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碩士論文】【博士論文】 | 
| 碩士論文 | 
| 編號 | 出版年 | 作者名稱 |  論文名稱 |  指導教授 | 
| 217 | 2012 | 康芸甯 | 以植物矽酸體分析和陶器壓痕翻模法探討卑南遺址的植物遺留 | 陳有貝 | 
| 216 | 2012 | 許馬談 | 培養另類存在方式 : 台北獨立搖滾樂手的音樂活動與生活民族誌 | 顏學誠 | 
| 215 | 2012 | 謝竹雯 | 為和平而奮鬪 : 沖繩反軍事基地社會運動及其國族意涵 | 林開世 | 
| 214 | 2012 | 盧柔君 | 台灣東海岸與琉球列島之史前文化比較暨相關問題研究 | 陳有貝 | 
| 213 | 2012 | 劉亭攸 | 鵝鑾鼻第三/四文化相遺址的集域分析與漁獵地景 | 陳瑪玲 | 
| 212 | 2012 | 林玉雲 | 卑南遺址「砌石圈11」之研究 | 連照美 | 
| 211 | 2012 | 李孟珊 | 斐濟Naganivatu村撈蜆婦女的社會和經濟生活 | 童元昭 | 
| 210 | 2012 | 林芳伃 | 地方信仰與社會 : 以一馬來西亞華人漁村為例 | 王梅霞 | 
| 209 | 2012 | 鄭月 | 反結構與解構 : 阿根廷酷兒探戈的多元性別實踐 | 王梅霞 | 
| 208 | 2012 | 林仕粧 |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德教信仰與群體認同的複雜性 : 以檳城州慶安村為例 | 王梅霞 | 
| 207 | 2012 | 杜奕寧 | 我們與神聖及危險共存 : 紐西蘭Ngāti Rangi毛利人與Ruapehu山作為神聖地景 | 童元昭, 郭佩宜 | 
| 206 | 2011 | 陳胤安 | 在經驗與意義之間與上帝相遇 : 談臺灣靈恩宗教意識形態的形塑 | 王梅霞 | 
| 205 | 2011 | 謝博剛 | 「玩」作為一種族群認同生成的策略 : 四個Pangcah/Amis(阿美族)豐年祭的比較研究 | 王梅霞 | 
| 204 | 2011 | 劉俊昱 | 臺北機器局遺址出土磚材之研究 | 陳伯楨 坂井隆 | 
| 203 | 2011 | 劉妍妙 | 菜市買賣生活的民族誌研究 : 以台中市公有建國市場與民有東興市場為例 | 胡家瑜 | 
| 202 | 2011 | 楊宏政 | 石橋遺址甕棺葬研究 | 陳有貝 | 
| 201 | 2011 | 王儷螢 | 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裝飾品之相關研究 | 陳有貝 | 
| 200 | 2010 | 吳欣怡 | 同胞與外人之間 : 馬來西亞「僑生」的身份與認同 | 童元昭 | 
| 199 | 2010 | 許湘彩 | 五條港高腳漁村的聚落建構與空間形塑 : 一個馬來西亞華人移民社會的硏究 | 胡家瑜 | 
| 198 | 2010 | 黃郁倫 | 流行製造 : 以印尼Bali島endek織布產業為例 | 羅素玫 | 
| 197 | 2010 | 葉惠媛 | 從體質形態學研究探討台南石橋遺址蔦松文化之社會性別分工及其相關問題 | 陳有貝 | 
| 196 | 2010 | 呂嘉耘 | 同島一命 : 東莒島與西莒島的生態政治和儀式實踐 | 林開世 | 
| 195 | 2010 | 彭佳鴻 | 從植物遺留談古環境重建與植物利用 : 以台南縣石橋遺址之蔦松文化為例 | 陳有貝 | 
| 194 | 2010 | 周書屹 | 「多源」的組成與「相似」的風格 : 試探屏東縣來義部落人群組成與建築風格間的關連 | 陳瑪玲 | 
| 193 | 2009 | 林宜羚 | 製陶原料的來源與選擇:以臺北盆地新石器時代晚期天文臺遺址為例 | 李永迪 | 
