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3,2004 10:43

總生育率下降的表象與實際

2004/7/3
駱明慶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長期來看,台灣婦女的生育率,確實是持續下降中。20年前,我國新生兒的數目為38萬3千人,其後新生兒數目持續下降,2003年的出生數降至22萬7千人。另一個最近常被用來描述生育狀況並做跨國比較,但是沒有被完整瞭解的指標是「總生育率」。20年前,我國的總生育率為2.2人,10年前降至1.8人,2003年更降到1.2人,大約是全世界倒數第四。不少評論便以為我國婦女一生只生1.2人,並以此議論「少子化」對「人口老化」的影響,甚至認為未來可能會因勞動力不足而阻礙經濟成長。


但是,「總生育率」所衡量的是什麼?總生育率1.2真的表示婦女終其一生平均只會生1.2個小孩嗎?「總生育率」指是衡量生育狀況指標之一,它假設某一年度所有15-49歲育齡婦女的生育情況,可以代表所有婦女的生育史,並以此計算一生的預期生育數。但是,所代表的是誰或是哪一個世代的婦女,其實並不清楚的。
由婦女完整生育歷史的角度來看,即使一生的總生育數不變,如果婦女由於晚婚而將生育時間延後,現在衡量到的「總生育率」就會下降,而這正是近年來我國總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993年25-29歲女性有偶的比例62.3%,2003年已經降為41.4%,減少了20.9%。婦女有偶比例的快速下降,則是10幾年來我國大學教育機會擴張的結果。1993年25-29歲的婦女,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的比例為10.8%,10年之後,同年齡婦女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已經大幅增加至23.8%。


因此,總生育率並無法真正描述婦女的生育情況。不過,我們仍然可以由歷年各年齡組的生育率,來追溯不同世代婦女完整的生育數。舉例來說,雖然各世代婦女的總生育數逐漸減少,到了1963-67年出生的世代,其40歲以前的生育總數仍然還有2人。即使是受到教育機會擴張影響,就學機會大增的1968-72年出生,生育歷史尚未完成的婦女,其35歲以前的平均生育數也還有1.6人,也比以2003年總生育率1.2人所描繪的生育數高出許多。


至於其他更年輕的世代,主計處「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的資料也顯示,各世代婦女心目中的「理想子女數」雖然逐漸減少,但是即使到了1973-77的出生世代,其理想子女數仍有2人,而1978-82的出生世代,理想子女數有還有1.9人。換言之,對年輕世代的婦女而言,雖然他們因就學就業機會的增加導致晚婚,而晚婚現象也確實造成總生育率的極端下降,他們的理想子女數仍然有2個左右。


總的來說,由年輕世代女性教育程度的持續提高,以及高教育程度女性有偶比例下降的趨勢看來,未來幾年我國20-29歲婦女的有偶比例應該還會持續下降。這部分的變化會導致總生育率還會繼續往下探底。但是,當晚婚的世代逐漸步入30-39歲的階段,並進入婚姻生活時,她們20幾歲時所延緩的生育數,應該會在未來的生育統計中顯現出來,到時候總生育率就會停止下降,甚至增加。

  • lakatos 發表於樂多回應(14)引用(0)人口家庭編輯本文
    樂多分類:新聞評論切換閱讀版型 │昨日人次:0 │累計人次:3252

    引用URL

    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4967941

    回應文章
    | 檢舉 | Posted by 阿宏 at August 18,2008 23:02
    許多事情是本來就會出現的,只不過政府剛好做了某些事情,然後以為是他們的功勞。
    | 檢舉 | Posted by Richter at August 18,2008 23:16
    每天早上四點半,朝著東方大喊三十聲:「太陽,你給我出來」,太陽就會乖乖地出來。

    不信,你試試看。
    | 檢舉 | Posted by 白玫瑰 at August 18,2008 23:26
    2008年4月19日 星期六
    呂宗耀預言:台股狂潮後 生育率大增
    專家預言:台股狂潮後 生育率大增
    【經濟日報 記者 呂淑美】

    2008.04.20 02:46 am


    投資大師呂宗耀不只會預測股市,還會預測出生率。他預言,隨著這波台股大狂潮後,明年台灣生育率將會大幅提升。

    呂宗耀不僅投資功夫底子深厚,20幾年來深入企業產業脈絡,總在每場演說帶給投資人許多新觀念與思考。近來台股掀起熱潮,呂宗耀演講邀約不斷,目前已接到至少七家來自高科技電子公司員工福利委員會、大學證券研究社團盛情邀請。

