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2009年 2月出刊   
 
 
 
▲陳弱水教授(攝於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本系自87學年度開始實施教師講論會制度,於學期間由本系教師輪流發表專題報告,每學期約舉辦三次,藉以推動本系教學、研究及討論之風氣。98學年度由趙綺娜教授擔任主持人,各場演講摘要節錄如下。

臺大歷史系講論會

文學與文化──論唐代思想變化 的一條線索

陳弱水教授主講

本文從文人心靈的角度,為從唐代安史之亂(755-863)到9世紀中葉之間士人思想的變化提供一個概括的描述和解釋。中唐思想變化是唐宋之際思想巨變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點,由於這個變化啟動於安史之亂前後,本文將以安史之亂後的一個世紀左右為主要探討範圍,以求展示中唐思想突破的前因與後果。此外,由於中唐的思想變化觸動了中古心靈的基本結構與價值方向,造成中國思想的深層異位,本文也必須對中古思想傳統的特色有所討論。

安史亂後思想變化的基本性質,最粗略地說,可以稱為「儒家復興」。漢末以後,玄學與佛教相繼興盛,再加上道教形成,儒家在思想界的版圖遭到壓縮,重要性也降低。但是,橫亙整個中古時代,儒家依然是一個堅韌不搖的思想與價值系統,孔子仍是人們一致欽仰的聖人,儒經仍為中土聖典。安史之亂後的儒家復興,指的是一個多少已經意識形態化的思想傳統出現了新活力、新探索,終至而有重要的改變。這個潮流的主幹,是在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古文運動。古文運動之有這樣的位置,不但是因為儒家復興的代表人物多為古文家,更重要的是,文人居於唐代文化的核心,地位絕高,文人思想變化所帶來的衝擊,不是其他群體所可相比的。要了解中唐思想變化的特色、來由與動力,文人心靈是重要的線索。 中國自東漢晚期,文學創作興盛之跡趨於明顯,從南朝到北宋,可說是文學的時代,文才被認為是才能的首要表徵,知識界中的領導者多為文學家。這不但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象,世界文化史中也難有其匹。文學家自南朝以下對時代文化影響之深,僅佛教僧侶可與比肩,8、9世紀之交的思想突破即是起於這個群體。

文學家是指擅長詩賦文章寫作,並以此見知於世的人。他們背景多端,形形色色,彼此間思想歧異,很難說存在著任何具有確定內涵的文人心靈。不過,他們之間至少有一個共同關心的問題,那就是文學寫作本身,文人議論文學的結果是,文學思想成為集中反應文人意念的處所。具體來說,本文要透過南朝至中唐文學思想中的一個課題──文學與文化的關係──來觀察安史亂後思想變遷的面貌及其歷史意義。(2009年11月12日)


▲陳弱水教授(攝於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全文請參閱《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頁3-55)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