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
篇 名
|
作 者
|
1
|
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
──神秘.悖論.自然.倫理
本文將從普世性的冥契主義(mysticism)潮流來考察道家的體道經驗,認為從老子、莊子的體道描述中,可以找出強而有力的文獻符應冥契主義
的共同核心特徵,而體道經驗同時帶有即美學即宗教的終極意義。因此本文嘗試將道家的形上體驗放入古老又普遍的冥契意識來考察,一方面可將
道家歸為冥契經驗的一種東方案例,另一方面溝通了道家的美學藝術體驗和冥契宗教體驗,使兩苀q而為一。最後筆穻b和史泰司(W.T.Stace)的
內向、外向兩種冥契類型判別的對話下,將道家定位為統合內、外的圓教型之自然主義冥契類型,它統合了一體無分與自然萬象,並從沉默無言走
向了充滿悖論的詩性隱喻,這種一多相即的物化美學,同時延伸出諸多莊嚴神聖的冥契感受,尤其從萬物一體的合一感中,可興發出超越善惡、包
容柔軟的玄德,換言之,從冥契意識來詮釋道家,又可能開展出道家式的冥契倫理學。
|
賴錫三
|
2
|
《釋名》聲訓所反映的聲母現象研究
本文分析《釋名》聲訓的聲母關係,涉及相關音理探討,指出《釋名》聲訓的聲母具有異讀層次,其成因或為來源有別,或為類型差異,或為音變速度不同所致。全文具體分析八組聲母關係:1
中古心母的聲訓關係主要為心母與舌音及齒音精、莊、章組的接觸。顯示心、生母字具有塞擦音的音讀層次,現代漢語方言燥、生、嗽、笑讀ts-或tsh-,即此類型的反映。2
中古邪母的聲訓關係反映在邪母與舌尖音、舌根音聲訓兩類。3
中古喻四的聲訓關係反映*Cl-類型複輔音、邊音、清邊音的相關現象。
4 中古來母的聲訓關係反映*Cr-類型複輔音尚未消失。5
中古章組的聲訓關係反映章組有舌尖、舌根二源。舌音端、知組未分,故端、知、章組聲母接觸頻繁;章、見二組的關係,仍殘留在現代閩方言,如「齒枝」讀舌根音。本文亦論及書母的聲訓關係,現代漢語方言書母字
讀塞擦音與聲訓相應,反映自古已經存在音韻類型差異。6
舌尖鼻音的聲訓關係有心日、泥日、泥日與照三、泥日與舌尖音四類。7
清鼻音聲母的聲訓關係有雙唇、舌根清鼻音二類。8
中古匣母字的聲訓反映舌根塞音、舌根擦音、零聲母三種音讀類型。
證明現代閩語匣母字的四種音讀層次並非獨一無二,匣母字自古已經存在音讀類型差異。以上各式聲母的交替可統合為三大類:(1)在?音內交替。(2)在餼筒M阻塞音內交替(3)在阻塞音內交替。
|
李存智
|
3
|
骸骨與銘刻
──論黃錦樹、郁達夫與流亡詩學
郁達夫是馬華文學史上重要的南來作家,1945
年在印尼失蹤,傳奇經歷在馬華文學內部留下魅影般的想像和迷思。事隔多年,在台馬華作家黃錦樹以系列「重寫郁達夫」的小說,透過後設、戲謔等手法改寫郁達夫的南洋傳奇,試圖顛覆馬華文學線性史觀,開啟文學書寫的「慾望生產」,重構另一種的文學史「現場」。本文透過以下三個脈絡的討論:失蹤、死亡、骸骨三穻p何組合有意義的符碼,再現早期流寓耵瑣史時空和文學魅力?重寫意圖展現的肉身和亂離體驗,如何導向馬華文學裡特殊的流亡意識或流亡詩學?骸骨和肉身的辯證,如何轉換成作芧鴾什磡囥M漢字有意識的銘刻?藉此三點論證黃錦樹的「重寫郁達夫」有意識地指向馬華文學內蘊的歷史骸骨和創傷。本文最後論證黃錦樹在旅台位置重寫郁達夫的南來,勾勒文學播散(dissemination)和慾望的地誌書寫,顯露出馬華文學流動、曖昧身世、跨
界的文學現象。
|
高嘉謙
|
4
|
泰山與太和山的香稅徵收、管理與運用
明清時期,千萬香客為求子求壽攀登岱頂與金頂(天柱峰),以祈求碧霞元君與真武大帝,使泰山與太和山(武當山)成為道教的南北聖地。泰山每年朝聖人數,多達80
萬人少亦有40
萬人;太和山則有數萬人。明中葉,為籌財源以整修宮觀及支應地方與中央政府財政的需要,乃向香客與廟宇科徵香稅。泰山香稅分為入山香稅與頂廟香稅兩種,每年收入雖有盈縮平均約計7萬兩;太和山香稅的性質則如同泰山的頂廟香稅,每年約有4
千兩。致於香稅的徵收與管理,泰山設有總巡官與分理官,由山東布政司派任司府州縣佐貳官兼理,管理上較為嚴謹;太和山於明代主要由提督太監委派玉虛
