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2024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服務專刊
P. 92
點一盞燈 幸 微光
故事徵稿
首獎 李適軒 山徑行動社
六月中旬的清晨,南投縣仁愛鄉海拔 2100 公尺的梅峰農場仍帶有一絲
寒氣,我的心中卻熱血沸騰。我與山徑行動社的夥伴們戴起安全帽,穿上
連身工作服,將厚重的工具扛上肩,來到合歡越嶺古道茂密的柳杉林下,
與臺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老師開啟一天的步道工程。
回想起一年前,身為大一新鮮人的我甫加入手作步道的行列,就開始
與老師蓋步道。我從小在臺北長大,習慣了都市中繁忙的步調,那時無論
什麼工項都想要快速完成,偷工減料。還記得第一次手作步道時,老師看
見我們耗盡體力製作的砌石駁坎,放下手中的鋤頭,流露些許失望卻又不
忍苛責的神情。「我們慢慢來,把步道做好」,老師向我們說道。
隨後,我們與老師合作將半個早上的心血拆除,使用小鋤重新開闢土
溝,宛如拼圖般將石頭嵌入邊坡,依循當地布農族的傳統工法細心微調每
一塊石頭的方向與角度。幾小時後,我們大汗淋漓,工作服與臉上佈滿了
泥土,但一道近乎完美的砌石駁坎浮現在眼前,老師與我們每個人都露出
滿足的笑容,難以言喻的成就感湧上心頭。
那次之後,我陸續參與全臺五場的手作步道服務,利用簡易工具,就
地取材,配合所在地的文化地景建造或修復步道。每一次服務,我向多位
資深步道師學習多元的工法,與不同的夥伴分工合作,慢慢懂得沉著耐心
地施作工項,勤勞耕耘而低調不張揚。我也逐步精熟大槌、翹棒等工具的
控制技巧,懂得“work smart"而不是“work hard"。過去一年,這些步道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