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政策,必須先願意接受成本
中山大學政經系副教授 劉孟奇
2007/12/09
雖著大選逼近,候選人紛紛提出自己的政見。政見一經提出,當然就必須接受社會公評。不過我在這裡並不是要評論特定政見的好壞;我想要討論的是,做為一個選民,在決定要支持任何政見以前,最好要有心理準備,那就是:擁抱政策,必須先願意接受背後隱含的成本—雖然候選人通常不太願意告知選民這件事情。
舉例而言,如果一個政見是:大規模擴大公共建設,以藉此提振投資、創造就業、促進經濟成長,這個想法當然不錯。但是以目前台灣國民租稅負擔率低,政府舉債空間相當有限的現實來看,如果不要進一步擴大政府赤字,這個政策基本上就意味著必須加稅,而這也就是實現這個政策必須付出的成本。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政見是:台灣應該努力達成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這個目標當然也很好。但是如果要落實,就或者要補貼替代能源,這就又回到「錢從哪裡來」的問題;或者要讓油電價格盡可能反映國際價格,甚至進一步加課碳稅,這就可能跟「穩定民生物價」或「刺激投資」的主張相抵觸;或者可能要對企業實施更嚴格的環保標準,這大概就必須犧牲一定的經濟成長率做為代價。
類似例子不勝枚舉。不過,一個政策主張有成本,並不意味著這個主張有問題,因為這是政策的常態。只要社會共識或公共價值願意接受這些成本,政策就可以推動。以上面兩個例子來說,如果社會的共識是,就算加稅,現在也需要擴大公共建設,那麼候選人當選之後,當然就有正當性加稅以從事建設。同樣的,如果我們的公共價值把環保置於經濟成長之前,那麼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付出一定的經濟成長率做為代價,當然也是候選人當選後可以實現的目標。
無論如何,候選人大概不會願意主動指出政策的成本;很少候選人會明白告訴選民說:「如果你們要擁抱我的這些政見,就要請你們同時接受這些成本,因為只有如此,這些政見才可能實現。」這是因為,候選人一方面不會願意「授對手以柄」,另一方面候選人總是希望盡量讓最多的人感到滿意,最好讓大家都高興—指出政策的成本,顯然很容易讓有些選民不太高興。
問題是,我們絕少能找到「不必付出成本,所以大家都高興」的政策。如果候選人的政策要「大家都高興」才能做,這大概就注定是一張芭樂票。如果許多選民事後才體認到這些政策其實有相當成本,而這些成本事實上並未取得社會共識,這樣的政策大概也難以推動。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如果選民既不願意加稅,也不願意犧牲經濟成長,那麼不管是擴大政府支出、溫室氣體減量,還是社會公平、環保優先之類的政見,最終都只會是競選口號而已。
選民能不能普遍認識到「擁抱政策,必須先願意接受成本」的事實,甚至進而要求候選人在鼓吹政見的效益之外,也必須主動提出背後的成本,以讓這些成本能在選舉過程中取得正當性,這恐怕是要讓候選人的政見不會一再淪為「畫大餅」的關鍵所在,也是台灣的民主如果要更加成熟,所必須邁過的一個重大關卡。
| |
引用URL
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4599499
Great article.
Particularly for Global Warming skeptic like me, offsetting my financial freedom to gratify other people's "ideal", no deal here.
Couple months back, our commissioners proposed to raise 0.5% sales tax to fund one private hospital to build a regional trauma center. They couldn't overcome the opposition in the council meeting, so those who were for it switched to put the proposal on the referendum ballot.
And the people show their anger by overwhelmingly vetoing the tax raise.
My reflection?
Beware and be alert of the end result from being cooked in lukewarm water.
Not lazy,
Thanks for the comment. I think this is an important lesson Taiwan’s voters must learn quickly. Otherwise they would just push the politicians to be irresponsible, and then complain about it in the newspapers and TV talk shows year after year.
