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學術訊息
本網站以做為學界訊息展現平台為目的,歡迎各界提供資料、圖片予以周知。
各界提供之資料,請以史學相關之學術訊息為主,本網站保留篩選與刪除之權利。
本網站僅提供訊息展示,若活動變更或是刊登有誤,歡迎指正,並以該活動承辦單位公布為主。

   
 
演講活動
論文徵稿
其他

 

 

2023.10.24 公告
臺大外文系Interface期刊第23期徵稿


2023.10.17 公告
2024「多元學科的跨域對話:交互.人類學」研討會徵稿

  • 宗旨:
    繼《中國人的性格》(1972)和《同理心、情感與互為主體》(2014)之後,中研院民族所再次籌辦多元學科跨域對話研討會。本次研討會將以人類學為核心,向外輻射及於心理學、精神分析、文史藝術及社會科學,乃至腦神經醫學與量子力學等,期能以此探索並開展不同學科之間的交互視域。 徵集:我們誠摯邀請有志之士,和我們一同為多元學科的論述場域播種深耕,或是探討您的研究視域如何裨益人類學的知識建構,或是您的人類學研究如何裨益其他學科的理論探索。我們希望能藉此開演文化現象的多層次分析,乃至不同學科彼此觀照、相互啟發的思辨空間。
  • 時間、地點:
    研討會預定於202452931日,在中研院民族所召開。有意參加論文發表者,請於2024112日前將論文摘要(500字以內),以電子郵件寄至:elizabeth.tsuyun10@gmail.com。經籌辦委員會討論審議後,將於1月底寄發通知函。
  • 交互.人類學:
    人類學的研究範疇,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化現象」,包括組成文化的個體,文化作為實踐的日常慣習和語言敘說,文化所具現的社會組織與族群關係,超越生活表象的生命美學和宇宙觀等。而探究文化現象背後的人本關懷則是「文化相對論」。「相對」者也,就是相對於研究者自身觀點的「當地觀點」、「在地知識」或研究對象的「主位視點」。人類學家取得在地觀點的法門不二,就是長期的田野浸淫。藉由田野的參與觀察,涵化研究者之於研究對象之主位觀點的感知力(感官覺受、意識覺知、情動與同理心)。「要感知什麼」、「如何感知」並無套路可循,而是關乎田野在地的文化特性和學者的自省覺知。人類學的理論概念,就在幫助研究者反身自省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的感知盲區,並提供照見文化萬相的聚光燈與透視鏡。人類學者在感知力和理論探照燈的交相運作下,照見文化現象的變異生化,從而建構其「在地知識」,而呈現在地知識的手法則是民族誌(含括:文字、影像、音聲,乃至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的互為主體)。這些民族誌個案共同營造出世界民族誌圖景,也反映世界學術的思辨潮流(包括本體論和知識論的交互建構和典範轉移)。這五大元素──田野考察、理論觀照、感知力、民族誌和世界學術脈流──既是人類學登高以望遠的墊腳石,也是人類學和其他學科跨域對談的論述場域。
  • 聯繫人:(02)2652-3440 石女士

2023.9.26 公告
《學思》第二期徵稿

  • 《學思》為玄奘大學漢學研究中心新創立之學報,誠徵宗教、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生命教育等領域論文,每年元月、7 月各出版一期,刊登大學教師、獨立研究者論文 56 篇,博碩士研究生論文 910 篇,每期上限為 15 篇。
  • 徵稿說明:
    一、本刊全年徵稿,為具有審稿制度之學術性刊物,誠邀具原創性且未經發表之學術研究文章,請勿一稿二投。
    二、《學思》期刊第二期預計在1131月發行,邀請1121031日前投稿。
    三、投稿須知:按此下載
    四、徵稿回條:按此下載

2023.9.7 公告
臺大與東大雙邊論壇徵稿

  • 臺大-東大雙邊論壇(NTU-UTokyo Joint Symposium 2023)將於2023128日(週五)舉行。
  • 臺大文學院非常榮幸邀請到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院川島真教授及其研究生合作舉辦雙邊論壇。此論壇主要目標是鼓勵雙方的研究生進行積極對話,分享兩校師生的研究見解,了解各自的主觀視角,並激盪學術活力,進而合作產出研究成果。本次論壇全程將以英語進行。論壇時間訂於2023128日(週五),地點在臺大文學院,本院預計徵選4名研究生。請有興趣宣讀論文者自即日起至1016日(一)止,提交個人英文簡介CV(姓名、所屬系所單位、職務職稱、學經歷及研究成果)及論文英文題目摘要、35個關鍵字,以電子郵件寄予院辦公室陳思宇小姐(sychen1128@ntu.edu.tw)。論文宣讀佐以投影片十二分鐘,加上八分鐘問答與討論。論文摘要將由論壇籌備委員會審查後公布接受名單。歡迎全院研究生共襄盛舉。
  • 論壇主題:東亞與世界秩序變化
  • 說明:本次論壇主題圍繞東亞與全球秩序的轉變。隨著世界秩序不斷變化,如地緣政治衝突、全球化和氣候變遷,東亞繼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現在正是我們討論如何理解這些重大變革、如何應對挑戰並引領變革的關鍵時刻。為了促進辯論和思想交流,本次論壇將以英語進行。
  • 本次論壇主題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
    • 全球秩序變革與東亞
    • 東亞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 東亞歷史的延續與轉變
    • 東亞國家與歷史:歷史、身分認同、觀念、典範
    • 分離與整合:政治與歷史
    • 社會結構的轉型過程
  • 詳細徵稿資訊請至:按此連結