    長期下來,呂宗耀以一步一腳印、挨家挨戶親自拜訪上市櫃老闆,親身與經營者接觸,深入了解產業發展與脈絡,再加上對總體經濟、股市的深厚功力,與每一次演講都認真準備資料,每場演講都帶給投資人不少新觀念與啟發,難怪呂宗耀演講幾乎都是場場爆滿。

    呂宗耀近來屢次提出獨到的見解,過去不景氣大家都不敢生小孩,但他預期,隨著這波台股大狂潮後,明年台灣生育率將會大幅提升,同時,人才板塊也將出現移動,科學園區的人才將移動至傳統產業。

    隨著股市發熱,呂宗耀近來接獲五家包括台灣應用材料及多家上市櫃電子公司的員工福利委員會邀請演講,還有二場來自於台北大學與政治大學合辦以及交通大學等大學證券研究社盛情邀約演講。科技業與大學生都想聽聽這位投資大師怎麼看台股後市。

    累積過去長期投資經驗,呂宗耀計劃在今年6、7 月再度出版一本新書,書名暫時尚未曝光。這是過去繼「投資啟示錄」、「聚焦」、「投資者的修煉」、「這才是投資」之後,第五本與投資觀念有關的新書。
    | 檢舉 | Posted by 少 at November 1,2008 04:45
    >> 呂宗耀近來屢次提出獨到的見解,過去不景氣大家都不敢生小孩,但他預期,隨著這波台股大狂潮後,明年台灣生育率將會大幅提升,

    不曉得這段話的推理是如何來的?
    | 檢舉 | Posted by 白玫瑰 at November 1,2008 10:21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November 17,2008 15:23
    JZFan,

    從這個報導,如何推斷小孩是 normal goods?
    | 檢舉 | Posted by Richter at November 17,2008 15:32
    可以這樣推論:

    景氣不好,所得下降,不希望小孩,保險套需求增加。

    當然,也可能是景氣不好,性生活變頻繁(這樣的關係是否成立是另一問題),保險套需求增加。
    | 檢舉 | Posted by 白玫瑰 at November 17,2008 15:56
    Ritcher,

    收入下降,更多的人不願意現在有小孩,所以小孩是 normal goods.

    當然,"娛樂"時間的成本下降是一種解釋,不過衰退時生育率下降是常見的現象。當然,這可能有 tempo effect 在裡面。

    還有一種可能是衰退增加了未來所得的風險預測,現在不生小孩的決定不是因為當下的所得下降,也不是因為 permanent income 下降, 而純粹是因為風險增加的單獨影響。

    澳洲的例子很有趣,我以前的留言有提到:

    ===========

    這張圖是澳洲每年的新生兒總數變化圖。看到這張圖的人往往會有一個疑問 -- 1984和1992發生了什麼事? 為什麼那兩年新生兒總數下降這麼多?

    這張圖(紅線是GDP成長率)也許提供了一部份的答案。在1982-83和1990-91分別發生了連續兩年嚴重的衰退。

    當然,這可能暗示了所得效果。但還有一種可能是衰退增加了未來所得的不確定性。

    Posted by JZFan at January 21,2008 16:09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November 17,2008 16:09
    從保險套需求增加推到不希望小孩,似乎跳得太快了點。如果有墮胎的數據,應該是更強的證據。
    | 檢舉 | Posted by Richter at November 17,2008 20:59
    Richter,

    Good point.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November 17,2008 23:28
    >>GS25公司透露,8月至11月,保險套銷量分別增加19.3%、17.5%、16.9%和23.7%。

    我不知道在這些月份失業率增加多少,不過如果保險套銷量增加都是時間成本改變所帶來的替代效果,這在"娛樂"上的彈性是否也太大了一點?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November 17,2008 23:36
    2009年台灣生育率已經跌到1.0,依這各逐年破底走勢來看真的會如本文最後一段所稱''當晚婚的世代逐漸步入30-39歲的階段,並進入婚姻生活時,她們20幾歲時所延緩的生育數,應該會在未來的生育統計中顯現出來,到時候總生育率就會停止下降,甚至增加。''的止跌回升走勢嗎?
    畢竟女性的年紀越大,受孕的機率變得越小,這個生理因素需不需要考量在內呢?
    | 檢舉 | Posted by 阿揪 at April 23,2010 22:58
    | 檢舉 | Posted by shinstar at July 8,2011 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