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再探討〉,《台灣史料研究》第37號,頁2-31。(PDF)
2010年9月。〈試論戰後台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臺灣風物》,60卷3期,頁11-57。(PDF)
2009年2月。〈植民地主義の後遺症——台湾を中心に〉,《立命館言語文化研究》,20卷3號,頁133-143。(PDF)
2007年12月。〈山在碧波瑤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臺大歷史學報》第40期,頁93-148。(PDF)
2007年1月。〈楊英《先王實錄》所記「如新善開感等里」之我見〉,《歷史月刊》,第229期,頁75-79。(PDF)
2006年7月。〈一五八二年美麗島船難餘生記〉,《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西班牙》(展覽圖錄),頁25-38。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PDF)
2006年12月。〈「進步由教育 幸福公家造」──林獻堂與霧峰一新會〉,《臺灣風物》,第56卷第4期,頁39-89。(PDF)
2005年6月。〈想像的民族風──試論江文也文字作品中的臺灣與中國〉,《臺大歷史學報》第35期,頁127-180。(PDF)
2004年12月。〈寫實與規範之間──公學校國語讀本插畫中的臺灣人形象〉,《臺大歷史學報》,第34期,頁87-147。(PDF)
2003年12月。周婉窈、許佩賢合著。〈臺灣公學校制度、教科與教科書總說〉,《臺灣風物》53:4,頁119-145。(PDF)
2003年11月。周婉窈、許佩賢。〈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總解說──制度沿革、教科和教科書〉,周婉窈等編著,《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解說•總目錄•索引》,頁3-44。臺北:南天書局。
2003年6月。〈歷史的統合與建構──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洲的「國史」教育〉,《臺灣史研究》,10卷1期,頁33-83。(PDF)
2003年4月。〈陳第〈東番記〉──十七世紀初臺灣西南地區的實地調查報告〉,《故宮文物月刊》,第241期,頁22-45。(PDF)本文修訂後收入周婉窈,《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頁107-150。(PDF)
2001年12月。〈失落的道德世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臺灣史研究》,8卷2期,頁1-63。(修改後,收入《海行兮的年代》)
1997年12月(1999年6月出刊)。〈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臺灣史研究》,4卷2期,頁7-55。(修改後,收入《海行兮的年代》)
1996年12月。〈綃山傳奇──賀雙卿研究之檢討與展望〉,《新史學》,7卷4期,頁159-197。邢義田、黃寬重、鄧小南總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265-291。(PDF)
1995年6月(1996年4月出刊)。〈日本在臺軍事動員與臺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1937-1945)〉,《臺灣史研究》,2卷1期,頁85-125。(修改後,收入《海行兮的年代》)
1995年6月。〈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6卷2期,頁113-161。(修改後,收入《海行兮的年代》)
1994年6月。〈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新史學》,5卷2期,頁117-158。(修改後,收入《海行兮的年代》)
1993年10月。〈清代桐城學者與婦女的極端道德行為〉,《大陸雜誌》,87卷4期,頁13-38。收入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4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頁185-251。(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