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 演講講題 | 主講者 | 地點 | 
| 2017年5月4日(四)上午11:20 | 不是孽子:白先勇的文學創作與多元性別 | 曾秀萍(台師大台文系助理教授) | 人類學系201教室 | 
| 2017年4月26日(三)14:30-17:00 | 台客餓勢力:『好好吃』特展規劃與設計的實踐過程 | 楊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副研究員) | 校總區普通教室204室 | 
| 2017年4月19日(三)上午10:20-12:10 | Ethnographic Data Analysis and Writing: An Archaeologist’s View | Dr. Pei-lin Yu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7年4月12日(三)下午14:20-16:20 | 兩種貨幣的遊戲:帛琉當代處境下的儀式性交換 | 陳玉苹(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7年4月12日(三)下午14:20-17:10 | 從薩摩亞到馬達加斯加:試談南島民族誌的經緯 | 郭佩宜博士 | 水源校區階梯教室201 | 
| 2017年3月29日(三)下午2:20-5:10 | 學習與部落共同呼吸:一直變化的人類學田野 | 邱韻芳博士 | 人類學系201教室 | 
| 2017年3月29日(三)下午2:20-4:20 | 像土地一般地看著(Seeing Like the Land) | 黃郁茜(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 人類學系201教室 | 
| 2017年3月10日(五)上午10:20 | From the Neolithization of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region (10,200 to 6000 B.P) …to an archaeological-ethnography project in Central Greece: Koutroulou Magoula (2009-2020) | Nicolas Zorzin (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 | 普通教室405 | 
| 2017年3月2日(四)下午2:20 | 數位.田野:當人類學家hack進零時政府黑客松 | 李梅君(加州大學Davis分校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 人類學系201教室 | 
| 2016年12月22日(四)上午10:30-12:00 | Advances in Community and Indigenous Archaeology: Case Studies from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 Dr. Pei-Lin Yu, Boise State University, Idaho USA | -- | 
| 2016年12月21日(三)18:30 | 科學與傳說--談大禹治水的新發現可能證據 | David J. Cohen (文學院人類學系高德助理教授) | 文學院演講廳 | 
| 2016年12月20日(二)下午3:30 | 人類學、網路研究與中國 | Dr. Gabriele de Seta(中研院民族所博士後研究員) | 水源校區創新201教室 | 
| 2016年12月13日(二)下午3:30 | 後現代、愛恨交織(ambivalence)與流動的群聚(mob-ility) | 黃厚銘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 人類學系201教室 | 
| 2016年11月9日(上)10:20-12:10 /11月16日(下)10:20-12:10 | 民族誌電影的操作與實例分析 | 黃郁芳 (民族誌影像、文字工作者) | 人類學系201教室 | 
| 2016年10月24日(一)上午10:30 | 寫就對了:田野前中後的書寫和心境轉折 | 吳一凡 (康乃爾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 人類學系308教室 | 
| 2016年10月13日(四)下午14:20-17:10 | 幽微的歷史書寫:雲南移民婦女的越界能動性 | 張雯勤博士(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 人類學系105教室 | 
| 2016年10月11日 | 從民族誌到人物誌:人類學到使用者經驗研究最常遇到的三個挑戰 | 葉松瓚(人類學系畢業,台大智慧生活科技整合研究中心專任研究助理) | 人類學系105教室 | 
| 2016年9月21日(三)下午 02:30-04:30 | On the fringes of an empire: resisting conquest and pericolonial archaeology in Ifugao, Philippines | Dr.Stephen Acabado,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CLA | 人類學系302教室 | 
| 2016年9月2日(五)下午 02:00 | Songs for Dead Parents: the Politics of a 'Minor Literature’ | Erik Mueggler (密西根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 人類學系201教室 | 
| 2016年6月1日(三)上午 10:30-12:30 | 畫文化:關於民族製圖的詩意與政治 | 官大偉 博士 (泰雅族/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 人類學系201教室 | 
| 2016年5 月30日(一)下午2:20 | 「和食」的文化政治:權力、認同與日本料理 | 張正衡 老師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後研究) | 新生大樓501教室 | 
| 2016年5 月16日(一)下午6:30到9:30 | 《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 氣候變遷》紀錄片放映 暨映後座談 | 趙家緯 先生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 人類系201室 | 
| 2016年5 月5日(四)下午16:00 | Traveling the Silk Road(s) | Dr. Kay Kaufman Shelemay | 博雅教學大樓 302 教室 | 
| 2016年4 月29日(五)上午10:20 | 博物館的展示設計 | 董子菱 女士 (自光體設計)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6年4 月22日(五)上午10:20-13:10 | 自然史博物館策展模式與實踐─以民族學展示為例 | 劉憶諄 女士 (國立自然科學博館館)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6年4 月12日(二)下午2:00-4:00 | 社會,是我的田野 | 黃奕瀠 女士(阿潑)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6年3 月25日(五)上午10:20-13:00 | 策展如何作為一種社會實踐? 以「棄物展」為例 | 鄭怡雯 博士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6年3 月11日 (五)上午10:20-12:40 | 文本、脈絡與再現—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異文化的再現 | 翟振孝 博士 (國立歷史博物館)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6年3 月10日 (四)下午6:00-7:30 | 東南中國“幾何印紋陶”研究史反思 | 黃川田修 博士(KIKAWADA, Osamu)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6年3 月9日 (三)下午6:00-7:30 | The Adaptation of Human Skeletal Morphology in the Holocene: Insights from ancient Northeast China | 蕭婉思 博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博士後研究員)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6年3 月8日 (二)下午6:00-7:30 | 家外之家:流浪歌手、火塘靜吧與邊境江湖 | 陳懷萱 博士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6年3月4日(五)下午3:30-5:00 | 根講題:根莖狀的社區:北海道商店街中的遺產經濟與孕生社群 | 張正衡 博士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6年3月4日(五)下午1:00-2:30 | 文化展示的族群性與地方性:博物館場域中客家文化知識的形成與再現 | 劉堉珊 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6年3 月1日(二)下午2:20-5:20 | 研究什麼寫給誰看:非虛構寫作作為學術的夥伴 | 蘇碩斌教授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6年3 月1日 (二)上午10:20-12:20 | An Attempt in Putting in Practice A New Ethical Archaeology | Dr. Nicolas Zorzin | 臺大校總普通教室502教室 | 
