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9,2009 20:36

讀古文,學專業報告(上):會作文,不會報告?

【劉館長按】從前年開始,我在張清溪教授辦的「看雜誌」上面陸陸續續寫了一些系列文章。這一個系列是把曾在咖啡館登過的作文vs.報告這一篇舊文,配合當時館友的有趣留言加以改寫。在這傳統的年節時候,貼一下這個有「古意」的文章應景。也祝各位館友牛年平安順心!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
副教授 劉孟奇


根據我對於大專畢業生進行調查的經驗,許多職場新鮮人最容易感到頭痛的問題之一就是:不知道如何寫專業報告。


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問題?有人或許會將這個問題歸咎於「因為在學校時作文沒學好」,也有人因此主張我們要更強化國文教育,特別是作文練習,甚至要更加強古文在教學中的比重。


的確,如果連基本的句子都寫不好,或詞不達意,或錯別字連篇,當然遑論能寫出一篇好的專業報告。但是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即使是名校的文學院畢業生,也可能會在就業後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


事實上,我在調查中還曾經遇過目前已經是國中教師的畢業生,認為他們學校的新進教師也會發生「不會寫報告」的問題。照道理講,這些畢業生應該已經是我們「國文/作文/古文」教育中的佼佼者,為什麼同樣還有「專業報告寫不好」的問題?

「考試用作文」與專業報告有落差



我對這個問題想了一陣子,後來有了一個心得,那就是:我們的「聯考用作文」其實與職場中的專業報告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就算一個年輕人在求學的過程中寫過很多「考試用作文」,他其實很少有寫「專業報告」的經驗。換句話說,很多年輕人或許很會作文,但是卻不太會寫報告。


要瞭解問題所在,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近年某次大學指考的國文作文題目是「想飛」,而同一年學測的題目則是「雨季的故事」。在題意上,這些題目強調的都是表達個人感想、抒發內在情感、描述個人成長經驗,如果提及外在世界的話,也是著重世界跟自我的關係。閱卷老師的給分重點包括「切題」、「自身經驗出發」、「文句流暢」;而在結構上,給分的重點則是「掌握起承轉合」。


根據報導,一篇獲得閱卷老師肯定,得到A高分的「四平八穩」作文是這樣的:「考生寫自己從小就羨慕鳥自由飛翔、無拘無束;長大後,瞭解人類和鳥的骨骼構造不同,所以鳥可以飛,人不能飛,但仍沒有放棄想飛的念頭;當寧靜的夜晚來臨,他幻想自己自在飛翔,獲得心靈上滿足;當黎明現實環境出現,仍不放棄想飛的夢想。」



四種主要修辭元素


要看出問題所在,我們先來介紹一個簡單的修辭學理論。根據學者的歸納,在我們的表達溝通中,有四種主要的修辭元素,分別是「事實」、「邏輯」、「故事」、「比喻」。舉例而言,如果我們要說服別人:這個產品的市場看好,值得全面推出。我們有以下幾種可能的說服方式:


訴諸事實:這個產品曾經試賣過三個月,每個月的平均銷售成長率達到100%。


訴諸邏輯:過去類似性質的產品只要在日本賣得很好,在台灣就會賣得很好。這個產品已經在日本大賣,所以我們預期它應該也可以在台灣大賣。


訴諸故事:我的朋友過去不敢用類似的產品,但是我把這個產品介紹給他以後,完全改變了他的看法。他現在天天使用這個產品,而且非常滿意。


訴諸比喻:我覺得這個產品的春天已經來了!


一言以蔽之,我們的「國文考試用作文」是一種相當偏重「故事」與「比喻」兩種修辭元素的表達模式。像是「想飛」或「雨季的故事」這樣的作文題目,光是題意就可以看出要多用「故事」與「比喻」,而少用「事實」與「邏輯」。


在國文考試作文評分中強調的「起承轉合」格式,本質上就是一種由「故事性」主導的表達模式。因為最基本的故事結構就是「起始狀況(起、承)→事件發生(轉)→狀況改變(合)」,例如「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灰姑娘,她的生活很不幸(起、承)→灰姑娘參加舞會,遇到王子(轉)→灰姑娘從此遇到幸福快樂的日子(合)」。不止於此,國文作文還喜歡強調結尾的「餘音裊裊」,例如:「我知道人不能飛,但我仍不放棄想飛的夢想」。



不要拿「起承轉合」來做報告!



