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出版:

Taiwanese Improvisational Theater: Performing “Living Plays” in Gezixi

東方即興劇場 歌仔戲「做活戲」  上編 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11)ISBN 978-986-350-202-9

(本書獲臺灣大學106年度學術研究績效獎勵 學術專書 傑出奬)
(本書獲科技部106年度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專書出版獎助




上編 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 簡目    (上編詳目)

圖輯

出版說明

緒論


第一章 中西即興戲劇脈絡中的歌仔戲「做活戲」:藝術定位、研究視野與劇場運用

第二章 歌仔戲即興劇場的構成條件和運作機制

第三章 「做活戲」的幕後推手:臺灣歌仔戲知名講戲人及其專長

第四章 歌仔戲「做活戲」的演員養成

第五章 歌仔戲「做活戲」的演員即興表演方法

第六章 歌仔戲「做活戲」後場樂師的人才養成與即興伴奏

第七章 歌仔戲幕表戲劇目的敍事特徵:以田野隨機取樣為分析基礎

結論

徵引書目

田野工作徵引清單

索引



東方即興劇場 歌仔戲「做活戲」  下編 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的資料類型和運用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11)ISBN 978-986-350-203-6

(本書獲臺灣大學106年度學術研究績效獎勵 學術專書 傑出奬)
(本書獲科技部106年度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專書出版獎助

下編: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的資料類型和運用 簡目 (下編詳目)

導論: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田野採集資料的類型和運用

第一單元.臺灣歌仔戲「做活戲」知見劇目

第二單元.歌仔戲「古路戲」劇目田野採集記錄

第三單元.歌仔戲「胡撇仔戲」劇目田野採集記錄

第四單元.臺灣歌仔戲「做活戲」各類型「臺數」舉隅

第五單元.名家名劇:臺灣歌仔戲「做活戲」知名講戲人代表劇目講戲範例

第六單元.臺灣歌仔戲「做活戲」重要演員筆記內容舉隅

第七單元.臺灣歌仔戲「做活戲」重要講戲人、演員及樂師傳記


 


《臺灣戲劇史(增修版)》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02)

History of the Taiwanese Theatre, Second Edition

(本書獲臺灣大學105年度學術研究績效獎勵 學術專書 優良奬)


內容介紹:
本書為第一本臺灣戲劇通史。全書共六章,凡二十萬言,先以歷時性行文介紹臺灣戲劇的發展背景,再依次就荷西、明鄭、清代、日據、戰後,以迄1980年代以後的臺灣戲劇,進行細緻的梳理。介紹年限設定為2013年,內容涵括傳統戲曲和現代戲劇二大專業及其相互影響關係。

全書撰述嚴謹,而文字可親。兼顧史觀和議題討論,納入新出諸多研究成果。除了交代臺灣戲劇史相關必要知識之外,亦提供不同觀照角度及見解,有利於讀者進行批判性接受。配合內容,各章節皆精選珍貴圖片與文字相呼應;又詳實交代徵引書目,編排圖表及學術索引,引領讀者入門,並可以此做為延伸閱讀之起點,進入戲劇歷史研究之堂奧。

臺灣戲劇史增修版 簡明目錄(藍色字表示增修版新增或更動之標題)

第一章 臺灣戲劇的發展背景──特殊的地理、人文和歷史命運

1-1島嶼的自然景觀和地理條件──1-2臺灣的開發──1-3臺灣的人口和移民結構──1-4臺灣的風土人文──1-5戲劇演出與常民生活──1-6語言與戲劇──1-7無可迴避的歷史命運──1-8臺灣戲劇發展的階段與特色──1-9臺灣戲劇大事紀

 

第二章 荷領到清前期的臺灣戲劇(1624-1795──南管戲獨領風騷

2-1原住民的歌、舞和賽戲──2-2清文獻所見的臺灣戲劇──2-3南管戲的流行──2-4南管戲的劇目──2-5南管戲的表演藝術──2-6潮劇和其他戲劇──2-7車鼓戲和其他小戲──2-8清前期的戲劇活動及社會功能──2-9清前期的職業戲班、子弟館閣與文人家班

 

第三章 清後期的臺灣戲劇(1796-1894──北管戲後來居上

3-1北管戲的流行──3-2北管戲的劇目──3-3北管戲的表演藝術──3-4四平戲──3-5採茶戲和其他劇種──3-6皮影戲──3-7傀儡戲──3-8布袋戲──3-9清後期的戲劇活動及社會功能──3-10清後期的職業戲班、子弟結社與私人家班