| 2015年12 月31日(四)中午12:30-2:15 | 人類學中的大數據:從古契書中的脈絡挖掘談起 | 項潔 教授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5年12月10日(四)下午14:20-17:10 | Sbalay--泰雅族文化中的共管精神 | 林益仁 博士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5年12月 8日(二)下午2:20-5:20 | 網路人類學與數位遊戲研究 | Mr. Richard Page | 人類學系105室 | 
| 2015年12月4日(五)上午10:00-12:00 | 仰韶文化中心聚落的出現與演變——以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為例 | 馬蕭林 博士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 | 臺大人類學博物館2樓特展室 | 
| 2015年11月30日(一)中午12:30-2:00 |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complexity in the Levant | Geoffrey Clark | 人類學系308教室 | 
| 2015年11月12日(四)下午01:20-02:20 | The Trobriands and Fieldwork | rof. Mark Mosko | 人類學系201教室 | 
| 2015年11月03日(二)下午2:20-5:20 | 經濟人類學與當代社會 | 李安如 教授 | 人類學系105教室 | 
| 2015年10月27日(二)下午2:20-5:20 | 「閱讀」性別:深入文本、走出文本 | 劉斐玟 老師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 人類學系105教室 | 
| 2015年6月5日(五)上午9:20-12:10 | 考古家談地層:以台灣遺址研究為例 | 劉益昌 老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 臺大校總區新生大樓402教室 | 
| 2015年6月3日(三)中午12:30-2:00 | Use of LiDAR to analyze fine-scale natural and archaeological ground features in southern New England | Dr. William B. Ouimet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5年5月25日(一)中午12:30-14:00 | Puric-Ljubanj and the Ritual Landscape of the Spacva Basin. | Dr. Sandy Buddy (Director of ZSAProject from UK)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5年5月21日(四)下午2:30-5:00 | 佔領即日常,生活即抵抗:印尼小農聯盟(Serikat Petani Indonesia)的佔領運動 | 蔡晏霖 老師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5年5月20日(三)上午10:20-12:10 | 從田野工作到紀實影像 | 蔡政良 助理教授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5年5月15日(五)下午2:30-4:30 | 網路發達時代的媒體獨立戰略 | 孫窮理 先生 (焦點事件記者)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5年5月1日(五)下午2:30-4:30 | 中國少數民族青年的網絡社會性:手機、社群媒體和移工 | 劉子愷 老師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5年4月24日(五)下午2:30-4:30 | 「 盜版者就是盜火者」:從中國字幕組談網路翻譯與智慧財產權 | 蕭季樺 老師 (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5年4月21日(二)上午10:00-12:00 | 身體感與雲南藏族居家生活的日常現代性 | 余舜德 老師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5年4月13日(一)下午02:20-04:20 | 越界:當代原住民生命故事的量化敘事 | 劉千嘉 助理教授 | 人類學系302室 | 
| 2015年4月13日(一)上午10:20 | 今天吃什麼?由聯夏看台灣食品產業的發展歷程 | 林慧美 女士 | 人類學系105室 | 
| 2015年4月9日(四)下午2:30-4:30 | 社會書是甚麼?可以吃嗎? | 劉鈐佑 先生 (群學出版社總編輯) | 人類學系302室 | 
| 2015年4月7日(二)中午12:30-14:10 | 隱藏在字裡行間的訊息──以幾件史料為例 | 詹素娟 博士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5年3月19日(四)下午14:20-17:10 | 大方行動指南--讓弱勢發聲,讓自我實現 | 張 正 先生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5年3月13日(五)下午6:00-7:30 | 文物、歷史敘事與二十世紀的中國博物館學 | 王舒俐 博士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5年3月9日(一)下午6:00-7:30 | 教科書中的國族論述:以印度流亡藏人學校 (CST Schools)藏語教科書為例 | 劉堉珊 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5年3月3日(二)下午6:00-7:30 | 水晶流動的物性:從一條自巴西、中國到台灣的風水物全球商品鏈談起 | 宋世祥 博士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5年1月9日(五)上午10:20-12:20 | 因為傷痛,她們書寫,歌唱,起舞:一位影像人類學家的田野觀點
                 | 郭昱沂 老師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5年1月5日(一) 下午2:20-4:20 | 排灣族與基督宗教 | 巫化‧巴阿立佑司 | 臺大校總區新生教學館401室 | 
| 2015年1月5日(一) 下午2:20-4:20 | 排灣族與基督宗教 | 巫化‧巴阿立佑司 | 臺大校總區新生教學館401室 | 
| 2014年12月31日(三)中午12:30-2:20 | Ethnoarchaeology of Fishing, Wild root Gathering, and Horticulture in Central Venezuela: Implications for Early Neolithic Adaptations | Dr. Pei-Lin Yu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12月19日 (五)下午02:20 | 做社工與進田野之間:我與人類學的對話 | 王增勇老師 (國立政治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12月15日(一)下午14:20-17:20 | 鄉民的回返:當代人類學的社區參與精神與行動反思 | 李宜澤 老師
                 | 人類學系105室 | 
| 2014年12月10日(三)上午10:20-12:10 | 「做」田野:世界越快,心,則慢 | 郭佩宜 博士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12月9日(二)上午10:20-12:10 | The World of Neolithic Catalhoyuk, Turkey: A Feminist Perspective | Professor Ruth Tringham | 臺大校總區共同教學館407室 | 
| 2014年12月8日(一)下午2:20-4:20  | 從《面對惡靈》談蘭嶼最佳照護模式 | 希‧雅布書卡嫩(張淑蘭女士) | 臺大校總區新生教學館401室 | 
| 2014年11月28日(五)下午2:30-3:30  | 獻祭與聚落實踐--談太魯閣人的社群建構 | 曹秋琴 小姐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11月25日(二)上午10:20-13:10 | 從台灣看南島-談夏威夷原住民的認同政治與文化復
