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徵人 ] [ 曾經 ] [ 魚房 ] [ 研究生手冊 ] [新手套件] [ 雜談 ] [ IntraNet ] [ English ]
zebrafish 馬魚(Danio rerio)由於其體外受精發育、胚胎透明、發育快速、繁殖力旺盛、胚體大而便於操作、易於維持管理等等特點,在發育遺傳學以及神經發育解剖等方面,已成為最重要的動物模型之一。 斑馬魚在分類上,屬於脊椎動物的一員,其基因調控機轉、解剖構造以及病理生理反應等均較果蠅或線蟲更接近高等靈長類。 近年來在基因體學等研究的進展下,斑馬魚更成為器官生成、再生醫學、藥物毒物篩檢、營養代謝、微生物微生態平衡等領域的重要研究工具。

|動物舍相關法規與辦法|
zebrafish
|斑馬魚房標準作業程序|
zebrafish

本標準作業程序參考 James Chen's lab, Fish Facility SOP 修改而成。

斑馬魚房標準作業程序記錄表 (2014年第4版)

一般作業程序:
  1. 魚房內的養魚設備分為系統缸與獨立缸,系統缸內除健康的斑馬魚以及餵飼用的豐年蝦外,不得容納任何其他生物。
  2. 除接入系統缸的進水系統之外,系統缸不得接受任何其他的水源。
  3. 為避免污染並保持魚群健康,不得使用其他水源操作系統缸內的魚,同時包括撈魚網在內之魚隻操作器具也不得混用。
  4. 除非絕對必要,禁止在暗週期(0AM~8AM)期間進入魚房。
  5. 魚房室內溫度應保持在 26~28˚C,水溫則應保持在 28.5˚C 以上。
  6. 產卵用之雄魚與雌魚應分缸飼養。飼養密度上限為 5隻/L。
  7. 每日應餵食兩次(12PM 及 6PM),產卵魚可於前一日加餵一次,週末可以只餵一次(2PM)。應避免過度餵食以及餵食不足。
  8. 每日應檢查魚體健康狀態,若系統缸內有疑似病魚,應立即移入獨立缸內。無論任何時候,發現死魚應立即移除。每月統計死亡率並列入記錄追蹤。
  9. 每日應檢查系統缸是否漏水、水路是否通順以及導電度是否正常。
  10. 每週應將系統缸之水槽換水30%,並清洗循環濾棉以及抽水馬達進水濾網。
  11. 每週應打掃房舍一次。
  12. 每週應測量並記錄各水質指數。
  13. 每月應清洗更換各系統缸一次,並更換濾棉。
  14. 每半年應更換系統濾心(大胖)。
  15. 每年應更換進水前處理濾心(小胖)及曝氣硝化槽各濾材。
  16. 每兩年應更換紫外線殺菌燈管。
水質(每週測量一次):
  1. pH = 6.5 ~ 7.5,可以酸、鹼緩衝溶液調整。
  2. 導電度 250~750 µS,若過低可以海鹽調整,過高則換水。導電度偏移會影響母魚產卵。
  3. 氨/胺 (NH3/NH4+)含量應少於 2ppm(mg/L),過高則換水。
  4. 亞硝酸鹽(nitrite,NO2)含量應少於 1ppm(mg/L),過高則換水。
  5. 硝酸鹽(nitrate,NO3)含量應少於 40ppm(mg/L),過高則換水。
餵食:
  1. 豐年蝦為主要的食物,理想狀態為每日餵食兩次,理想的餵食量為五分鐘內能被吃完為準。
  2. 也可以餵食乾飼料,但並不建議連續以乾飼料餵食,可以將乾飼料作為產卵缸加餐之食物。
  3. 乾燥豐年蝦卵應置於冰箱冷藏(4˚C),並避光保存。
  4. 豐年蝦卵孵化用水應以逆滲透水及海鹽(instant ocean salt,30g/L)配製。
  5. 孵化豐年蝦卵時,以空氣幫浦攪動孵化槽,豐年蝦應於24小時左右開始孵化。孵化的豐年蝦應於兩天內用盡,故應避免一次放入過多蝦卵。
幼魚:
  1. 斑馬魚幼魚於5日齡(自受精日起,5dpf)開始餵食。
  2. 斑馬魚幼魚以草履蟲(paramoecium)及剛孵化的豐年蝦為主食,14日齡後停止餵食草履蟲,僅餵食豐年蝦。
  3. 在曝氣水中加入少許脫脂牛奶(1%),加入草履蟲種群,靜置於室內,即可維持幼魚食物來源。
  4. 斑馬魚幼魚餵食草履蟲時(一天四次,草履蟲濃縮後餵食),應離開系統缸,待草履蟲被清除後,方可返回系統。
配對產卵:
  1. 產卵缸應於第二次餵食1小時之後(7PM 以後)再行設置。
  2. 每次使用1~3隻雌魚以及1~3隻雄魚產卵(建議1+1)。
  3. 每15~20分鐘收一次卵,第一次卵裂約在受精後30~45分鐘。
  4. 斑馬魚卵應置於 28.5˚C 保溫培養箱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