| 192 | 2009 | 黃瓊誼 | 台南縣石橋遺址坑狀遺址的討論與研究 | 陳有貝 | 
| 191 | 2009 | 白宜君 | 軍事地景與邊陲認同:烈嶼(小金門)雙口村的人類學個案研究 | 胡家瑜 | 
| 190 | 2009 | 謝艾倫 | 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外來陶瓷器之相關研究 | 陳有貝 | 
| 189 | 2009 | 林育生 | 趕得上時代、遠行與作功德:泰國東北Isan移工的跨國現代性 | 謝世忠 | 
| 188 | 2008 | 張帆如 | 帶著「國/家」出走 : 捷克的越南人「市場社群」 | 謝世忠 | 
| 187 | 2008 | 蘇盈如 | 愛滋病的國際援助與地方再現:以馬拉威北部區域為例 | 張珣 | 
| 186 | 2008 |   王乃雯 | 飄泊中的依歸:從「家」看雲南Hmongb人的社會關係 | 黃應貴 | 
| 185 | 2008 |   陳韻帆 | 臺灣當代都會女性的坐月飲食與消費現象初步研究 | 胡家瑜 | 
| 184 | 2008 |   吳建慶 | 日治初期(1895-1903)宜蘭地區的「對蕃」政策 | 童元昭 | 
| 183 | 2008 |   宋昱潔 | 龍門舊社遺址出土鐵渣與製鐵遺留之?究 | 陳有貝 | 
| 182 | 2008 |   葉長庚 | 臺灣東部巨石文化之相關?究 : 遺物、類型與意義 | 陳有貝 | 
| 181 | 2008 |   富田昌雄 | 淇武蘭幾何印紋陶罐之家族類似性分析 | 陳有貝 | 
| 180 | 2008 |   尹意智 | 台灣史前玉器工藝 : 以平林遺址為例 | 陳有貝 | 
| 179 | 2008 |   李克 | 臺灣天主教的祖先敬拜禮儀 | 葉春榮 | 
| 178 | 2007 |   陳品姮 | 再現的政治 : 玻利維亞高地原住民女性意象之建構 | 童元昭 | 
| 177 | 2007 |   陳珮瑜 | 陶容器作為研究分析單位之效益評估 : 以台中清水鎮社口遺址的陶器及其標準化?究為例 | 陳瑪玲 | 
| 176 | 2007 |   蔡佩穎 | 空間分析與房舍結構 : 以屏東縣牡丹鄉排灣族Saqacengalj舊社遺址為例 | 陳瑪玲 | 
| 175 | 2007 |   許崇銘 | 混沌之後,開竅之前-台灣憂鬱症患者的疾病角色、疾病經驗與醫療化過程 | 顏學誠 | 
| 174 | 2007 |   林雨璇 | 五營兵將-台灣民間宗教研究 | 葉春榮 | 
| 173 | 2007 |   陳怡君 | 富裕的陰間-當代大陳女性與燒庫屋習俗 | 林開世 | 
| 172 | 2007 |   胡雅琦 | 龍門舊社遺址貝類遺留與相關行為之探討 | 陳有貝 | 
| 171 | 2006 |   錢曉珊 | 殖民地博物館與「他者」意象的再現 : 三個日本殖民地博物館的分析比較 | 胡家瑜、謝繼昌 | 
| 170 | 2006 |   王凝翠 | 一個"迷“的想象社群——以臺灣的傑尼斯迷為例 | 王梅霞 | 
| 169 | 2006 |   卓浩右 | 茶的前半生 : 從生產的價值邏輯到市場運作 | 顏學誠 | 
| 168 | 2006 |   褚縈瑩 | 玻利維亞社會運動策略的空間政治 | 林開世 | 
| 167 | 2006 |   陳聿寧 | 村落、親屬與基督宗教─一個南勢阿美村落宗教變遷的研究 | 王梅霞 | 
| 166 | 2006 |   
            杜美慧 | 遺址形成過程之探究 : 以排灣族舊社Saqacengalj遺址為例 | 陳瑪玲 | 
| 165 | 2005 |   蔣馥蓁 | 道教儀式中的神聖文書 : 文檢的使用與意義 | 張珣、童元昭 | 
