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的長期發展計畫係以建立「臺大人文學園」作為目標,其組織架構內含文學院、藝術學院、外國語文學院以及綜合性的人文研究中心,期望藉此提昇臺大整體的人文素養並加強相關領域的研究水準。目前因文學院使用空間嚴重不足,迫使部份系所分散各處(如:人類系、哲學系、圖資系、戲劇系、臺文所…等,均分處不同地段),多年來教師研究室、教室始終不足,不僅影響教學研究,並且使得文學院師生缺乏互動,少有切磋琢磨的機會,造成各系人際間嚴重疏離,缺乏院系的向心力,不易有正常社會活動,對教學與研究均有負面影響。
文學院的長期發展目標是希望能建立一個完整的人文藝術學園,以文學院、藝術學院與外國語文學院為主要組織單位,同時設立各種綜合性的人文研究中心,期望藉此提升臺大整體的人文素質與相關領域的研究水準。因此理想的空間分布係以文學院館及其毗鄰人文系所之用地為中心,使一號館(戲劇系)、洞洞館基地、舊總圖、文學院、樂學館等建築,成為一完整且具特色的人文藝術學區,亦期待一進入校門,即能感受到臺大豐厚的人文、藝術氣息。
為合理解決文學院空間嚴重不足問題及長期發展所需,及因應本校追求卓越、提昇研究教學品質之需求,文學院亟須解決當前空間不足問題,徹底解決困擾多年限制教學研究發展之空間問題,以維持在國內人文學術上之領先地位,進而成為國際人文學術重鎮。
考量文學院未來人文藝術學區理想的空間分布,洞洞三館外觀上的特殊性卻造成內部的使用者的不便與困擾。洞洞造型雖特殊,但卻造成視野的阻隔,缺乏使用者與校園環境的友善互動介面;內部空氣的不流通,則必須倚靠冷氣、機械排風,除消耗過多資源,亦對身體健康傷害極大;再者,缺乏自然光線的引入,對於使用者而言則是痛苦的生活環境,也是不合時宜的教研場所;更由於封閉型的外牆及單一樓梯、出入口動線設計…等種種問題,導致防災、避難等校園公共安全的疑慮,是以在選擇將現有洞洞館規劃為未來人文大樓之建築基地時,期滿足文學院之未來空間使用需求外,亦能改善過去建築規劃未竟完善之處。
由於本基地位於本校校門入口、椰林大道之始點位置,兼處校園與都市之介面空間,將成為本校重要地標性建築物。另本基地位於校門口左側,並為校園中教職員及學生而言具有相當歷史情感與時代使命,更是凝聚師生校園意識的精神指標,學校當充分開放意見溝通,透過「座談會」、「公聽會」等實質做法,廣泛討論,以使整個設計過程能加入各種不同觀點,並利用這些差異性豐富設計的程序,以提升新建大樓的價值,擴展所考慮之觀點與理念的範圍,並求在傳統與現代,歷史記憶與自身風格之間取得平衡,創造臺大入口新意象與人文新地標。
歡迎您於留言版上或來信發表您寶貴意見,作為未來規劃設計大樓時的參考,共同成就本校百年建築大計,賦予時代新意義。
人文大樓案緣由與設計發展過程說明
財團法人觀樹教育基金會施崇棠董事長捐贈臺灣大學人文大樓簽約典禮於95年6月19日(星期一)上午10點在校總區第二行政大樓第四會議室舉行。本校傑出校友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在李校長勸募之後決定以個人身分捐助新台幣伍億肆仟萬元,興建人文大樓一棟,捐贈母校國立臺灣大學。人文大樓之規劃設計及營造由施崇棠私人捐助成立之財團法人觀樹教育基金會委託專業團隊執行。
對於臺灣大學來說,人文大樓的興建,將有效解決臺大文學院長期以來空間、資源之嚴重不足、部份系所分散校園各處的窘境,使臺大在人文藝術的整體研究及教學績效更上層樓,這是臺大追求卓越,提昇競爭力,維持在國內人文學術領先地位,進而成為國際人文研究重鎮的重要一步。目前正是臺大邁向頂尖大學的關鍵時刻,而硬體設施的加強擴充,是大學教學研究競爭力的基礎。
人文大樓基地位置在既有三棟洞洞館上,臺北市政府於96年10月9日公告登錄農業陳列館為歷史建築,原址須保留農業陳列館一棟,未來文學院新建築之設計以延續原建築之建築語彙、開放空間格局與鄰近文學院之環境氛圍相融合為原則。再加上地理區位的重要性,基地位於台大正門口,與周邊傅園及日據時代建築物,共同塑造台大校園入口及人文校園的意象;於校園內又是椰林大道的入口端點;加上臨近新生南路起點,作為台大校園與都市間的介面,使得人文大樓的建築設計始終備受矚目。