您好:
我是馬英九官網工作人員,對於政策執行成本,我們官網有提出類似的看法,摘錄部份工您參考:
「國民黨若重新執政,將擴大公共投資的金額,推動新增2兆6,500億元公共投資計劃。國民黨允諾於執政的第二年(2009年),將公共投資金額達 1995年的水準為7,400億元,並預計每年成長9%,至2015年公共投資達到1兆2,411億元,七年內新增財源可達2兆2,808億元, 2008~2015年累計公共投資7兆4,551億元。」
http://www.ma19.net/news/20071130/5816
MA19.net:
謝謝你的資訊。不過,能否告訴我們"將擴大公共投資的金額,推動新增2兆6,500億元公共投資計劃",其中2兆6,500億元公共投資計劃的內容為何?這個金額又是怎麼算出來的?
擁抱政策,必須先願意接受成本,擁抱的是具體的政策,並接受成本,而不是擁抱這個"2兆6,500億元"的成本數字。
MA19.net,
謝謝您的回應。無論如何,我在文章中所談的成本觀念,可能跟您所列舉段落中的數字所代表的意義,有一些差距。說明如下。
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今天告訴某人:「公司要給你一部100萬的轎車。」此人會不會因此開心不已?不一定。因為這要看「他自己」要負擔的成本是什麼而定。
今天如果這100萬是公司買單,那就是成本別人負,自己顯然可以大大慶祝一下。但是如果今天公司告訴你:這100萬是從你的薪水扣除,每個月扣2萬,連利息一起,要扣個4年半;或者公司告訴你,公司已經替你向銀行貸款100萬買車,分10年攤還,以後請記得按期攤還本利。在後兩種情形下,你大概不會太開心,搞不好還會因為被強迫中獎而有點抓狂。
簡單的說,要說明一個政策的成本,基本上要說明的不只是「我這個政策用多少錢」或「這個政策對你有什麼好處」,還要說明「錢從哪裡來」以及「你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以您所舉的例子來說,「公共投資7兆4,551億元」與其說是成本,不如說是「政績式支出」。(在台灣的選舉語言裡,建設原本就是做越大越好。)不過如果要指出真正的成本,就最好能明說這7兆4,551億元的財源要從哪裡來。是不是加稅?這樣要付出的代價至少是減少消費,或者也有可能會排擠私人投資。還是要舉債?這樣要付出的代價是進一步擴大赤字,同時限制未來政府的財政運用空間。
不過,正如我在文章中說的,這不代表「公共投資7兆4,551億元」一定不值得做。但是要讓選民真正理性的選擇,就最好能讓他們理解,在「公共投資7兆4,551億元」這個非常有企圖心的數字之下,個別納稅人要承擔的代價是什麼。
當然,我必須承認,同時也已經在文章中說明,要想向選民交代「真正的成本是什麼」,在目前的政治環境中,的確是很不討好。如果國民黨的競選政見真的能把「錢從哪裡來,你要負擔什麼」這一點說清楚,那真的對台灣而言是很大的進步。畢竟我們的國民租稅負擔率,就是在這種「只想承諾支出,不願意面對成本」的「候選人與選民上下交相賊」之下,一路下滑到13%的世界超低水準。
話說我現在在德國讀書,德國的油價貴的讓人無法想像,最便宜的油一公升要台幣60元,而且在德國政府刻意主導之下,最近又要加重空污稅。但是這有效果,因為德國越來越多人買的起車卻開不起車了XD我身邊就很多朋友這樣,只有周末逛超市會開車。很多人跟我一樣,市區內騎腳踏車半小時以內到的了的地方就騎腳踏車,既健康又環保。但是其實也不能直接套用到台灣身上,畢竟德國的空氣比台灣好不少,讓大家願意其腳踏車出門,此外氣候也不同就是。但高油價確實對環保有幫助。
哈,抱歉,我是要留言在另外一篇文章之下的@@
七年多以來,執政的民進黨一直無心也無能解決台灣的經濟問題。台灣的經濟已到了必須全面改造的時候,否則將無法在新世紀中再創奇蹟。
當前台灣的一個主要經濟問題在於國內需求不振。民進黨執政以來,政府實質投資連續八年負成長,造成台灣的建設嚴重落後。
政黨再輪替,經濟一定好。
CCLu,
(1)感覺上寫的人時間機會成本很低。
(2)感覺上他們可以寫個電腦程式來寫這種「準黨八股文」,可以省下自己不少時間。
(3)你竟然還有辦法看一半...