| 164 | 2005 |   石川豪 | 殖民教化與「未開化」意象的再現 : 以四個博覽會為例 | 顏學誠 | 
| 163 | 2005 |   陳勳 | 流傳千年的饗宴 : 日本「花見」之研究 | 王梅霞 | 
| 162 | 2005 |   戴 蕾 | 泰雅人的家:共食與餵養 | 王梅霞 | 
| 161 | 2005 | 涂勤慧 | 陶容器製作技術風格分析-台南科學園區北三舍遺址研究為例 | 黃士強、臧振華 | 
| 160 | 2005 | 黃郁茜 | 「交換」與「個人主義」:蘭嶼野銀聚落的例子 | 黃應貴 | 
| 159 | 2005 | 潘瑋玲 | 龍門舊社遺址的發掘與研究 | 陳有貝 | 
| 158 | 2005 | 劉榮樺 | 家屋與概念隱喻-以屏東縣牡丹鄉高士聚落的物質文化變遷為例的社群邊界研究 | 陳瑪玲 | 
| 157 | 2005 | 蕭輔宙 | 花蓮縣壽豐鄉芳寮遺址之試掘 | 陳有貝 | 
| 156 | 2005 | 郭玉辰 | 國中班級運作脈絡之民族誌探究 | 童元昭 | 
| 155 | 2005 | 慶昭蓉 | 土壤化學分析在考古學空間分析上的應用-以屏東牡丹鄉排灣族Saqacengalj舊社遺址為例 | 陳瑪玲 | 
| 154 | 2004 | 宋世祥 | 台灣當代社會陽宅風水中的「物」與「氣」~~試論漢人命運觀念於物質空間之體現 | 胡家瑜、葉春榮 | 
| 153 | 2004 | 潘怡仲 | 台灣山區遺址研究─以桃園縣復興鄉大漢溪上游河谷地區為例 | 臧振華、黃士強 | 
| 152 | 2004 | 李作婷 | 小馬洞穴發掘與石英質小石器類型研究 | 陳有貝 | 
| 151 | 2004 | 戴慈嫻 | 聖堂與垃圾場:由國中輔導處切入的學生觀討論 | 顏學誠 | 
| 150 | 2004 | 邱鴻霖 | 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遺址出土墓葬研究--埋葬行為與文化變遷的觀察 | 陳有貝 | 
| 149 | 2004 | 王瑞邦 | 自我比較與互相比較:教改思潮下國小教學評量研究 | 顏學誠 | 
| 148 | 2004 | 鍾淑薇 | 教師慣習(habitus)之形塑與實踐 | 童元昭 | 
| 147 | 2004 | 劉瑞超 | 經驗對話與族群互動-關西馬武督地區的泰雅與客家 | 謝世忠 | 
| 146 | 2004 | 簡天翔 
               | 卑南遺址內部空間分析-試以群集分析與主成份分析探討文化層石器分佈及其意義 | 連照美 | 
| 145 | 2004 | 陸泰龍 | 台北縣石碇溪口與雙溪河口及鄰近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調查與研究-以內寮等五個遺址為例 | 陳有貝 | 
| 144 | 2003 | 汪英達 | 去掉括號,還是再補上一個?--台北地區菲律賓幫傭的生命經驗與生活策略 | 謝世忠、丘延亮 | 
| 143 | 2003 | 李娜莉 | 論圓山文化的生產模式與經濟策略—以圓山遺址的動物遺留為例 | 陳有貝 | 
| 142 | 2003 | 王美青 | 文化表徵與族群性—魯凱族下三社群的認同建構 | 謝世忠 | 
| 141 | 2003 | 林碧珠 | 靈乩觀點與信仰實踐:新竹天宏宮道統弘揚的現象分析 | 謝世忠 | 
| 140 | 2003 | 林鼎盛 | 儀式與意義:以台灣天主教羅厝堂區為例 | 張珣 | 
| 139 | 2002 | 郭倩婷 | 族群性與文化認同—池上阿美族豐年節慶的重構 | 謝世忠 | 
| 138 | 2001 | 卜樂娜 | 宗教、人觀以及日常生活實踐:新竹縣橫山鄉三清清聖宮宗教組織活動的例子 | 葉春榮 | 