第四章 日據時期的臺灣戲劇(1895-1945──新舊並陳,蓄勢待發

4-1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4-2各劇種的角力:臺灣總督府的一份調查報告──4-3職業「七子班」變身為高甲戲──4-4北管的職業戲班和子弟活動──4-5京劇的流行和在地化──4-6新劇種歌仔戲的誕生──4-7歌仔戲的音樂──4-8歌仔戲的表演藝術──4-9客家採茶戲的風行──4-10布袋戲漸成派別──4-11通俗劇場的職業新劇和改良戲──4-12新劇運動和知識分子的訴求──4-13日據期的重要現代戲劇活動

 

第五章 戰後的臺灣戲劇(1946-1979──傳統戲劇的崢嶸與轉型

5-1大陸地方戲聚集一島──5-2本土劇團如雨後春筍般復甦──5-3內臺歌仔戲的全盛──5-4從唱片、廣播到電影歌仔戲──5-5歌仔戲搭上電視的流行列車──5-6得政府之獨厚的京劇──5-7從劍俠戲、金光戲,到電視布袋戲──5-8 1970年代傳統戲曲由盛轉衰:南管戲、高甲戲、北管戲、四平戲、傀儡戲和皮影戲──5-9臺灣現代戲劇的另一個源頭──5-10戰後的臺語職業新劇──5-11反共抗俄」對現代戲劇的禁錮──5-12 1970年代劇場人的努力

第六章 1980年代以來的臺灣戲劇(1980-2013──現代戲劇的勃興

6-1心靈與視野的「解嚴──6-2歌仔戲的多方向發展──6-3「外臺歌仔戲」和「藝文劇場歌仔戲」──6-4戲曲現代化的領航者:臺灣京劇──6-5客家採茶戲的蛻變──6-6布袋戲呈現多元面貌──6-7面臨滅絕的劇種和相關文化活動:南管戲、高甲戲、北管戲、四平戲、傀儡戲和皮影戲──6-8戲曲的傳統再造與現代合體──6-9 1980年代突破瓶頸的現代戲劇──6-10 1990年代的現代戲劇──6-11新世紀的現代戲劇──6-12現代戲劇的重要作家與作品──6-13現代戲劇的專業化和類型

 

結語:我們能掌握的只有現在

《台灣戲劇史(增修版)》三刷文字修正對照表

頁碼/行數

原文

修正文字

35頁第12

日本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

52頁倒數第2

龍傳奇

龍傳奇

77頁第18

「字頭」指聲母,「字腹」指介音,「字尾」指韻母

「字頭」指聲母和介音,「字腹」指前半韻母,「字尾」指後半韻母

77頁倒數第3

(呂錘寬,2011259-262

(呂錘寬,2011260

177頁倒數第4

昭和11年(1936

昭和10年(1935

211頁第9

湖班

湖班

274頁第5

龍傳奇

龍傳奇

 

 
 

 

從戲曲批評到理論建構》(臺北:國家,2011.09)

On Xiqu: From Criticism to Construction of Theory

(本書獲臺灣大學101年度學術研究績效獎勵學術專書甲類奬)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古典戲曲的創作實踐如何從古到今、從文學到藝術、從平面文獻到立體演出,透過批評建構理論;並以此形成美學規律,回頭過來影響戲曲的創作實踐。作 者選擇十個議題切入,以微觀的個案考察結合宏觀的理論建構,內容涵蓋「戲曲手法與美學建構」、「戲曲對應特定題材或形式的創意和內涵」、「戲曲所受內在規 律和外在環境的影響」、「戲曲研究方法與理論之建樹」等四大重心。透過當代視角與古典戲曲理論的對話,探索作品的創發性和美學深度,從而挖掘出作品內含的 論述性。本書各論,生動的呈現了從戲曲批評理論建構」,兩者相生相成的審美動力學,視野開闊,新見迭出。

目錄  (本書所收多篇為期刊論文,內容多有修訂,學術討論請用此版本☉可點選篇名看章節大綱及提要)