                振 | 官大偉 老師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 人類學系308室 | 
| 2014年11月21日(五)下午12:30-14:20 | 尼安德塔人與你我的愛恨情仇 | 沈川洲 老師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系教授)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11月12日(三)上午10:20-12:10 | 部落行走:田野工作與人類學的實踐 | 邱韻芳 老師 (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組副教授)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11月11日(二)上午10:20-13:10 | 原住民權利法、傳統領域與土地權:菲律賓的例子 | 楊淑媛 博士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人類學系308室 | 
| 2014年11月10日(一)下午2:20-5:20 | 媒體權力:主流新聞、社群媒體,與抗爭新科技 | 趙恩潔 老師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 人類學系105室 | 
| 2014年11月10日(一)下午2:20-4:20 |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與文化資產的保護與發展 | 蔡志偉 老師 (Awi Mona) | 臺灣大學校總區新生教學館401室 | 
| 2014年11月7日(五)下午2:30-4:30 | The Neolithisation of Europe (歐洲的新石器化) | Dr. JEAN-PAUL DEMOULE (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教授)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11月7日(五)下午2:00-4:00 | 博物館與部落共構下的新關係 | 潘朝成(Bauki Angaw) 先生 主講 | 臺大人類學博物館 | 
| 2014年10月28日上午10:20-13:10 | 糧食的未來:從一個原住民結合傳統知識與靈性經驗的自然農業談起 | 瓦旦達路(羅恩加,泰雅族) | 人類學系308教室 | 
| 2014年10月27日(一)下午2:20-4:20 | 社會創新與當代部落發展:東台灣的個案 | 夏黎明 老師 | 臺大校總區新生教學館401室 | 
| 2014年10月25日(六)上午10:00-12:00 | 從傳統智慧到文創商品 | 偕淑月、連佩君(Umay siki) 女士 | 臺大校史館 | 
| 2014年10月24日(五)下午2:30-4:30 | 學習祖先木雕技法與精神 | 陳進明(Ikong angaw) 先生 | 臺大校史館 | 
| 2014年10月21日(二)上午9:10-12:10 | 撒哈啦沙漠以南的國家:考古學的觀點 | Dr. David Killick (美國亞歷桑納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 臺大校總區共同教學館407室 | 
| 2014年10月17日(五)下午3:00-5:00 | Remediation and Ethno-preneurship in Popular Religious Practice: The Case of Taiwan Hoseng Glass Mazu Temple | Dr. DJ W. Hatfield(施永德)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10月15日(三)下午3:00-5:00 | 北部平埔族史前文物─臺大校園的考古埋藏 | 陳有貝 先生 | 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川流廳 | 
| 2014年10月14日(二)下午6:00-9:00 | GIS工作坊 | 吳牧錞 先生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10月13日(一)下午2:30-5:00 | 城市政治與自由經濟 | 容邵武老師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人類學系105室 | 
| 2014年10月13日(一)下午2:20-4:20 | 民族自治、傳統領域與自然資源管理-泰雅族的例子 | 官大偉 老師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 臺大校總區新生教學館401室 | 
| 2014年08月25日(一)下午3:00-5:00 | 從文物看臺灣北部的平埔族 | 李子寧 先生 | 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川流廳 | 
| 2014年5月15日(四)下午2:20-5:20 | 黑珍珠之鄉:我的社區研究之旅 | 楊弘任 老師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副教授)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5月9日(五)下午2:30-4:30 | Greek Archaeology : A review of Archaeological Remains and Their Impact in the Western World | KARALI–GIANNAKOPOULOU Ioulia (Lilian Karali)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5月6日(二)下午12:00-2:00 | Reconstructing cooking techniques based on ceramic use-wear analysis | Professor Masashi Kobayashi(小林正史 教授)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4月16日(三)下午15:30-17:30 | 泰雅族的傳統領域觀:一個社會生態系統的探討 | 林益仁 博士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 人類學系302室 | 
| 2014年4月11日(五)上午10:00-12:00 | 美國動畫工業的美學與勞動過程:從早期動畫到黃金時期 | 戴芃儀 老師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3月25日(二)下午3:00-5:20 | 新鄭戰國環壕戰場遺址的重要發現 | 樊溫泉 先生 | 人類學系105室 | 
| 2014年3月25日(二)下午3:00-5:20 | 河南淅川新發現楚文化車馬坑相關問題探討 | 楊文勝 先生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 | 人類學系105室 | 
| 2014年3月21日(五)下午3:00-5:20 | 日本近世都市考古學的最新成就 —以東京的江戶文化遺存為中心 | 追川吉生 先生 (東京大學埋藏文化財調查室助手) | 人類學系105室 | 
| 2014年3月13日(四)下午6:00-7:30 | 中國狩獵採集到農業的過渡:來自華南地區研究的新觀點 | Dr. David Joel Cohen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3月12日(三)下午6:00-7:30 | 文化遺產及其不滿:建設文明模範的安陽殷墟小屯村 | 王舒俐 女士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03月11日(二)下午06:00-07:30 | 手工業生產與社會複雜化:以成都平原為例 | 林圭偵 女士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3月7日(五)下午12:10-13:40 | 歷史製作與文化再現:澳門、香港博物館的展示景觀 | 翟振孝 女士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3月7日(五)上午09:30-11:00 | 史前人類的病理現象-以烏山頭的大湖文化人為例 | 林秀嫚 女士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03月06日(四)下午06:00-07:30 | 舌尖上的永續觀光 | 林怡潔 女士 (中興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03月04日(二)下午06:00-07:30 | 從南關里東出土人骨到前清中國常民身高的生物人類學研究 | 陳叔倬 先生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4年01月02日(四)下午12:30-02:00 | 出國勞務仲介的“消失”: 嘲笑、找官、和強大國家下的原始資本主義 | 項飆 教授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3年12月10日(二)上午10:50-12:10 | Landscape and rock art studies: the Levantine paintings in Iberian Peninsula | Dr. Maria Cruz Berracal | 人類學系105室 | 
