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簡介 編輯委員 稿約 出版倫理聲明 期刊目次 全文電子期刊 期刊搜尋
第七十五期 期刊目次
目次
篇 名
作 者

1

楚國簡帛中的「囟/思」、「使」問題新探
 
本文考察出土楚國簡帛中所見「(囟)/ (思)」、「 )」三個字形在各類簡帛文本中的分布情形,並分析它們在簡文中的語義及語法表現,以釐清「囟/思」的用法以及與「」之間的關係。本文的結論是,楚簡中許多寫作「囟/思」之字應讀為使令動詞「使」而不能讀為「思」,用「囟/思」來記錄使令動詞「使」是戰國中晚期楚人的特殊用字習慣。從目前所見的傳世文獻來看,這類習慣可能只在當時的楚地使用,在後來的傳世文獻中並未保留下來。出土楚簡之所以會出現同時以「囟/思」、「」這兩組字形來記錄使令動詞「使」的情況,應是外來文本傳入楚國後楚人傳抄改寫的結果。最後,本文分析了楚國卜筮祭禱簡中「囟/思」的用法,並根據分析結論釋讀相關簡文之文意。
巫雪如

2

宋代的時文刊本與考試文化

隨著科舉考試的的施行及與印刷術的推波助瀾,宋代書籍的數量與日俱增。其中「時文」的刊行蘊含多重社會意義:官方出版品象徵模範的宣揚;書商有時違法刊刻,透露這類考試用書的商機甚大。而學子競相購買,則顯示其對於求取仕途的渴望及為學態度。至南宋中後期,書坊轉而請士人或士大夫選文,利用這些人的知名度,推廣其銷路。不僅如此,南宋後期,個人的時文冊子也出現了。考生利用時文冊以為投贄之用,冀求通過考試。本文試圖經由分析「時文」編寫、刊印的過程,認識科舉制度與考試書籍出產的關聯,同時明瞭時文在宋代社會的重要性。
劉祥光

3

論王植對明清《正蒙》注之反思   以「太虛」之三層義為中心

《正蒙初義》是歷來收錄《正蒙》注釋最為完整的作品之一。作秅植不僅保留了明、清時期《正蒙》注釋的重要成果,並且嘗試走出朱子學的詮釋框架,重新探索張載寫作《正蒙》時的哲學問題脈絡。故為吾人研究明清《正蒙》學所不可忽略的文獻。由於王植指出「太虛」是《正蒙》入手關頭。因此,本文從以下三方面展開討論:首先,嘗試釐清「太虛」三層義的各自意涵與相互串言之關係;其次,依據太虛之三層義,辨析王植對明清《正蒙》注的反思;最後,則在於探討王植如何以太虛三層義回應伊川、朱子對《正蒙》的批判,並開展出有別於程、朱的詮釋進路。
陳政揚

4

論《紅樓夢》與中晚唐詩的血緣系譜與美學傳承

歷來的《紅樓夢》詩歌研究,必須作「詩論」與「詩作」的範疇區分, 蓋書中有關詩歌的概念與實踐存在著一種矛盾統一的偽形結構,亦即概念上以格調派「詩必盛唐」之正統價值觀為宗,實踐上則以反雅趨變的性靈為旨趣。本文針對後芼E焦於詩歌作品之美學溯源的考察,從詩句化用、 風格趨向、意象表現、審美範式等方面,尋繹其創作實踐與傳統詩歌美學的傳承系譜,由此建構出中晚唐血統為《紅樓夢》提供主要審美風格的實質構成要素。包括:在詩句化用對象上以李賀為最大宗,在風格傾向上以綺靡秀媚、清新纖巧、感傷衰颯為主流,在意象表現上則突出了飛絮、殘花、落日、破月的離喪物性,由「不選格調,專事情景」的創作取向在題材上提供了同調之高相容性,而造成詩情、詩料的雙重近似。至於中晚唐詩人於創作心理上,因身當末世事業無成而被迫面對存在意義的重估,導致相對於初盛唐渾涵之「正」而趨於纖巧之「變」,所蘊含的末世心理特質也恰與《紅樓夢》之敘寫背景相當,更解釋了《紅樓夢》詩歌藝術追求的深層動因,故為其精神血脈的真實歸趨。
歐麗娟

