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5,2006 11:49

開一場「審議民主」的班會

coffee with cake.gif
口述:劉孟奇
整理:謝美萱


原載於2006/07人本教育札記


什麼是「審議民主會議」?


審議式民主會議最主要的精神,就是在會議當中,一方面能夠呈現多元觀點,另一方面則希望與會者能夠仔細聆聽其他人的看法,並試圖從中尋求彼此的共識,找出解決事情最好的方法。


如果要將審議式民主的精神運用在學校的班級會議中,可以怎麼安排與進行呢?以下有幾個重要的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老師必須帶領學生,一起對於會議做非常充足的準備。舉例來說,如果本次班會的目的是要討論班遊的議題,老師可以事先針對班遊的目的、旅遊的相關資訊、討論的焦點問題、同學需要在會議上決定的事情,做比較完整的資料準備,並且請同學在討論之前先將這些會議基本資料看過。對於這個準備工作,老師不妨邀請幾位小朋友組織一個類似委員會的組織,來一起籌備會議。包括資料準備、主持、整個審議程序的設計,讓師生共同來進行。當然,這個過程老師會比較辛苦,可能學生討論四十分鐘,老師要準備四天,但這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因為審議式民主的另一個說法,就叫做「深思熟慮的民主」,在討論之前對於相關資訊有充足準備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不過,相信老師會從學生的回饋中發現,這個準備工作非常有意義,也非常有助於會議的進行。


第二個原則是「結構化的討論」。意思是說,老師要事先想好,為了探討這個議題,會議中必須包含哪些焦點問題的討論。比方說,班會中可能會討論的焦點問題包括班遊的地點、交通方式、出發的時間等等。老師要事先想好程序,先討論什麼,再討論什麼,而最後可以將這些問題的討論結果全部收攏起來,做出一個最好的結論。簡單的說,「結構化的討論」就是讓大家透過一個又一個的焦點問題討論,逐步達到會議所要決議或探討的目標。


第三個重要的原則是,會議主持人必須保持中立的態度。主持人可以由老師或受過訓練的班上同學擔任。所謂保持中立的意思是說,主持人並不試圖把自己對於議題的意見(例如班遊要去哪裡)強加在其他同學身上,而是能夠引導大家說出自己的意見,並且儘可能讓多元的聲音被聽見。不過,保持中立的意思並不是要主持人少說話,而是希望他能夠協助大家把各自的想法-可能看起來衝突或矛盾的觀念-清楚表達出來,並且設法讓大家一起找出這些意見的共同點,或協助參與者找到彼此可接受、可行的配套解決方案。


第四個原則是,鼓勵同學有一種「仔細聽完對方完整把話講完」的精神。在別人發言時不要打斷,不過也希望發言者要精簡扼要,有組織的說出重點。會議規則中可以明確規定每次發言的時間是多長,而在會議進行中則在考量時間限制的前提下,盡量讓會議中的每一種意見都能被完整的呈現出來。


班會中有衝突怎麼辦?


有些時候,班會中會出現兩種以上非常不同、甚至衝突的意見,這時候老師可以運用幾個審議式民主的技巧,來協助學生在會議中繼續對話。


首先,老師(或主持的同學)千萬不要急著去裁判誰對誰錯,而是要設法找出在這些看起來彼此相互衝突的論點之間,是不是可以用一些更高的原則或方案加以趨近收攏。再以班遊為例,假設有一方同學說要去墾丁,一方同學說要去澎湖,老師就可以舉出這兩個意見的共同點是「去海邊」,然後再引導同學往下討論。接下來,老師也可以幫忙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配套方案,例如A同學雖然一開始不接受B同學的方案,但也許B的方案只要再加上一個條件,A就願意接受。如此一來,最後的方案,就會是雙方都願意接受的雙贏結果。


除此之外,在審議式民主會議中主持人常用的技巧,就是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請他們各自指出對方意見中有道理的部份,並且說出自己說法中比較不足的部份。這個用意是,通常某一方認為對方的意見中比較有道理的部份,也就表示那是他可以接受的對方觀點,而陳述自己不足的部份,就表示那是他可以接受被修正的地方。通常這個技巧非常有用,它能讓各執己見的雙方都把自己的意見暫時放下來,並且更有機會找出彼此都可以接受的觀念或意見。


班會中學生不愛發言怎麼辦?


召開班會的時候,並不是每個同學都習慣舉手發言。針對平常就不太喜歡發言的學生,老師(或主持的同學)要如何照顧他們,讓他們也能表達意見呢?


