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學院是臺灣醫學教育史上最悠久的學校,其淵源可追朔至1897年,日本人在臺北病院設立醫學講習所,以臺灣年輕人為對象進行醫師培育。1899年4月正式成立「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於1936年正式設立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

「醫學人文博物館」為兩層建築,由日本建築師近藤十郎所設計,風格屬於文藝復興後期樣式。最早完成的部分為生化學藥理教室(面向中山南路的樓座,1907年12月竣工),隨後完成本館及玄關(面向仁愛路的樓座,1913年11月竣工)。

1980年醫學院區進行整建,二號館的大講堂部份首遭拆除,整個醫學院區內舊有建築僅剩二號館大廳及西側部份建築,謝博生院長及院內師長有鑑於二號館為院區內僅存之古老建築物,更是醫學院與臺灣醫學教育百年來發展歷程的歷史見證,故提議修復保存這棟具有醫學院歷史意義及精神象徵的建築物。

1995年1月開始向校友發起募捐,同年8月展開修復工程,1998年2月21日以「醫學人文博物館」名稱正式啟用。啟用後,主要作為醫學院推廣醫學人文教育、展示醫學相關文物及進行本院校友師生交誼之中心,期能激勵學生師法前人、承先啟後,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2008年11月加入臺灣大學博物館群,轉型為「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開放給大眾參觀。館內的文物典藏及展示以臺灣醫學史為重點,揭示醫學院在臺灣現代醫學及醫學教育發展之貢獻,並展現醫學各領域在臺灣發展之過程與特色,同時提供教師作為醫學人文領域之教育及研究材料,期望引導觀眾對於「人」從生理、心理、社會等各面向的全面關注與理解,建立以人為中心的關懷精神與文化。


臺北帝國大學生徒證

蔡錫均,臺北帝國大學畢業,先於臺大醫院擔任醫師,後來在臺北寧波西街開設蔡內科,因醫術精良,收費便宜,頗受病患好評與愛戴,每天幾乎都有百多位病患求醫排隊,現已於多年前過世。蔡家9名子女中有7人出自臺灣大學,共有6名博士、2名碩士與1名學士,超高學歷的家庭,在全國亦屬相當少見。

資料來源:2000/11/17鹿港電子報代發 鹿港時報版 第12期 鹿港博士家庭 3版頭條

蔡錫均於臺北帝國大學求學時之生徒證,由其長子蔡克嵩(臺大醫學博士、現任臺大醫學院教授)捐贈給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

共同筆記

醫學課程複雜,科目超過40個,而以記憶性的內容居多。學生上課通常邊聽邊記錄重點以供課後複習;早在日治時期醫學生就有自行筆記的習慣。

影印尚未普及的年代,筆記本都是個人的紀錄。教師習慣以幻燈片講課,在黑暗的教室要記錄清晰、正確的內容誠屬不易;較完整的筆記本常被同學爭相參考。

「共同筆記」的誕生源於1979年醫學系四年級的病理學,學期前先製作筆記本,讓上課學習更方便。後來共筆形式,轉變為逐堂製作,由同班學生分工合作負責不同的科目。然共筆仍被詬病,包括内容的正確性,造成學習怠惰、疏忽科學原文的閱讀等。從鋼板印刷、影印、到今日的共筆平台網路,每個時期的筆記本風貌不盡相同,但學生對於知識的渴望卻是一致的。

臺灣解剖學和人類學先驅
金關丈夫

金關丈夫(1897〜1983),日治時代著名的解剖學、人類學、考古學家。西元1897年(明30年)生於日本香川縣,自幼受儒學教育,對於文學興趣極高,1919年就讀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1923年畢業,擔任該校解剖學教室助手。1930年9月,以《琉球人的人類學研究》取得京都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36年金關丈夫赴臺灣就任臺北帝大教授,與同事森於菟教授共同負責醫學院的籌設。不僅是日治時期臺灣的解剖學權威,更長時間投入臺灣原住民族體質的研究、古代遺跡的挖掘,對臺灣的人類學與考古學貢獻卓著。研究之餘,也特別熱愛臺灣生活與民俗。1941年起與友人合辦《民俗臺灣》雜誌,以民俗、考古、歷史、地理、自然為中心撰文,並發表偵探小說《船中的殺人》、《龍山寺的曹老人》。

二二八事件後,金關丈夫在1949年8月返回日本。回日本後,於九州大學擔任醫學部解剖教室第二講座,繼續解剖及體質人類學研究。1960年自九州大學退休後,先後於鳥取大學醫學部、山口縣立醫科大學及帝塚山大學任教。1979年自帝塚山大學退休,1983年逝世,享壽八十六歲。

他的遺體依照遺願,運往九州大學解剖學教室解剖,骨骼做成標本供「骨骼遺傳學」研究。金關並希望自己的子孫死後也能提供骨骼做為研究材料,並請日本解剖學界告訴他的子孫們:「這是你們父親、祖父、曾祖父的遺言,請勿怠慢,確實執行」。

金關丈夫著作等身,不只開啟臺灣體質人類學的研究風氣,他對海南島、琉球、日本民族形成的起源,匈奴的研究都投入極大的心力,他又博學多聞對民俗、美術、文學也留下許多作品,其中1979年所寫的《臺灣考古誌》及他過世後臺灣有出版《民俗臺灣》(1990)的選集可說是關心臺灣人類學考古學及民俗學的研究者必讀的經典。而他生前豐富的藏書及史料是研究臺灣歷史、考古、民俗、風土及人種最重要的寶藏,經過臺灣大學圖書館的爭取及金關丈夫家屬慨然同意捐贈,2012年所有藏書史料運抵臺大總圖書館特藏,這是國內最具規模的民俗、考古、人類學參考資料,也是金關丈夫留給臺灣的人類學之愛!

他與學生在解剖學上的研究成果非多,回國後仍然與臺灣的門生保持密切的合作與研究發表。在《臺北國大學解剖學第二講座論文集》(1930-1943)、《國立臺灣大學解剖學研究室論文集》(1947-1950)可見其豐碩之成果。在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上的重要作品可見於《臺灣考古誌》、《日本民族的起源》《南方文化誌》、《琉球民俗誌》、《形質人類誌》等,或刊於《民俗臺灣》、《臺灣文化論叢》等。

金關丈夫教授 請託
金關丈夫教授授課圖
金關丈夫教授手繪圖
田野調查
謝博生教授(左)與蔡錫圭教授(右)於日本九州大學博物館參拜,金關丈夫教授(左)及其父親(右)遺骨
金關丈夫教授及其父骨骼形質遺 傳學報告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09:30~12:00,13:30~16:30;
週六、週日與國定假日休館
聯絡電話:(02)2312-3456 分機 262188
網站連結:www.mc.ntu.edu.tw/mmh/Index.action
臉書連結:www.facebook.com/NTUMedicalHumanitiesMuseum
影片連結:www.youtube.com/watch?v=iR0MiG6Aam0
本館位置:Google地圖
※受限於館舍限制,本館目前缺乏無障礙設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