5

朱舜水與德川水戶藩的禮制實踐

朱舜水(1600-1682)與日本德川前期的朱子學矷B陽明學秅D至古文學派學矷A直接或間接有所往來,和當時日本儒教的發展有著深遠的關係。綜觀朱舜水的文章、書簡、筆語以及其諸多門生的相關文獻,可以窺見舜水常與日本的官、學界人士闡論其學問主張。在朱舜水居留過的長崎、江戶、水戶,乃至不曾前往的九州鹿島藩(今佐賀縣)、柳川藩(今福岡縣)以及遠在日本海的加賀藩(今石川縣)等,m有其推展儒家思想的事跡。
本文從(1)德川前期儒教發展的「雜學性」;(2)朱舜水與水戶藩儒教發展的兩個角度切入,以「興教育、行禮制」、「養君德、親賢士」等儒家基本德目「禮」的思想為探討主軸,檢視朱舜水與德川光?(1628-1700)的關係及其對水戶藩的禮教主張與實踐情形。
徐興慶

6

明治時期基督教徒的武士道論之類型與內涵

本文扣緊「基督教徒的武士道論」,藉由「基督教」與「武士道」兩個相關主題,分析其間的融合類型或方式,特別是針對跨越幕末與維新兩個新舊時代的基督教徒如海老名彈正、植村正久、新渡戶稻造、內村鑑三等四人進行分析,他們一方面作為普世精神的上帝信仰矷A一方面又m具有舊武士的出身背景。本文先在第二節對其出身背景稍作介紹,發現明治維新初期的基督徒,多屬與維新政府對立之舊藩武士。接著在第三節對上述基督徒的「基督教武士道論」區分為「進化類型」、「接合類型」、「感化類型」與「養育類型」等四類型,並分析其觀點之特色。最後在結論中,提出這些基督教徒討論武士道的倫理時,不是有意忽略武士倫理的歷史脈絡,便是注入個人太多的宗教情感之問題,同時也常擺盪於「國家主義」與「國際主義」的緊張關係中。
張崑將

7

論日本現代哲學中的「感性論」傾向—以中村雄二郎的「共通感覺」為例

本論文的目的在闡釋日本現代哲學中「感性論」傾向的意義。對此,本文將討論的重點置於中村雄二郎對「共通感覺」的闡釋,共通感覺也是中村哲學的一個主要概念。首先在第一節中,我們先討論?田恂子對日本現代哲學的兩個觀察。其次在第二節當中,我們展示中村對共通感覺的兩個基本意義的理解:共通感覺首先表示「五感的綜合」,在這個意義下,它也可以說是最具根源性的感覺,這個意義主要源自亞里斯多德。共通感覺的第二個意義則是來自西塞羅,它意指人生存於一個共同的社會中的「常識」。在第三節中,本文討論Blankenburg 與木村敏對精神病理分析,兩人分別討論了「寡症性精神分裂症」與「離人症」的病因,並且將其視為是「共通感覺」的兩種不同障礙所造成的結果。筆舠N解釋的重點置於中村雄二郎對木村敏理論的討論,特別是「自我是場所性的」這個說法。最後在第四節,筆秅洉晲癟憪P了中村的幾個觀點,並且認為中村其實將「共通感覺」詮釋為一種把握全體情境的「實踐智慧」(phronesis)。在這堙A筆秅]試著思考日本現代哲學的感性論傾向所可能開啟的幾個領域。
黃文宏
臺大文學院《臺大文史哲學報》編委會辦公室
地址:106大安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820    傳真:02-23632164    E-mail:  bcla@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