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臺大歷史學系
 
 
 | 首頁 | English | 臺灣大學 |
臺大歷史系 臺大歷史系 臺大歷史系
 
   
  最新消息
  系所介紹
  系所成員
  修讀規定
  招生入學
  學生資訊
  活動紀實
  臺大歷史學報
最新消息 出版品
 
  文史叢刊
  史原
碩博士論文
  史繹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
  系訊電子報

 

 

 
項次 碩博士論文  
碩士論文 111~120 101~110 91~100 81~90 71~80 61~70
  60年以前          
博士論文 111~120 101~110 91~100 81~90 71~80 61~70
  60年以前          

碩士論文目錄91~100

畢業年 姓名 題名 指導教授
91 王珍琳 亞當.佛格森(Adam Ferguson)社會觀念之剖析 楊肅献
91 李仁淵 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已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 王汎森
91 顧立誠 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 王德毅
91 鄭天恩 《歷史工作坊》之研究——以英國左派史家的勞工教育論述為討論對象 周樑楷
91 張 遠 近代城市京劇女演員(1900-1937)——以滬、平、津為中心的探討 林維紅
91 王貴格 作為教育者與行動者的立德夫人及其反纏足運動 查時傑
91 孟淑慧 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  梁庚堯
91 郭沛一 迷霧中的士兵-1920年代 陳永發
91 林思慧 正典與權力——以六藝為中心論漢代學術與政治的互動 黃俊傑
91 曾新容 清代臺灣隆恩租的形成、管理及用途 黃富三
許雪姬
91 郭飛鴻 (Thomas Mun)與柴爾德(Josiah Child)的經濟思想及其異同 劉翠溶
92 陳瑋荻 文化的建制——五四新文化與新文學群體的興起 王汎森
92 上運天英光  北宋官員休假之研究——以文官公假為中心 王德毅
92 中西美貴  挪用現代——大正時期台灣人民的不同殖民地經驗 吳密察
92 楊典錕 清末民初日本在華軍事顧問之研究(1898-1925)  李永熾
92 曾堯民 六世紀中國北方彌陀淨土信仰初探 周伯戡
92 林承戰 和諧或對立?——清康熙時期中國人與環境的關係 查時傑
92 盧靜儀 民初立嗣問題的法律與裁判——以大理院民事判決為中心(1912-1927 高明士
92 林佳潔 西醫與漢藥——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1893-1986 曹永和
92 朱開宇 科舉社會、地域秩序與宗族發展 ——宋明間的徽州,1100~1644 梁庚堯
92 黃照明 戰後台灣天主教的本土化——以蘭陽舞蹈團為例 黃富三
93 潘志群 清初的統治正當性問題 古偉瀛
王汎森
93 胡雲薇 從唐代官員的宦遊生活看其對家庭的影響 甘懷真
93 余玥貞 唐宋時期的茶知識與飲茶文化 杜正勝
93 李浩德 僧祐《釋迦譜》之編撰 周伯戡
93 張慧慧 當社會學遇上歷史──查爾斯.提利的歷史思維 周樑楷
93 邱昭惟 太平天國及其政權正當性之建構 查時傑
93 張繼瑩 飛蝗蔽天——清代的蝗災、捕蝗及其論述(1662-1795 徐 泓
93 山本万紀  八世紀前期的東北亞關係之研究——以唐渤關係為中心 高明士
93 黃子寧 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1861-1962 許雪姬
93 賴志偉 書生從政——朱家驊在國民政府的政治活動(1927-1949 陳永發
93 吳鳳家 南北朝時期的豫州——地域勢力及其與南北政權的關係 陳弱水
甘懷真
93 邱鐘義 克倫威爾的政治觀 楊肅献
94 李長遠 北宋理學「性與天道」思想的淵源初探 吳展良
94 翁稷安 清季文之理念與經世使命的展開與影響——以吳汝綸為中心 吳展良
94 陳偉強 中國近世政治正當性思想的形成初探——以唐中葉至北宋士人的政治思維為中心 吳展良
94 簡志維 清代苗栗大湖墾隘的發展——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 吳密察
94 林修合 從遷界到復界——清初晉江的宗族與國家 徐 泓
94 陳逸達 暴風驟雨——中共東北土地改革1945~1948 陳永發
94 凃宗呈 中國中古的素食觀 陳弱水
甘懷真