| 137 | 2001 | 黃麗珍 | 初鹿「卑南」人的家 | 黃應貴 | 
| 136 | 2001 | 葉淑綾 | 母親意象與同胞意理:一個海岸阿美族部落的家屋研究 | 黃應貴 | 
| 135 | 2001 | 劉孟怡 | 互動過程中的「泰雅」-大安部落的例子 | 黃應貴 | 
| 134 | 2001 | 陳怡君 | “菜瓜藤、肉豆親”:屏東萬金人親屬概念的探討 | 林瑋嬪 | 
| 133 | 2001 | 李甫薇 |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西南中國的東西方逢遇:兼論當代的國家回應 | 謝世忠 | 
| 132 | 2001 | 陳炳輝 | 環珠江口新石器時代的聚落型態問題 | 陳有貝 | 
| 131 | 2001 | 張藝鴻 | Utux、gaga與真耶穌教會--可樂部落太魯閣人的「宗教生活」 | 童元昭 | 
| 130 | 2001 | 中村平 | 國家意識的誕生: 泰雅人的日治殖民經驗與當代歷史追憶 | 謝世忠 | 
| 129 | 2001 | 邱馨慧 | 家、物與階序:以一個排灣社會為例 | 童元昭 | 
| 128 | 2000 | 巫淑蘭
                 | 族群及其文化「本質」--從族群主觀研究出發對台灣族群論述及異文化研究視野做一個補充 | 童元昭 | 
| 127 | 2000 | 羅永清 | 天神與基督之間的抉擇—阿里山來吉村鄒人皈依基督宗教因之探討 | 謝繼昌 | 
| 126 | 2000 | 王慧珍 | 處事、經濟與文化—茶與綠山人 | 童元昭 | 
| 125 | 2000 | 洪曉純 | 臺灣、華南和菲律賓之石錛研究 | 臧振華 | 
| 124 | 1999 | 王鵬惠 | 族群想像與異己建構:明清時期滇黔異族書寫的人類學分析 | 謝世忠 | 
| 123 | 1999 | 吳乃沛 | 家與親屬:以紅石的布農人為例 | 王應貴 | 
| 122 | 1999 | 杜光宇 | 人類學傳統參與觀察法的理論基礎—兼論建立現象學的參與觀察法的可能性 | 曾振名 | 
| 121 | 1999 | 陳文馨 | 想像社會空間的形成與轉化:以一個社區廣播電台內青少年節目為例 | 童元昭 | 
| 120 | 1999 | 朱家嶠
                 | 漢人宗族意識與宗親表現 | 謝繼昌 | 
| 119 | 1998 | 林靜宜 | 學校、傳統與社區:以一個排灣族國小為例的探討 | 謝繼昌 | 
| 118 | 1998 | 鄭建文 | 水蛙堀遺址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 | 黃士強 | 
| 117 | 1997 | 邱韻芳 | 部落、長老教會與本土化-東光布農人信仰與認同 | 謝世忠 | 
| 116 | 1997 | 王永馨 | 從生命儀禮中探討賽夏人的兩性觀 | 崔伊蘭 | 
| 115 | 1997 | 森若裕子 | 晚始化現象的分析—日本中產階級未婚女性的自主程度與婚姻觀 | 崔伊蘭 | 
| 114 | 1997 | 江孟芳 | 族群運動與社會過程 : 當代"噶瑪蘭"認同現象的分析 | 謝世忠 | 
| 113 | 1997 | 陳佳惠 | 多層次傳銷組織之人類學研究 | 尹建中 | 
| 112 | 1997 | 林秀嫚 | 十三行遺址出土動物骨骼之初步分析—以豬下顎骨為例 | 臧振華 | 
| 111 | 1997 | 容蓉嫻 | 國小學童在學習環境中的性別建構 | 崔伊蘭 | 
| 110 | 1997 | 王慧姬 | 中老年婦女志工生活經驗之探討—以『台大醫院常德會』婦女志工為例 | 崔伊蘭 | 
