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   2012年 4月出刊   
  
陳慧宏老師分享通識課教學經驗(2011年6月28日攝於普通教學大樓教室)▲陳慧宏老師分享通識課教學經驗(2011年6月28日攝於普通教學大樓教室)

編按:

 本校為提供課程交流平臺,並提升教學品質,每學年末均舉辦「椰林講堂」以展示教學成果。99學年度的「椰林講堂」,本系劉慧老師、陳慧宏老師受邀演講,分享所開授之通識課程「西方文明史」與「文藝復興」的課程規劃與進行方式。茲摘錄兩位老師的演講紀錄,以饗讀者。

99學年度「椰林講堂」 ──劉慧、陳慧宏老師教學成果發表
劉昱妤(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生)整理
蘇聖雄(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整理

文藝復興
 --陳慧宏老師主講

課程結構

98學年第二學期,本人第一次開設通識課「文藝復興」。因之前通識課「近代歐洲」的內容很多,在刪減此課的想法下,將原在歷史系開設的「文藝復興」選修課改為通識,以便集中只上一主題。「文藝復興」課程在改為通識後,卻讓其內容變得更有意義。我將義大利文藝復興中關於西方特質的重要課題抽離出來,設計成討論課題目,獲得不錯的教學成效,99學年度是第二次開設這門課。

「文藝復興」依校方通識教育改進計畫,是規劃有小組討論的3學分課程。「文藝復興」是一個時代名稱、文化運動或藝術風格,這個名詞已經變成一個複雜的概念。一般所指的文藝復興時代,約從1400至1600年,在西歐歷史上是一段介於中古至現代的時期。本課程對這200年做一個綜合討論,課程內容囊括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宗教和思想。由於以人物為切入點,較易引起一般同學對文藝復興的興趣,故本課程以15位富有名聲的歷史人物做主軸。從歷史人物的故事背景,呈現其與文化環境之互動,進而窺探時代的思潮。

課程指定書籍有跨週閱讀全書一本,為謝爾溫.奴蘭德(Sherwin B. Nuland)的《科學與藝術的先行者:達文西》(Leonard da Vinci)中譯本; [註釋1]其他八本,則根據每週主題選取閱讀範圍。這九本中譯書翻譯都算順暢。西洋史對臺灣的學生有相當距離,另一方面,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所能做的閱讀指導也很有限。西文書勢必對不少同學形成較大的挑戰,特別在擁有背景殊異的同學之通識課上。所以本課程儘量選擇不錯的新譯書籍,同學閱讀後也多表示極大的興趣。

分組討論

這一學期修課學生分成四組進行,由四位教學助理負責,一組大約20到23人,總共進行13次。討論課教室在博雅教學館三樓,這是我們第一次使用博雅館的討論課小教室,效果還不錯。之前在普通教學館,由於是較大的一般講演課教室,若討論課在中午時間,常有同學也許看是TA主持的小班討論,便進來休息或用餐,討論課進行也因此受到影響。而博雅館的討論課小教室,氣氛凝聚較以前好很多。

每次的討論課主題皆延續當天前兩堂的講演課,並請同學預習閱讀範圍,再把文本帶來課堂,由TA於討論課進行閱讀指導。而每次也有設計問題以供討論進行。這些問題,在講演課第二堂最後10至15分鐘,請學生拿A4大小的記事本紙張或白紙現場抄寫。這是一種即席臨場的設計,希望他們能凝聚精神聽兩小時的講演,並接續分組的討論。當天討論課內容,我們並請同學記錄在抄題的紙張上,課後由教學助理收回。教學助理每週大致過目,作為每週討論課分數的重要參考依據。討論課課後並使用ceiba討論看板,讓同學在此平臺延續討論,TA於此監督管理。此一模式在一些組執行得還不錯,一些討論課未完的問題,獲得繼續討論的空間。而學生每週的題目兼筆記,由於有統一的尺寸,也便於整理成份,期末攜帶來參加期末考。

文藝復興課程內涵

文藝復興這堂課的內涵,與學校通識課程的基本性、主體性、多元性、整合性及通貫性五大精神指標有所呼應。

基本性應包含人類文明之基本要素。義大利文藝復興對於人類社會在復古之後應該怎麼進步,有一定的討論,並發展對歷史、復古批判的觀念,這些概念可以算是人類文明的基本要素。

主體性應包含人的主體性。人文主義及對人的主體性之重視,文藝復興時代有相當多的討論、思辨、批判和比較,是歐洲現代性的一部分。這部分可呼應通識精神指標中的主體性。

多元性應包含消除文化偏見、尊重多元差異。文藝復興時期為海外擴張時代,歐洲首次大規模持續的與非歐洲和非基督教世界接觸互動。1500年為一般人認為歐洲史首次變成世界史的開始,這段時間極其重要的課題為「歐洲如何從一個地區變成世界的一部分」,此實足以呼應培養與理解多元性的通識課程要求。

整合性應包含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宗教改革及自然哲學都在十六世紀的歐洲有突破性的發展,馬丁路德及哥白尼開始的宗教改革與初期科學革命,都牽涉到舊有權威知識系統的解構,由此可觀察到現今不同的知識領域,在過去歷史中的發展。譬如藝術與科學,現在雖被區分為兩個學科,卻可在達文西身上見到其整合。