想像一個例子:如果一個年輕人長久習慣於這樣「起承轉合」的作文方法,與偏重「故事」及「比喻」的修辭模式,而沒有受過多少關於「如何寫專業報告」的訓練。那麼,當他進入職場以後,被要求分析市場情況時,他可能會做出什麼樣的報告?


根據我的經驗,一個非常可能出現的情形是:報告者會先說他原來對市場情況有怎樣的看法(起);然後因為他看到或聽到什麼事情,讓他開始改變看法(承);但是因為有好幾種情況或說法出現,讓他接著覺得有好幾種可能性(轉);最後報告者可能還是不做出明確具體的結論,而是把問題丟出來,希望同事、上司或顧客自己判斷(合,並且餘音裊裊)。


另一個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報告者基於過去「考試如何拿高分」的經驗,也順便談一下自己在整個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分享他的「心情小故事」,例如他在想要瞭解市場情況時遇到什麼困難,如何解決,而這中間又帶給他什麼啟發等等。


這種報告方法當然跟職場有求的,有組織、有條理、並且重視事實與邏輯的報告有相當差距。然而,當一個年輕人可能因為做出類似的報告,而被上司責備「報告格式不合基本要求」時,他很可能覺得惶然不知所措—因為在他的經驗中,他一直以為這種「國文作文式」的寫作方法,就是標準的報告寫作格式。



專業報告六原則



要做好專業報告,最好能遵循以下六項原則:


第一,報告要有清楚的結構:一般而言,職場中的表達溝通,不但要有結構,而且所使用的結構相當固定。為什麼大家要遵循這些固定的結構?一言以蔽之,因為這可以增進溝通效率,節省許多時間。當我們使用大家慣常使用的報告結構進行溝通時,別人就能預先知道我們接下來報告的大致進行方向,也因此可以更專注在實質內容上面。


舉例而言,專業報告一般都會先說明結論。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別人就必須分心猜測我們到底要在什麼時候才說明結論,或甚至聽不出我們的結論是什麼。更糟糕的情形是,如果我們一會兒說個笑話,一會兒來個結論,一會兒討論理由,一會兒又出現結論,同時中間還穿插個心情小故事,別人就會好像在看魔術表演一樣,必須不停猜測「到底這傢伙等一下還要從帽子裡變什麼出來?」


第二,先說明自己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讓別人先知道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別人才能找到位置,開始有條不紊的吸收我們的結論與理由。事實上,先說明報告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不只是表現自己的專業,也是表現對別人的尊重。


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所以在報告一開始就讓別人先清楚,他們為什麼要花時間來聽取這個報告,是一種基本禮貌。絕對不要讓大家一方面聽我們的長篇大論,一方面還要心裡嘀咕「到底他要回答什麼問題?到底我花時間在這裡做什麼?」


第三,一開始就說明自己的結論重點是什麼,而如果有好幾個重點的話,最好能明確加以分點:專業報告結構跟「起承轉合」的作文格式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不把結論放在說明的最後(或者更糟的是,藏在說明的中間),而是在一開始就清楚表明。


這有許多好處。首先,這讓我們的聽眾或讀者能夠用最短的時間抓到整個報告的重點與價值;其次,這會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當我們把結論重點先分點說明出來,其實也是在協助自己先行組織接著要逐點說明的報告結構;最後,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這麼做可以強迫自己先把報告整體想清楚,而不會到時一邊講,還一邊在想:到底我現在討論的方向,等一下會通往何方?