緒言:戲曲批評與理論建構 

壹、戲曲手法與美學建構 

論元雜劇征戰情節中的「問探」 

從「敘事程式」的觀點談「臨川四夢」收場的辯證與創發 

從〈驚夢〉〈尋夢〉到《如夢之夢》談古今劇場兩個居然照映的時空觀 

貳、戲曲對應特定題材或形式的創意和內涵 

「才子佳人」如何包裝邊緣情慾?明清文人戲曲所見的同志情愛與變性慾想 

小劇場的精緻新古典:臺灣實驗崑劇的雅意與創意 

參、戲曲所受內在規律和外在環境的影響

清初傳奇賓白的寫實化趨向 

政治與戲曲:一九五○年代「戲曲改革」對中國地方戲曲劇種體質的訂製及影響 

庶民風標:臺灣廟會演劇的綜藝性與功利性 

肆、戲曲研究方法與理論之建樹 

歷史視野與田野調查方法:我的臺灣庶民戲劇研究 

體系與視野:五十年來(1945-2002)臺灣學者對傳統戲曲學的建構 

 On Xiqu: From Criticism to Construction of Theory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

Prologue

Part

On the Spy Device in Yuan Zajus Military Scenes

The Dialectics and Innovations in the Endings of Four Dreams at Lin Chua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Formula

From Interrupted Dreams and Dream Seeking to A Dream Like a Dream: The Time-Space Perception of Two Theatres from the Past and Present

Part

How Plays of Learned Gentlemen & Fair Ladies Smuggle Unorthodox Desires: Homosexual Love and Transgender Desire in Ming-Qing Dramas

Exquisite Neoclassicism in the Little Theatre: The Elegance and Originality of Experimental Kunqu in Taiwan

Part

The Realistic Tendency of the Dialogue in Chuanqi of Early Qing Dynasty

Politics and Traditional Theatre: the Influence of the 1950s Theatre Reform on Local Theatres Developments and Their Formations of Theatrical Typology

The Plebeian Style: Entertainment and Utilitarian Aspects of Temple Theatre in Taiwan

Part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Field Studies: My Research on Plebeian Theatre in Taiwan

Systems and Visions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Theater Studies in Taiwan 1945-2002

Works Cited

 

 

 

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 臺北:稻鄉,2007.1)

Building on Fieldwork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aiwanese Traditional Theatre

(本書獲臺灣大學97年度學術研究績效獎勵學術專書甲類奬)

(本書獲96年度國科會補助出版人文學專書)

本書收錄作者近年以田野工作為基礎,對臺灣戲曲進行研究的七篇論文。面對生活中的劇場,作者透過調查、紀錄、觀賞和訪問,深入掌握細節, 建立生態認知,探索戲劇發展與環境的各種關聯。同時,選擇站在劇種發展的整體歷史高度,結合文獻資料,對臺灣戲曲在特定時空中的各個面向,進行解讀分析。

這使得我們對戲劇的理解,不再拘泥於文學或藝術的層面,而得以更貼近劇種的全貌,堪稱臺灣戲曲田野工作結合歷史文獻研究的一個示範。

 

img3.jpg

臺灣戲劇歷史十二題 

戰後臺灣歌仔戲商業劇場風雲──以一九五O年代臺北市的戲院演出為觀察範圍 

一九九O年代臺北地區外臺歌仔戲之劇團經營與演出活動 

酬神的與戲劇的──新世紀初臺北地區廟會劇場的戲臺和椅子出租 

臺灣尾的劇種守護者──屏東在地的歌仔戲班及其特色 

歌仔戲老照片所見的人物和歷史──談蒐集計畫的三個重要收獲 

眾人共唱一臺戲──臺灣當前戲曲評論的機制和效應 .

1.Twelve Issues Concerning History of Taiwanese Drama

2.Happenings in Post-War Commercial Taiwanese Opera: A Case Study on Performance Activities of Taipei Theatres in the 1950s

3.Operations and Performance Activities of Taiwanese Opera Outdoor Troupes in Taipei Area in the 1990s

4. The Religious and the Dramatic: Makeshift Stages and Chair Rentals of Temple Fair Theatres in Taipei Area at the Turn of a New Century

5. Guardians of Taiwanese Opera : Regional Troup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t Pingtung County

6. Personages and History Seen in Old Photographs of Taiwanese Opera: Three Important Harvests Resulted in a Fieldwork Research Project

7. Spectators as Integral Part of Performance On the Apparatuses and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Theatre Critic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

歷史.光影.人物--歌仔戲老照片( 宜蘭:傳藝中心,2004.10)(與蔡欣欣教授合著)

       本書分「宜蘭老歌仔戲」、「內臺歌仔戲」、「唱片廣播歌仔戲」、「電影歌仔戲」、「電視歌仔戲」、「外臺歌仔戲」等六個單元,採訪著名的歌仔戲從業者近百人,收錄照片五百二十張,完成傳記一百零一篇。透過具體的圖像 呈現及圖像詮釋,訴說歌仔戲和臺灣社會緊密聯繫的發展歷史。曲折、繁華、 驚異,在在令人動容!