2023.7.4公告
《輔仁中文學報》「全球現代主義與華語語系文學」專題徵稿

  • 本專題以「全球現代主義與華語語系文學」為主題,誠摯邀請學有專精的學者賜稿《輔仁中文學報》。

    「全球現代主義」(Global Modernism)為晚近世界文學研究圈興起的新分析 典範,論者採取跨國/跨文化交混的視野,反思現代主義其「根」(roots)與「徑」 (routes)的多重展開。全球現代主義立論的要旨一方面固然在於突破既往以西 歐/北美為中心的現代主義論述框架,致力於複雜化文學現代主義的重層起源與 多元演變;另一方面,有鑒於現代主義在全球高層文化,乃至文學理論的辯論版圖中,向來佔據著核心的發言位置,重審現代主義遂也不無重劃「文學的格林威治線」(the Greenwich Meridian of Literature)的意圖:文學的格林威治線乃借用自法國學者 Pascale Casanova 的說法,她藉此描繪世界文學由中心而邊陲的階序位差。

    本專題衍生自上述學術語脈,而以現代華語語系文學為主要的辯論平台。邇來在王德威、史書美與眾多海內外學者的熱烈思辨之下,「華語語系研究」 (Sinophone studies)儼然成為探討華語文學的重要座標系統。華語語系的觀念嘗試反思華語文學生產的軌跡,並進而重繪作家作品跨國(跨文化)交混的譜系。透過將臺灣、中國、港澳、新馬與北美等世界各地華人社群的文藝創作放置在一眾聲喧嘩(heteroglossia)——亦是眾聲喧「華」(Sinoglossia)——的對話平台上比較參照,華語語系研究有效彰顯了不同華人社群所處的差異時間感知與地緣政治嬗變。

    整體而言,經由重探現代主義思潮在華語世界的多重展開,本專題嘗試為全 球現代主義研究提供一個華語語系的範例;而奠定於對全球前衛思潮的在地脈動 切身的觀察之上,本專題也期待能診斷當代華語文學的所來之路與所往之徑。
  • 徵稿主題包括但不限於:
    1. 華語世界如何受容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又如何回應全球現代主義趨勢?
    2. 現代主義怎樣在不同的華語文學社群(譬如臺港)之間流播?其傳播又顯示 出什麼地緣政治重要性?
    3. 華語現代主義發展出怎樣特殊的美學風格?有無形成所謂「本土現代主義」?
    4. 華語現代主義如何回應新興研究典範(譬如新/媒介研究、後人類思潮等)?
    5. 華語現代主義與中國古典(譬如抒情傳統)的關係可能是什麼?
    6. 其他相關議題
  • 截稿日期:2023.09.30
  • 投稿資訊請見: http://www.chinese.fju.edu.tw/achievements.php

2023.7.4公告
「展望人文學與社會科學交錯的日本研究新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發表徵稿

  • 身為世界的一員,日本研究者的一員,思考如何深耕日本研究的同時,如何與SDGs互相連結,與世界接軌,亦是今後展望日本研究新未來時不可忽視的課題。為此,本中心將於20231021-22日舉辦「展望人文學與社會科學交錯的日本研究新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聚焦SDGs核心目標1「貧窮」,以SDGs倡議的社會、經濟、環境的三個主軸出發,探討人文學與社會科學交錯的日本研究。期望藉此機會加深研究者之間的連結,展望日本研究的新未來。

    本研討會除專題演講之外,設有專家學者及年輕世代研究者發表場次,敬邀長期深耕日本研究的學術先進夥伴,一同透過學術發表,刺激、累積研究能量,共將學術成果回饋社會。同時歡迎全國有志日本研究之碩博士班研究生或博士後研究人員,把握學術交流機會,踴躍報名發表。

  • 時 間:2023 1021-22 日(六-日)
  • 地 點:國立臺灣大學
  • 徵稿對象:國內大專校院或研究單位之碩博士班生、博士後研究員及教師。
  • 報名方式與截止日期:一律採email報名。意者請於2023716日(日)前傳送附件報名表至 ntucjs@ntu.edu.tw
  • 詳細簡章及報名請參考:https://cjs.ntu.edu.tw/news_20230702.html

 

本系地址:106319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文學院2樓  電話:886-2-3366-4700∼4705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