最後,由於文藝復興的眾多議題,對現今社會有相當的啟發作用,故討論課設計多由反思當代問題,引導同學進入文藝復興時代。所探討的問題淺顯明白並具引導作用,由問題進入專業,並因此有通貫性之精神。

達文西與文藝復興人

謝豐舟教授著有〈從達文西談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一文,他覺得文藝復興很適合成為通識課程,所謂的文藝復興人:「是指一個人知識廣博,而且在科學和藝術的領域都有成就,他對知識具有廣泛的興趣。」文藝復興的學者認為,一個博學的人應該精通藝術與科學,當時藝術家與科學家的界線並不如今日區分,而達文西便是這樣的人物。 [註釋2]達文西認為,繪畫是自然的模仿(imitation of nature),而科學(science)作為自然的解析工具,與繪畫(painting)相同,都可以溯源到自然。如是觀之,科學和繪畫對於一個文藝復興藝術家來說,是同一個知識的脈絡。這一點可讓同學藉由了解歷史,知道學科發展的過程,進一步反思現在的問題。

人的主體性雖在此時有廣泛的討論,人是宇宙的中心,但人也是由上帝創造的,這是文藝復興時代對人的基本觀念,其中包括了基督宗教的世界觀。文藝復興時代的現代性有時候會被誤解,有些人很快地將其「去宗教化」,說當時揚棄中古迷信、走向現代、走到人的主體。事實上,此時只是藉由希臘哲學及古典傳統的知識系統,對人的主體與本質做了提升、說明跟討論。

再者,謝教授提到好奇(curiosity)與學習(learning)這兩個關鍵字,亦可在文藝復興人身上看到。這幾年各大學發展通識教育,應該就是要造就文藝復興人──藉由通識教育啟發學生對於其他知識領域的好奇與學習,以期有助於將來的專業發展。[註釋3]

歷史人物與時代的關係

本課程以富有名聲的歷史人物做主軸來開展,希望由其與環境之互動來探索時代的背景。不過期末有同學反映了解那個時代的確很重要,但希望能講授更多歷史人物的生平與傳記,這顯露出學生普遍對聽歷史人物故事的興趣還是較濃的。然而,教學內容要豐富,一定要觸及到時代。期末我試著談論人物與時代的關係,希望給學生一些較為豐富的思考。例如,藉著了解達文西和哥倫布,我們思索是如何成就了這些人物的歷史定位跟解釋。這門課講授比較多的時代,修課同學覺得進入編年或是歷史實況的理解,較為困難,但他們若只想知道人物就好,這的確會造成學生興趣跟教學設計之間的緊張關係。不可否認,很多人物的思想跟價值觀,實際上是反映那個時代,故歷史人物與時代講授之比重,有時也不易區分,在考慮同學的興趣上,更須審慎思考其平衡。

討論課與現代社會連結

對大部分通識課修課學生來說,上完講演課便開始討論,由於對相關課題的背景知識不足,會產生困難。他們可能才剛學習何謂人文主義,如何能掌握一個文藝復興的相關議題加入討論,的確頗有難度。因此我討論課設計的題目,不會直接討論甚麼叫人文主義、麥迪奇家族是誰等生硬課題,而是將過去與現代社會的相關問題作連結,藉此連結來引導進入。例如當主題為麥迪奇家族對藝術的贊助,討論課題目會先從以下問法入手:「文藝發展跟政治存在著甚麼關係?先從當代臺灣社會的例子談起。」又如,我們從每個人去美術館的具體經驗,討論美術館或博物館與商業化的問題,進一步帶到文藝復興的閱讀範圍,指出麥迪奇對文藝的贊助,實際上與政治相關等。

期末有同學反映討論課令人驚喜之處,在於原以為是一堂純粹的歷史課,卻能從討論課學習很多面向的觀察,如文藝跟政治關係、共和國的概念、藝術與科學的關係,和通才與專業的關係等。同學表示討論課可以觸及相當多面向,讓他們大開眼界,這是相當正面的回應,並讓我認識到文藝復興作為一門通識意義的課程,反更能發展其內容與當代的連結。

不過,整學期的檢討,也有以下兩點供反省:第一,同學反映希望討論課問題能先置放於網站,在閱讀預習的同時就能準備問題,以省去臨場抄寫。而原來的設計是為集中講演效果,而在同學各自在家的預讀中,集中思考閱讀文本的問題,而非討論課的問題。不過,應該如何整合臨場抄寫與課前準備的優點,值得思考。

第二,講演及閱讀材料對部分同學仍有相當困難度。討論課以當今議題的引導後,再回到文藝復興的閱讀教材,但閱讀指導的時間有限,因此同學實需更多的引導才能回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問題。在這個討論課問題連結的設計中,如何讓內容的教學更增進效果,還有值得檢討的空間。

  • 註釋1:謝爾溫.奴蘭德著,曾麗文譯,《科學與藝術的先行者:達文西》(臺北: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07)。Sherwin B. Nuland, Leonard da Vinci (New York: Lipper Publications L. L. C. and Viking Penguin, 2000).
  • 註釋2:謝豐舟,《臺大真好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頁123-124。
  • 註釋3:謝豐舟,《臺大真好玩》,頁125-126。
陳慧宏老師分享通識課教學經驗(2011年6月28日攝於普通教學大樓教室)
▲陳慧宏老師分享通識課教學經驗(2011年6月28日攝於普通教學大樓教室)
前一頁:西方文明史--劉慧老師主講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