| 109 | 1997 | 楊鳳屏 | 鳳鼻頭遺址早晚期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陶容器研究為例 | 黃士強 | 
| 108 | 1996 | 溫浩邦 | 歷史的流動與多聲--『義人無鳳』與『莎韻之鐘』的人類學分析 | 謝世忠 | 
| 107 | 1996 | 翟振孝 | 經驗與認同:中和緬華移民的族群情感 | 謝世忠 | 
| 106 | 1996 | 林嘉偉 | 十三行遺址出土凹石研究 | 黃士強 | 
| 105 | 1996 | 呂宛書 | 『九份』意象的社會建構-多重認知觀點的分析 | 謝世忠 | 
| 104 | 1996 | 楊鈴慧 | 部落、族群與行動—太魯閣人和地區原住民的階序性認同 | 謝繼昌、謝世忠 | 
| 103 | 1996 | 唐佩玲 | 平和排灣族的家庭與教會 | 謝世忠 | 
| 102 | 1996 | 徐雨村 | 國家力量、人口流動與鄉民經濟變遷—以金門官澳為例 | 童元昭 | 
| 101 | 1996 | 林志興 | 花澴的重現—高雄地區卑南族非親屬性組織之研究 | 尹建中 | 
| 100 | 1995 | 牛宏仁 | 三角援戈的研究—風格、空間與社會系絡 | 臧振華 | 
| 98 | 1995 | 郭素秋 | 台東縣馬武窟溪流域史前遺址調查與研究 | 黃士強 | 
| 98 | 1995 | 羅素玫 | 節慶與交換:法國瓦隆國際民俗節的人類學研究 | 謝世忠 | 
| 97 | 1995 | 蘇裕玲 | 族群社區與族群書寫—當代臺灣客家意識展現的兩個面向 | 謝世忠 | 
| 96 | 1995 | 葉家寧 | 高雄境內布農族遷移史:兼論遷移動因與『聚落』概念的變遷 | 謝繼昌 | 
| 95 | 1995 | 林秀美 | 學校教育與文化傳承之探討—以烏來社區之教育民族誌為例 | 謝繼昌 | 
| 94 | 1994 | 林曜同 | 曹族堪米那福群家的研究 | 謝繼昌 | 
| 93 | 1994 | 李京兒 | 台北市五分埔成衣業社區已婚婦女的角色與地位 | 崔伊蘭 | 
| 92 | 1994 | 趙綺芳 | 沖繩竹富島種取祭的儀式過程:一項舞蹈人類學的研究 | 謝世忠 | 
| 91 | 1994 | 趙金勇 | 台東縣長濱鄉長光遺址發掘報告 | 黃士強 | 
| 90 | 1994 | 黃信凱 | 商代晚期殷墟地區青銅戈研究 | 黃士強 | 
| 89 | 1993 | 張菁芳 | 十三行遺址出土人骨之形態學與病理學分析及其比較研究 | 連照美、臧振華 | 
| 88 | 1992 | 李德仁 | 台南縣仁德鄉牛稠子遺址試掘報告 | 黃士強 | 
| 87 | 1992 | 張光仁 | 民族誌資料對考古學聚落形態研究的涵義:以阿里山鄒族為例 | 宋文薰 | 
| 86 | 1992 | 楊淑媛 | 兩性、親屬與人的觀念: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 | 黃應貴 | 
| 85 | 1992 | 金成 | 試論中韓古代服飾文化之關係:以冠、帽的形制演變為例 | 黃士強 | 
| 84 | 1992 | 譚昌國 | 家、階層與人的觀念:以東部排灣族台 反村為例的研究 | 黃應貴 | 
| 83 | 1992 | 楊翎 | 傳統中醫體系和用藥觀念的理論與結構 | 尹建中 | 
| 82 | 1992 | 梅慧玉 | 承繼、創造與實踐—綠島社會的乩童研究 | 謝世忠 | 
| 81 | 1991 | 陳有貝 | 花蓮縣花蓮溪口至秀姑巒溪口附近海岸遺址之較研究 | 黃士強 | 
| 80 | 1991 | 厲以壯 | 洞角遺址暨相關問題之研究 | 黃士強 | 
| 79 | 1991 | 曹之鵬 | 茶山瑤的成年禮 | 尹建中 | 
