小國也可能在這三種角色之間轉換,或是同時具備不同角色的特徵;比如說,臺灣對美國的關係從70年代的半夥伴(semipartner)逐漸成為避險者夥伴(hedging partner),顯示臺灣因應國際局勢變化不斷嘗試找尋較佳的位置。(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7 )

放眼全球國際局勢,也有許多國家面臨跟臺灣一樣的困境,被迫在兩個強國之間選邊站。除了美國與中國在東亞地區相互競爭外,美歐聯盟與俄羅斯在東歐也彼此對峙,形成所謂的東亞戰略線與東歐戰略線。在強權環繞的壓力下,處於兩地區的中小國家可扮演的角色大致可分為五種:親中或親俄的夥伴、親中或親俄的避險者夥伴、樞紐、親美或親歐美的避險者夥伴、親美或親歐美的夥伴。若由此思索臺灣的生存之道,應該以更開闊的理論視野發展國際關係,不只侷限於美、中,而是與其他有著相同煩惱的國家一起分享資源與經驗。

臺大政治系的研究團隊關心國際局勢,更心繫臺灣及其兩千三百萬人民的前途。透過歷史與國際關係研究之合作、對話,政治學界得以深入了解中國在對外關係上的動機與行為,有助於發展相應的策略與計畫。此外,從宏觀的角度分析臺灣在中美之間面臨的困境,不僅可作為改善兩岸關係的指引,也為有類似處境的中小型國家提供可參考的方向。這些研究成果回應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第16項: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以落實永續發展;尤其與該目標第8點「擴大及強化開發中國家參與全球管理制度」密切相關,促進國際各國間相互了解與共同發展。

政治學系主要研究領域
比較民主化研究;兩岸關係;中國大陸研究;地方治理;環境政策;比較威權體制;選舉研究;族群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