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簡介 編輯委員 稿約 出版倫理聲明 期刊目次 全文電子期刊 期刊搜尋
第六十四期 期刊目次
目次
篇 名
作 者

1

從甲骨文看漢字構形方式之演化

漢字構形方式是一個隨著漢字體系的發展而發展的動態演進系統。在漢字發展的不同歷史層面,其構形方式也有著相應的發展和調整。這種發展反映在漢字體系中,即是不同結構類型的漢字分佈情況的消長變化。從構形學的角度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因此作為最早成體系的古文字,其構形方式的系統發展及變化,與其後的漢字構形演化有著緊密而相關的聯結。因此,本文針對甲骨文的構形元素、構形、構意、意符弱化、義近形旁通用與結構異化、聲化等現象,觀察其與漢字演變發展的對應關係。
徐富昌

2

《史》、《漢》論贊比較十三則

司馬遷和班固的思想,大半分散的表現在《史記》、《漢書》各篇的論贊中。他們因為時代環境有別、身世遭遇不同,以及思想異趣等因素,以致對於同一人物和事件的評論,往往有形式或實質上的不同,所以通過對《史》、《漢》內容大體相同,而論贊卻有所不同各篇的比較,可以看出馬、班在許多方面看法的異同。藉此把握雙方思想的要領,是前人所不曾全面從事,而為本文所專注的議題。其次,前人比較馬、班的不同,絕大多數將其注意力集中於孰優孰劣的問題,本文則將注意雙方議論雖然不同,然而各具匠心,提出同樣值得後人重視的見解,甚至m是至理名言的情形,為馬、班思想和漢代歷史的研究提供另一種視角。本文特選《史記.外戚世家》等八篇世家、〈鄒陽列傳〉等十四篇列傳,與《漢書.外戚傳》、〈鄒陽傳〉等十四篇性質、內容相近,論贊不同的各篇,依《史記》先後順序綜為十三則論贊之比較,為著舠q事《史》、《漢》論贊比較研究三篇系列論文中之一篇。
李偉泰

3

論「天人」關係在《竇娥冤》雜劇之演變及其涵義

「天人」關係在關漢卿《竇娥冤》雜劇大約歷經五個階段:知天順命→信天求天→質問天地→天人感應→天人相勝。五個階段是劇中主角竇娥由生至死、死而復仇的過程中,面對不同情境的心理變化反應。正因為竇娥因時、因地、因人而體現天人關係的反應顯現矛盾對立的現象,才更彰顯出天人關係在劇中「與時俱變」的歷程。本文不在還原或探索劇作家的哲學思想,就一個對中國哲學文化傳統有一些了解的讀矷A或許可以「由劇生思」,從劇中人的具體情境而延伸思考,亦即嘗試用不同觀點的天人關係,與《竇娥冤》關目情節及其人物心理刻劃做「對照比較」,從而凸顯一齣戲劇的多重意義。
李惠綿

4

閩南方言本字考證(參)

本文考證閩南方言白話音讀thuaE本字「?(拖)」,附帶(部分)考證thua?E本字「汏(汰)」、Itua本字「汏(汰)」;並且討論相關問題。
徐芳敏

5

王韜與日本維新人物之思想比較

本文主要在比較中國近代化過程中,致力中西文化交流與論議變法自強,集學矷B報人、教育家、政論家、史學家於一身的前衛思想家王韜(1828-1897)與日本維新人物中村正直(1832-1891)、岡千仞(1833-1914)等人的思想變遷關係。近代中國主張吸收西洋新知的前衛思想家當中,王韜自稱是魏源的繼承人,思想走在康有為、黃遵憲之前。海外發展是王韜思想轉變的重要契機,他變法圖強的主張是日本維新人物關注的焦點。王韜對日本的思想轉變是在一八七九年赴日訪問之後。當時明治維新始,日本朝野一致積極走向世界,吸收西洋知識,以求革新之道。魏源的《聖武記》與《海國圖志》,在德川幕末傳入日本,其「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之海防思想,喚醒了許多思想家及政治家對認識西方世界的必要性之共鳴;而王韜的《普法戰紀》也成為當時日本朝野、軍方及知識分子了解世界大勢的必備之書。魏源與王韜的新思潮在中日兩國近代化的過程中前後輝映,扮演了雙方思想界的橋樑角色。本文探討的主題有兩個方向:第一,發掘新史料,探討中村正直、岡千仞二人對王韜提出的革新思想作何回應?分析他們對王韜有何主、客觀的評價,以釐清雙方之思想異同及其變遷關係。第二,比較如何堅持傳統儒學的價值?如何攝取西學?分析其間之重要性。主要以補充相關新史料作為分析基礎,論述中日兩國在近代化過程中人物交流的思想變遷,如何提議東西文化融合的內涵?如何振興亞洲?如何改善中日關係等問題。
徐興慶