| 2013年12月05日(四)下午02:20-05:00 | 好人成神:台灣經驗的印尼研究 | 梅慧玉 博士 | 人類學系308室 | 
| 2013年12月03日(二)下午02:30-05:00 | 天龍國的前世今生:我的大安區田野 | 莊雅仲 副教授(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 人類學系105室 | 
| 2013年11月21日(四)下午02:20-05:00 | 殖民、國家與多元社會:人類學(家)的馬來西亞研究 | 梁志輝 博士 | 人類學系308室 | 
| 2013年11月14日(四)下午02:20-05:00 | Pluralism and Chinese Religions: Constructing Social Worlds through Memory, Mimesis and Metaphor | Prof. Robert Weller(波士頓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3年11月11日(三)上午09:30-12:00 | 民族誌影展做為人類學公共化途徑 | 林文玲 副教授(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 人類學系201室 | 
| 2013年11月09日(一)上午10:00-11:30 | 從sinvaudjan看牡丹 | 高家馨 女士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 
| 2013年11月08日(一)下午03:00-04:30 | 牡丹的歷史脈絡 | 華阿財 先生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 
| 2013年06月18日(二)下午03:30-05:20 | 災害帶給台灣原住民研究的反省與課題 | 黃智慧 女士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3年06月18日(二)上午10:00-12:00 | 看圖說畫:追尋中國西南民族歷史圖像 | 王鵬惠 博士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3年06月04日(二)上午15:30-17:20 | 日久他鄉是故鄉?大漢溪畔阿美族與泰雅族的家園世界 | 李慧慧 館長 (桃園縣復興鄉立中正圖書館長;復興鄉歷史文化館館長;復興鄉立泰雅織布工藝文物館館長)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3年05月30日(四)上午09:30-11:30 | 日本的食育基本法 | 張瑋琦 副教授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302室 | 
| 2013年05月14日(二)下午03:30-05:20 | 如何有術?:卑南社(南王)百年來藝術與學術滾進的觀察 | 林志興 博士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兼南科分館籌備處主任)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3年04月30日(二)下午02:30-04:30 | 市場化的青春:中國農民工的生命策略 | 方怡潔 博士 (倫敦政經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302室 | 
| 2013年04月25日(四)下午02:30-04:30 | 印尼的多元宗教復興與認同政治 | 趙恩潔博士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學者,美國波士頓大學人類學博士)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3年04月02日(二)下午03:30-17:20 | 台灣原住民族正在面對的大事-自治與認同/文化與產業振興 | 浦忠成 教授 (考試院考試委員)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3年3月15日(五)下午02:00-04:00 | 天空之眼-海洋民族衣飾文化探索 | 希婻 瑪飛洑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 
| 2012年10月16日(二)上午09:00-12:00 | Tracking the prehistory of plants in Pacific archaeology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banana | Carol Joy Lentfer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302室 | 
| 2012年10月19日(五)下午02:00-04:00 | Early Modern Colonialism in Local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An Archaeological Example from the Taiwanese Island of Hoping Dao | Dr. Maria Cruz-Berrocal (CSIC, Madrid, Spain)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2年10月12日(五)下午02:30-04:00 | The importance of microfossil plant residues in archaeology with examples from my studies in the Southeast Asia/Pacific region | Carol Joy Lentfer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2年10月12日(五)下午12:00-02:00 | Engendered archaeologies. An overview from a Spanish perspective | Prof. Sandra Monton-Subias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2年10月3日(三)下午05:50-07:50 | 東南亞與東亞的文化對流:印尼華人宗教vs.台灣的印尼僑居社群 | 邱炫元 先生(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士後研究員)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2年10月2日(二)下午05:50-07:50 | 離散經驗與邊陲認同: 流亡藏人中苯教信仰者的社群意識 | 劉育珊 女士 (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2年10月1日(一)下午05:50-07:50 | 尋覓"吐火羅":考古學、語言學與歷史學的對話與糾葛 | 慶昭蓉 女士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2年09月28日(五)下午02:00-04:00 | 文化實踐與共有財產:布農族水資源管理與社區發展 | 林靖修 先生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2年09月26日(三)下午05:50-07:50 | 宜蘭平原鐵器時代的住民與文化變遷:陶器組合之技術取向研究 | 吳秀琪 女士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2年09月28日(五)上午10:50-07:50 | 人類學田野調查與PRA方法的應用/ 從農民工到新移民一個實踐的歷程 | 周大鳴 教授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105室 | 
