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巨塔

文:藍佩嘉。本文收錄於收於中國時報觀念平台

台大校長的遴選將在本月二十日舉行。十二年以來的首度改選,理應在校內引起相當關注,然而,校園裡的基調卻是疏離與沉寂。同事們在茶餘飯後淡淡抱怨著對程序的不滿與人選的陌生。

八名推薦人選中被排除的兩名,遴選委員會並沒有給予充分的說明;入選六名均為台大行政職出身,也讓期待透過校長改選為台大帶來新氣象的人感到失望。這樣的結果,相當程度源於遴選委員會只是被動地接受推薦,而非主動積極地尋求人選。在自家人參選的選舉狀況下,候選人的聲望與治校的願景似乎被滑落到焦點之外,而剩下一場人脈的競逐,各式拜票、換票的風聲耳語成為校園裡的鄉野傳說。

在校長遴選的過程中,有兩群重要的、然而卻缺席的校園主體,一是淪為被動學習的學生,二是變成學術長工的低階教授。他們的隱形與噤聲,反映出大學裡的政治生態,以及缺乏有機公共領域的現狀。

學生的聲音不僅在校長遴選的過程中缺席,在日常的校園公共生活中也面臨有限的參與空間。台大雖然是全國資源最豐沛的大學,學生仍然面臨資源不足的狀況,例如上課人數過多、選不到課。我們也經常聽到學生抱怨,其所屬科系要求的畢業學分過多,導致無法修雙學位或輔系,過早的專業化與僵化的科系分工,反映出教授捍衛專業疆域的思考,卻沒有顧慮到年輕的學習者,需要的是更多自我探索、全人成長的空間。校園公共空間的使用與安排,更經常在不透明、官僚化的過程中形成決策,罔顧學生其實是最大宗的使用者。

近年來學生運動的沉寂,反映出校園群眾對於政治議題的虛無感,校園民主應是更切身實際的動員議題,除了對於高學費政策的抗議,課程制度與教學資源的整體安排,學生都應該透過集體發聲成為積極的參與者。

在本期出版的天下雜誌中,把助理教授比擬為「學術長工」,在輩分掛帥的學術金字塔中,面對日益緊縮的評鑑制度,普遍出現資源匱乏與過勞的狀況。這樣的感嘆雖然生動地描述了低階教授的困境,卻仍然映照出把大學視為神聖學術巨塔的社會想像。

我認為,教授應該被視為學術勞動者,一方面,這意味著其研究成果與教學品質都應該接受公開的評量,然而其標準應是經過集體論辯的、非單一量化的。許多教授的工作其實是為了維持專業社群與學校生活運作的「看不見的勞動」,例如論文審稿與學生諮商,但是,這些工作通常不被研究掛帥的制度所肯定,合理的評鑑標準應兼顧教學、研究與校園公共參與的責任。

另一方面,教授的工作不應再被浪漫化為一種「愛的勞動」,用社會聲望與學術熱誠,合理化教授低薪過勞的工作條件。大學教授不是個體化的知識分子,而是學術社群、校園集體的有機組成,其個人的研究成果與教學表現,是奠基在專業同儕的對話與制度環境的支持上。要改善教學品質,校方應致力降低師生的相對比例,以及提供相當時數的教學助理。在研究資源的管理上,目前的許多行政制度的設計,以防弊而非興利為出發點,造成教授們經常疲於奔命地應付繁瑣的報帳以及官僚化的公文程序。

一流大學的組成,需要的不只是一個優秀的校長,更需要一個有機的校園社群、活絡的公共領域,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才可能看到教學品質的提升,學術共識的形成,民主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