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生想學?
連結小幫手 劉孟奇
中山大學政經系教授
(原載於2011/04全球中央雜誌)
在我十幾年的教書匠生涯中,會讓我覺得頗為沮喪的情況,莫過於發現學生對我的上課教學沒有興趣(所以我會盡力避免這種情形發生)。事實上,不僅是老師會在意學生的學習意願強弱,許多學生也會在乎自己所處的大學校園當中,有沒有一種「想要學習」的良好氛圍。
但是,最近幾年來,我不時會聽到有人抱怨大學生的學習意願不夠強。而根據我所知道的一些調查,不管是老師或學生,如果對於目前大學的教與學有比較不滿意的地方,名列前茅的應該就是學生或同學的學習意願。
平心而論,擔心大學生的學習意願,並不是只在最近才有的情形。在我讀大學的時候,也經常聽到有人批評不少大學生進了大學就是「由你玩四年」。無論如何,現在我既然成了教書匠,就必須好好想一想,怎樣才能讓學生「想學」?
在我讀過的資料裡面,最讓我感到興趣的是教育學者Jere Brophy針對學習動機所提出的「期望-價值理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根據這個理論,一個學生對於一項學習活動的學習動機取決於兩方面,第一是學生對於自己是否能在這個學習活動上取得成功的期望,第二則是學生賦予這項學習活動的價值。或者說,學生的學習動機高低,取決於兩個問題的答案,第一是:「我為什麼要學這個?」第二則是:「我能夠成功地學好這個嗎?」
從這個理論來看,像我這樣的教書匠,如果要提高生的學習動機,有幾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是我必須設法滿足他們對於「我為什麼要學這個」的疑問與好奇。這意味著我必須不時當個導遊,引領他們「遊覽」跟目前學習有關的學習/知識地圖—學習這個,可以進一步通往哪些學習—而且還要讓這樣的「學習/知識地圖導覽」與他們發生意義與關聯,特別是:這跟他們可能的生涯發展途徑有甚麼相關?這可以讓他們如何更有能力理解與處理所處的世界?這可以通往怎樣的更廣闊天地?
其次,我必須讓他們建立信心,相信「我可以在這一項學習活動上有所成功」。這並不意味著我要降低標準到無難度的「無痛學習」,否則我就會破壞這項學習的價值與意義。但是我也不能拉高標準到大部分學生都會「充滿挫折而後失敗」的地步。比較好的做法,是設立一種「按部就班,努力付出,就能得到一定成功」的評量標準。當然,如果我能夠透過互動式的學習,並且在資源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學生能夠在一門課中分好幾個階段,一階段一階段地獲得成就感的正面回饋,再累積成在整門課程上的成功,那就是更理想的情形了。
| |
lakatos 發表於
樂多
│
回應(43)
│
教書匠言
│
編輯本文
在周日晚間讀到好文真令人開心^^
>讓學生能夠在一門課中分好幾個階段,一階段一階段地獲得成就感的正面回饋
以個人當學生的經驗,成就感有一部分正來自克服難關呢。
>>一階段一階段地獲得成就感的正面回饋
電玩遊戲不就是這樣設計的,怪會從弱的開始出現,技能會一階一階開放,讓玩家可以一個關卡接一個關卡、一個地圖接一個地圖玩下去
每通過一個關卡或完成一個地圖就得到一部分的正面回饋,也因為如此,砍掉重練是很痛苦的....
