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5,2008 09:41

資本主義失敗了嗎?--<敗部經濟學>書評

failbook.jpg
【劉館長按】這是我替中時<開卷週刊> (20081222) 所寫的<敗部經濟學>書評,其實也正好藉這本書來「宣導」一下右派主張:)在此提供給館友參考。


另外,最近看到一些好書,也一併推薦給有興趣的館友:


Milton Friedman自傳的中譯本


Gregory Clark<世界經濟簡史>中譯本


清大賴建誠教授寫的<西洋經濟史的趣味>

-------------------------------------------------------------------------------------------------------------------------------------


資本主義失敗了嗎?--<敗部經濟學>書評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
副教授 劉孟奇


這本書的中文版發行正好遇到資本主義的嚴重危機時刻。不只是中小企業,連許多知名大企業,也都會在一夕之間破產倒閉。換句話說,現在正是一個「失敗無所不在」最明顯的時候。這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是資本主義的末日到了嗎?


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話,這會是相當值得一讀的書。


本書的一個重要洞見是:經濟體系與生物界有其極其相近之處,因為兩者的影響因素與其中個體互動關係都極其複雜,而且還會產生動態變化,因此任何微小的干擾,都可能產生難以預料的結果。


上面這個論點有兩個重要意涵。首先,面對這種「整體複雜性遠非個體理性所能掌握預測」的限制,不管是企業運作、產品創新、或政府政策,只要一個事先沒料到的因素產生作用,或一個原已列入考量的因素產生變化,就可能使得原先以為有效的策略、可以大賣的商品、可以產生效果的政策慘遭滑鐵盧。在這種情況下,屢屢失敗才是常態—就如生物界的突變總是活不久一般。


其次,因為任何一個衝擊,都可能經由體系內的複雜互動而產生毀滅性後果,因此適應原先體系的個體會不時產生大規模的滅絕情形,也就不是意外。


不過,資本主義的優勢也就在此。資本主義的力量不在於保證一個「人人成功,沒有失敗」的「美好世界」,而在於提供充足的誘因,讓個人與企業能夠勇於創新,無懼於「失敗可能性遠大於成功」的殘酷前景—就如同生物界給予極為少數的突變成功者巨大報酬一般。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對於失敗與虧損者毫不留情地逐出市場,這確保了創新與變化帶來的是成長,而不是有限的資源被無謂虛擲—就如同一個健康的自然體系雖然可能遭遇大規模的滅絕情形,但是在競爭中成功取代被滅絕物種的,往往會是一批更有活力與適應力的物種。


雖然這本書的觀點相當引人入勝,不過仍有幾點可以提醒讀者。第一,這本書建立在許多數理模型的艱深研究之上,雖然作者一再強調這本書是用淺顯的語言來介紹這些觀念,讀者仍要有面對挑戰的心理準備。第二,這本書師承奧地利學派傳統,對於任何政府的計畫與干預都嗤之以鼻。雖然其中有深刻的真理存在,但是這樣的結論是否等同於無政府主義,或者說,現代資本主義能否在缺乏現代政府的前提下有效運作?是讀者可以進一步思考之處。


最後,身為這本書所大力抨擊的「新古典經濟學」的教師,我必須指出一點:新古典的「完全競爭」與「均衡」觀念固然有其缺陷,但是經歷一個世紀以上大眾知識與學術專業市場的高度競爭仍能歷久彌新,如果套用本書「唯演化與競爭能裁判成功者」的邏輯,恐怕還是有必須對其加以肯定之處。


  • 您可能有興趣:

    油價攀高,環保大好
    lakatos 發表於樂多回應(11)引用(0)右派發聲編輯本文
    樂多分類:新聞評論切換閱讀版型 │昨日人次:0 │累計人次:1590

    引用URL

    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7935725

    回應文章
    我沒看世界經濟簡史。當初是因為看到「文化才能決定命運!」這句話,才沒看下去。怎麼說呢?用文化解釋差異好像放大絕,怎麼說都通。不過既然劉館長推薦,我考慮找來看看。
    | 檢舉 | Posted by Richter at December 25,2008 18:17
    Richter,

    能夠引起爭議才有趣。

    它的中文官方網頁有引用Eric L. Jones的一段話,你看了可能就有讀一讀的興趣了:

    「本書很快就會成為經濟發展史的基本教材,並導致同業的驗證、精煉或是駁斥。克拉克對於「帝國主義有其經濟貢獻」以及「勞工是工業化的最大受惠者」的觀點也將觸怒「正義之士」。」
    | 檢舉 | Posted by lakatos at December 25,2008 20:03
    若說「文化才能決定命運!」這句話改成「個性決定命運」會不會比較容易接受? 不過「文化」的定義傾向於將個人與「群體」綁在一起,以台灣的現狀而言,「我」就消失在一個大多數人接受綠卡總統與美國人立委的「文化」裡,這是讀起來稍有違和感的部份。
    不過Gregory Clark第一章中提到非洲大陸的部份,倒是說出了我心中長期以來同情心與理性的衝突,或許也是我對一些非洲人道救援的疑惑: 本著善意的人道救緩可以使一個在非洲原是糧食輸出的國家,糧食產量在十年內降到十分之一並大符依賴著人道救援,這真的是做好事,積功德嗎?
    | 檢舉 | Posted by prosit at December 28,2008 22:51
    prosit,

    推薦您看一篇木菟咖啡的舊文:藍山雀

    BTW,盤學長偷藏在這篇文章裡的經濟學觀念叫做「一般均衡」。
    | 檢舉 | Posted by lakatos at December 28,2008 23:58
    謝謝館長推荐的文章!

    不過可以想像的回應會是拿著一張張飢餓兒童的照片推到你眼前說: 這些可憐的孩子啊~ 很難抵抗的~ (什麼時候開始,一個理性正確的決定,要背上不道德沒同情心的罵名呢?)
    | 檢舉 | Posted by prosit at December 29,2008 07:13
    過年期間終於有時間把Clark的簡明經濟史比較仔細的讀一下。平心而論,廣告詞的「文化才能決定命運」或「推翻亞當斯密」應該是太誇大作者的結論了(不過不這樣寫廣告詞,好像就比較沒辦法吸引讀者的注意:)

    對於Clark的主要結論,比較四平八穩的說法應該是這樣:Adam Smith或許多發展經濟學家強調的制度面或市場經濟環境並非不重要,但是這是資本主義開始長期經濟成長(或產生工業革命)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而必須要「產生誘因的制度」與「會對誘因高度反應的文化」遇到一起,才能催生現代的長期經濟成長。

    Clark強調的是,1800年之前,如日本,中國等,都曾經在歷史上產生過在一定程度上可算高度發展的市場經濟,甚至可能超越1800年之前的英國。但是要在1800的英國,因為上層階級「超生」過勞工階級,產生「向下流動」現象,從而將「會對誘因高度反應的文化」擴散到全社會,才誘發工業革命。

    我們是不是要同意Clark的結論姑且不論,但是他的著作其實可以算是Weber與Veblen的某種變奏。(不過我有點吃驚的話,Clark似乎並未引用這兩人的著作???)

    Anyway,去掉結論不論,對我而言,這本書最有吸引力的地方還是在於其豐富的資料與細節。舉例而言,光是看看作者討論19世紀(不洗澡的)英國人與其它文化(特別是日本)在衛生習慣上的差異,就實在非常有娛樂效果:)
    | 檢舉 | Posted by lakatos at January 5,2009 17:11
    | 檢舉 | Posted by lakatos at February 21,2009 18:26
    我看完敗部經濟學了。這本書的精髓是運用網路科學的概念來解釋經濟現象,頗具啟發性。不過網路科學需要高深的數理技術,好像大多是數學家或物理學家在玩。
    | 檢舉 | Posted by Richter at March 9,2009 11:21
    沒錯,所以這一派很有趣,他們師承舊制度與奧地利兩個非主流(直接說就是反新古典)學派,但是玩數學玩得可能比主流經濟學派更凶。

    這一派另外常玩的技術是電腦模擬。
    | 檢舉 | Posted by lakatos at March 9,2009 13:15
    每回看到喜歡套數學和模擬和網路的理論,都會想到 Numb3rs 這部戲。歡和討厭這齣美劇的人似乎都是基於相同的理由:什麼都可以立刻找到模型套上去。

    我最近在跟朋友討論什麼是 data mining 時想到一則類比:啤酒和尿布是很神奇很經典沒錯,但如何想到針對「同時買什麼東西」這個向度 mining 恐怕才是公理自外於系統的奧妙(與唬爛)之處。
    | 檢舉 | Posted by augustinus at March 9,2009 21:11
    您好,很高興認識您,瀏覽了您的部落格,覺得內容很充實,我本身是企業團體投資與職場管理心理學講師,邀請您到我的部落格看看,大家互相分享與切磋!
    http://wageiverson.blogspot.com/
    | 檢舉 | Posted by 鐘偉晉 at March 17,2009 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