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7,2005 17:42

健保的難題

cup11.jpg
劉孟奇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助理教授


根據推估,健保可能在今年就會出現嚴重的財務問題,但是民眾卻對於調漲費率普遍持反對的態度。針對這個問題,行政院日前提出「健保改革多元微調方案」。在開源措施方面,包括:法定傳染病、預防保健、教學成本等經費將逐年回歸由公務預算編列;提高投保金額上限;提高軍公教投保金額佔全薪比例;提高菸品健康捐;空污費提撥一部分作為全民健保安全準備;擴大代位求償範圍。在節流措施方面,則包括:利用IC卡查核就醫異常病人、減少重複檢驗及用藥、監控藥價減少價差、加強院所違規查核、輔導正確就醫等項目。除此以外,在部分負擔方面,將朝擴大基層診所與各級醫院負擔差距來努力。


根據估計,這些措施實施以後,將可彌補今年的127億缺口。無論如何,衡諸過去的資料,健保的收支缺口有逐年擴大的趨勢。雖然透過政院的積極努力,或可以補上今年的缺口,但是明年是否又會出現類似的危機,卻是誰也說不定。但是到時候目前「多元微調方案」中的手段或已用盡,想要再用類似的方法,在不調漲費率的情形下化解危機,可能就相當困難。
健保支出快速成長,主要是受到高齡人口增加、重大傷病人數增加、新藥以及高科技醫療器材納入給付等因素的影響。無論如何,即使民眾能夠瞭解這些因素,還是普遍對於調漲費率抱持反對的態度。究其原因,除了兩年前剛調過一次費率,現在又要調,使得民眾懷疑這樣的調漲情形是否將不斷發生。另一個主要原因,則應該在於民眾感受到醫療品質出現下降趨勢,而這也是「邱小妹妹」一案引起全國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將健保目前面對的難題,完全歸諸於健保局執行不力、監督不周,其實有過度簡化問題之嫌。因為造成健保困境的,主要還是結構性因素,特別是制度造成的誘因扭曲問題。舉例而言,當初健保開始實施之時,採取「按量計酬」的方式,醫院的收入與看病總次數成正比。在這種制度提供的誘因下,醫院自然進入「多看病、衝業績」的模式,也造成健保支出暴漲的情形。


為了解決按量計酬造成的問題,健保局改採用「總額支付」的制度,亦即在年度開始之前,由醫界與付費者就一定額度及醫療服務內容,先協商未來適當的健保醫療費用總額。無論如何,這種制度固然減弱了醫院衝診病次數的誘因,也有利於控制總支出的成長,但是任何控制總額的制度,都難免帶來不分青紅皂白壓低成本以提高利潤的誘因,這也造成了醫院碰到急重症難治的病人就將病人當人球,或藥物太貴就換成便宜的用藥,以致整體醫療品質下降的現象。在民眾感受醫療品質下降的時候,想要通過調高費率的提案,由於悖離了民眾「付費多,品質要更好」的常識,自然會導致極大反彈,陷入「行不得也」的困境。


--------------------------------------------------------------


圖片來源:http://www.richardbramble.co.uk/ingredient/coffee_cup.jpg

  • 您可能有興趣:

    一塊錢不等於一塊錢?
    【看到新聞,聯想舊文】該民營化的豈止華航!
    油蟲哪裡來?
    經濟學與公共政策
    言論自由破壞社會安定?
    lakatos 發表於樂多回應(2)引用(2)政治經濟編輯本文
    樂多分類:新聞評論切換閱讀版型 │昨日人次:0 │累計人次:991

    引用URL

    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83375
    引用列表:
    健保的難題【人民之怒】 at August 26,2005 13:34
    健保的難題【人民之怒】 at August 26,2005 13:40

    回應文章
    醫療與健保往哪裡走?最積極、最根本的「醫療」應是-從頭做起,根本地去除掉致病的原因,做到第一級的預防,等到生病的時候再來思考如何治療是「不得不」(次等)的做法。既矛盾又悲哀的是,沒有生病的時候總認定疾病不會上身,非得等到生病的時候才要開始戒酒、戒菸、調整作息、改變飲食型態,也就是這樣,所謂的「預防醫學」難以落實。?...


    | 檢舉 | Posted by totororo at May 7,2005 01:27
    劉老師,

    您的大作指出「論件計酬」與「總額支付」的問題,可惜不知是否限於篇幅,並沒有正面地提出對健保制度設計的建議。

    我自己覺得,根本的問題在於我們對健保的目的不明確,一方面好像是「保險」,要避免人們不幸罹患重症時付不出醫療費用,可是另一方面又好像是「社會福利」,希望由政府來經營醫療產業,使大家都能夠享受便宜又大碗的醫療。在多方角力之下,最後是兩頭空。

    Joseph Wang
    | 檢舉 | Posted by Joseph Wang at May 7,2005 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