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國際產學聯盟

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

AI智能生活專利佈局趨勢與策略-臺大專利成果推廣會

臺大系統晶片中心與臺大國際產學聯盟合作,於4月10日在臺大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舉辦「臺大專利成果推廣會」完美落幕!

 

 

Art editor Img

 

 

撰文:NTUILO新聞編輯 林健富

活動緣起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下,AI技術近年不斷在機器人、AR&VR、智慧人機介面與語音辨識有突破跟嶄新的應用與發展下,繼2011年之後,睽違7年,臺灣大學SOC系統晶片中心於4月10日再次舉辦「AI智能生活專利佈局趨勢與策略-臺大專利成果推廣會」,現場展示多項專利研發成果,包含「智慧監視系統」、「智慧助行器」、「人形影像追蹤系統」,展現台灣大學豐沛的研發能量 。

 

 

 

 

臺灣大學專利成果豐碩

對於臺灣大學目前專利近況,臺大產學合作中心主任段維新表示,目前臺大約有2000件台美專利,每年通過件數仍直線成長,未來將舉辦更多推廣會,提升與業界技術轉移的機會,讓業界看見台大的研發能量,同時段主任也舉出irobot的例子提醒大家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而對於此次展現的研發成果會中,臺大多位教授親臨現場分別介紹臺灣大學在AI與機器人相關領域的可轉讓技術專利成果:

傅立成教授提到機器人的應用不單只存在工廠中,對於醫療照護上使用機器人更能幫助使用者擁有樂活生活,降低醫療成本,加速復原。

簡韶逸教授提到穿戴式裝置上AR與VR的應用透過眼球的追蹤帶領人們的應用進入下一個世代。

陳彥仰教授提到在人機介面使用讓機器學習人的使用習慣,建立更便利與多元的互動,不拘泥只在機器上使用而是在人體上直接可以進操作。

李宏毅教授提到在AI語音辨識處理上過去需要一句一句的學習,但未來只要建立資料庫,就可以進行排列組合讓機器回答句子。

 

 

Art editor Img

 

 

師生合作無間,研發成果前途無可限量

此次成果展最特別者,為電子所教授簡韶逸、學生劉致廷、吳致緯等人共同研發的「智慧監視系統」,研發過程歷經了2到3年,透過視覺辨識技術鎖定畫面中特定對象,且不受環境燈光及角度等因素影響,辨識率高,未來可應用在實務生活中。

學生劉致廷表示,現代網路大數據資料量龐大,要從一連串資料中抓取特定內容,有一定的困難,透過此技術能夠更快獲取想要的資料,若應用在生活中,也許能解決困難。

假設在鎖定畫面中,某位穿著橘色外套的人,系統將經過類神經網路的演算法,將目標物自動標誌為A1、A2等代號,當許多人在行走時,只要看代號就能馬上辨認出目標對象,而這套技術甚至在不同鏡頭角度、光影變化下,都能成功辨識,具有很高的精準度。若鏡頭只拍攝到目標對象的背面,只抓取到橘色外套、藍褲等視覺關鍵,但當人物轉到正面時,多了眼鏡或紅色上衣,系統也能成功做出辨識。

學生吳致緯表示,這項技術目前還沒被應用在生活中,希望未來有單位願意合作,若用在警方逮捕歹徒,或是協尋失蹤人口等方向,相信都能提升效率。不過目前該技術採用的是視覺辨識功能,若人物「變裝」,恐怕還沒辦法突破考驗,未來希望能調整得更精準,讓鎖定目標在畫面中無所遁形。

臺大未來方向,深化連結

台大電資所所長吳安宇表示,配合大數據趨勢,許多校內專利及研發都從電資領域出發,期盼AI能讓民眾智能生活更便利,未來與產業合作應以「包裹式技轉」做法,連同專利買斷,對業界及台大來說都有助於提升研究產能。

台大副研發長陳忠仁表示,科技部推動「國際產學聯盟」政策,包括台大等15所學校獲補助,鎖定國內外一流標竿企業結盟合作,期盼打造產學研創新生態圈。校內目前已成立國際產學聯盟辦公室,希望能透過專業團隊共同討論,強化大學人才,且加強與業界之間連結。

對於此次成果專利推廣會,臺大國際產學聯盟不僅做為協辦的立場,同時也是科技部推動「國際產學聯盟」政策在臺灣大學的唯一窗口,對於專利申請及技術移轉都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為產業界挖掘出臺大智財金礦的豐富資產,並透過技轉合作強化臺廠的AI 技術能量,減少專利訴訟紛擾。

 

 

文章來源:

聯合新聞網,無所遁形!台大研發「智慧監視系統」 憑視覺精準搜人,2018/04/10

聯合新聞網,台大2千件台美專利 「智慧監視」不受燈光角度影響,2018/04/11

Chip123科技應用創新平台,臺大SOC系統晶片中心專利成果推廣會會後報導,2018/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