(4)Anyway,這兩篇文章的最後一段真是絕唱..要苦苦求人高抬貴手的革命家...
我看台灣這種政策跟成本距離遙遠的現象
只是我的個人偏見:
因為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不清楚,地方自治不落實的關係,
在美國,聯邦固然抽所得稅,很多州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抽所得稅,形成不同的居住、遷移誘因
以我住的州,佛羅里達州來說,敝州沒有所得稅,人間天堂吧?可是,本州財務收入首重房地產稅跟營業稅,地方政府,也就是郡政府跟市政府,要依據每年預定行政(政策)算計要抽多少房地產的稅,所以,要不要開條大路,要不要給教師加薪,要不要多蓋一家學校,每年,appraiser office都會寄預估要抽多少稅給居民。
所以說,地方行政多少,什麼樣的政策,好比說,敝市剛剛宣布好消息,簽下一家從Oregon遷來的生命科學公司到本地成立新分部,乍聽,很美好吧?
新聞第二段會告訴你,敝市、敝郡跟敝州政府都慷慨的提出tax incentives,高達$180M,第三段會說,該公司承諾要在10年內,增加200個工作機會。
誰來補稅收的空缺?值得嗎?
市政府通常都是在新屋交易上加收$5000~7000的impact fee,現在房地產市場哀鴻遍野,去哪裡抽impact fee?
所以說,地方要做什麼,地方居民感受深刻,直接牽動個人錢包,才會去關心政策成本,我也是搬到美國一兩年之後,才深深體會,政府沒錢啦!錢都是你跟我的不樂之捐
聯邦補助叫做pork barrel,政策買票,很讓人詬病的,小布希一直混到民主黨控制國會兩院才開始veto,真是,不要臉。不過,我還是很喜歡小布希。他是我們的SOB。
台灣到現在,各縣市都要仰賴中央補助,這實在很荒謬,政策跟預算與個人錢包的距離太遙遠了。才會大家畫大餅,錢從哪裡來?反正有錢會繳稅。
啊,不好意思,扯太多了,我要回去寫功課了。
喔,我把教授的網站加入我的連結了。
阿勤,
你的觀察非常精準。合理的中央地方財政收支劃分的確是讓投票人能夠意識到「這些最後還是要從我的口袋掏出來」的關鍵,也是台灣亟需處理的重要議題。
愈來愈佩服劉教授的文章了
說的太好了
尤其以下這一段話最讓我佩服
"政見一經提出,當然就必須接受社會公評。不過我在這裡並不是要評論特定政見的好壞;我想要討論的是,做為一個選民,在決定要支持任何政見以前,最好要有心理準備,那就是:擁抱政策,必須先願意接受背後隱含的成本—雖然候選人通常不太願意告知選民這件事情。"
那你的板友駱明慶教授提出的
有關大學系所過多的問題
駱教授說
"市場的競爭才是最好的退場機制"
那他這論點背後隱藏不告訴人家的是什麼呢?
這論點的成本是什麼呢?
"市場的競爭才是大學最好的退場機制"
這論點的成本我想到的有:
1. 失業率增加,因為不需要那多教授,職員,工友,也不用那多教室,實驗室,設備.
2. 市場機制獎勵優良學校的方式應該是收入(學費)上升
3. 大學率取率正常化,子女上不了大學的不滿意父母(選民)增加
4. 月暈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