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簡介 編輯委員 稿約 出版倫理聲明 期刊目次 全文電子期刊 期刊搜尋
第九十六期 期刊目次
目次
篇 名
作 者

1

先秦儒學文本形式與「儒道」論述的變異發展

本文係以思想史的視角考察先秦儒學文本形式的變異情況,從而探討不同世代的先秦儒者如何因應時代境況而提出推陳出新的「儒道」論述。所謂「儒道」,係指儒者經由深造周代傳統的君子之學而領會某種修身、為政之道,藉此作為儒者介入現實政治的行動綱領。隨著先秦儒學的發展,先秦儒學的文本形式迭有變異,首先是後孔子時代初期的「子曰」文本,其後有出自「孟氏之儒」的「孟子曰」文本,以及出自「孫(荀)氏之儒」的主題論辯文本。這三種文本形式,顯示儒者的自我定位、「儒道」論述的主旨各有殊異,反映出先秦儒者對於政治倫理課題的多層面思考。正因先秦儒者的「儒道」論述伴隨政治演變而與時俱進,儒學乃得以在戰國時代持續發揮政治影響力。
伍振勳

2

朱子學在越南 ──以黎貴惇《書經衍義》為例

本文先追溯朱子學在越南的發展情形,以越南的朱子學風氣為背景,再整合黎貴惇相關著作,確立其為朱子學者的前提。再接著就《書經衍義》,分析黎貴惇對朱子《尚書》學的承繼與發展。簡而言之,黎貴惇解《尚書》有承襲朱子者,又有對朱子說的融會、引申,及以越南文化為根基所獲致的個人獨見。其背離朱子說者,即朱子學在越南這塊土地上的新開展。然此文所述,僅越南經學、朱子學之一端,期能以更多的研究為基礎,理出越南經學的特色,並可藉由中、越比較研究,對中國經學特質,有更深刻的理解。
曹美秀

3

黃宗羲《孟子師說》所反映的經學思想及其「經史合一」觀的承先啟後之意義

今人談清初學術思想,必述及當時學術界泰斗──黃宗羲。黃宗羲的著作留予後人豐富的思想資源,各書內容涉及的面向也堪稱多元;撰成於梨洲晚年的《孟子師說》即有數十條內文,忠實反映了其關乎經世實學的「經學」思想和據此而來的以「史」明「經」之治經方法。《孟》書是梨洲權衡諸經和說解三代史的基礎,梨洲據此展現了哪些「經學」範疇的觀點?其「即事即義」、「即經即史」的主張,與蕺山思想有著什麼樣的承繼或發展的關係?另,梨洲推崇的王陽明曾提出「《五經》亦史」之論,梨洲的「經史合一」觀在陽明「《五經》亦史」與章實齋「《六經》皆史」兩個理論命題間,具有的承先啟後之意義為何?這些都是本文關注的問題。
楊珮君

4

論Pritchard對基礎難題的回應

在近年知識論的討論中,Pritchard以一系列文章辯護知覺知識的選言主義(ED),其核心論點之一是主張「看見p是一種對知道p的合理支持」。另一方面,Williamson、Cassam與部分學者主張「蘊涵論題」:看見p就是知道p。如果蘊涵論題成立,ED的主張就會被理解成一種自我支持因而不令人滿意,一般稱此為「基礎難題」。對此,Pritchard提出「有利場景論題」(OGT),主張看見p只是身處於客觀上有利於知道p的場景,並以此化解基礎難題。不過,Ghijsen對Pritchard的解決方案提出兩類反對意見:第一,Pritchard用來支持OGT的案例並不可信;第二,OGT本身有反例。本文論證,Ghijsen對Pritchard的批評是基於一種對ED的不恰當理解,因此他的反駁並不成立。
郭仲謙
蕭銘源

5

比較性理解 是否蘊含非比較性理解?

路易.羅斯(Lewis Ross)在論證理解化約論不成立的時候,預設了一個相當弱的,擁有非比較性理解的標準:如果A1比A2更理解X,則A1理解X。本文將建構兩個反例,證明羅斯這個標準不會成立。我們的反例將分別基於,理解有認知成就,以及理解有真確性,這兩個觀點來建構。
李國揚
殷稚蕓
臺大文學院《臺大文史哲學報》編委會辦公室
地址:106大安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820    傳真:02-23632164    E-mail:  bcla@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