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教學資料 | |課程大綱| 思想史專著所討論之清代學術課題|

課程大綱

這門課程自八十七學年度起開始講授,上下學期共介紹四十八家清儒,並討論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之間儒學發展的相關問題。


在世界眾多文化系統中,儒家文化系統和希臘、基督教、伊斯蘭等幾個歷史悠久的文化系統一樣,佔有重要的位置。「儒學」是亞洲人文價值系統的重要主體,而本課程的主要目的,在於透過介紹清代眾多的儒者及其名著,來弄清楚清代儒學的本質與價值,藉以幫助同學思考人文世界的種種問題。

北宋以後,宋明和清代是儒學發展的兩個重要的時程。宋明儒學一般被稱為「道學」或「理學」,概念較清晰;清代儒學有漢學、樸學、考據學等名稱,相對上較為模糊。其實,清代儒學接著宋明理學而發生,學者沈潛高明,各竭其心力,累積了無數的著作,也創發了許多重要的價值觀念。隨著近三百年歷史環境的激烈改變,清代儒學也不可避免地不斷轉化出新的內涵,並啟導了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思想史的新時期。因此,清楚地指出清代學術的本質,是當前極重要的一項任務。

學習文史哲的基本準則,是要在原始文獻和理論通則之間搭建一座橋樑。

原始文獻是通往人類偉大傳統唯一憑藉的工具。由於電腦、網路、電子文獻等資訊工具的日新月異,近年來大學所提供人文科學的學術訓練,在資料蒐集、分析、檢索等各方面都日趨完善,大學生掌握學術材料愈來愈方便。然而,在學術文獻的閱讀與理解方面,腳步似乎沒能跟上。我注意到大學生及研究生最易犯的毛病,就是在引用一段資料以後,並沒有給予清楚的解釋,或者是有而卻解釋錯誤。這背後當然有很多原因,但我認為一個共同而最主要的原因是:現代社會的步調快了,使文科學生的文獻基礎工夫退步了,不但無法透視深藏在文獻背後、哲人的感情與智慧,連將文獻當做「材料」來使用的能力也缺乏。因此,訓練學生精準地掌握文獻的內容和意義,是文科教育工作的重點。

理論通則指的是一種不分國界的普世價值。所有的原始文獻都有其特殊性,反映的是某一位學者在某一個時空之中所成就的某一種穎悟。這種穎悟,從一個淺層的角度觀察,則只是整個人類智慧中的一個小部分而已;從一個深層的角度觀察,則古往今來「人」的智慧和情感必然有某種共通性,這種共通性是可以超越於種族、國界和文化系統的區隔的。因此在我們掌握某一個原始文獻、探討某一位哲人的思想理念時,我們都應該站在一個「普世」的觀點,將該文獻和該思想理念的精萃抽繹出來,加以說明,與其他國家的人文學者彼此分享,而不是閉門造車地故步自封。

本課程的授課方式主要為演講與討論互相配合。同學也可以透過教學網站與教師進行互動。

 

思想史專著所討論之清代學術課題

 

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六十至六十九章:

黃宗羲、顏元、戴震、魏源、太平天國神權政治、曾國藩、康有為、譚嗣同、嚴復、王國維

2.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


第一章、 明季諸子之經世思想:理想政府之設計
第二章、 明季諸子之經世思想:重商
第三章、 康熙時代之朱學
第四章、 論清代經學
第五章、 乾隆時代之士林佛學
第六章、 清代公羊學之演變
第七章、 嘉道史學
第八章、 晚清理學

3. 辛冠潔《明清實學思潮史》第四十六至六十二章:


陸隴其、唐甄、梅文鼎、顏元、萬斯同及全祖望、劉獻廷、王源、李塨、袁枚、戴震、章學誠、洪亮吉、焦循、阮元、龔自珍、魏源

4. 馮契《中國近代哲學史》:


龔自珍及魏源、洪秀全及洪仁玕、曾國藩、早期資產階級改良派、康有為、譚嗣同、嚴復、梁啟超、封建反動思想、王國維、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章太炎、孫中山、朱執信

5.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七章「明末清初之哲學思想下」: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顏李學派及其他
第八章「乾嘉學風與戴震之哲學思想」:
論乾嘉學風、戴震之哲學思想

6. Chan Wing-tzit "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7.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通論》:

第一章、 十七世紀的中國社會和啟蒙思潮的特點
第二章、 王夫之的思想
第三章、 黃宗羲的思想
第四章、 顧炎武的思想
第五章、 朱之瑜的思想
第六章、 傅山的思想
第七章、 李顒的思想
第八章、 唐甄的思想
第九章、 顏元的思想
第十章、 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和專門漢學的形成
第十一章、 戴震的思想
第十二章、 汪中的思想
第十三章、 章學誠的思想
第十四章、 焦循的思想
第十五章、 阮元的思想
第十六章、 十八世紀末葉和十九世紀初葉的中國社會和思潮
第十七章、 龔自珍的思想


8. 蔣國保等《清代哲學》:


第一章、 清初程朱學派諸家
第二章、 理學與心學的最後爭辯
第三章、 清初社會批判思潮
第四章、 清初學者對宋儒先天太極說的批判
第五章、 西學宇宙論和幾何學的影響
第六章、 王夫之氣一元論的邏輯結構(上)
第七章、 王夫之氣一元論的邏輯結構(下)
第八章、 顧炎武的原始儒學精神
第九章、 顏元的實學思想和對理學的批判
第十章、 李塨對頻學的發揚與修訂
第十一章、 唐甄的民生意識和心性哲學
第十二章、 朱之瑜與明清之際的實學思潮
第十三章、 蕺山哲學傳人--黃宗羲
第十四章、 清初北方心學的餘波
第十五章、 陳確哲學與王門心學
第十六章、 方以智太極一元論的思辯邏輯
第十七章、 傅山哲學的批判精神
第十八章、 考據學中的哲學
第十九章、 戴震的人道哲學
第二十章、 戴震哲學的反響
第二十一章、 焦循的「時行」哲學
第二十二章、 阮元的仁學新義(附:凌廷堪的「以禮代理」說)
第二十三章、 章學誠的歷史哲學(附:崔述的歷史懷疑論)
第二十四章、 今文經學之復興與龔自珍的歷史哲學

 

 

| 回首頁| 教學資料 | |課程大綱| 思想史專著所討論之清代學術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