94 王淳逸 都市自治體法案(Municipal Corporation Act 1835)與英國地方政治, 1830-1860 楊肅献
95 鍾旻圜 西魏北周時期地方勢力型態探討——以軍事結合為主 甘懷真
95 江瑋平 唐末五代初長江流域下游的在地政治——淮、浙、江西區域的比較研究 甘懷真
95 胡川安 由成都平原看中國古代從多元走向一統的過程——一個社會史的分析 杜正勝
95 劉欣寧 由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漢初的繼承制度 邢義田
95 劉曉芸 秦漢時期地方官吏公務旅行之研究 邢義田
黃俊傑
95 黃瓊儀 漢畫中的秦始皇形象 邢義田
閻鴻中
95 何 勵 中國六朝時代的唱導 周伯戡
95 釋圓雅 越南陳仁宗與竹林禪派之研究 周伯戡
95 葉勝裕 歷史、轉義、敘事——海登.懷特歷史著述理論之研究 周樑楷
古偉瀛
95 陳聖屏 困而知之——曾國藩修身思想的起源與意義 林維紅
95 張皓政 明代常州士人的婚姻圈 徐 泓
95 蔡文地 宋代勸農文之研究 梁庚堯
95 江筱婷 宋代地方官的教化活動——以兩浙路地區為考察中心 梁庚堯
95 汪正晟 以軍令興內政——徵兵制與國府建國的策略與實際(1928~1945 陳永發
95 陳威任 人與水的衝突——以荊江、洞庭湖流域為中心 陳永發
95 蔡虹如 中共建國初期的治淮水利工程——從大建水庫到與湖爭地 陳永發
95 張季安 三至五世紀幽冀地區的地方勢力 陳弱水
甘懷真
95 張志惠 閱讀中國——《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 1832-1851)與新教傳教士關於中國的理解及書寫 黃進興
95 高慧玲 中古伊斯蘭政治權力世俗化——以君主寶鑑為中心的討論 楊肅献
95 黃小芳 英國中古晚期工匠行會的價格管制:以公正價格觀念為例 楊肅献
95 黎世輝 威廉.羅伯森與他的歐洲帝國——以《查理五世統治史》為考察對象 楊肅献
96 周如怡 西方文明觀念的發展與現代文明的出現,1870-1930 王世宗
96 陳昀秀 清末的江蘇教育總會(1905-1911 王汎森
胡平生
96 吳政哲 崇緯抑讖——東漢到唐初讖緯觀念的轉變 甘懷真
96 林欣儀 捨穢歸真——中古漢地佛教法滅觀與婦女信仰 周伯戡
李貞德
96 林日清 托洛茨基的歷史觀——以《俄國革命史》為中心 周樑楷
古偉瀛
96 胡 笙 近代中國的體育觀——《良友》畫報體育圖像之研究(1927-1931 梁其姿
96 畢凌晨 葛超智對二二八事件與美國政府觀點之差異——第一手觀察與外交決策間的矛盾 黃富三
96 鄭博文 清代臺灣鹽專賣制的建立與發展 黃富三
96 林易澄 近代中國語言轉向的幾個側面 黃進興
96 陳泳翰 白銀時代及其小說 黃進興
96 李奇璋 霍布斯邦論民族主義 楊肅献
96 陳家齊 巨人、海怪與恐懼之邦——霍布斯《利維坦》的標題頁面 楊肅献
97 黃崇凱 晚清民初知識人社會角色的轉變——以1903-1927年的章士釗為例 王遠義
97 鄭坤騰 荒湮的革命之路——中國托派的不斷革命論與革命抉擇(1925-1952 王遠義
97 邱士杰 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起源及其資本主義論(1920~1924) 王遠義
黃俊傑
97 宋子玄 胡適的「娘什麼」—— 一位被忽視的中國新文明孕育者 古偉瀛
97 林宗閱 魏晉南北朝的河東裴氏——政治活動及其跨地域發展 甘懷真
97 林穎鈺 雖死之日,猶生之年——陳天華自殺與晚清湖南士人的自覺 吳展良
97 陳韻如 漢唐之間醫方中的房事疾病研究 李貞德
97 李幸真 日治初期臺灣警政的創建與警察的召訓(1898-1906 周婉窈
97 施姵妏 清代臺灣的地震災害與救助措施(1684-1895 周婉窈
97 金柏全 日治時期臺灣實業教育之變遷 周婉窈
97 凃柏辰 清閑與戒懼——晚明山人陳繼儒及其形象變遷 徐 泓
97 鄭佩宜 十七世紀初以前的中菲貿易與1603年的馬尼拉大屠殺 徐 泓
97 翁健鐘 鄒元標與明代中晚期的講學活動 徐 泓
97 涂豐恩 從徽州醫案看明清的醫病關係(1500-1800 梁其姿
97 郭恩秀 內修外攘——張栻的治學與從政 梁庚堯
97 施文婷 延安經驗在1950年代的重演——以《杜高檔案》為例 陳永發
97 吳書萍 七、八世紀唐代江南地域的士人研究——特論其政治和社會背景 陳弱水
97 盧意寧 盛唐集賢院的成立與意義——兼論玄宗朝學術文化風氣的轉變 陳弱水
97 林聖蓉 從番界政策看東勢的拓墾與族群互動(1761-1901 黃富三
李文良
97 汪正翔 形式的困境:民初畫學變革及其思想史解釋——以北大畫法研究會為研究核心 閻鴻中
97 詹敬仁 從墨家兼愛說看孟、告之辯 閻鴻中
98 張毅瑄 西元第一到第七世紀聖母論與聖母信仰之發展與其歷史意義 王世宗
