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簡介 編輯委員 稿約 出版倫理聲明 期刊目次 全文電子期刊 期刊搜尋
第六十三期 期刊目次
目次
篇 名
作 者

1

《百家註分類東坡詩》評價之再商榷──以王文誥註家分類說為中心的討論

長久以來,在「書肆偽書」的既定印象之下,學界對《百家註分類東坡詩》(簡稱《百家註》)的評價,一直不出「網羅宏富,足供後人掇拾之資」的文獻功能。事實上,《百家註》是否全然是書肆偽託,不無討論的空間,而作為宋人註東坡詩僅存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時代性,卻是後來即使在詮釋上更深微、更精當的註本或論說所無法取代的。本文即從此一觀點出發,論析清人王文誥對《百家註》所引用之註家──即所謂「百家姓氏」的分類說法,探討「百家姓氏」與王十朋、江西詩人及南北宋間重要學術、政治人物之關係,以重新衡定《百家註》在蘇軾研究史及宋代文化史上之價值,並掘發可能值得更進一步開發、探賾之命題。
李貞慧

2

寄寓、歸守與出離──寓山三賦對主人與園林關係的思索

晚明時期,祁彪佳在山陰城外闢建寓山園林,當時文人以各種文體進行題詠、唱和,共同參與寓山的詮釋活動。除大量詩歌、園記之外,今日仍存見三篇賦作,作秅嬪O為陳遯、陳函煇、陳子龍。本文以三人之〈寓山賦〉為觀察核心,嘗試呈現晚明文人園林賦曾有的試驗與努力。主要討論視點有三:一為書寫芼P園林主人的交遊關係,如何影鬅廔g書寫角度的擬立?二為園林賦如何詮釋主人賦予空間的意義,尤其回應著晚明時局,主人出處之際的選擇如何影顒韃◎N義中心的認取?三為賦體作為晚明園林書寫的文類之一,如何繼承「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的傳統特質,以與園林主題相結合?在他們的討論中,園林與主人密切結合的性質,彰顯了寓山與自然山林的差異;而書寫芼P主人的交遊與瞭解,影騊蛫龠撉L的觀看角度與詮說,三陳〈寓山賦〉的差異,也正反映出他們撰作之際,與祁彪佳相互交會的光亮所能照見的能見度。
曹淑娟

3

《紅樓夢》中的「狂歡詩學」──劉姥姥論

本文分析劉姥姥處於全書的存在意義,乃是以「成熟型」的老人型態,展示出《紅樓夢》中狂歡詩學的最高體現。以俄國文論家巴赫汀之狂歡化理論豁顯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深層意義,一方面是劉姥姥之宴遊大觀園,為賈府之深閨女性在家庭內部世界堻迣y出一個「非常狀態」的節慶空間,成為外出遊逛取樂的一種延伸或變形,從而反映了明清上層社會中獨特的女性亞文化;另一方面,劉姥姥以丑角之姿創造了公眾廣場的集體狂歡氣氛,不但彰揚了「物質—肉體下部成分」,使之成為世界新圖景的相對中心,同時在酒令遊戲中進行權威話語的戲擬和融入俚俗民間話語,也激盪出一種「生活話語」對「藝術話語」的衝撞與解構;甚至更進一步以結合動物成份的怪誕形象,堂皇揭露生理排污的溷穢視境,如此種種,對大觀園中理想化、崇高化的精神性傾向而言,m可以說是一種「反昇華」的作用力,因此還引林黛玉等的斥棄心理。但其中所勃發昂揚的真實生命力,尤其對巧姐的命名與拯救,卻也同時蘊藏了「污泥生殖」(Sumpfzeugung)的意義。
歐麗娟