臺灣大學執行校園規劃從71年即開始,於85年正式成立校園規劃小組,逐步擬訂校園新建工程案件的校內審議機制,而校園規劃小組委員會成為資訊蒐集與校內不同意見溝通整合的平台,所有意見提供給校務規劃發展決策參考。有鑑於人文大樓建築設計面對的眾多挑戰,以及兼顧對於校園願景與對都市發展的助益,除了與其他新建工程案相同,還必須經過校內委員會審核程序之外,還必須舉辦公開說明會以及專家座談會,加強師生意見溝通,吸取專家學者的意見。於97年12月經臺大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通過人文大樓規劃設計案須依照這個流程來推動辦理,寧可在規劃設計階段多溝通,審慎規劃。
自農業陳列館公告為歷史建築,確定人文大樓基地條件後,人文大樓建築規劃設計案的溝通討論與審議過程,前前後後共歷時約2年4個月。期間共召開6次全校公開說明會,2次專家座談會,提案至校園規劃小組委員會討論8次,以及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討論5次。整個溝通討論過程堪稱為臺大新建工程歷時最久的案件。建築師亦相當配合,在討論過程中參酌眾多意見,提出量體配置替選方案共8案(第4方案含括4-1與4-2方案,第5方案含括5-1與5-2方案),在「量體設計」第6方案經校方審核確認後,續提出「建築設計」方案。在漫長的討論溝通後,才在今(99)年9月17日建築設計書通過校方的審核同意。現已進行「細部設計」,而各預定進駐系所也已提出「使用需求」,說明絕大部分教師已接受設計並熱切期待。但也因此人文大樓在捐贈之初,原預定於96年動工,98年興建完成後移交校方。時程也修正為預定明(100)年8月動工。
人文大樓案在校內討論過程中一直有許多不同意見交流討論,雖然經歷2年4個月長時間的討論與多方的參與,仍有不同的表達意見,臺大校方、文學院與建築師仍願意針對少數不同的意見再溝通,希望能多方兼顧下,為臺大樹立校門口地標建築物,具備人文精神與培育人文英才的建築載體。
據校規小組統計,相關討論與審核會議次數如下。
1.全校公開說明會6次。
2.專家座談討論會2次。
2.校園規劃小組委員會提案討論8次。
3.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提案討論5次。
校園規劃小組網頁為:http://homepage.ntu.edu.tw/~cpo/committee_96.html
另據文學院統計,尚有更多次協調會議,所有會議及公聽會發言均有紀錄,請查閱「文學院洞洞館數位化紀錄」網頁,網址為:http://liberal.ntu.edu.tw/dongdongguan/1.htm
文學院12系所主管及與空間使用相關之視聽教育館主任共同發表「鄭重聲明」
人文大樓案建築師對於後續發展說明
1. 本案之設計工作包含 (1).概念設計, (2).規劃設計, (3).基本設計, (4).細部設計, 5)協助工程發包等,目前按校內程序已通過最後一次校園規劃小組與校發會審查,完成至基本設計,後續細部設計校內部分則由總務處與人文學院籌建委員會繼續負責審查,校外則須通過市政府(都發局、文化局、建管處…等)之審查。
2. 若規劃設計結論(主要即為空間需求量與量體配置)更改,則須重新經校規小組及校發會審查;否則,後續設計將續由總務處、籌建委員會及相關單位持續審議。
3. 故建築風格與細部設計問題於細部設計階段仍有充分之機會於後續之會議與審查中討論。
4. 本案已歷經將近4年半,經過12次籌建委員會、6次全校公開說明會、2次專家學者座談會、8次校規會、5次校發會審議與討論。過程中很多共識已經建立確認了,也還有許多議題和疑慮待我們一步一步解決,設計單位願意繼續配合並協助校方透過有效的程序與方法,解答疑義並尋求最大共識。
人文大樓建築設計3D視覺影像模擬 (版權所有,所有圖文非經同意禁止轉貼,節錄或公開傳播) 影像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