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1,2008 22:07

就業力:該教嗎?如何學?(上)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
劉孟奇


日前上公視一個談話節目,節目當中主持人拿出一個看板,資料來源是某個媒體對於大學生所做的調查。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這個看板分成兩欄,在右邊那一欄,學生最關心的教育問題是「提升大學教育品質」,在左邊這一欄,學生最關心的青年議題則是「就業與失業問題」。


我沒有看到這個調查的詳細內容,也不知道它的調查對象及抽樣方法,所以對於它的準確程度姑且不論。無論如何,就我個人與年輕人的接觸經驗來說,這個調查結果應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就是說,有許多年輕人非常關心高等教育如何進一步提升,特別是如何強化學生的就業能力,使其在畢業以後,能夠面對現實職場的競爭與挑戰。


我自己在一些演講或對話的場合,也會提出上面的觀點。不過,在我的經驗當中,這樣的觀點經常會面對兩個疑問,第一個疑問是,在教育中強調就業力,會不會使教育成為「以就業為導向」,因而窄化教育內容、扭曲教育本質?第二個疑問是,「強化就業力」的理念很好,但是課堂畢竟不是職場。在學校教育當中,真的有辦法教就業力嗎?學生又要如何學?

接下來,我想試著來回答這兩個疑問。


強調就業力會扭曲教育嗎—迷思與事實


我認為不少人會擔心「強調就業力會扭曲教育」,其實是基於以下三種迷思。


迷思一:強調就業力會使得學生過於功利取向,喪失求知熱情。


事實是:許多年輕人會失去學習及上課的動力,最主要原因就是「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學這個?」以及「學這個要如何用?」相反的,在我的調查經驗中,從沒有見過一個「對於自己的職涯發展有清楚方向及規劃」的年輕人,會因而喪失求知熱情。如果一個學生知道自己「為何而學」,亦即知道現在所學與自己未來的理想生涯發展有何相關,同時知道如何「學以致用」,也就是知道課堂所學與現實世界如何產生關連,這樣的學生通常會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學習態度與求知意願。


舉例來說,目前國內有一些實習制度做得相當不錯的學校。他們就發現,實習制度最重要的效益之一是「學生的主動學習意願大幅提昇」。老師會學到一件事,就是面對有過實習經驗,再回來上課的學生,要特別用心備課,因為這些學生不再只是被動聽講、缺乏反應,而是會主動發問,並且希望在課堂上所獲得的知識,能幫助自己解答在實務經驗中產生的疑惑。在這種情境中,不只是學生的學習提升,連老師的教學也會「被迫」進步。


從另一方面來說,國內外的研究都發現,「主動學習的意願與能力」是最重要的核心就業能力之一。在知識經濟中,恐怕也並沒有「失去求知熱情,但擁有就業能力」這種事情。


迷思二:強調就業力會窄化教育,學校教育應該更為全面,而不應只是教導「一技之長」。


事實是:培養核心就業力,本來就是要避免學生只會一技之長。簡單的說,在知識經濟與全球競爭的潮流中,現在年輕人要面對的就業環境是:產業結構快速變遷,工作內容日新月異,而轉業轉職也會司空見慣。要在這種就業環境中生存發展,年輕人不只需要專業技術,更需要一組可以在不同工作崗位上都能讓其勝任工作的「可轉換、可攜帶的」核心就業能力,例如:表達溝通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學習新知的能力、穩定抗壓的能力等等。


如果一個年輕人只具備專業技術,但缺乏核心就業能力,恐怕就很難把工作做好。舉例而言,一個工程師的工作不是單打獨鬥就能完成,這就要求他必須具備團隊合作的能力。在製造業越來越重視客製化與服務行銷的時代,與客戶打交道的能力也會變得相當重要。而不管是要在團隊中發揮所長,或是要讓客戶感到滿意,都需要表達溝通及穩定抗壓的能力。這些能力顯然都是學校教育應當培養的基本與全面的能力。