4

進出神仙島,想像烏托邦──論旅生《癡人說夢記》的空間想像

晚清的空間概念經歷重大衝擊,地理想像的轉變影顐鴗敺ヰ穛{,本文以《癡人說夢記》為主要的分析對象,探討小說如何在「地理大發現」的衝擊下產生空間的變革。首先,本文從敘事中的父子的空間想像,論析傳統「仙人島」如何轉變到具有現代性視野的「鎮仙城」以及其意義;接著,論證新地理觀如何衝擊到小說的敘事,晚清後的地理與政治概念如「五大洲說」、「國家」等進入了小說版圖,人物在逃亡時以天下為家,可是接著又很弔詭地發現天下無家,進而產生虛化的空間──烏托邦;本文進一步分析此虛化空間所展現的視野,科技與民主介入了此空間,成為往後五四「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先聲;最後,本文指出當烏托邦方案建構出來時,卻也一體兩面地步向反烏托邦的方向,自我消解了原初的理想性,出現創作動機與書寫結果的斷裂。
顏健富

5

荻生徂徠「不言」的詮釋方法析論

本文旨在分析日本德川儒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學芠生徂徠在解釋儒家經典中,善用「不言」之意的解經特質及其問題。首先,分析徂徠基於《六經》古文辭方法,指出他的學問之道在於追求「名」、「物」相合的先王之道,「名」即是秦漢以前典籍中的古文辭語言──即《六經》的語言;「物」即是名所指涉的事物,即《六經》所載的禮樂制度。徂徠認為唯有語言與語言所指涉的對象物相合,才可能論議先王與孔子之道。其次,探討徂徠「不言」之意的解經特質,分析(一)徂徠特強調「禮樂不言」,「不言」在此係作為強調實踐禮樂的動態意義,以區別宋儒基於「理學」而重視言語之教的傴A意義;(二)「不言」作為否定後儒「無中生有」的解經之批判用法,反對後儒編造如「性善」、「天理人欲」、「內聖外王」等概念來解釋古代經典,恣意解釋《六經》的道理;(三)從徂徠《論語徵》有意的闕解《論語》章節中,窺知徂徠有排除緊張的君臣關係,以及貶低顏回地位之「不言」之意。最後,由以上分析徂徠的「不言」詮釋特質,進而指出徂徠詮釋方法的矛盾及其衍生的解釋問題,即徂徠常自犯其「無中生有」的解經原則,以及使其經典解釋侷限在特殊性意義,而忽略其普遍性意涵,有可能扼殺經典解釋的開放性或創造性。
張崑將

6

丁若鏞的四書學

本文旨在討論朱熹的四書學及韓國十八世紀的儒秅B若鏞對朱熹四書學的?覆與重建。朱熹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這四本書合在一,不僅僅是基於這四本書的各別內容,而是將之視為整體來考慮,基於這種整體性,朱熹之集成四書,在學術上具有「四書學」的意涵。朱熹賦予了四書特別的意義,形成了他體系完整的理學系統,同時也轉移了四書以外其他經書的地位,對於這種現象,學籵禱D沒有異見。除了中國、日本之外,韓國朝鮮王朝中、後期的丁若鏞(Ch?ng Yagyong,又名丁茶山Ch?ng Tasan)研究四書,不但和以性理學為宗的朝鮮學秅ㄕP,也和中國朱熹與王陽明(1472-1528)的看法不同。他對四書的解釋似乎有推翻朱熹的四書學而重建他自己的四書學的用意。
蔡振豐

7

國家法律.宗教律法.自然法則.喜劇成規──莎劇《量罪記》法網探索

莎劇《量罪記》在廿世紀中期以前常被視為「嚴重偏差」的「怪胎」、「問題劇」。近幾十年來,它卻成為特別能夠觸動當代觀眾神經的熱門莎劇。這齣戲過去常受詬病的「混雜」、「矛盾」、「欠缺統一性」這類缺陷,不但不再構成障礙,似乎反而增添它奇特的魅力。針對本劇「整體不夠協調」的現象,本文提出兩個基本假設:一、《量罪記》具有一種粗糙、涵納對立元素的特殊質地──這是因為看似搬演司法爭議的劇情脈絡,其實同時織入了對「宗教律法」、「自然法則」、「喜劇成規」諸法重重疊疊的關注。不同的法則交纏編結,在劇中不同的段落擔綱演出,對於劇情的發展形成方向不同的拉扯。二、這些法則雖然性質迥異,但同樣涉及「形式與精神」、「束縛與突破」、「規範與超越」等等徘徊在「量」與「不量」之間的問題。廣義來說,「法的探索」應可視為籠罩《量罪記》的一張網。莎翁如何在文本的設計上,改造原始素材、創造出對「法的探索」更寬廣的空間?「國法」、「宗教律法」、「自然法則」、「喜劇成規」在劇中有哪些具體的展現?諸法相互激盪、各顯神通,如何影韖遞@的風貌?詮釋劇情之際,若以不同類型的「法」作為統御本劇的指導原則,可能獲得哪些不同的觀察?以上幾個面向的探索正是本文關注的課題。
謝君白

