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世紀以來,溫室效應的增強與天然資源的限縮,經濟發展所帶來之碳排放失控、生態危機、水資源不均或水汙染事件等,迫使全球必須面對永續發展的議題。如何運用綠色科技提升資源和能源的利用與回收率,創造一個永續環境成為各國政府最重視的發展焦點之一。國立臺灣大學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邀請兩校在此領域的專家於3月10日舉辦綠色科技研討會,以線上的型式發表其研究成果並進行交流。臺大研發長暨臺大國際產學聯盟主任李百祺教授在開場致詞中表示:「研究人員在解決社會所面臨的挑戰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我們很榮幸能邀請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國立臺灣大學幾位頂尖的研究學者針對綠色前瞻技術進行交流。今天的幾個主題──包括水資源的利用,尤其是鹽水淡化、碳排放控管及碳捕集與管理,以及再生和廢物資源利用最大化──這些都是能塑造綠色技術未來的重要議題。」
圖片一:臺大與MIT講師群合影
在研討會的上半場,MIT 電機工程學與生物工程學教授Jongyoon Han 博士探討了目前海水淡化所面臨的幾個挑戰。由於大型海水淡化廠並不適用於資源有限、人口稀少、供水有限的地區,因此Han博士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便攜式小型海水淡化裝置的原型來因應此問題。海水淡化廠的另一個重大挑戰是廢鹽水的管理,Han 博士提出了幾項前瞻性的工程解決方法,以減少海水淡化廠廢水排放對環境的影響。接著MIT 機械工程學暨美國驗船協會(American Bureau of Shipping, ABS) 職涯發展中心教授Betar Gallant 博士探討了碳捕集的現有挑戰以及後續如何處理的議題。這些挑戰連帶創造了降低碳捕集能源密集度的發展機會,以及更多樣化的捕集技術來滿足不同的碳管理需求。Gallant 博士研究團隊開發以直接電化學轉換的碳捕集方式,簡化碳管理鍊並降低能源損失,她也提及相關技術在科學上和實際面的挑戰,以及在評估應用於大規模碳管理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研討會的下半場先由臺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侯嘉洪博士發表了電容去離子技術(CDI) 在脫鹽、水再生與資源回收的應用研析。侯博士指出,水處理不僅要產生乾淨的水,還要以更節能、對環境更永續的方式達成此目標,他的研究團隊也以此思維發展CDI 技術,將其應用於水淡化、再生水、水中有價離子的捕捉。CDI 相關的研究文獻在 2010 年後快速增長,臺大在全世界 CDI 文獻發表上排名第二,侯博士更在其中扮演重要的領先角色。他介紹了不同的CDI種類技術的發展、應用與優勢,並展示了其研究團隊如何利用CDI技術,協助發展中國家解決缺乏能源與乾淨水的問題,以及島嶼國家在氣候變遷之下所面臨的水資源問題。接著,臺大化學工程學系副教授游文岳博士針對可再生及廢棄資源高值化關鍵──觸媒──提出他的研究發展。觸媒與許多綠色化學的技術發展息息相關,觸媒材料的發展也以可再生資源、符合永續發展程序為基礎,期望達到高原子效率、高能效、低成本、低碳、環境友善的目標。游博士的研究領域從非均相觸媒到表面科學,目前著重在符合經濟效益的觸媒發展應用。現階段業界多使用國外的觸媒,近年來臺灣希望能自行設計、生產觸媒,游博士的研究團隊也必定成為推動的力量之一。
研討會很榮幸邀請到在水與碳之於循環經濟之研究與創業均有豐厚經驗之臺大化學工程學系特聘教授童國倫博士,擔任活動主持人,童教授以專業及創新與產學合作實務經驗引領每段演講後之深度的討論,並於會末為研討會做了以下總結:「水與碳是綠色經濟中最重要的問題, 今天台美兩國頂尖學府之四位學者所發表的研究論點、方向與趨勢, 都是非常新的技術,希望藉此平台提供各位對前瞻技術的了解,思考其適用的場域,進而在應用發展上取得先機。」綠色科技不僅已成為全球成長的思維根基,更是許多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主辦單位臺大國際產學聯盟期望本研討會在創造更多學術交流之餘,也能成為產學合作的橋梁,在活動圓滿結束後為相關產業注入創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