我現在遇到的問題是,學生有來自於過去的學習模式,而沿用這套學習模式雖然不見得會在我的評量標準底下拿到高分,但很可能會在未來的研究所考試中取得不錯的分數。因此雖然我很努力地寫講義,幫助他們過渡到新的學習模式,但根據我的觀察,絕大多數的學生並不領情,直接去買補教名師寫的書籍來學習。弄了半天,還是只會套公式,遇到要用點腦筋琢磨的,或不在研究所考試範圍內的題材,就直接放棄 Orz
有些人的學習胃口,在中學階段被搞壞了。或者,在分數導向的大環境下,習慣了「以最少力氣獲取最高分數」的速食學習。這些「症頭」,可能是阮遇到的情形的原因之一。
造成大學生學習狀況不佳或學習意願低落,還有兩個可能的原因是從我的經驗當中得到的:
a) 課程安排不佳,或上課的老師無法表達出該門課程的重點與精隨:
例如,系上老師同質性太高,或是太久沒有新的師資進入,原有的教師又不夠積極,每年都只開設同樣的課程。有時與現實脫節,有時則是系內各課程之間無法互補,甚至互相干擾。
有的老師則是本身不重視教學,或表達技巧不佳,使得整個課程上起來鬆散混亂,讓原本就不懂的學生更不懂。
b) 授課者無法察覺自己與學生之間的知識落差:
教授對於自己已經很熟悉的知識,經常會忘記當初自己一頭霧水的時候,是怎麼看待這門知識的。於是,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會忽略了一些對於學習者來說可能是很重要的環節。
累積了太多的挫折,一般人是很難保持足夠的學習熱情的。
阮
有些科系到研究所考試都還是跟高中一樣考背誦啊!
Hiankun講到了問題的重點!
館長講的好,「全天下沒有任何人能夠教導任何人任何東西,除非那個人想學」。如何讓學生想學筆教學本身更重要。
要吸引學生注意力,選擇適當的實例講解很重要,咖啡館實在是實例寶庫,按100個贊!!
老師若能根據學生的差異性提出建議,學生更有機會「獲得成就感的正面回饋」,但是,大班制的教學很難作到。
我的教學經驗中,較難的理論先拆成幾個部分,學習效果較佳。我喜歡自行設計課堂的互動練習,首先以整體架構進行「大家來找碴」,10分鐘在課堂找出題目的問題點(通常學生很難找到所有問題);接著以同一個題目,再度介紹理論細節,強化印象(這時候學生專注度100%),下課前以同一個題目拋出回家作業,下周解答。
我反對全以考試成績作為學期評分,因為我的學生不是人人擅長考試,曾經教過一位學生考試成績從未及格,寫報告卻非常認真,雖然內容不是很完美,他拿著這門課的報告毛遂自薦,竟然順利找到理想工作。
weiby,
我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這門課基本上作法很相近。那一門課一學期交四五次作業吧,期中考期末考都是考到時間必須延長,但也是學生最滿意的課程。
lakatos,
這樣批閱一學期的作業量,會讓你眼睛脫窗
看報告、改作業加上說明、評語
其實比上課更耗心力
weiby,
沒錯!所以關鍵字叫做:分組......
請教:分組中的free rider如何處理?
weiby,
這個會case by case,因為不同的學生組成與共事歷史會影響其策略行為。如果是一門開在大三左右的課,而且基本上由同一個系的學生上課,然後這個系經常有分組報告(我們系就是這樣),那麼因為是重複賽局,free rider問題通常會減輕很多(不然就是free riders都被擠到同一組,那也不錯)。比較麻煩的是有不少不同系學生組成的課,那真的比較難處理。
當然,老師如果真的要抓,也是可以找出方法(例如一起上台報告,然後隨機指定某人回答問題)。不過前提都是組數以及每組人數不能太多(最好不超過四人)。
不過退一步來說,學習克服團隊中的搭便車問題,也是值得早點學習的功課。
關於 Hiankun 提的第二點,我觀察到的另一個極端是,大學教授因在當學生時被迫得自己讀書(可能是因為課堂上老師沒完整交代課程內容的來龍去脈),於是自己當了老師後,就很努力地在課堂上細心推導講解,多數學生認為這樣才是最好的老師。但我認為大學教授這麼做有幾個潛在問題:(1) 讓學生延續先前的學習慣性,(2) 剝奪學生整理與形塑知識圖像的機會,(3) 無法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拓展學生對該課程領域的認識與視野,甚至可能因而產生錯誤的認識。
Lt. Kai,
這兩種不同的教學哲學的確是個有趣的問題。不過我觀察到的是,兩種哲學都可以產生學生認為教得好的好老師。不過當然妳說的那種哲學會難度增大,而且必須有條件的配合,例如班級不宜過大,而且配合的討論與作業可能也必須增多。
lakatos,
敢問 "兩種哲學" 是哪兩種?難度增大的又是哪一種?(冏~連我自己都看不出來)
Lt. Kai,
你的留言說是有一種極端,by definition, 那就會有另一種極端啊......