8

生活世界、肉身與藝術──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華登菲(Bernhard Waldenfels)與當代現象學

以「生活世界」(Lebenswelt)為核心來討論近來現象學界所發生的轉變與「生活世界」緊密關聯的「肉身」(Leib)。藉引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與華登菲(Bernhard Waldenfels)的幾個論點來探索肉身生存與感官知覺各種現象,從現象學的美學角度來討論一些前衛藝術體驗,試圖顯明當代現象學置於跨文化思想時勢下之特徵,及其對道德教育和個人修養之價值。結論解釋,所謂「描述現象」之方法,至今如何漸漸轉變成一詮釋實踐,即「使變更之現象說」(transformative Phanomeno-logie)。
MathiasObert

9

生態烏托邦──試論七○年代三本美國烏托邦小說

生態議題是當代備受關懷的議題,也是諸多烏托邦作品著力甚深的課題。本文探討三本七○年代攸關生態議題的烏托邦小說:一九七五年克倫巴(Ernest Callenbach)的《生態烏托邦》(Ecotopia)、一九七六年皮兒西(Marge Piercy)的《時間邊際的女子》(Woman on the Edge of Time),以及一九七九年吉兒哈特(Sally Miller Gearhart)的《流浪地》(The Wanderground),以剖析生態烏托邦的關懷、策略與盲點,並比較三本作品間立場和觀點的歧異。相較於長久以來經典烏托邦所強調的「人定勝天」 與「豐饒理想」,七○年代生態烏托邦轉而鋪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並呈現對於生態浩劫/自然/科技/人類定位等議題的多元思考。克倫巴的《生態烏托邦》為白種/中產階級男性生態運動的縮影,探究層面廣泛,舉凡社會架構/城鄉發展/政治組織/工業/科技/醫藥等議題皆有涉獵。皮兒西的《時間邊際的女子》與吉兒哈特的《流浪地》則彰顯生態議題與女性主義觀點的互動,強調「壓迫自然」與「壓迫女性」二大主軸的緊密關連。但皮兒西與吉兒哈特間亦有甚大歧異。吉兒哈特的《流浪地》是一分離式的女性烏托邦,試圖建構一女性與自然親密對話的另類空間,以顛覆父權架構。皮兒西則認為此等劃地自限的女性空間可能蹈入「本質主義」(essentialism)的泥沼,其《時間邊際的女子》所勾勒的是一個兩性平等、階級泯滅與族群多元的烏托邦,鋪陳性別/族群/階級流動的可能性,以及性別/族群/階級議題和生態議題的互動。
張惠娟

10

末世預言式暴力與世界主義精神之間──《死芴書》中的正義之戰

本論文試圖分析:深具政治意涵的極端暴力式恐怖主義如何和美洲原住民在索回聖地、宣揚自由遷徙權利以及為環境正義奮戰等政治訴求活動糾結在一。析論過程中將從原民論述觀點,探察此長期歷史奮戰中政治與倫理的複雜性,論證難忘部族遭屠殺的殖民記憶歷史而積極從事政治社會活動的原住民,以及激進的白人種族主義矷A何以難敵全球不同形式資本主義與跨國科技衝擊,皆仰賴不同形式的暴力,迎拒歐美龐大複雜的政治經濟體系與價值。文中認為席爾柯站在原民立場,游移於本土部族主義與原民世界主義理想之間。其《死芴書》中,一方面喚部族歷史以挑戰霸權式論述與意識型態,他方面則不忘直指原住民祖靈重視的宇宙世界主義精神,與當代所宣揚的善待異己的世界主義觀念若合符節。
張月珍

臺大文學院《臺大文史哲學報》編委會辦公室
地址:106大安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02-33663820    傳真:02-23632164    E-mail:  bcla@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