| 2012年09月19日(三)下午05:50-07:50 | 朋友、幫派、義氣:工業都市邊緣的社群倫理 | 呂欣怡 老師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2年09月14日(五)下午2:00-4:00 | 丸山遺址:過去、現在、未來 | 江芝華 女士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2年06月15日(五)下午2:00-3:30 | From Dragon Kilns in China to Early Industry in South Carolina | Prof. Christopher C. Fennell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2年06月07日(四)下午02:20 | Witches, ghosts, and other haunts of anthropology: problems of comparison | Prof. D. J. Hatfield (施永德教授)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2年05月25日(五)上午10:00-12:00 | The Jade Emperor: Sovereign Power, Celestial Bureaucracy, and the Political Theology of the Masses in China | Professor Mayfair Yang(楊美惠)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2年03月30日(五)上午9:00-11:00 | 公共人類學與原住民發展:台灣原住民土地財產與水資源管理的民族誌研究 | 林靖修 博士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博士後研究)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2年03月30日(五)下午2:00-4:00 | 民族誌研究在肝病疾病管理上的應用:以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為例 | 日宏煜(Umin‧Itie) 助理教授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2年03月23日(五)下午2:00-4:00 | 實踐行動下的階序關係:中緬邊境佤族地區的農 村政治、語言使用與身份認同政治 | 劉子愷博士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1年12月23日(五)下午2:00-4:00 | 社會運動的文化因素與人類學方法 | 林秀幸 老師(國立交通大家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1年12月16日(五)下午2:00-4:00 | "The Anthropology of Peace-Making" & "The Anthropology of Emotion" | Prof. P.J. Stewart and Prof. A.J. Strather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of. Karl Heider(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1年12月9日(五)下午2:00-4:00 | 古代家養動物的動物考古學研究 | 袁靖 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1年12月2日(五)下午2:00-4:00 | 全球愛滋產業與文化衝突 | 劉紹華老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1年11月24日(四)下午3:00-5:00 | The Wisdom of the Rice. Emotion and Folk Psychology in West Sumatra. | Prof. Karl Heider(臺大人類學系客座教授,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榮譽教授)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1年11月4日(五)下午1:30-3:30 | 從哈日風談日本在臺灣的形象變化 | 李衣雲 助理教授(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1年10月12日(三)下午2:20-4:30 | Doing Religion with Cold and Hot Technologies | Dr. Adam Yuet Chau(劍橋大學東亞系教授)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1年6月10日(五)下午2:30-4:30 | In the Steps of the Western Explorers and Missionary Travellers: Exploring the Lost Tibetan Principalities and Religious States in the Sino-Tibetan Borderlands | Prof. Yongdrol K. Tsongkha(宗喀‧漾正岡布)(蘭州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學研究院暨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美國印第安那大學人類學系研究員)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1年4月29日(五)下午2:30-4:30 | Changing Agrarian Landscapes and State Formation in the Lower Mekong Basin | Prof. Miriam Thelma Stark((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客座教授;夏威夷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1年3月25日(五)下午2:30-4:30 | Household Economy, Gendered Labor, and Spanish Colonialism in the Mariana Islands, Western Pacific | Prof. James Morrison Bayman(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客座教授;夏威夷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1年2月21日(一)下午3:30-5:30 | The Land Has Eyes | Prof. Vilsoni Hereniko﹝斐濟南太平洋大學(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大洋洲藝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羅圖馬族(Rotuman)原住民﹞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302室 | 
| 2010年12月24日(五)下午2:30-4:30 | 親密之牆: 從閉鎖社區看印尼華人的族裔邊界 | 蔡晏霖 博士(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0年12月10日(五)下午2:30-4:30 | "Tomorrow the Community Shouldn't Blame Us for Revealing Their Secrets": Collaborative Filmmaking and Ethnographic Refusal | Dr. P. Kerim Friedman(傅可恩)(國立東華大學民族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0年11月9日(二)下午2:00-5:00 | Archaeology in Scandinavian/ | Dr. Helene Martinsson Wallin/Dr. Sabine Sten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0年10月15日(五)下午2:00-4:00 | The Raise of National Identities in the Pacific: National Emblems in Papua New Guinea | Prof. Nicolas Garnier (巴布亞紐幾內亞大學人類學系)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0年10月1日(五)下午2:00-4:00 | 史前丸山的社會關係:從家屋出發 | 江芝華 女士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0年9月17日(五)下午2:00-4:00 | 考古學中的生物遺骸研究 | 林秀嫚 女士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人類學博士;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 水源校區人類學系201室 | 
| 2010年6月18日(五)下午2:30-4:30 | "We Will Not Permit Further Abuse by the Authorities": Speech Event and Political Subjectivity in a Boliv``ian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 | Dr. Tobias Reu(New York University人類學系博士) | 系館206教室 | 
| 2010年6月11日(五)下午2:30-4:30 | "民族": 從理論概念到實踐工具—1980年帶貴州東南部鄉村民族意識的發展 | 張應強教授(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 | 系館206教室 | 
| 2010年6月4日(五)下午3:00-5:00 | Regional Vari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Zhuang Character Script and its Social Causes(古壯字的區域差別及其社會背景) | Professor David Leopold Holm(Asia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 系館206教室 | 
