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頤賢講座

【頤賢講座】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鄭雁馨副研究員–危機、轉機、平常心?如何理解台灣低生育率的問題?-2022.05.26

2022/ 05/ 26

「頤賢講座-臺灣政經社問題與對策」本學期第三個主題為:「臺灣的人口問題:不婚、不生、高齡化的問題與對策」,該主題第三場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鄭雁馨副研究員主講。講題為「危機、轉機、平常心?如何理解台灣低生育率的問題?」。副研究員從東亞儒家社會的超低生育率與人口特色開始討論,接著分析常見的低生育率迷思以及台灣的生育率究竟有多低,當傳統觀念遇上人口結構變遷是否可能產生婚姻障礙,最後除了催婚催育,台灣還可以透過甚麼思維與政策去改善當前的情況。

 

東亞國家的總生育率在 1960 開始快速下降,因為高等教育的普及與女性勞動參與率增加,使結婚年齡逐漸延後,但傳統價值仍有強烈影響力,婚育不分家、男女性別分工、女性貞潔、重男輕女、孝道傳統之長幼尊卑等觀念,帶來有別於歐美低生育率國家的人口特色。在傳統觀念下,台灣的生育率不是因為結婚夫妻生很少,是因為結婚率下降導致生育率下降。

 

台灣女性特殊 J 型年齡差曲線,在極度重視生育的價值觀下,對大齡女性不利。在大世代女性延遲婚育下,間接被排出婚配市場,無法全數結婚生子;而年輕世代除了因世代規模小,加上可能有更高的終身未婚比例,加重少子女化問題。

 

若無法體認晚婚晚育的社會現實,繼續抱持女性高於35歲不利生育的觀念,又無法協助年輕人提早成家,在大世代逐漸步入 35 歲,後進世代規模大幅縮小之下,婚育人口萎縮是必然,且低生育率趨勢會持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