迷思三:在教育中強調就業發展,會讓年輕人輕忽了更基本的生命價值,有違「全人教育」的理想。


事實是:要有成功的生涯教育,第一步就是要讓年輕人先瞭解自己的基本生命價值何在。很多年輕人畢業後發現要找到一個工作不難,但是卻很快就感到徬徨焦慮,通常不是因為薪資太低,而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工作?」也就是說,他們或者未曾認真釐清過自己的基本生命價值,或者不知如何將自己所重視的生命價值,透過現實的就業發展路徑予以實現。相反的,如果一個年輕人能在工作中體現自己所重視的生命價值,通常也就會有成功的生涯發展。


現實一點來說,年輕人離開學校後,大部分終究要進入就業市場。他們不只在就業中建立自己的經濟獨立,負起自己的公民責任(納稅),更從中找出自己能進一步發展能力,而在成就自己同時,也能貢獻社會的途徑。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如果一個年輕人進入社會後,卻發現自己達不到上面這些目標,這樣的「全人」可以說是沒有嚴重缺憾的。


  • 您可能有興趣:

    開一場「審議民主」的班會
    lakatos 發表於樂多回應(7)引用(0)教書匠言編輯本文
    樂多分類:新聞評論切換閱讀版型 │昨日人次:0 │累計人次:2072

    引用URL

    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6011003

    回應文章
    台灣駐澳代表處的一位主管教育的組長告訴我,台灣出來的留學生"太乖了"。可能乖到不知道或者不敢跨出自己熟悉的領域去探索。雖然都很有禮貌,也很懂事,但這種"乖"大概不會是職場的正數。

    至於中國出來的學生,根據我在地朋友的一位十五歲的小孩的評價:無法想像的幼稚。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May 14,2008 06:40
    之前劉館長建議大家看前哈佛校長寫的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我覺得他第二章關於「大學校園內的誘因問題」(比如說,爲什麼教授不關心學生的學習等等)覺得非常有意思,在後面每一章作者也提供他自己「從校長角度出發來看」的可能解決方式。

    不過,我不確定他的建議是否適合一般性的政策思考,更不確定大學校長們是否能聽得懂他的建議。不曉得劉館長有沒有興趣來討論?
    | 檢舉 | Posted by Joseph Wang at May 23,2008 09:33

    Joseph Wang,

    當然有興趣啊。我最近有時間的時候,試著來寫一些這本書的摘要介紹好了。
    | 檢舉 | Posted by lakatos at May 23,2008 09:48

    你說的這些,不就是台灣的現在的現況嗎?一點也沒有什麼新的見解。台灣的老師真的要好好想想為何格局就是只有這麼大,為什麼說了這麼多就是無法改變。

    追根就本,其實只是教育界中的員工與企業脫節太久,訂了很多教學方針和措施,就我看來,還不就是扮家家酒而已。

    教育界的員工才最需要去外面的現實環境中好好實習,不要只在教室中用教過數年的投影片教學,也不要只在研究室中做著永遠也沒有實質功能的研究建議。雖然殘酷,但這就是現實。

    老師,你敢說你教出來的學生適合在現實中生活嗎?
    | 檢舉 | Posted by 路人甲 at June 21,2008 20:21

    路人甲,

    是。謝謝指教。
    | 檢舉 | Posted by lakatos at June 21,2008 20:30
    謝謝 劉教授的一席話,讓我這在學生受益良多。

    關於路人甲說的一番話,讓我聯想到"富爸爸和窮爸爸"這一本書裡面所說的"生活的學習是殘酷了"。

    所以我贊成 劉教授的見解與意見,學校嚴然是一個獨立的小社會,每一位教師都可以說是小企業的老闆;而學生要是可以提早學習就業力,這何嘗不是打的一劑預防針^^~
    | 檢舉 | Posted by 路人鼠 at September 1,2008 18:12
    私密回應
    Posted at June 22,2011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