第四,要有明確的結論:不要以為不說出明確結論是一種謙虛的表現。不明確說明自己的結論是什麼,而要別人花心思推敲,不只浪費別人的時間,也等於是把別人置於一種「我出題,你來回答」的不平等地位,甚至可以說是不禮貌的作為。


說得更明白一點,老闆所以花錢請我們,就是要聽到明確的結論與建議,而不是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如果我們的結論只是提出好幾種可能性,然後要主管來做判斷的話,那我們應該付他薪資。


第五,根據所提出的結論重點,逐點說明這些結論的內容意涵,以及自己是如何推論出這些結論:不要擔心用「第一點」、「第二點」的逐點說明方法看起來很死板,這種方法可以讓大家很快抓到報告的組織與條理。事實上,除非我們已經把要說明的內容清楚想過一次,否則就會發現根本沒辦法使用這種看起來最為素樸簡單的格式。


在逐點說明的時候,要注意聽眾或讀者主要想知道的包括:「是什麼」(例如,如果報告說「這一項產品獲利前景可觀」,那麼「前景」是多久?「可觀」是多少?)、「為什麼」(例如,如果報告說「我們這一項服務需要改變」,原因是因為獲利下降?銷售減少?新服務類型的競爭?還是顧客反應?)、以及「會怎樣」(例如,如果報告主張「我們應該改變某種流程」,那麼不改變會有什麼影響?改變又有什麼好處?)。


第六,主要以事實與邏輯來說服他人:在報告中,我們必須讓聽者或讀者清楚知道三個重點:「報告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報告的結論是什麼」、以及「到底是根據哪些事實與證據,推論出這些結論」。記住,在瞭解報告的結論之後,聽者或讀者一定等著報告者如何提出足以讓他們接受這些結論的理由,而事實與證據是最具有正當性,也最有說服力的理由。


當然,在遵守專業報告結構的前提下,適當運用故事與比喻,可以提高聽眾或讀者的興趣,某種程度也可以加強說服力。但是不應該讓片面、個案性質的故事取代一般性的事實,或者讓比喻與聯想取代嚴謹的邏輯分析。沒有公司應當根據「我鄰居的小孩最近開始喜歡某一種產品」或「這一項產品市場的春天已經來了」這樣的說法來進行決策。


  • 您可能有興趣:

    開一場「審議民主」的班會
    lakatos 發表於樂多回應(37)引用(0)教書匠言編輯本文
    樂多分類:新聞評論切換閱讀版型 │昨日人次:1 │累計人次:9260

    引用URL

    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8195557

    回應文章
    沒搞錯吧,現在在學校不用寫論說文了嗎?
    | 檢舉 | Posted by kzj890 at January 30,2009 02:46
    應考用作文的主要目的在討好那些食古不化的閱卷國文老師, 事實跟邏輯根本不重要.
    國文老師想看的"創意"和"獨到見解", 只能存在他們預設的框架內, 因此考試作文變成學生在揣摩上意的默契遊戲, 超越國文老師的框架之外的思考不但無益, 還是有害的. (想想看有沒有學生敢在考試作文中批判那些"先聖先賢"的言論? 即使他能寫出基於事實與合理邏輯的一番道理, 也沒有學生敢拿自己的未來開玩笑)
    相反的, 業務上的文書主要目的在於說服尚未有定見, 或是成見未深的主管或客戶. 根本不存在既有框架也沒得揣摩, 當然必須基於事實和合理的邏輯推論, 至於結論是否跟某種意志相符合並不重要.
    台灣傳統的國文教育, 正是扼殺國民寫作能力(無論是應用還是文學創作)的頭號戰犯, 那些自認為從事文學藝術教育實際上是在灌輸道德的國文老師, 嚷著"搶救國文"實際上是在給這個島上的文學氣息致命的一擊啊!
    在教育方式沒有革命性的改變之前, 考試還是別考作文比較好, 越考只會讓國民實際的寫作能力越差而已.
    | 檢舉 | Posted by Targus at January 30,2009 04:44
    Targus,

    Good point!
    | 檢舉 | Posted by lakatos at January 30,2009 10:49
    這三篇很有意思,值得大大推廣

    想提出個人的"兩毛"意見,是關於劉館長提到"比喻"的說服方法

    如果這裡的比喻是指metaphor,事實上比喻的說服方式可以是很嚴謹的,類似於數學上兩個set之間,如果要證明兩個set互相correspondent,那麼其實必須證明correspondent between 1)elements(a's; b's) in Set A and Set B, 2) relationships between a'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b's, 3)higher-order relationships in set A and in set B.