 

 

─────────────────────

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2003.2)

Norms and Variants: Rethinking the Conventions of Ming and ing Theatres

 

   「規律與變異」是研究戲劇歷史值得思考的一條主軸。本書探析明清時期戲曲發展進程中,環繞此一主軸的五個引起爭議的新課題。

這些課題牽涉戲劇美學、劇本創作學、劇種學、聲腔學、表演學、版本學等範疇。無論是規律的建立或變異的發生,都是促使戲劇往前挺進、源源不絕的重要動力。

 

 

全書十四萬餘言,收論文六篇:

 

壹.從內涵的質變論戲文、傳奇的界說問題

──兼論湯顯祖戲曲的腔調

 

貳.論明清傳奇敘事的程式性

 

參.清初傳奇「戲劇本質」認知的移轉和「敘事程式」的變形

 

肆.清中葉暢銷書《綴白裘》地方戲的刊行、流傳和腔調衍變

 

伍.戲曲演員的專業化和身分認同

                   ──從詞曲系劇作家筆下觀察

附論.歷史劇場的新構築──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評議

 

Contents

1.Differentiating between Xi-wen (戲文) and Chuan-qi (傳奇)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opera nature as well as discussing the tune patterns of Tang Sian-zu’s works

 

2.On the narrative convention of Ming-Qing Chuan-qi

 

3.The Transfer of the Perception of Chuan-qi’s “Dramatic Essence” in Early Qing Dynas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rrative Convention”

 

4.The Publication of the Mid-Qing best-selling vernacular plays Zhui Bai Qiu, Its Sprea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Qiang-diao in It

 

5.Opera Players’ Specialization and Awareness of Identity—An Observation from the Works by the Poetic Playwrights

 

6.New Construct in the (Re-)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the Theater: A Critique of Liao Ben and Liu Yenjun's _A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heater_.

 

 

 

─────────────────────

 
臺灣戲劇史

(臺北:空中大學,2003.1)

  全書分六章,凡十四萬餘言,簡明介紹臺灣戲劇四百年歷史。

《臺灣戲劇史》(臺北: 空中大學,2003.1)第三刷已於2008年6月印行

內容資料多有修正。唯依空大要求,篇幅及頁次維持不變。舊版請使用此版本。

《臺灣戲劇史》增修版已於2015年2月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內容大幅增修,請使用增修版!

 

 

 

緒言

第一章 臺灣戲劇的發展背景──特殊的地理、人文和歷史命運

1-1島嶼的自然景觀和地理條件──1-2臺灣的開發──1-3臺灣的人口和移民結構──1-4臺灣的風土人文──1-5無可迴避的歷史命運──1-6戲劇演出與常民生活──1-7【臺灣戲劇大事紀】

第二章 荷領到清前期的臺灣戲劇(1624~1795)──南管戲獨領風騷

2-1原住民的歌、舞和賽戲──2-2清代傳入臺灣的劇種──2-3南管戲的流行──2-4南管戲的內涵──2-5南管戲的劇目──2-6南管戲的表演藝術──2-7南管戲的音樂──2-8南管戲的演出場合──2-9潮劇和其他劇種──2-10車鼓戲和其他小戲

第三章 清後期的臺灣戲劇(1796~1894)──北管戲後來居上

3-1北管戲傳入臺灣──3-2北管戲的內涵──3-3北管戲的劇目──3-4北管戲的表演藝術──3-5北管戲的音樂──3-6北管戲的演出場合──3-7四平戲

3-8各類偶戲先後傳入臺灣──3-9皮影戲──3-10傀儡戲──3-11布袋戲──3-12其他劇種的演出活動

第四章 日據時期的臺灣戲劇(1895~1945)──新舊並陳,蓄勢待發

4-1日本對臺灣的文化政策──4-2各劇種的角力──4-3北管的職業戲班和子弟活動──4-4京劇的流行和在地化──4-5職業「七子班」逐漸隱沒──4-6南管戲變臉成功:高甲戲──4-7布袋戲漸成派別──4-8客家採茶戲的風行──4-9臺灣最早的流行歌「歌仔」──4-10臺灣新劇種歌仔戲誕生──4-11歌仔戲的成長──4-12歌仔戲的音樂──4-13歌仔戲的表演藝術──4-14職業新劇和改良戲──4-15新劇運動和知識分子的訴求──4-16日據末期的重要現代戲劇活動