| 2010年5月21日(五)下午2:30-4:30 | Multi-tracking the Colonial Past: A Historical Ethnography of Korean Recordings under Japanese Rule | Dr. Yamauchi Fumitaka(山內文登) (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系館206教室 | 
| 2010年5月14日(五)下午2:30-4:30 | Research Practices in the Imagination of the Marshall Islands | Prof. Laurence Marshall Carucci(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 系館206教室 | 
| 2010年5月7日(五)下午2:30-4:30 | 海岸阿美族男子會所內的親屬過程 | 葉淑綾 女士(澳洲國立大學人類學博士;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 | 系館206教室 | 
| 2010年4月23日(五)下午2:30-4:30 | 莫拉克風災的生態政治學 | 林益仁 副教授(靜宜大學生態學系) | 系館206教室 | 
| 2010年4月9日(五)下午2:00-4:00 | Creativity and Authority: Becoming a Master in a Chinese Craft Community | Dr. Geoffrey Gowlland(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訪問學人) | 系館206教室 | 
| 2010年3月5日(五)下午2:00-4:00 | Consumption, Production and Ritual Economy at the'Great Settlement Shang' | Dr. Roderick Bruce Campbell(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 at the Joukowsky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y and the Ancient World, Brown University) | 系館206教室 | 
| 2010年2月26日(五)下午2:00-4:00 | 淺談生物考古學 | 林秀嫚 女士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人類學博士;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 ) | 系館206教室 | 
| 2009年10月16日(五)下午2:30-4:30 | An Agenda for East Asia Early Palaeolithic Archaeology(東亞舊石器時代早期考古學展望) | Dr. John Olsen(University of Arizona) | 系館206教室 | 
| 2009年10月13日(二)下午12:30-2:00 | The Aboriginal Colonisation of Australia | Dr. John Beaton(澳洲社會科學院秘書長) | 系館206教室 | 
| 2009年10月9日(五)下午2:30-4:30 | "文明"之路:兼論人類學知識的重構與創新 | 黃應貴 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系館313教室 | 
| 2009年9月29日(二)下午12:10-4:30 | 「以影像考古--歷史紀錄片拍攝甘苦談」(活動網址) | 薛常慧導演 | 系館313教室 | 
| 2009年10月6日(二)上午10:20-12:10 | GIS in UK Archaeology: An Introduction and Current Landscape Applications | Dr. Gary Lock(Oxford University, UK) | 系館313教室 | 
| 2009年9月22日(二)下午12:20-2:10 | Bigger, Brighter, Louder, Weirder: The Making of Giant Pigs and the Production of Exuberance at the Xinpu Hakka Yimin Festival | Dr. Adam Yuet Chau(劍橋大學東亞系教授) | 系館206教室 | 
| 2009-05-12(二) | From Cosmological Mediation to Psychological 
                Variation: Androgynous Transformations in South Sulawesi, Indonesia | Dr. Thomas Gibson ( Rochester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 系館206教室 | 
| 2009-05-08(五)下午2:00-4:000 | From Traditional Housewives to Determining Working Women: Life Course Transformation of Vietnamese Immigrant Spouses in Taiwan | 王宏仁 教授 | 系館206教室 | 
| 2009-05-01(五)下午3:00-5:00 | 普洱茶陳年風味的社會生命史 | 余舜德 博士 | 系館206教室 | 
| 2009-03-31(二) 12:30 - 14:00 |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Aesthetics of 
                Touch among the Elderly (移轉的物與觸摸美學:北倫敦安養機構的年長者研究) | Prof. Michael Rowland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London University) | 系館206教室 | 
| 2009-03-25(三) 12:30 - 14:00 | 行動中的傳承人:兼由藝術人類學的發展看大陸人類學的近況 | 王建民 教授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 系館206教室 | 
| 2009-03-06(五) 14:00 - 16:00 | 「文化」產權化:人類學面臨的困境 | 林開世 博士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 | 系館206教室 | 
| 2009-02-27(五) 14:00 - 16:00 | 臺灣漢人有多漢?平埔血源流入臺灣漢人的比例及其對臺灣國族認同的影響 | 陳叔倬 博士 (史丹佛大學人類科學系博士) | 系館206教室 | 
| 2009-02-20(五) 14:00 - 16:00 | 三抱竹人的體質特性及其親源關係 | 林秀嫚 女士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 ) | 系館206教室 | 
| 2009-02-20(五) 10:00 - 12:00 | Islands in Flux: Sea Level and Settlement 
                in Guam and the Philippine Islands | Dr. John Peterson (關島大學密克羅尼西亞中心主任) | 系館206教室 | 
| 2008-12-19(五) 15:00 - 17:00 | 從作物到燃料—台灣農業技術政治與社區發展的人類學觀察 | 李宜澤 先生 (匹茲堡大學人類系) | 系館206教室 | 
| 2008-11-21(五) 15:00 - 17:00 | 十七世紀臺灣南島語族部落關係再思考 | 康培德 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化學系暨研究所) | 系館206教室 | 
| 2008-11-06(四) 12:30 - 14:00 | Genome-wide Analysis Indicates More Asian 
                than Melanesian Ancestry of Polynesians | Dr. Mark Stoneking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 系館206教室 | 
| 2008-10-24(五) 15:30 - 17:00 | 王廟下:死、諸力量和咒喚意義 | 李宗正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 | 系館206教室 | 
| 2008-10-24(五) 12:40 - 14:00 | 印尼在台歸僑及在台印尼人社會網絡之研究 | Mr. Paulus Rudolf Yuniarto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Faculty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Indonesia University 民主太平洋聯盟國際訪問學人) | 系館206教室 | 