    舉個例子: A(1,3,5); B(2,4,6). 第一個步驟對應元素之間: 1-->2,3-->4,5-->6. 第二步驟對應set裡兩元素間的關係是一樣的:1
    | 檢舉 | Posted by ggsadventure at February 2,2009 05:02
    今年的大學學測國文作文題目是:逆境
    作文與報告應該是兩碼子事
    從新聞廣播收聽得到的是
    從當中聽到按閱卷老師的說法
    我們的同學沒有逆境的"經驗"
    所以沒有給閱卷老師們深刻的印象
    在閱卷作文中的逆境如:模擬考沒考好,失戀,
    比較讓閱卷老師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一篇:
    母親酗酒,然後怎麼的(有點遺忘..)努力在逆境中...
    聽起來真的是在寫作文
    作文與報告真的是兩碼子事...
    跟館主善意轉載此篇
    會註明出處與作者
    謝謝
    | 檢舉 | Posted by 建仔 at February 4,2009 19:53
    建仔,

    沒有問題!歡迎轉載。
    | 檢舉 | Posted by lakatos at February 4,2009 22:28
    我自己是今年度的考生
    的確,我在考場上看到"逆境"這個題目
    當下就只會想說要馬上編出一個賺人熱淚的悲情故事
    因為18年來,每次寫作文寫的頭頭是道到頭來都會被評說沒有感情
    考前老師還說,"如果連你自己都覺得很感人,那一定很高分"

    不過拿"逆境"來舉例好像不大適合
    畢竟這個題目應該也沒辦法套用上述六個原則吧
    | 檢舉 | Posted by 153 at February 15,2009 00:26
    | 檢舉 | Posted by hungc2 at February 22,2009 12:04
    153:"逆境"這個題目要看你寫成什麼樣的文章。如果要寫成論說文,還是可以用上面專業報告的六個原則,例如,可以發揮成"逆境中人應該如何如何"。但是若定調為抒情文,寫成勵志文章,那當然不能用這六個原則。

    我們作文教學最大的問題就是題目的意思模糊不清,給個名詞或動詞,就要學生發揮。其實比較像創意練習題,而不是作文題。或許今年題目改成 "論逆境"都還好一點。
    | 檢舉 | Posted by 阿宏 at February 22,2009 13:43
    我是負責整合解析報告的工程師。

    剛看到這篇文章很有意思,本打算寄給很不會寫報告的解析單位,但後來想想,我的同事多是前幾名大學畢業的碩士生,也工作多年了,他們應該知道怎麼做一份有架構、有條理的報告,只是不用心。

    教育「做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更欠缺的是「做的心態」,真希望將來下一代的人擁有像日本對品質幾近挑剔、實事求是的習性。
    | 檢舉 | Posted by 力方 at March 3,2009 13:17
    | 檢舉 | Posted by 白玫瑰 at July 6,2009 13:07
    我不太懂為什麼國文老師總喜歡讓十幾歲的小孩,寫一些八股到不得了的虛假文章。之前我還看過模擬考作文題目寫"命運"。我第一個念頭是,除非這個年紀的學生能有超凡的人生經驗,不然就真的只是嘴砲。

    兒童哲學家楊茂秀教授在他的書上,曾經提過他初中時候的演講經驗,題目是"忠孝不能兩全",當時由高三第一個班級的學生開始講,講到初二的他,已經把所有的可以說的都說完了,楊茂秀上台只說了一句:我今天要演講的題目是"忠孝不能兩全",前面的同學都已經說完了,我的演講到此結束。

    精采的是,他拿了第一名,因為老師們認為演講就是要講出心裡想說的話。

    考作文的結果是大家都去補習作文,然後所有的人都只會起承轉合。
    | 檢舉 | Posted by civics at July 6,2009 14:10
    題目不是「惑」嗎?那為什麼「考生若只寫各種「惑」而沒有解惑的領悟,不會高分」?
    | 檢舉 | Posted by 阮 at July 6,2009 16:33
    >>那為什麼「考生若只寫各種「惑」而沒有解惑的領悟,不會高分」?