第五章 終戰後的臺灣戲劇(1946~1979)──傳統戲劇的崢嶸與轉型

5-1各省地方戲齊聚一島──5-2本土劇團如雨後春筍──5-3內臺歌仔戲的全盛──5-4歌 仔戲的商業性格和包容性格──5-5唱片和廣播歌仔戲──5-6歌仔戲電影帶動臺語電影的流行──5-7搭上「流行文化」列車的電視歌仔戲──5-8轟動 一時的電視布袋戲──5-9得政府之獨厚的京劇──5-10歌仔戲從內臺出走:賣藥團──5-11南、北管戲劇活動的衰退──5-12臺灣現代戲劇的另一 個源頭──5-13「反共抗俄」對現代戲劇的禁錮──5-14一九七○年代劇場人的努力

第六章 一九八○年代以來的臺灣戲劇(1980~2002)──現代戲劇的復甦

6-1歌仔戲多方向發展──6-2廟 會劇場的外臺歌仔戲──6-3外臺歌仔戲的演出風格和劇目──6-4從「精緻歌仔戲」到「文學歌仔戲」──6-5臺灣現代京劇的耕耘和成績──6-6客家 採茶戲的蛻變──6-7布袋戲呈現多元面貌──6-8面臨衰亡的劇種和相關文化活動:南管、高甲、北管、四平、傀儡和皮影──6-9各省地方戲從業餘活動 轉為輸入──6-10一九八○年代突破瓶頸的現代劇場──6-11一九九○年代至今的現代戲劇──6-12現代戲劇的重要作家與作品

結語:我們能掌握的只有現在


─────────────────────

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
(臺北:學海,1994)

 萬歷到明亡這一段時期,中國戲曲史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無論戲曲的文學創作、戲場藝術、戲劇理論各方面,都開創了一片新氣象,不僅承元鼎盛之先,更啟導了有清劇壇蓬勃的契機,在整個中國戲曲發展史上,有著非凡的意義,故稱「晚明劇壇」。
  中國幅員廣大,四方語音復雜,藝術多樣,因此,探討晚明劇壇,不可忽略戲曲「劇種」的重要課題。而從戲曲的特質和劇種發展歷程來看,「聲腔」都占有極大的份量,彼此的關系是互動、密不可分的。
  本論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參酌現今存活的劇種往上推求,嘗試勾勒出晚明時期劇種與腔調之創生、流布及發展更確實的面貌,從而對晚明劇壇有更全面的掌握。

緒論

上編 晚明戲曲劇種研究

第一章 晚明戲曲劇種考釋
第一節 華北地區
第二節 華中地區
第三節 華南地區
第四節 晚明戲曲劇種一覽
第二章 晚明戲曲劇種的發展
第一節 時代背景
第二節 地域因素
第三節 劇種本身的發展趨勢
第三章 晚明戲曲的刑行
第一節 晚明戲曲刑行的主要據點
第二節 晚明戲曲刑行的內容和形式
第三節 晚明戲曲刑行者及其刑本


下編 晚明戲曲聲腔考述

第四章 南戲諸腔
第一節 南戲諸腔在晚明的流佈
第二節 南戲的宮調問題
第三節 南戲的音樂結構及其成就
第四節 南戲幕後合唱的形成與表現
第五章 崑山腔系統
第一節 崑山腔系在晚明的流佈
第二節 崑山腔對宮調問題的適應
第三節 曲牌內涵的豐富
第四節 聯套技巧的精進
第六章 戈陽腔系統
第一節 戈陽系在晚豆的流佈
第二節 音樂結構發展的方向
第三節 戈陽諸腔中的幫及其演變
第四節 戈陽諸腔中的及其演變
第七章 梆子腔系統及其他
第一節 梆子腔系在明末清初的流佈與發展
第二節 板式變化體戲曲的形成
第三節 梆子腔藝術表現的幾個特點
第四節 其他腔調的流佈及其音樂特質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