| 2008-10-21(二) 12:30 - 14:00 | 以古代DNA研究肺結核的演化史 | Dr. Alicia Wibur (School of Human Evolution and Social Chang,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亞利桑納大學人類演化與社會變遷學院) | 系館206教室 | 
| 2008-10-17(五) 13:00 - 14:30 | Indonesian Prehistory: An Overview | Dr. Truman Simanjuntak (Center for Prehistoric and Austronesian Studies,Nation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Archaeology) | 系館206教室 | 
| 2008-06-13(五) 15:30 - 17:30 | 「日本」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想像:跨越國境的通俗文化與認同形構 ('Japan' and the Envisioning of Multiple Modernities in Taiwan: Transnational Popular Culture and Identity Formation) | 李明璁 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 系館206教室 | 
| 2008-5-27(二) 12:30 - 14:20 | Pilgrimage, Festival, Conference and Website: on Religion and Modernity i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進香、節慶、會議與網站:論中國與東南亞的宗教與現代性) | Professor Jean DeBernardi(白晉女士)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 系館206教室 | 
| 2008-5-23(五) 15:30 - 17:30 | Religious Practice and the Claims of Anthropology | Professor Webb Keane (美國密西根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 系館206教室 | 
| 2008-5-16(五) 15:30 - 17:30 | 漢人新興宗教 | 丁仁傑 博士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系館206教室 | 
| 2008-5-9(五) 15:00 - 17:00 | The Politics of Native Hawaiians and Diaspora Chinese(悲情復國的夏威夷原住民與飄洋過海的華裔) | 吳燕和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簡靜惠人文講座邀訪教授) | 文學院會議室 | 
| 2008-5-9(五) 13:00 - 14:30 | 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史前經濟型態的演變與意義 | 焦天龍 博士 (Chair of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Bishop Museum) | 系館206教室 | 
| 2008-5-8(四) 10:00 - 12:00 | Cargo Cult at the Third Millennium | Professor Lamont Lindstrom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Tulsa) | 系館206教室 | 
| 2008-5-5(一) 15:00 - 17:00 | Theatrical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跳出來的中國少數民族) | 吳燕和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簡靜惠人文講座邀訪教授) | 文學院會議室 | 
| 2008-5-2(五) 15:00 - 17:00 | New Direction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Food and Drink(新瓶裝新酒) | 吳燕和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簡靜惠人文講座邀訪教授) | 文學院會議室 | 
| 2008-3-21(五) 15:30 - 17:30 | Truth Demands, Cross-Strait Marriages, and Citizenship Anxieties(真實所需、兩岸婚姻與公民焦慮:台灣大陸籍配偶的研究) | Dr. Sara Friedman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訪問學人) | 系館206教室 | 
| 2008-3-12(三) 14:30 - 16:30 | Native People and Archaeology—Friends or Foes? | Dr. Ian Lilley (Associate Professor,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Australia) | 系館205教室 | 
| 2008-1-11(五) 15:30 - 17:30 | 「『社區』研究的省思:兼談本土人類學者 的挑戰」 | 呂欣怡 助理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 | 系館206教室 | 
| 2007-12-21(四) 15:30 - 17:30 | 當文學遭遇人類學考古學及博物館 | 浦忠成 館長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系館206教室 | 
| 2007-12-20(四) 12:30 - 14:00 | Late Austronesian Expansions Back into Near ceania the South Papuan Coast(南島語族擴張晚期人群迴移至鄰近大洋洲之巴布亞地區南岸的研究) | Professor Glenn Summerhayes ( Head of Anthropology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Otago, New Zealand) | 系館206教室 | 
| 2007-12-7(五) 15:30 - 17:30 | The Challenges of Doing Fieldwork in Reform Era Xinjiang(改革時期在新疆進行田野工作的挑戰) | Professor Gardner Bovingdon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歐亞心臟區域研究學系助理教授、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 系館206教室 | 
| 2007-9-28(五) 14:30 - 16:00 | 人類與動物牙齒微磨耗研究與古環境、古食譜重建 | 厲以壯 先生 〔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博士(古人類學)〕 | 系館206教室 | 
| 2007-9-19(三) 18:30 - 20:30 | A Study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yeing Culture(中國傳統染色文化) | 金 成 火喜 女士 (中國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紡織博士) | 系館206教室 | 
| 2007-6-25(一) 14:30 - 17:00 | 大峰信仰與清末民初潮汕僑鄉善堂的興起 | 陳春聲 教授 (廣東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 | 系館206教室 | 
| 2007-6-8(五) 13:30 - 15:00 | Angkor Borei and Early State Formation 
                in Cambodia's Mekong Delta (吳哥窟與柬埔寨湄公河三角洲的早期國家形成) | Professor Miriam Stark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 系館206教室 | 
| 2007-6-4 15:30 - 17:30 | Syrian Episodes: Sons, Fathers, and Patrinlineal Authority in Aleppo | Professor John Borne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 系館206教室 | 