| 78 | 1991 | 崔昌源 | 中韓古代民族圖騰文化之初步比較研究 | 尹建中 | 
| 77 | 1991 | 陳韻安 | 台東縣台東市鯉魚山遺址的考古學研究 | 連照美 | 
| 76 | 1991 | 久部良和子 | 賽德克人霧社群的祖靈觀 | 石磊 | 
| 75 | 1991 | 林瑋嬪 | 火數銀花耀通宵—鹽水蜂炮儀式分析 | 黃應貴 | 
| 74 | 1991 | 吳佰祿 | 政治經濟學與文化詮釋:理論與個案之初探 | 曾振民 | 
| 73 | 1990 | 劉克竑 | 卑南文化矛鏃形器之研究 | 連照美 | 
| 72 | 1990 | 喬宗忞 | 魯凱族的經濟變遷與社會階層制度:以霧台鄉大武村為例 | 石 磊、黃應貴 | 
| 71 | 1990 | 朱正宜 | 台東縣馬武窟溪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之調查研究 | 黃士強 | 
| 70 | 1989 | 李秀娥 | 民間傳統文化的持續與變遷:以台北市南管社團的活動為例 | 尹建中 | 
| 69 | 1989 | 吳福蓮 | 小琉球漁村婦女家庭生活的研究 | 李亦園 | 
| 68 | 1988 | 呂玫鍰 | 茶村家庭的兩性分工與婦女地位的變遷:以凍頂茶園經濟的變遷為例 | 崔伊蘭、莊英章 | 
| 67 | 1987 | 鄭依憶 | 賽夏族歲時祭儀與社會群體間的關係的初探:以向天湖部落為例 | 石 磊 | 
| 66 | 1987 | 葉美珍 | 卑南文化農業型態之探討 | 連照美 | 
| 65 | 1987 | 陳秀娟 | 臺灣歌仔戲的演變過程:一項人類學的研究 | 尹建中 | 
| 64 | 1987 | 戚長慧 | 國家資本主義與臺灣蔗農的社會分化:以會林村為例 | 吳聰賢、黃士強 | 
| 63 | 1987 | 李坤修 | 卑南文化實用陶容器之分析研究 | 連照美 | 
| 62 | 1986 | 侯怡泓 | 早期臺灣都市發展性質研究 | 尹建中 | 
| 61 | 1986 | 宋錦秀 | 蘭陽地區傀儡戲的除煞儀式:一個宗教人類學的研究 | 李亦園 | 
| 60 | 1985 | 陳瑪玲 | 美洲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學 | 郭博文、李光周 | 
| 59 | 1985 | 王嵩山 | 鄒族政治制度研究:一個高山族聚落適應變遷的例子 | 李亦園、石 磊 | 
| 58 | 1984 | 鍾維倫 | 先秦古璽與西方印章比較研究 | 黃士強、王北岳 | 
| 57 | 1984 | 黃瑞金 | 鵝鑾鼻半島史前陶業的變遷 | 李光周 | 
| 56 | 1984 | 陳文德 | 阿美族的親屬制度:一個海岸聚落的例子 | 李亦園、石 磊 | 
| 55 | 1984 | 許美智 | 排灣族琉璃珠的研究 | 陳奇祿 | 
| 54 | 1984 | 邱敏勇 | 南投縣集集鎮大坪頂遺址 | 黃士強 | 
| 53 | 1984 | 王長華 | 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以多納為例 | 李亦園 | 
| 52 | 1984 | 王強 | 台東縣卑南史前遺址的地下層位研究 | 宋文薰 | 
| 51 | 1983 | 李莎莉 | 排灣族衣飾文化的研究 | 陳奇祿 | 
| 50 | 1983 | 吳天泰 | 臺灣皮影戲劇本的文化分析 | 尹建中、謝繼昌 | 
| 49 | 1982 | 謝世忠 |  儸族的初步研究:一個人類學與史學觀點的綜合探討 | 芮逸夫、尹建中 | 
| 48 | 1982 | 劉益昌 | 台北縣樹林鎮狗蹄山遺址 | 宋文薰 | 
| 47 | 1982 | 黃宣衛 | 社會關係與個人網絡:一個濱海聚落的初探 | 謝繼昌、尹建中 | 