98 張育齊 思想人物與地方社會的交涉 : 以晚明湖北麻城、黃安為例  王汎森
98 黃惠貞 國民黨政權流氓取締制度起源研究(1927-1955 王泰升
吳密察
98 裴英姬 十八世紀初中朝文人物品交流及其中國觀感 : 以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為中心 王鴻泰
徐 泓
98 孫少遊 從內丹到內壯 王鴻泰
陳慧宏
98 陳詩雯 十七世紀中西知識體系的相遇——以康熙皇帝為中心的探討 古偉瀛
98 吳立仁 中唐至北宋前期韓愈形象的歷史演變 吳展良
98  臼井進 近代日本的旅行國家化 : 日本旅行協會、雜誌《旅》與台灣形象的建構(1924-1943 吳密察
98 陳冠妃 清代臺灣鹽務行政下的國家與地方社會——以竹塹鹽務總館(1868-1895)為例 吳密察
98 鄒金芳 漢代相人術的原理與發展  邢義田
98 游逸飛 四方、天下、郡國:周秦漢天下觀的變革與發展 邢義田
98 陳榮聲 滿鐵公學堂教科書與「排日」問題(1923-1931 周婉窈
98 蘇聖雄 「奸黨煽惑」 : 蔣中正對二二八事件的態度及處置  胡平生
98 張維玲 從南宋中期反近習政爭看道學型士大夫對「恢復」態度的轉變(1163~1207 梁庚堯
98 童永昌 「志於便民」 : 北宋熙寧至元祐時期的民情與朝議攻防(1069-1094 梁庚堯
98 林漢文 士論與道理: 試由宋代士人政治之發展解釋理學的興起脈絡 陳弱水
98 李龢書 論早期道教中的道與至尊神  陳弱水
98 吳欣芳 「無聲的說法者」 : 利瑪竇的著書過程與讀者理解 陳慧宏
98 金芙安 天主教要理問答在晚明中西文化交流對話中的角色 陳慧宏
98 劉芝慶 修身與治國: 從先秦諸子到西漢前期身體政治論的嬗變 黃俊傑
98 徐熊書晨 約翰.衛斯理的思想與英格蘭啟蒙運動 楊肅献
98 陳慧縈 「滑稽大王」在中國:上海報刊中的卓別林明星形象,1914-1929 趙綺娜
99 許欹欹 魏明帝時期(226-239)的政治改革:以律令和君臣關係為主 甘懷真
99 林楓珏 唐代的基層行政組織 甘懷真
99 黃旨彥 魏晉南北朝的公主政治 李貞德
99 李修平 黃河與長江之間——周代南陽盆地的政治支配與物質文化 杜正勝
99 貝大偉 從張家山《二年律令》簡看西漢初法制中的「戶」 邢義田
99 許妝莊 從偕醫館到馬偕紀念醫院——殖民地近代化中的醫療傳教(1880-1919 周婉窈
99 邱俊明 「家有良母,室有賢妻」:《婦女時報》(1911-1917)女子教育討論初探 林維紅
99 張瑞芳 鄭克與折獄龜鑑 梁庚堯
99 鍾友全 謹思慎行的改革抱負:大衛‧休謨對不列顛黨派的看法 楊肅献
99 馮卓健 審慎的行動:柏克的美洲政策 楊肅献
100 蔡育潞 十九世紀前期英國宗教寬容政策與英國國教的重新定位 王世宗
100 蔡耀緯 雖非真而近於真矣:庚子年武昌假光緒案鉤沉 王汎森
100 黎康翰 法西斯主義、反理性主義與中國30年代的政治思潮 王遠義
100 范珮芝 抗戰之際的救亡思想:戰國策派的文化改造主張 王遠義
100 蔡至哲 求天下至公之道:韓國天主教初期歷史新探 古偉瀛
100 石秀英 民國時期內蒙古教育政策中的國家意識 古偉瀛
藍美華
100 邱建智 漢魏南北朝墓誌的起源與發展 甘懷真
100 高震寰 漢代地方大姓與政府的依存——以成陽仲氏為例 邢義田
100 陳昶安 東北流通券:戰後區域性的貨幣措施(1945-1948 胡平生
100 羅貫倫 閻錫山參加北伐的決策歷程——從保境安民到出師討奉(1926-1927 胡平生
100 艾立德 晚清民族主義中的省籍意識——以新知識分子關於湘、粵的論述為例 胡平生
100 朱祐鋐 清代杭州的火災、火政與社會生活(1644-1861 徐 泓
巫仁恕
100 吳挺誌 北宋中後期的文臣統兵:以陝西沿邊五路經略安撫使為例(1038~1100 梁庚堯
100 傅 揚 從喪亂到太平——隋代的歷史記憶與意識型態 陳弱水
100 楊月惠 伏爾泰的世界觀:以《風俗論》為例 楊肅献
100 陳姵琁 東漢的三輔士人 閻鴻中
100 徐乃義 《荀子》中「知慮」問題相關概念與論述之研究 閻鴻中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製作
本網站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106319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1  No.1, Sec. 4, Roosevelt Road, Taipei, 106319, Taiwan, R.O.C.
電話 (Phone):+886-2-33664700~5 傳真號碼 (Fax):+886-2-2362-0028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