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
篇 名
|
作 者
|
1
|
從楚文化的特色試論老莊的自然哲學
楚文化與中原文化有殊途的發展。本文指出,二苀怜禰貌漁t異是宗教性質的不同:楚國沒有經過神權政治這個階段。楚文化的特色是山川鬼神的自然崇拜、豐富的神話想像和宇宙論思想。這三個成分共同構成老莊自然哲學生長的土壤,老莊思想是從這堬甇L換骨出來的,其演變過程有跡可尋。放在中國歷史文化的脈絡中,它代表古代人文精神再一次的躍動,它在宗教(本土文化)和道德(中原文化)的夾縫埵言\的開闢出一條文化康莊大道。本文討論了「太一生水」這個「前道家」的宇宙論神話的思想史地位,以及它和《老子》書的銜接關係、《老子》書內部統一性問題、莊子的宇宙論立場及其實有論涵義,他的「達於道」與「通為一」思想和對當時學術論辯的回應,他的悲世憫人情懷和以哲學智慧為救世唯一途徑的論點,以及環繞著「遊」的道家工夫論的許多問題。我們處理這些問題時,力求扣緊原典的文義,因此得出的結論往往與前人不同,但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梅廣
|
2
|
「物色」:一個彰顯中國抒情傳統發展的理論概念
「物色」作為文論術語最早出現於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產生的理論概念,實標誌著中國抒情傳統中一個重大的觀念變化,即伴隨「山水詩」而發展來的人對外物世界的現象論態度。然而長期以來,學界存在著「物色」與「感物」概念混淆的狀況。故此,本文嘗試探討了「物色」這一概念的歷史成因。通過對比「感物詩」與「山水詩」在觀物態度與方式上的本質區別,旨在劃清「物色論」與「感物說」之界限;並通過追蹤「色」字的語義衍變過程以及佛教的影鞢A進而揭示「物色論」的理論內涵及其標識性意義。
|
張
|
3
|
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析論
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一文,究竟作於何時?有何寓意?前人評注甚簡,說法不一,未能闡其微旨。筆芠蚥祀集,參看史籍,發現此文不只是為太學事件、欲開言路而作,更是針對德宗朝「有君無臣」之病象而言,寓有規諷君、相,與懷念陸贄、陽城之深意,卻每為人所忽。故特撰此文,先就古籍相關記載與韓愈所用典故加以考察,了解子產其人,做為討論基礎;而後詳論德宗朝「有君無臣」之病象,並就陸贄之堪擬子產與韓愈之感念陸贄舉證析述;最後再針對太學生乞留陽城事件加以考察,釐清繫年疑點,並據相關詩文、韓愈行蹤,及其與陽城之關係,推論為此撰文之可能性。透過此一探究,當可補充前人之說,以供參考。
|
方介
|
4
|
漢語方言本字考證與古漢語聯綿詞
§1說明本文擬討論「漢語方言單音方言詞本字是古漢語聯綿詞的其中一字」的問題。古漢語聯綿詞「懵I(懂)」的「I(懂)」罕見單用;§2推測古漢語「I(懂)」(「心昏昧無知不明;明白,了解」)、考證漢語方言單用的「I(懂)」(「頭腦糊塗,不清楚;感覺遲鈍;混亂草率欠考慮,慌張莽撞」),兩芧磥@字兼正反兩義。「
?}pai子」(瘸子)是南方方言共同方言詞。§3考證「
?}pai」本字並非聯綿詞「蹟 」第二字「 」,而是果攝歌戈韻「
(J)」;「
(J)」和不少南方方言歌戈韻白讀m是-ai,和許多方言「跛」有同源關係。§4.1藉§2、§3及相關字詞考證說明古漢語聯綿詞至少其中一字不單用,漢語方言卻能單用;漢語方言聯綿詞上下字「活用」;甚至兩字組合成韻尾相同的「雙音詞」;先設定本字出現的音韻範圍,再尋找本字;本字若為聯綿詞其中一字,最好提出獨用的證據;本字若與其他方言方言詞具同源關係更佳。§4.2指出未來宜齊觀古漢語聯綿詞及漢語方言聯綿詞、「雙音詞」:是否經過「詞彙化」,如何使用上下兩字,「聲母序列」(獲得意義的理據)穩定性如何。