    這是文化中的虛假元素,也是我們困惑的地方。
    | 檢舉 | Posted by 白玫瑰 at July 6,2009 16:41
    顯然我這一系列文章可以繼續表很大,表很久......
    | 檢舉 | Posted by lakatos at July 6,2009 17:28
    我相信考試領導教學,只要考試方式題型內容能變,教學與學習也會跟著變。誘因啊。所以不用檢討補習作文,只要先檢討作文出題與批閱。補教老師通常很厲害,你怎麼變,他怎麼教,如果能誘導他們去教我們想要的,或他們發現那種能力是沒法教,只能透過XXX去培養時,也成功一半了。
    例如我們建議以後國文非選擇題必考四種(或更多):(1)整理資料寫摘要,(2)寫報告,(3)論說文(主題是公共政策之類的),(4)抒情文(限於青少年的生活經驗)。
    | 檢舉 | Posted by 阿宏 at July 6,2009 19:45
    阿宏:

    問題應該在於,國文老師壟斷了該考什麼作文的決定權。國文老師大概不會認為寫報告比寫作文重要。
    | 檢舉 | Posted by 白玫瑰 at July 6,2009 19:54
    另外,叫國文老師改報告可能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浸淫在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國文老師,很難不從道德治國的角度來批閱吧?
    | 檢舉 | Posted by civics at July 6,2009 19:59
    沒錯, 白玫瑰和civics 點到重點。若非選擇題增加,國文老師一定吃不消,改不完吧?那是否可以讓我們去改呢?這些考試很奇怪的地方是,為何數學只能是數學系老師改,理工科老師應該也有足夠的數學能力吧?國文科若不是這種作文題,先撇開理工科老師,法律系老師哲學系老師應該也有資格吧?

    所以,說真的,各科老師是如何取得壟斷的?有什麼法律或命令規定這些科只能由這些老師命題嗎?這又不是考選部管的國家考試。是不是以前的大學聯招會議,或現在的大考中心,作個行政決定就可以改變呢?
    | 檢舉 | Posted by 阿宏 at July 6,2009 23:22
    對了,大考中心有無正式管道接受命題建議的?或者我們要先作個教育學的研究,發表論文,證明這樣考比那樣考可以如何如何,他們才聽得進去?
    | 檢舉 | Posted by 阿宏 at July 6,2009 23:25
    阿宏:

    不用擔心非選擇題增加的問題,因為只要也同時增加閱卷費就可以了。
    因為閱卷的收益還不錯,所以目前不會有吃不消的問題,
    外人也很難來分一杯羹。

    至於命題,因為十分機密,
    所以國文科試題是不是中文系教授出題?只怕也只有少數幾個人知道。
    不過我猜,國文應該還是中文系的教授出的。
    但是數學倒不見得是數學系的教授命題,
    以今年的數學乙來說,我猜主導的可能是統計系的教授。

    大考中心的主任通常是退休的校長,
    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出差錯,
    變革與否不見得是他們會太關心的事情。
    | 檢舉 | Posted by 潘 at July 7,2009 00:05
    潘:

    作文或其他科非選擇題的閱卷費怎麼算啊?
    | 檢舉 | Posted by 白玫瑰 at July 7,2009 05:21
    阿宏,

    如果非選擇的文字題要考些與公共政策相關的論述,那可能不是語文教育的目標,倒比較像是公民與社會科的範圍。

    說到這,就不吐不快。話說,當時在討論公民與社會到底要不要列入指考,我參與過幾次公聽會。每次我提出若真的要列入指考,何不考非選擇題?每次都被打回槍。

    理由不外是,社會科學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學生的回答若涉及立場、派別,會有給分不公平的問題。

