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活動資訊

【活動報導】【新聞所】中國人權記者趙思樂來臺 談深度報導技巧與自身養成之路 -2018.03.21

文/羊敏丹

中國人權女記者趙思樂一抹纖瘦身形,說起話來卻是犀利精準。她在臺大新聞所的演講裡指出,非虛構寫作的能力並非全憑天份,諸如訓練文章佈局能力的「抽象階梯」,和深刻探詢議題的「結構性思維」,都是很有效拓展報導深度的工具。她也表示,現今中國的政治打壓趨於嚴厲,而她書寫,就是為了記錄人們如何度過這個黑暗時代。

3月21日的新聞所教室裡,去(2017)年年底甫出版《她們的征途》一書的記者,趙思樂,正與聽眾分享非虛構寫作與深度報導的寫作技巧。她表示,文章若要清晰且引人興趣,就需要拋出最吸引人的細節,然後將有助於讀者進入文本脈絡的資訊,如宏觀的時代背景、文化意義等,穿插其中,呈現快慢有致的閱讀節奏。而這些宏觀與細節的組合,就有賴於「抽象階梯」的梳理。

所謂抽象階梯,即是記者將手邊所有資料聚攏並且分類,如光譜排列般,區分為不同程度的素材,儘量拓展事件最宏觀與最細節這兩端,精簡光譜中間的元素,而後將這些素材交錯排列。趙思樂說,越是犬牙交錯,越能帶給讀者閱讀的樂趣。

其中,她認為是否能抓出事件的宏觀與細節兩端,是文章佈局的關鍵,端視寫作者對於宏觀視野與人性複雜的掌握。而洞察人性細微的能力,需要透過多次採訪、寫作、改稿累積,拓展宏觀視野的第一步則需破除虛偽的客觀,接著運用「結構性思維」去理解受訪者在社會框架裡的位置,揭示現象背後的問題。

在結構性思維的操作上,她以自身為例,表示出身中產階級、畢業於中國名牌大學的她,是中國社會的強勢者。也是因此才能夠來臺灣交換,體驗民主氛圍,進而影響自身寫人權報導、出書演講,這是與她同輩的其他中國抗爭者所沒有的資源。「這是一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故事」,她這樣說。

但事實上,趙思樂之所以成為趙思樂,養分的挹注能溯源得更早更多元。出生於東南沿海的大城市廣州,她的童年沈浸在陳文茜和李敖等港台評論節目,思想初萌而自由;之後又與專業新聞人張潔平共事,在其指導與模仿優秀報導中精進寫作技巧;後續的NGO工作經驗與所接觸的受訪者,都影響進而形塑出她現今批判而自信慓悍的模樣。

最後她以去(2017)年被捕的中國運動者甄江華為例,表示自己書寫的價值即是,記錄下運動者們將如何走過這一段如黑暗時代般的公民社會打壓期。回應臺大新聞所教授林麗雲問及公民在中國可施展的空間,趙思樂坦言,時勢造英雄,她只希望這些運動者能夠「survive」,然後遇到改變的時機,再做改變的事情。

中國人權記者趙思樂(第一排中間身穿棕黃色針織衣者)蒞臨臺大新聞所,與所內師生分享深度報導技巧,以及影響自己邁向記者之路的關鍵因素。圖為演講結束大合照。(攝影/羊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