| 2007-5-25(五) 15:30 - 17:30 | 社會連結、親密關係、國境管理:來台中國福建無證移民的研究 | 趙彥寧 教授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 系館206教室 | 
| 2007-5-11(五) 15:30 - 17:30 | 藏彝走廊研究的主要方向 | 黃樹民 教授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 | 系館206教室 | 
| 2007-4-27(五) 15:30 - 17:30 | Mandopop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s(國語流行音樂的文化意涵) | Prof. Marc Moskowitz (林楓 教授)(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 系館206教室 | 
| 2007-4-20(五) 15:30 - 17:30 | 文化、法律與策略:鄉鎮調解過程的研究 | 容邵武 博士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系館206教室 | 
| 2007-3-23(五) 15:30 - 17:30 | 社群的建構:以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例 | 呂玫鍰 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 系館206教室 | 
| 2007-3-16(五) 15:00 - 17:00 | 東周時期的「世界體系」--從新近考古材料重新思考巴楚關係 | 陳伯楨 先生(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 系館206教室 | 
| 2007-3-9(五) 15:30 - 17:30 | Anthropology of Development: Lessons from Taroko | Prof. Scott Simo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Ottawa) | 系館206教室 | 
| 2007-1-5(五) 15:00 - 17:00 | 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 | 張建成 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系主任) | 系館206教室 | 
| 2006-12-28(四) 10:30 - 12:00 | 福建泉州的「巴喱村」:兼談遷徙與家鄉 | 陳志明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 系館206教室 | 
| 2006-12-8(五) 9:30 - 12:00 | 家庭凶殺:中國十八-十九世紀的弒父與殺子 | PROF. FRANOISE LAUWAERT (陸芳怡教授)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系館205教室 | 
| 2006-12-1(五) 15:00 - 17:00 | Merit without Limit: Notes on the Moral 
                (and Real) Economy of Religious Publishing in Taiwan (無止盡的功德:試論台灣宗教善書事業的道德經濟) | Professor Philip Clart (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 系館206教室 | 
| 2006-11-10(五) 15:00 - 17:00 |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in the Seclusion 
                of Taiwan's Mountainous Region:The Alishan Area Under Japanese 
                Colonialism, 1895-1945 (在封鎖下台灣山區的生產與交易:日本殖民主義下的阿里山地區,1895-1945) | 陳計堯 博士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 系館206教室 | 
| 2006-11-9(四) 15:30 - 17:00 | Museum Anthropology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Today (今日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的人類學研究) | 野林 厚志 博士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文化科學研究科助教授) | 系館206教室 | 
| 2006-9-29(五) 15:00 - 17:00 | 都蘭阿美族年度週期中的階序觀念與社會關係之意涵 | 羅素玫 女士 (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 系館206教室 | 
| 2006-9-22(五) 15:00 - 17:00 | 「看見」文化:視覺取向的人類學研究 | 林文玲 女士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 系館206教室 | 
| 2006-5-26(五) 9 :00 - 12:00 | 台灣的道教 | 李游坤 道長 | 系館206教室 | 
| 2006-5-19(五) 14 :30 - 16:30 | 高砂義勇隊的大和魂:殖民時代的解讀 | 黃智慧 女士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助理 ) | 系館206教室 | 
| 2006-5-8(一) 10 :00 - 11:30 | The Human Settlement of Asia Base on Genetic 
                Evidence (從基因研究看東亞及南亞的人類聚落) 參考文章(請自行下載列印) | Prof. Richard Villems (President, Esto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 系館313教室 | 
| 2006-4-14(五) 14 :30 - 16:30 | 東帝汶Manatuto地區的聚落模式變遷 | 趙金勇 先生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助理、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 ) | 系館206教室 | 
| 2006-3-23(四) 14 :30 - 15:30 | 加拿大紐芬蘭密卡茂族影像與口述歷史 | Mr. Edward Tompkins ( Provincial Museum of the Newfoundland Mi' Kmaq特約研究員) | 人類學系系館205教室 | 
| 2005-12-9(五) 14 :30 - 16:30 | 族群遺傳學觀點下東亞諸語系(漢藏、阿爾泰、南亞、南島)的源與流 | 陳叔倬 先生 ( 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講師、史丹佛大學人類科學系博士候選人 ) | 系館206教室 | 
| 2005-12-2(五) 14 :30 - 16:30 | 歷史學家眼中的文化 | 盧建榮 先生 (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 ) | 系館206教室 | 
| 2005-11-25(五) 14:30 - 16:30 | 北呂宋卡林加人部落盟約的物質面向觀察 | 鍾亦興 先生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Arizona ) | 系館206教室 | 
| 2005-10-28(五) 14 :30 - 16:30 | 原住民的民族認定 | 林修澈 教授 (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 | 系館206教室 | 
| 2005-10-25(二) 9 :30 - 12:00 | 人骨辨識與研究 | 林秀嫚 女士 (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 ) | 系館313教室 | 
| 2005-10-21(五) 14 :30 - 16:30 | 生物人類學晚近的發展 | 林秀嫚 女士 (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 ) | 系館206教室 | 
| 2005-10-7(五) 14 :30 - 16:30 | 原Subways, Modernity, and the Making of 
                Nation's Capital as a Global City: The Case of Taipei (捷運、現代性及作為一全球城市的國家首都建造:台北的例子) | 李安如 助理教授 (Dr. Anru Le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系館206教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