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動物博物館成立於1928年,自臺北帝國大學時期以來,典藏了許多珍貴的動物標本。早期的標本主要記錄了臺灣本土及東南亞和海南島等鄰近地區的動物相,種類則包括鳥類、哺乳類、貝類及珊瑚等;爾後因應經濟發展需求,專注於鼠類及魚類的收集;近年來的收藏則取決於老師研究方向,例如屬於環節動物的蚯蚓、種類繁多的仔稚魚,以及蝙蝠和鼩鼱等小型哺乳動物,皆有老師進行有系統的分類研究。目前總館藏超過兩萬件。
直到1999年前,標本大多存放在靠近校門口一號館的古老木櫃中,一些大型動物的骨骼標本,例如鴕鳥及馬來貘,則擺放在入口兩旁的櫃子;而懸吊在一號館走廊天花板的小鬚鯨及領航鯨骨骼標本,更是許多老臺大人的記憶。1999年,這些標本隨著動物學系由一號館搬遷至臺大農場旁的生命科學館,經重新整理後,於生命科學館一樓的展示廳即進行簡單的陳列展示及解說。
自2007年起,於生命科學館一樓展示廳,規劃「生命科學新體驗」特展,開放展示標本包括鬚鯨、齒鯨、亞洲象,以及一些鳥類標本。這些標本,統合在「聲音」的主題下,一方面可顯現牠們多樣的生態特性以及動物本能,另一方面也希望這個特展能帶給參觀者生命科學的新體驗。
飛鼠知多少?
我們是用滑翔的方式,在樹跟樹之間進行移動的!
我們的手腕特化的鐮刀狀骨骼「翼手骨」能幫助我們 調整滑翔方向喔!
獨自為了去覓食而撐開我們手腳之間的特化皮膚「翼 膜」在樹枝間滑來滑去!
我們住在樹上,主要都是以植物為 主食喔!主要是吃葉子,偶爾會吃 花跟果實。
我們白天都宅在樹洞裡,通常都在傍 晚與清晨才會出來吃東西!
腸道菌有話想說
我們喜歡生活在腸道形成獨特的環境,是個特別的「厭氧」環境,會把複雜的東西分解掉,科學家們如果對我們之間的關係更了解,就能夠利用我們像發電機一樣有機會來產生更多的能量,若更能了解就可以應用在未來「生質能源」的應用!
所以當你們更深入了解我們腸道菌的種類與生活習慣,可以讓你們在疾病的預防保健上有所幫助例如: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等。
我吃故他在 隱藏在飛鼠體內的好朋友們
我們和植食性動物一樣無法靠自己消化植物,但是我們從不會營養不良,因為我們有隱藏在腸道裡面的一大群共生好朋友們!他們特別喜歡住在我們無氧的盲腸裡面,幫助我們消化「植物性纖維」,成為我們腸道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短鏈脂肪酸」讓我們可以任性養成「完全吃素」的生活習性呢!
劉勃佑 攝
比較看看飛鼠的盲腸和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吧!
腸道身分證 you are what you eat!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10:30~16:30;國定假日休館
聯絡電話:(02)3366-2450(平日)、(02)3366-2444(假日)
網站連結:webpageprodvm.ntu.edu.tw/museumzoology/
臉書連結:www.facebook.com/museumzoology
影片連結:www.youtube.com/watch?v=MM-xf_7fb4o
本館位置:Google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