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2009年 2月出刊   
 
 
 

▲陳弱水教授(右)與主持人
 古偉瀛教授

臺大歷史系成立逾八十年。從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出發,歷經戰後改制,傅斯年故校長等學者導入新學風,以至二十一世紀以來各種新史學的蓬勃發展,臺大歷史系的系史堪稱一部臺大的蛻變史,也是現代臺灣的史學史。值此回顧前瞻之際,本系為溫故知新,策勵來茲,並展現近來各領域發展與國際交流成果,舉辦「八十週年系慶講座」,於2008年11月至12月間邀請六位學者主講。茲摘錄各場演講摘要,以饗讀者。

 

臺大歷史系八十週年系慶講座

臺大歷史系與現代中國史學傳統(1950-1970

陳弱水教授主講

近代學術思想史並非我的專門,個人之所以承擔這場演講,大概是因為系方考量,在八十週年系慶之際,由系上同仁來談本系與中國史學的關係,會具有特別的意義。

這裡所說的「臺大歷史系」,為國民政府於1945年11月15日接收臺北帝國大學,原史學科先後改為史學系、歷史系後,延續至今的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我想透過介紹從大陸來臺的本系教授,稍事說明本系與現代中國史學的關係。介紹的對象,僅限於進入本系時已成學、且為獨立學者的教授,並須在系上任教十年以上。

至於本演講涵蓋的時限,以1950年為始,這是因為戰後臺大歷史系第一批教學研究主力是在1948、1949年分批進入本系。結束的斷限則訂於1970年。該年4月15日,大陸來臺的主力教授之一姚從吾(1894- 1970)因心臟病猝逝於研究室,是個具有象徵意義的事件。

而講題使用的「現代中國史學傳統」,指的是在現代中國產生的新生歷史學傳統。夏曾佑、梁啟超、王國維可以算是現代中國史學的先驅。第一代現代中國史學家,是一群出生於1890年代的學者,如陳寅恪、胡適、顧頡剛、錢穆、傅斯年、蔣廷黻。就教育背景而言,其中除蔣氏外,都不是歷史學出身,他們以傳統經史之學為憑藉,加上西方的影響,兩相激盪,創發出新的見識,現代中國歷史學於焉誕生。

一般認為,梁啟超發表於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這兩篇文章為現代中國史學觀念的起源,這是很恰當的看法。但梁氏的史學思想並未成為現代史學的主流,現代中國史學的核心力量是胡適、傅斯年所主導的科學史學。

所謂「現代中國史學」,並不能完全等同於現代中國的歷史研究或文史之學,現代中國仍有採行傳統取徑的學者,他們常被稱為老派或舊派,而今天所談的現代中國史學傳統,指的是新派學者所建立的門路。現代中國史學陣營有所謂南派、北派之分,北京大學是北派的象徵,南派則以南京的中央大學為首。但就研究取徑而言,南、北派並非最恰當的分界。

1950年之前和稍後自中國大陸來臺大歷史系任教的學者,他們的學術事業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形成緊密相連。這些老師大都出身北京、清華大學,學術水準相當整齊,具有北派的面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所所長傅斯年雖然在1950前後擔任臺大校長,然在教授陣容方面,臺大歷史系與中研院史語所的關係並不深。就領域而言,大陸來臺學者中,外國史專家的比例很高,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現代中國早期出國攻讀歷史的學子中,研究外國史的相當多。


▲陳弱水教授(右)與主持人古偉瀛教授

接下來簡介臺大歷史系自大陸來臺的十一位主要教授。

1. 徐子明(1888-1972):他堅持以傳統士大夫文化為本位,曾著書批判五四反傳統運動,為典型的南派學者,但沒有學術研究著作。在系任教期間,曾撰文攻擊胡適,惟此種立場在系內無法獲得同情。

2. 姚從吾:曾在德國求學、任教十一年,在民國早期,這種經歷十分罕見。他與傅斯年關係相當密切,是標準的北大派。姚氏是遼金元史領域的重要開創者,治學特色為典型的史料考證,也以此觀點長期在各大學講授史學方法論。

3. 李宗侗(玄伯,1895-1975):出身高門,曾留法學習天文、醫學,後改攻西洋古代史,回國後轉治中國古代史,並兼治清史。

4. 沈剛伯(1896-1977):早年留學英國,攻讀埃及學及英國史。他是戰後臺大文學院的樞紐人物,1948-1969年間擔任院長,時間長達二十一年。他在大陸時期,即以學貫中西、見解高超知名;來臺後,發表了若干關於中國古代歷史與思想的著作,作品雖然不多,但以口碑建立崇高聲譽,實為現代中國史學界的異數。

5. 劉崇鋐(1897-1990):出身福州顯赫門第,留美習歐洲史及美國史,西洋史名師。1949年來臺,無學術著作。

6. 夏德儀(1901-1998):1946年來臺大任教,是最早到歷史系的大陸籍教授,專長明清史。1957-1965年間參與《臺灣文獻叢刊》的編纂,點校數量約當全套叢書的四分之一,是該叢刊得以啟動的關鍵人物,對戰後的臺灣史研究有特殊貢獻。

7. 勞榦(1907-2003):從中研院史語所合聘而來,對於秦漢史研究貢獻卓著,上古史造詣亦深。1962年即赴美長期任教,對系內影響較小。

8. 余又蓀(1908-1965):北大哲學系畢業,留學日本東京帝大,專長是日本史及中日關係史。

9. 張貴永(1908-1965):師承德國史學大師Frederick Meinecke(1862-1954),臺大西洋史學者中,以他著述最豐,主要研究歐洲外交史。

10. 方豪(1910-1980):自學出身,具天主教神父身分。其治學屬典型之史料考證派,著述極多。研究領域早期以中西交通史,晚期以臺灣史為主,亦治宋史。

11. 吳相湘(1912-2007):早期大陸來臺教授中年紀最輕的一位,也是唯一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在編印近代中國史料上,貢獻很大。

由上述十一位學者可知,臺大歷史系從大陸來的教授幾乎都是現代史學事業的參與者,徐子明大概是唯一的例外。

現代中國史學傳統中,史家對於歷史學該怎麼走,各有不同願景。臺大歷史系早期教授中,勞榦、方豪、吳相湘、夏德儀、張貴永偏重史料考證,最明確的代言人為姚從吾。至於李宗侗與沈剛伯所措意,特重歷史現象的解釋,前者重視社會科學,在同輩學者中很少見,後者不重視社會科學,主張以時代形勢來解釋史事。

以上大體回顧了臺大歷史系大陸來臺教授和現代中國史學的關係。他們帶來的學術觀點和研究門徑發生了怎樣的影響?著實一言難盡。1960、1970年代以後的臺灣史學界,可以說是「八方風雨會蓬萊」,除了馬列主義史學,什麼潮流都來了,好處是多元豐富,缺點是沒有主流、標準不明,學術研究成果不容易累積。這個局勢,好像到現在還沒有改變,我們只好繼續掙扎前進。


▲ 陳弱水教授演講會場實況(攝於臺大文學
  院文二十教室)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