等宮觀提點與均州千戶所千戶監管,帳目較不清,至清代才轉由下荊南道管理。在香稅運用上,泰山香稅除上繳國庫外,主要用於布政司公務、修建廟宇、修築城牆、協助科場、支山場公務、補里甲差銀、補德魯衡三王府祿米、襄助河工、濟助軍餉等方面;太和山香稅除用於修理宮觀、山場歲用香炷、布匹、官軍折俸外,還用於地方災傷賑濟、補興王府祿米、濟助軍餉等。本文旨在探討泰山與太和山香稅的意涵、徵收、管理與運用,也藉此反應明清時期宗教旅遊活動的盛行。
|
蔡泰彬
|
5
|
寓教於覽
──戰後臺灣展覽活動與「臺灣省博覽會」(1945-1948) 戰後初期臺灣執政當局為迅速斷絕日治遺風,落實中央體制與思想文化改造,乃透過種種視覺工具教化臺人,強化認同。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黨政系統所策劃的小型時事政令宣導與工商藝術展覽,經歷省政府成立初
期自中國大陸引入的國貨與中原文物展覽等,迄1948
年規模盛大的臺灣省博覽會達至高點。這類展覽活動企圖以中華民族意識改造臺人時空觀念,並積極重建臺灣與中國大陸在政經活動與文化意識形態上實質與精神之接軌。
省博覽會雖面面俱到地展示了當局自接收以來的各項施政績效與人文風土,卻又矛盾地突顯了某些日本殖民遺哄C
|
廖文碩
|
6
|
關於臺灣客家建築的根源及其型態的特徵
首先,本文問題意識的提出與過去不同,不再單純找尋在臺客家與閩南的泉州、漳州建築之差異為目的,反而是思考為何兩秅孜’p此相似的原因。之所以有這樣的發問,是因為前往所謂的客家「原鄉」進行田野調查時,這個「原鄉」也只不過是渡台先民們,在中國長期遷徙過程中的一個「轉繼站」,而不是客家族群的源地。這雖是簡單的事實,但卻是非到訪原鄉地無法輕易理解的事情。因此本文不再以找出臺灣客家建築的「傴A特徵」為目標,而是著重於原有漢族文化的合院建築共通性的討論。如今無論是存在於臺灣客家原鄉的粵東、閩西或是贛南的建築形態,甚至台灣的客家建築所表現的特徵,m是經過多次移民遷徙、定居,因應各時代的社會情境,融合各地風土民情一時性的「動態發展」之結果。因為田野調查改變了研究問題的發問,同樣是田野調查帶來的觀點,亦即在20
年前即已在台灣發現,但又苦於提出合理解釋的客家建築「雙棟」作法。因為田野調查,知道這種作法在中國是不限定客家建築才有的特徵。更且有不少案例不僅有「雙棟」,甚至「桁檁」與「椽木」(桷木)也m採上下獨立的雙層作法,亦即完全的「雙重屋頂」結構。因此,幾乎可以確定認為臺灣「雙棟」是「建築結構部材」經過歷史發展變遷後的結果。
而這種「雙棟」或是「雙層屋頂」作法,甚至可以上推至中國上古時期即已存在。既然客家建築或是偏遠地區的建築,仍保有古代的作法,同理可推,當今存在於中國中心文化偏遠地區的臺灣,其傳統客家建築是否仍保有古代中國建築特徵之片段痕跡?這是今後客家建築研究,或是整體的閩粵建築研究可以期待的研究方向。
|
黃蘭翔
|
7
|
從喬凡尼.卡斯蒂利歐內的舊約遷徙作品看17
世紀古典繪畫理論
自17世紀初期以降,不同的創作題材如風景畫、靰咿峊H描述現實生活為主的世俗畫(genre),已逐漸成為具有獨立藝術性與理論意涵的繪畫創作題材,而不再只是歷史性題材作品(istoria)中的點綴式景像(parerga)。此一現象帶來的不只是對藝術認知及概念上的衝擊,更對架構在「古典」理念的藝術理論提出質疑。卡斯蒂利歐內的舊約遷徙作品理應歸為歷史性題材作品。然而,卡斯蒂利歐內在畫中,強調對行進中旅隊及次要人物的描寫,並將舊約中的主角置於畫面背景中,打破了原有歷史性題材作品的表現形式。世俗、生活化(genre-like)的景像成為舊約遷徙作品中真正的主題。其次卡斯蒂利歐內摒棄歷史性題材作品宏偉、崇高風格(grande
maniera)的表現方式,而採用文學作品中地位較低的田園牧人般(pastoral)的圖像語言,違反了每一創作題材所屬的規範及其應有的合宜性(decorum)。這種畫面主、附關係顛倒的表現方式及利用和畫作題材「不合宜」的圖像語言,可以說是卡斯蒂利歐內對畫面宗教性(fanum)和世俗性(profanum)與主題畫面和點綴式景像的傳統歷史性角色提出的質疑,亦影射出畫類層級區分論點的爭議性。
|
蔡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