    我對這種答案相當不能接受,原因很簡單,對一個才十八歲的高中生而言,只要在問題設計上,讓學生能夠把問題想清楚,能回答出邏輯一致的答案,這就是了不起的教育成就了。所以,只要在問題的設計上,讓學生思考,問題到底是什麼?因果關係之間是什麼?涉及到的面向與影響為何?這些其實就是幫助訓練邏輯思考的第一步了。

    我不懂反對考公民科非選擇題的真正理由在哪裡?這才真的可能把師生從反覆練習記憶瑣碎知識的困境中解放出來。

    我曾在一場關於關於課綱與教材的研習會上,公開批評過現行的課綱教育目標太大也太小,太大的原因在於想要在短短時間內填充社會科學的知識,太小的目標也是如此,但卻忽略公民教育應該達成的目標。

    當時我得到的答案是,這樣大學教授在上大一的概論課時,可以少花一些時間解釋專有名詞。這讓我很驚訝。如果指考是選材的方式,大學要的不是對該專業科系有好奇有興趣的學生嗎?怎麼是讓高中生先預修,方便大學教授好上課呢?

    如果公民與社會的社會科學取向,在高三課程有性向測試的功能,難道不是在這一學年的課程中,設計關於這些知識內涵的本質取向嗎?舉例來說,法律課程內容,不應該再強調法條知識,而應該可以初淺的討論法理學。

    上完第一屆的高三選修,我只能說完全沒有以上的功能。
    | 檢舉 | Posted by civics at July 7,2009 08:32
    civics,

    這些老師首先應該弄清楚的是 normative 和 positive statements 的差別。題目只要是要求學生表示positive statements,不論所涉及的議題多麼具有爭議性,都跟立場,派別無涉。

    事實上,作文與報告的混淆,某種程度就是這兩種不同的statements的混淆。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July 7,2009 08:56
    JZFan,

    社會科學界就有一票學者故意混淆 normative 與 positive statements,還宣稱不可能有 positive statements 這種東西呢。
    | 檢舉 | Posted by Richter at July 7,2009 11:48
    civics,

    "我不太懂為什麼國文老師總喜歡讓十幾歲的小孩,寫一些八股到不得了的虛假文章。"

    或許在我國的教育之下,就是只要訓練出這種會唱高調的虛假人吧。因為義務教育的教材、教師們也大多是往這個方向的。
    | 檢舉 | Posted by simon7617 at July 7,2009 13:08
    civics說的對極了,正因為目前的語文教育目標(實際上)不是論述,可能是抒情文學或八股道德等等,所以才要想個主題能脫離這個範圍的。哲學嗎?也可以,不過我們不是法國,老師學生離此還早得很。而公民與社會不正是我們希望每個學生都該要關心的主題嗎?所以要考論說文,最好的題目是公民與社會的題材。
    | 檢舉 | Posted by 阿宏 at July 7,2009 19:15
    <a href="http://www.hyes.tyc.edu.tw/nine/">國語文寫作能力指標</a>

    拜讀隔壁楊翠老師的文章,感受的真實呈現,才是現今(國)語文教育的核心。
    只是要生命經驗與文學素養訓練不夠豐富的國中或高中生,能寫出頗具可觀性的文章,確實有些困難。因此在為鞏固基本盤的情況下,某些老師才會以起承轉合或八股道德的方式教導學生得分。但比較新式的作文教學方式並不然,而是以較為結構的方式教導學生如何佈局。如: 心智圖、魚骨圖等。更重要的是帶領學生閱讀文章,進行批判思考,並盡可能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如: 使學生能身歷其境的從事體驗或自願服務。真實的看過音樂劇,聆聽天籟美聲後再寫下自身的感動,才不至於為文造情,抑或為賦新辭強說愁(p.s 很多文學大家早已提出),所以重點還是看老師怎麼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

