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2009年 2月出刊   
 
 
 
▲張嘉鳳教授(攝於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本系自87學年度開始實施教師講論會制度,於學期間由本系教師輪流發表專題報告,每學期約舉辦三次,藉以推動本系教學、研究及討論之風氣。98學年度由趙綺娜教授擔任主持人,各場演講摘要節錄如下。

臺大歷史系講論會

吾不能察其幼小──古代小兒醫的自我認同與社會定位

張嘉鳳教授主講

明清時期,醫者常有小兒醫學最難之說,或出於醫者、醫書編著者之筆,或出自為醫學文本作序、跋者之口,儼然成為人們對於小兒醫學的刻板印象。他們為何有此說法?其形成的背景因素有哪些?最早可追溯至何時?各時代的看法是否一致?是否因時因地而歷經變遷?

事實上,小兒醫學最難的說法,宋朝醫者已有較系統性的整理與論述,明代以後的醫者多半沿襲舊說,但提出更多元的理由,或以更多樣的策略,不斷地複述傳誦。

小兒醫學究竟有多難?古代醫者常見的說法,大約有六種,其中最典型的表述方式,是從各科醫療的難易程度加以排序,小兒無疑地敬陪末座。換言之,若與男子、婦人比較,在醫者的眼裡,小兒醫學的難度分別是他們的一百倍與十倍。

另外一方面,小兒醫學雖然最難,但對許多醫者來說,也有其最易之處。相對於成人來說,治療小兒反而比較容易,因為他們鮮少嗜慾。

明清時期,特別是在江南地區,隨著醫學內部與外部的競爭日益激烈,小兒專科醫者面臨來自各方的壓力,此或形成小兒醫學最難之說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因為如此,為了彰顯小兒醫學專業的獨特之處,以及提昇小兒醫者的形象,小兒醫學最難之說無疑成為小兒醫的自我認同方式之一,而此一成說不斷複製的結果,形成時人對小兒醫者的一種社會定位。(2009年12月24日)

▲左起:主持人趙綺娜教授、報告人張嘉鳳教授
(攝於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張嘉鳳教授(攝於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