遇到這種狀況,老師要謹記一個原則,就是不要強逼學生說話。比較好的作法是,可以在正式班會開始之前,先有一個暖身的小組型會議。比方說,老師在班會之前可以先請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可能兩到三人,然後請他們做「主張與探詢」的練習。進行的方式是,請他們先把自己對本次班會議題的主張,用一兩分鐘的時間講給同組的組員聽,組員不能打斷他,只能聽,但可以協助講的人做記錄,等到講完之後,再把紀錄給剛剛講的人。


透過這樣的練習,比較不習慣在群體中發言的學生,就可以在比較有安全感的環境下發抒意見,而透過別人幫他整理的紀錄,以及已經說過一遍的練習,也比較有助於他在正式班會上的發言。這個練習通常有很好的鼓勵發言作用。


需要強調的是,老師千萬不要在大家已經開始開會討論的時候,強迫學生發言,這會讓學生感到更加害怕與不舒服。


議題的延伸


學校的班會,除了討論類似班遊、班服款式、交多少班費等學生校園生活相關議題之外,老師還可以如何運用班會,去培養學生具備更深刻的公民素養呢?這就端看老師願意付出多少心力。


其實值得在班會上討論的問題非常多。舉例來說,國中或高中的學生可能對法國發生學運、罷工的事件有所聽聞,或甚至有一些感受。他們可能會好奇,這個事件為什麼發生?背後有哪些值得討論的議題?這當中牽涉到正反的觀點,老師就可以將這些問題納進來,讓學生討論。在這種議題的討論中,老師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在資料準備與會議進行中呈現看法的多元性,不要在一開始時就讓意見一面倒。老師也可以盡量呈現議題中的價值觀衝突與道德複雜性,讓學生藉機深入思考。


從這種角度來看,你會發現其實身邊可以討論的議題很多,包括生態、教育、社會、國際等,只要充分準備,孩子就能參與跟享受精采的討論。


審議式民主討論,基本上並不是很困難的事。只要確實掌握會議進行的基本原則,配合一些有效的技巧,通常會有很好的效果。老師如果願意,不妨讓班會討論的議題範圍延伸出去,讓孩子在這個開班會的過程中,去接受一種做為積極公民的充分準備,學會聆聽、分析與討論多元觀點,相信對他們的民主素養與公民性格養成將有很大的幫助。


-------------------------------------------------------


圖片來源:http://colbyscornerstores.com/images/coffee/coffeecup.gif

  • 您可能有興趣:

    讀古文,學專業報告(中):隆中對
    一張大木桌
    需要在起跑線上爭輸贏嗎?
    如何協助學生建立歷程檔案(Portfolio)
    開一場「審議民主」的班會
    lakatos 發表於樂多回應(8)引用(0)教書匠言編輯本文
    樂多分類:新聞評論切換閱讀版型 │昨日人次:0 │累計人次:1795

    引用URL

    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1927933

    回應文章
    審議式民主最大的問題就是更高層的政治權力操弄.再怎麼理性的安排,設計,比例代表等等,都不敵長官的一句話.當你的結論符合政權的需要,那麼這會議就是有效而且成立.反之,那就是"會議結論僅供參考啦"

    要推這個,必須放到台灣特殊的社會與政治背景來思考,否則只是真空管裡的理想吧..
    | 檢舉 | Posted by 路人 at July 25,2006 19:06
    路人,

    謝謝指教。

    不過,或許您可以不只停留在「真空管」式的批判(而且不是用一個「真空管」式的「路人」代稱),而能進一步教導不才如我,如何「在台灣特殊的社會政治與背景」下,進行「正確的思考」,就這個簡單的「如何開班會」的題目,得到一些不那麼「真空」(也就是說:什麼都沒用)的「具體做法」。

    還是,您的意思是說,最不「真空管」的做法就是跟班上同學說:「各位,怎樣都沒用,大家下課回家吧!」?
    | 檢舉 | Posted by lakatos at July 25,2006 19:25
    路人先生,

    我同意您說以目前台灣特殊的社會與政治背景,很容易使「會議結論僅供參考」。然而,這種「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情形,正是因為大家缺乏公民社會所需的基本素養,以致於沒有辦法從對話討論中互相理解、歸納共識,只好各自訴諸立場、尋求「支持自己的證據」。

    可是,審議式民主能夠建立公民社會的對話,正是從根本來解決這個問題。也許短期內效果不彰,但是長期來看是治本之道。

    以此淺見,謹供參考。
    | 檢舉 | Posted by Joseph Wang at July 26,2006 02:47
    小妹不才,不是學院中人,所以根本只敢自稱路人,更何況指導各位飽學之士.我自己曾經參加過兩場公民會議(一是諮詢委員,另一是專家委員)的經驗來思考審議式民主的問題.其中一場結論,政府裝作沒看見,另一場結論被移花接木,用來替政府本來的錯誤政策背書.基本上是白忙一場.