    另外,就我個人看來惑、逆境、想飛都是很寬的命題方式,之所以如此就是希望不設限(包括文體),不會使題目有學生未曾經歷過,或使學生因誤會而離題。就像前人提到解惑困惑、媚惑、疑惑、誘惑……只要沾上邊都可以盡情發揮。

    因此給分高低也是如此,沒有真實感受確實較不容易寫出好文章,要拿高分的作文選材與立意確實須有獨到之處,才有機會。而國文老師或閱卷者,尤其是學文學的人,對於文字的感受是相當敏銳的,故會給道德治國的或八股到不得了的虛假文章高分,恐怕也不容易,除非是祂的文學造詣太高深莫測,使旁人望塵莫及啊!

    況且若教師要用心批改學生的作文,確實是件很痛苦的事,例如: 錯別字、火星文、文句的流暢性,都須耐心處理,講究一點的,除了各段眉批外,最後還要總評。

    所以有笑話說是上輩子殺了人,才當國文老師。,若板上各位看倌有興趣可以好好享受一下。

    >>另外,叫國文老師改報告可能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浸淫在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國文老師,很難不從道德治國的角度來批閱吧?

    身為轉化型知識分子,對此,覺得自己似乎搭時光機,回到古早時代了! .ORZ.
    | 檢舉 | Posted by WHY at July 8,2009 02:14
    補上
    國語文寫作能力指標
    http://www.hyes.tyc.edu.tw/nine/
    | 檢舉 | Posted by WHY at July 8,2009 02:16
    整體而言,生活在21世紀初期的我們,和三十年前類似文化環境下的人們,其實沒有太大差異。尤其沒有差異的,就是一些千年以來不變的成見。

    老人家總是喜歡說「一代不如一代」。有沒有聽過一句話,開頭是「現在的大學生不如從前我們念大學的時候,……」。照這樣推論,華語區最佳的學生出現於2500年前,顏回和曾參等人。

    另外總有一些老師會表示,現在的老師已經不是我們讀書時候那些迂夫子啦。其實,我在中學、小學的時候也聽老師們這麼說,在他們讀書的時候,老師們的頭腦很迂腐。

    照這樣推論,華語區最迂腐糟糕的老師,應該是孔子。

    其實根本沒有時光機,因為我們只是不斷複製前人許多行為,反覆演練相同的劇本,尤其在科技快速變遷環境下,誤以為自己也在飛快進步中。
    | 檢舉 | Posted by 盤 at July 8,2009 04:07
    >> 國文老師想看的"創意"和"獨到見解", 只能存在他們預設的框架內, 因此考試作文變成學生在揣摩上意的默契遊戲, 超越國文老師的框架之外的思考不但無益, 還是有害的. (想想看有沒有學生敢在考試作文中批判那些"先聖先賢"的言論? 即使他能寫出基於事實與合理邏輯的一番道理, 也沒有學生敢拿自己的未來開玩笑)

    在中國古典散文中(文言),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翻案文章,
    之所以能流傳千古, 歷久不衰, 便在於他們的批判與邏輯論理.如: 留侯論,縱囚論,讀孟嘗君傳

    http://blog.yam.com/linnai/trackback/17625299
    | 檢舉 | Posted by WHY at July 8,2009 09:32
    | 檢舉 | Posted by WHY at July 8,2009 09:38
    | 檢舉 | Posted by WHY at July 8,2009 09:53
    看來盤大還在調整時差XD
    | 檢舉 | Posted by civics at July 8,2009 10:45
    | 檢舉 | Posted by 白玫瑰 at July 11,2009 19:24
    一般工科的研究報告應已提供適當的訓練,比例上會較少出現文中的問題。


    :)
    | 檢舉 | Posted by Vedfolnir at March 22,2013 15:47
    老人家總是喜歡說「一代不如一代」。
    | 檢舉 | Posted by 收購老酒 at September 20,2016 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