| 46 | 1982 | 黃台香 | 台南縣永康鄉蔦松遺址 | 黃士強 | 
| 45 | 1982 | 張慧端 | 社會變遷與中國家庭的穩定:配偶是家庭對於都市環境的適應 | 唐美君 | 
| 44 | 1981 | 盧月玲 | 臺灣佛寺的現代功能:佛光山田野研究 | 唐美君 | 
| 43 | 1981 | 鄒雲霞 | 眷村居民我群認同感之研究 | 芮逸夫、尹建中 | 
| 42 | 1981 |   張珣 | 社會變遷中仰止鄉之醫療行為:一項醫藥人類學之探討 | 尹建中 | 
| 41 | 1980 | 蔣  斌 | 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兼論人類學田野方法的特性 | 李亦園 | 
| 40 | 1980 | 陳玉美 | 高雄縣大湖史前遺址 | 黃士強 | 
| 39 | 1980 | 折井博子 | 泰雅亞族葛葛的研究 | 陳奇祿、劉斌雄 | 
| 38 | 1980 | 王道還 | 川南懸棺頭骨之研究 | 宋文薰 | 
| 37 | 1979 | 陳仲玉 | 臺灣史前打製斧形石器之研究 | 宋文薰 | 
| 36 | 1979 | 李效玲 | 民間社團之研究:以台北地區同鄉組織為例 | 尹建中 | 
| 35 | 1979 | 余澤宇 | 中國早期的農業文化研究 | 黃士強 | 
| 34 | 1978 | 葉  蓉 | 台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 | 芮逸夫、尹建中 | 
| 33 | 1978 | 黃淑媛 | 商代早期青銅器的研究 | 高去尋 | 
| 32 | 1978 | 杜承圓 | 鄂爾多斯青銅器及其年代問題 | 高去尋 | 
| 31 | 1978 | 李亨求 | 中國東北新石器時代及青銅器時代之文化 | 高去尋、黃士強 | 
| 30 | 1978 | 宋  和 | 台灣神媒的社會功能:一個醫藥人類學的探討 | 尹建中 | 
| 29 | 1977 | 林美容 | 南禺:一個都市平價住宅區的社區研究 | 唐美君、尹建中 | 
| 28 | 1976 | 黃道琳 | 李維史陀的結構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的探討 | 唐美君、李亦園 | 
| 27 | 1976 | 余光弘 | 環山泰雅人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 | 李亦園、唐美君 | 
| 26 | 1975 | 陳其南 | 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建立及其結構 | 李亦園、王崧興 | 
| 25 | 1974 | 黃應貴 | 經濟適應與發展:一個台灣中部高山族聚落的經濟人類學研究 | 李亦園、王崧興 | 
| 24 | 1974 | 許木柱 | 長光:一個母系社會的涵化與文化變遷 | 李亦園 | 
| 23 | 1974 | 宋光宇 | 在理教:中國三教合一信仰的研究 | 芮逸夫 | 
| 22 | 1974 | 后港惠 | 國中青少年的家庭困擾與社會適應 | 初正平、唐美君 | 
| 21 | 1973 | 賴勝權 | 牛眠里:一個漢化的巴宰族村落 | 陳奇祿 | 
| 20 | 1973 | 臧振華 | 南投縣烏溪河谷史前文化的調查研究 | 宋文薰 | 
| 19 | 1973 | 陳茂泰 | 泰雅族經濟變遷與調適的研究:平靜與望洋的例子 | 李亦園 | 
| 18 | 1973 | 林彩雪 | 一個紡織女工適應的研究 | 李亦園 | 
| 17 | 1972 | 孫寶鋼 | 魚池鄉的史前文化 | 宋文薰 | 