>>很努力地在課堂上細心推導講解,多數學生認為這樣才是最好的老師
非常同意,尤其第三點在我自己的觀察確實是如此
我發現的另一個問題是,在這樣課堂上的學生,不容易發現老師授課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我個人猜想原因可能是因誤在課堂上做筆記的時間多,思考課程內容的時間少
抱歉造成誤解,我的第二點不是那個意思。大學教授不該鉅細靡遺地去教導學生,而是該在重要的環節給予指點。
以自動控制的課程為例,我遇到的老師劈頭就是鑽進課本的內容,然後很自然地用控制領域常用的術語上課。沒有人知道到底是自己程度太差,還是控制真的那麼深奧。上完那學期的課程,連PID是什麼都不知道,後來才發現那是最基本的概念。
那個老師上課根本是講給已經懂的人聽的,這種情形還不少。記得大一有個老師提到,概論是最難教的,因為對象是連概念都沒有的人。如何讓不懂的人跨越那個鴻溝,是需要花不少心思的。若非如此,就算是 step by step,學生可能好像學會了,但還是會迷惘,畢竟一條路由別人帶領著走,跟自己走過,是完全不同的。
當老師把大方向跟必備的求生工具展示出來,攻頂就是學生自己的任務。我先前提到的第二點當中,那些老師是直接把學生帶進山裡,說著從山頂俯瞰大地的快意,但是學生除了在原地發愣,手中卻連地圖也沒有。
> 關於 Hiankun 提的第二點,我觀察到的另一個極端是...
阿,抱歉,回頭看了一下,發現 Lt.Kai 並不是說我提出的第二點是屬於「另一個極端」。失禮~
我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需要關心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libertarian 的角度看,最少很大的程度,學生的在一門課上的學習興趣是他自主選擇的結果。為什麼我們需要擔心這個選擇的結果不是對他本人最好,而需要加以引導或者改變?
即使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學生因為某門課特別有趣的教學方式而引導出來的學習興趣,可能不是該人的"興趣常態",而是該人整個人生學習過程的一個特例。或許他會因為這個特例而改變自己的人生決定,例如決定投身於這門課的相關領域研究,但這會不會是誤導? 因為他的"常態興趣"其實是在別處?
JZFan,
這好深奧。讓我們假設學生的效用函數不會受教學方法的影響就好了......
否則世界上只需要教科書與錄影帶,應該就不需要談教學方法了吧。
JZFan,
這樣想好了:反過來說,上課擺爛是不是也有可能改變學生的常態興趣?那如果這樣的話,怎麼教才叫做剛剛好?
我的想法是,老師也不過就是在知識市場中競爭學生的注意力與時間資源而已,去擔心會不會"因為教得太好而誤導他們的發展"才是一種父權(往下推演,這根本是舊制度學派反市場廣告的思維,不是自由意志主義的想法)。我們身為服務廠商,就是依照本分,努力爭取消費者的青睞。至於整個社會的最適結果?Well,不用想那麼多。
個人猜想,所謂的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包括所有學生,亦即先撇除那些怎麼樣都不會對任何學問學科有興趣的一群。
再來,假設剩下的學生的興趣是常態分佈,但什麼是他們的興趣?在台灣,進入大學的時候,有很多學生根本不瞭解或誤解他們將要進入的科系,到底是在學些什麼。正因為如此,才會有「按照分數而非興趣填志願」,或是「按照興趣填志願,之後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的事情。
因此,很多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可以說是帶著「常態分佈」的興趣「隨機分佈」在各個科系。
如果老師有盡心去設計教學,引發學生的興趣,那麼有些學生會因為這樣,發現自己未曾發現的興趣(這是有可能的,人的興趣不是那麼絕對,很多時候是必須被引導、引發的)。這樣是不是會造成「誤導」?個人倒不這麼認為,反而在老師盡力引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更能讓「真正沒有興趣」的人發現自己對這個東西完全沒轍,及早認清自己的興趣並不在此。
簡單來說,如果連老師這樣盡心把某個學問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都沒興趣了,那就真的是沒有興趣,不用再浪費往後的時間。要是因為老師的用心,引發了原本不存在的興趣,那也比渾渾噩噩找不到能夠激發自身學習熱情要來得好,不是嗎?