|
徐芳敏
|
5
|
清初入籍臺灣法規之政治過程及其歷史意義 「清初治臺政策」被認為是清代臺灣史的第一項議題。儘管這個研究課題自伊能嘉矩以來已經有將近一百年的討論,研究成果的累積也相當可觀。然而,截至目前為止,研究肏o很少關注以下的兩項問題:清初來自華南的漢人移民之戶籍處於怎樣的狀態,以及作為人口移出區的華南之地方官對於治臺政策有著怎樣的思考和影鞢C本文注意到了清朝的會典則例中,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第一次出現了有關漢人移民入籍臺灣的條例。透過這個條例的討論,可以同時檢討上述二項和清初治臺政策有關的重要課題。本文首先藉由相關史料試圖重建該入籍法規的政治過程,並藉此進一步觀察該法規的歷史意義。本文的結論認為:入籍法規之所以在康熙五○年代初期出現,其實是清廷領臺後的近三十年期間,臺灣社會因為移民大量湧入、土地開發而有了變化,政府面對這樣的社會變化而進行政策調整的結果。在這一波新的政策調整中,有一群和臺灣在行政上沒有直接隸屬關係的福建漳浦地方官和士紳,不管在臺灣事務或是治臺政策上,m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自己有一套治理臺灣的想法,和當時主流的政策不同;其對臺事務的影韙O,則歷經康熙晚期的朱一貴事件,直到雍正年間。
|
李文良
|
6
|
靈魂的和諧
學肣抶g常主張,柏拉圖提出靈魂三分的概念,使得他無法賦予統一的靈魂或人格一個合理的說明。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提出下列三個觀點來處理此一問題:首先,柏拉圖對靈魂三分的說明並不會讓他陷入靈魂的各個部分之中尚有次分的窘境。此外,靈魂的統一與和諧無法以暴力或對話的方式,只能以教育的方式達成。最後,藉由討論柏拉圖在《理想國篇》中所提出的二階段教育的內容,彰顯出教育是使這三部分和諧相處,並使它們是一而非多的有效手段。.
|
徐學庸
|
7
|
做為思想史的歷史——柯靈烏命題的意義及侷限
本文分析柯靈烏「歷史即思想史」的著名命題,主張對柯靈烏而言,了解歷史即是去重演歷史行動耵澈銩Q——也就是行動苂ルH決定其行動的有效的實踐推理。這使得某些一般而言被視為是歷史敘事的對象的事態被排除在歷史理解的界域之外。
|
史偉民
|
8
|
漢學家的神話──卡內提《迷惘》主角自我形象的問題
卡內提《迷惘》中主角彼得.基恩向來被視為純粹智識分子的典型,本論文針對其所謂「世界第一漢學家」的神話予以拆解,透過對他自稱的「學術成就」的詳細分析,證明其「學術地位」並非敘述糽珒ㄗ悛漲b小說世界中的客觀資訊,而是小說人物本身的「偉大妄想」(Grosenwahn),藉著闡明其所以為漢學家的時代背景以及心理因素,進而診斷其自我形象乃其異常性格的病徵,是個人對社會的特殊適應模式,並指出傳統精神史式詮釋的盲點所在。
|
張堯欽
|
9
|
美國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之探究──從「唯用英語」運動和雙語教育政策之間的衝突談
在近數十年來的美國社會,「語言多樣性」一直是個充滿爭議性的話題。自一九八○年代「唯用英語」運動興以來,即在各州積極推動將「英語為官方語言」明訂為州法,與聯邦政府的雙語教育政策形成對立衝突。本文採用語言政策和規劃的理論觀點,從美國語言政策之歷史演進切入,深入探討此一語言政策衝突,並進一步分析導致該衝突形成之主要意識形態。結果顯示,造成衝突的癥結並非是語言多樣性本身,而是肇因於大量移民湧入後,對原有的社會政治及權力結構所可能引發之衝擊和改變而產生的效應。文末並對未來美國語言政策之規劃方向提出建言。
|
許文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