| 16 | 1972 | 黃維憲 | 湖內:一個北臺灣茶庄的社會人類學研究 | 李亦園 | 
| 15 | 1971 | 莊英章 | 崎漏:一個南台灣漁村的社會人類學研究 | 李亦園 | 
| 14 | 1970 | 謬晶珍 | 小港村的社會變遷 | 陳奇祿、李亦園 | 
| 13 | 1970 | 黃逢仙 | 中國古代住屋遺跡之研究 | 李 濟 | 
| 12 | 1970 | 徐正光 | 一個客家農村的社會與經濟行為 | 陳奇祿、李亦園 | 
| 11 | 1969 | 尹建中 | 澎湖人移居台灣本島的研究 | 陳奇祿 | 
| 10 | 1968 | 張澄美 | 華南新石器時代之有段錛形器與有肩斧錛形器 | 宋文薰 | 
| 9 | 1968 | 崔茂藏 | 台灣的埋葬習慣 | 陳奇祿 | 
| 8 | 1967 | 謝繼昌 | 臺東縣大南村魯凱族社會組織 | 衛惠林 | 
| 7 | 1965 | 王人英 | 臺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 | 陳紹馨 | 
| 6 | 1965 | 謝劍 | 馬遠丹社群布農族的親屬組織 | 陳奇祿 | 
| 5 | 1965 | 金在先 | 台灣布農族原始經濟與宗教巫術要素 | 杜而未 | 
| 4 | 1965 | 宋龍生 | 南王村卑南族的社會組織 | 凌純聲 | 
| 3 | 1965 | 呂承瑞 | 殷墟骨柶之研究 | 李濟 | 
| 2 | 1965 | 沈喁俊 | 新羅王室世系與婚姻制度 | 董作賓 | 
| 1 | 1965 | 蔡世儀 | 臺灣客家的民謠 | 陳紹馨、芮逸夫 | 
| 博士論文 | 
| 編號 | 出版年 | 作者名稱 |  論文名稱 |  指導教授 | 
| 13 | 2012 | 王美青 | 地方知識與永續發展 : 魯凱族下三社群的文化資產與自然資源管理 | 謝繼昌 | 
| 12 | 2012 | 林志興 | 「中心」博物館與國家角落 : 臺東史前與沖繩博美的館脈論述 | 謝世忠 | 
| 11 | 2011 | 顏廷伃 | 考古學文化變遷與人群辨識的研究 : 二千年以來台南地區考古學文化變遷研究為例 | 黃士強 | 
| 10 | 2011 | 楊政賢 | 島、國之間的「族群」: 臺灣蘭嶼Tao與菲律賓巴丹島Ivatan關係史的當代想像 | 謝世忠 | 
| 9 | 2011 | 陳怡君 | 宗教經驗的召喚與祖先記憶的重塑:屏東萬金天主教徒的記憶、儀式與認同 | 胡家瑜、林開世 | 
| 8 | 2011 | 陳玉苹 | Facing Outsiders: Palauan cultural dynamics in coping with the economic changes | 童元昭 | 
| 7 | 2009 | 鄭建文 | 論台灣史前時代的文化變遷與區域關係—自鵝鑾鼻第二遺址出發的發掘,思考與討論 | 黃士強 | 
| 6 | 2009 | 王鵬惠 | 失意的國族、詩意的民族、失憶的族/國:顯影民國時期的西南少數民族 | 謝世忠 | 
| 5 | 2007 | 顏俊雄 | 新港社歷史書寫之研究 | 謝繼昌 | 
| 4 | 2007 | 林曜同 | 建構、分類、與認同—「南鄒族」Kanakanavu族群認同之研究 | 謝繼昌 | 
| 3 | 2007 | 朱家嶠 | 親屬、實踐與漢人宗族觀:以宜蘭秀才村為例的歷史人類學探討 | 謝繼昌 | 
| 2 | 2006 | 朱正宜 | 臺南科學工業園區三抱竹遺址烏山頭期社會之重建 : 一個社會考古學的實踐 | 黃世強 | 
| 1 | 2004 | 邱韻芳 | 祖靈、上帝與傳統--基督長老教會與Truku人的宗教變遷 | 謝世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