>> 教得太好而誤導學生的發展
不會發生這種事吧!上課比較類似買票看戲,無論是不是符合興趣,課堂時間都不希望觀眾用來補眠。
課程設計得宜,即使不是學生的興趣所在,至少知道這門學程的基本內容,與人對談時不會呆呆的插不上話。
謝謝Richter提供搭便車的解決方案
不知道施行後的成效如何?
為了讓學生由同一立足點學習teamwork
我要求學生分組報告附上所有討論紀錄,每次討論約1~3頁
由同組組員輪流擔任主席與記錄
主席的工作:主持討論、歸納問題與結論,分配組員工作
紀錄的工作:摘錄討論內容,並將該次紀錄寄給全組組員,同時匯整該次作業,提供下次討論使用。
有趣的是,施行後,組別會自己衍生出罰則
例如:開會遲到、作業遲交,一分鐘罰一塊錢
正面影響是罰金收入逐漸遞減
達到行為改變的目的
weiby,
有趣的辦法!我也來試看看。
通識課就很難這樣做了,除了學生都是來自不同科系,每週兩小時的課程,又要講課又要活動真的很難兼顧。常常聽到有人說通識課都是補營養的,但光是設計教學方法就快搞死人了。
Sandel 在哈佛上課的影片,示範了很多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我觀察到的有:
1.提出深具爭議性的問題。
2.不斷讓學生回答爭議性的問題,在最後才提出某種答案。
3.將深刻複雜的觀點,用很簡單但準確的語言條理化。
4.用很多實際的例子。
5.可能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熱情,Sandel 說話時充滿熱情。
希望其他館友們也能提供自己的觀察。
Sandel 這門課,其實是非常好的經濟學原理的必讀教材。
JZFan,
給連結啦!
給JZFan按個讚
給JZFan按個讚+1
(咖啡館無法按讚是為了要與另一館做區隔嗎?)
感謝 JZFan 給的連結。有中文字幕好多了,之前因為英聽能力不足,實在是想看又看不懂。
Hiankun,
如果可以的話,還是不要有中文字幕比較好。因為英文中關於哲學的辭彙與用語,都有比較深的文化意涵。學這套語言,和學哲學本身,都是很有意思的事。
JZFan 說得對~從日常用語到科技英文,我深刻體會到一個語言的辭彙、語法、到段落架構,均透露出一個文化的思路脈絡,真的非常有趣。
當然,不但哲學如此,工程上也經常是這樣。有時候一翻譯,一些比較微妙或精確的意思就很難重現了。
如果是熟悉的領域比較不需要字幕輔助,不過差太多的領域就沒辦法了(意思是像我這種連哲學是什麼都不清楚的外行人,有熟悉的語言字幕輔助,才有辦法繼續看下去)。
最佳解或許是 YouTube 上的相關影片當中,有一段是雙語字幕,可以輔助理解又可以學到原文字彙。
>為什麼我們需要關心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為這些沒興趣的人,會破壞上課的氛圍
影響其它有興趣想學的人
總是有些學生沒那個膽翹課
就算告訴他們老師沒時間常常點名
出席分數也壓得很低
但就是會上課來睡覺、聊天、看影片...
真是氣死人!
不知版上先進有沒有人採用個案教學法的模式?
可否分享經驗一二?
謝謝
>>其次,我必須讓他們建立信心,相信「我可以在這一項學習活動上有所成功」。
Sandel 還有一個很強的地方就是 putting things in perspective。好的老師也應該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