6

二(特異)點與一(抽象)線──德勒茲思想的一般拓樸學

德勒茲(Gilles Deleuze)哲學中存在一種殊為特異(singulier)的點、線與平面關係,或秅ㄕp說是它們之間的「非關係」(non-rapport)。作為一種差異哲學,思考對德勒茲而言意味著(特異)點的尋覓與獵捕以及將複數特異點置入一種變態、脫軌與錯亂的溝通之中。本文將嘗試探究德勒茲哲學中的這個思想最小單位,一道介於兩特異點間的抽象之線。抽象之線不由兩點所界定,它不是由兩點所連成的線,相反的,抽象之線的闖入重新特性化這兩點,它是由域外之力所褶皺、曲扭的兩點間拓樸關係。思想穿越於兩點之間,但卻又必然是這兩點間的非關係與非思想,這便是德勒茲所提供的思想一般拓樸學。
楊凱麟

7

同志叛國?──同性戀vs.國家之對立性析論

這篇論文一開始先提出冷戰時期美國政界視同性戀肮隻@產黨的現象,隨即指出類似的指控其實也發生在一九三○年代歐洲共產主義 / 社會主義與納粹法西斯的鬥爭之中(前芛礄犮蝘蟪賓肮隻P性戀),因此在同性戀與這兩種意識形態之間應該並不存在任何本質上的關聯,而毋寧是同一個「將敵人視為性相它矷v的政略運用。本文試圖解釋這種政略運用,以理論化同志與國家之間的對立性。然而,兩耵疑鰜Y最近又似乎有一些正面的例子(譬如魁北克與加拿大),因此本文也加以分析,以解決與上述說法的衝突。同時在整個論述過程中,均穿插虛構文本,以為理論分析之印證說明,這些文本包括:《蜘蛛女之吻》、《草莓與巧克力》、《和散拿》、《摩爾的最後嘆息》,以及《咬狗族》。
朱偉誠

8

盯梢東區──伊安辛克萊的《白教堂、紅血跡》、《騰出疆域》

英國九十年代的世紀末,文壇出現一批對倫敦新市景極度敏感、以倫敦的空間及文本綿密性為題材的當代倫敦文學,其中以辛克萊最受注目。辛克萊筆下的倫敦,過去和現在並存,文類跨界,真實和虛擬共舞,他以「心理地理」(psycho-geography)方法,挖掘倫敦被遺忘與被擦拭的空間邊緣意象,以行走倫敦街道為一再出現的主題和比喻,建構一個抗拒柴契爾主流空間論述的反對空間。本文探討其最為著名的兩部作品,一九八七年的成名小說White Chappell, Scarlet Tracings 和一九九七年的Lights Out for the Territory。首先探索作為辛克萊倫敦「心理地理」首要場域的倫敦東區空間意象;其次討論他空間調查的行走模式──潛伏盯梢;最後指出這種行走觀察模式的內在限制,它以建構抗拒空間意象為號召,但本身就自居於某種優越知識和窺視能力的位置,這種對過去被抹滅記憶的全然投入及全然肯定,和對當今所有既存現實的全然否定和漠視,與建構某種另類的真理無異,無法挑戰二元架構。
陳音頤

臺大文學院《臺大文史哲學報》編委會辦公室
地址:106大安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820    傳真:02-23632164    E-mail:  bcla@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