    基本上,我覺得真實的"人"並非科學理論所假設的一個毫無「成見」、毫無先入經驗而完全客觀地去觀察、理解客體對象的人;人能夠理解文化,就是生存在歷史、文化、傳統中,受歷史、文化、傳統所形塑,並從這些基礎來「認知」.而審議式民主是建立在公共領域的溝通之上,認為人會經由理性溝通的過程,達到趨於良善或者建立公共性的效果,從而修正自己的判斷進而決策.但是,我想問"真實"的人,真的是這樣理性不帶感情不會有偏見沒有立場甚至數十年思想教化的自我嗎?

    你要問我有什麼具體做法? 老實說,我真覺得希望不在這裡.如果政治可以這麼理性去計算,票箱民主或算人頭,那麼大家包縛款一款,回家享樂吧,怎麼現實是如此令人掙扎痛苦.
    | 檢舉 | Posted by 路人 at July 27,2006 19:14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 檢舉 | Posted by lakatos at July 28,2006 02:12
    有一個困惑想要請教

    假如在開班會時, 有人反對做班服, 不想參加班遊, 也不願意繳交用於製作班服與辦理班遊部分的班費, 但經過審議民主後, 多數人仍主張做班服, 辦班遊, 每個人繳交相同的班費, 應該強制這位同學繳交全額班費嗎?

    哪些議題適合審議民主? 哪些議題不適用審議民主? 或者,「哪些議題適用審議民主」這個問題本身, 也需要經過審議民主?

    困惑已久, 請劉館長幫忙解惑!
    | 檢舉 | Posted by 遠 at July 28,2006 12:50
    遠,

    解惑不敢。簡單說我的「非專家」看法。

    審議民主因為可以提昇民主決策品質,深化參與感與共識感,通常可以強化民主決策的正當性,但並不是決策正當性的單一來源。在很多議題上,甚至不應是主要來源--憲法及代議民主都凌駕它之上(如果我們不把審議民主視為一種「民主理想型」,而主要視為一種「小團體直接民主」的實施型式的話)。

    舉例而言,今天如果是教育部規定每班必須有班遊,視為課程的一部份,那麼這部分就不是這個民主過程能決定的(同樣,憲法規定人民有納稅及受教育的義務,這也不是「審議民主」能挑戰的)。但是無論如何,老師同樣可以在「老師自己決定」,「簡單說明後同學直接投票決定」,或「經過一個審議民主班會」的不同決策過程之間進行選擇。

    從另一方面來說,審議民主可以提昇民主決策的品質,當然過程也可以相當有趣。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其他提昇民主決策的方法,例如:民意調查,焦點團體等等。

    我個人的看法是,審議民主在台灣的推動過程中,被媒體誇大而且壓縮的賦予了「挑戰代議民主決策正當性的非常高度」,以及「提昇民主決策品質的夢幻方法」的意義。

    這真的是揠苗助長。
    | 檢舉 | Posted by lakatos at July 28,2006 23:54
    在我小小的經驗裡,我覺得審議民主在台灣很大的價值其實跟館長在「作文與報告」中討論的一樣,是讓大家重新有一套邏輯以及聆聽、討論別人的方式。至於能不能影響決策?其實我覺得這在另一套脈絡中,因為可能甚至連決策者,都需要來學一下審議民主,不然他們的確可能現在小框框裡無法聽到外在的聲音,而外在者,其實要接續處理的是如何讓政府聽到聲音這一塊,太快就認為政府都不會聽、或是認為他們只會背書,是小看了可能的能量或太早失望。

    另外我一直沒有覺得審議民主就是「大家都經過理性的算計啊」,要知道,在這麼長的煎熬過程裡,理性跟感性一定是相互影響的呢,沒有感性的理性?我是不相信有這件事啦。審議民主不是往往一開始是討論自身經驗,透過自身經驗去思考嗎?這過程的複雜度或對每個個人的影響,我覺得會比只看到「它對政府有沒有用」大很多。

    當我們有很多這樣的個人,我們才可能有一個願意聆聽的政府,不是嗎?
    | 檢舉 | Posted by 阿玲 at July 31,2006 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