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2,2005 08:03

學費與流動

Cafe_Coffee_Cup_brick.jpg
2005/8/11
駱明慶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大學學費自由化的討論過程中,常被提起的一種憂心是,學費如果自由化,調漲後的學費將加重窮人子弟的負擔,使得窮人無法透過大學向上流動,將使得三級貧戶變總統的感人故事不再出現。


這樣的憂心,顯示許多人認為「流動」是應該追求的目標。不過,大學學費和社會流動之間,到底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學費自由化是否真的會降低流動性,許多人懷念的舊時代,流動性是否真的比較高,值得進一步釐清。
人們之所以要念大學,是因為上大學的效益大於上大學的成本。上大學的效益,包括畢業後薪資的提高,大學生活帶來的樂趣,以及人際網路甚至婚姻機會的取得,念大學的成本則包括學費與生活費。當效益大於成本,個人就會爭取上大學的機會。由社會的角度來看,總成本還包括政府補貼大學的部分,只要總效益大於社會的成本,就應該有上大學的機會。


不過,上面所計算上大學的效益,會因學生的狀況而有不同。一般而言,上大學所帶來薪資的提升,應該會與個人在高中畢業時的狀況有關,潛力越好的,大學帶來的效益越大。因此,應否上大學的決策,個人絕對比政府清楚。大學擴張之後,1985年出生的世代中,有44%讀了包括技術學院在內的大學,他們都覺得上大學是值得的,也取得了流動的機會。反觀「低學費」搭配就學機會管制的年代,和陳水扁總統同樣1951年出生的人,只有8%的人有機會上大學,這個許多人懷念、激烈競爭的篩選制度,實際上卻排除了大多數人升學的可能性,也剝奪了他們向上流動的機會。


因此,給定一個學生到了十八歲時的狀況,只要不出現個人覺得值得念大學,卻因為貧窮且無法貸款而必須放棄,那麼學費自由化並不會讓社會因此而變得更不流動。就學機會增加之後的學費自由化,改變的是學費由納稅人和學生自己負擔的比例,只要不會改變個人對是否值得念大學的判斷,學費自由化就和人們關心的流動沒有關係。許多人引以為災難的學生貸款唸書的問題,反而顯示流動機會的增加,就學機會被嚴格管制的年代,多數人根本沒有機會唸書,當然也就不存在貸款的問題。


或許,真正關心流動問題的人更應該問的是,現在的教育制度在人們由出生到十八歲,取得流動能力的過程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是不是因為現行制度的無效率,讓許多人在中小學的階段,人力資本的累積相當貧乏,產生「不值得」念大學的狀況,而志願地選擇不流動。因此,排除存在於中小學階段,阻礙學生學習的諸多問題,提升學習的成果,對流動性的增加反而是比較有幫助的。


--------------------------------------


圖片來源:http://www.metal-art-decor.com/Images/Large/Cafe_Coffee_Cup_brick.jpg

  • lakatos 發表於樂多回應(62)引用(1)關於教育編輯本文
    樂多分類:新聞評論切換閱讀版型 │昨日人次:0 │累計人次:1566

    引用URL

    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364883
    引用列表:
    前陣子總有一屁股焦慮,總算搞清楚是什麼症頭。哇是好行小慧,靠小聰明過日子的真小人,不久前忽然想到腦子好像還可以多用用,啃起幾本硬點書,大概是消化不良,搞得自己七葷八素狂落
    通屁眼 長智慧【寬衣解帶。脫給你看】 at August 15,2005 09:35

    回應文章
    立論非常正確,但是在目前媒體濫權氾濫的時代,見縫插針炒作,您的正確立論又有多少人聽得進去?自由經濟就是公平自由競爭取捨,但是,即使政黨輪替5年啦!既得利益的保守勢力仍然非常強大,使得改革有氣無力,即使超過50%支持大力改革,仍然力不從心啊!奈何?只有繼續打拼吧!
    | 檢舉 | Posted by 遊子 at August 12,2005 10:13
    剛好有讀過一些研究,所以關於所得和流動性的問題,我想提供一點加拿大的實證,共大家參考。這是駱教授的專業,請指教錯誤。

    加拿大的大學和美國比較不同的是,大多數的大學都是公立的,學費並不完全由校方決定,省政府有很大的決定權。學費比美國低多了,學校享有很多政府的補助。感覺上和台灣的情況比較接近,所以關於學費的討論也跟台灣很像。另外也有龐大的學生群對學費抗爭,其中不乏視死如歸的激進者。

    最近兩篇關於加拿大的研究指出,提高學費對於入學人數有負面影響,而且該影響對所得低的家庭或者父母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影響較大。

    提高學費導致入學人數(或比例)減少,這很直觀,但是對所得低者影響較大,就比較不容易解釋了。

    經濟學者提出很多可能的解釋,一個比較流行的解釋是學生有借貸的限制。其中一篇論文提到加拿大從 1995年以來都沒有改善助學貸款,可能是主因。暗示提高學費應該配套提高助學貸款,以降低對低所得者的衝擊。

    然而,最新的發現是認為大學學費(或借貸的限制)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家庭所得對於入大學的影響主要發生在高中或者之前的教育。其中一個原因是所得低者對高中前的教育投資較少,所以孩子的成績較差,於是申請大學較困難。另一個相關的說法就是駱教授提到的自我篩選。因為某種原因,大學前的教育使得低所得者對於唸大學所能帶來的好處有較低的期許,所以自動選擇不唸大學,同時也對高學費比較敏感。

    我個人認為,大學前的教育,而不是大學學費,可能才是關心社會流動的人所應該注意的方向。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August 12,2005 12:08
    JZFan:

    我想到的是,中小學階段,公營學校的無效率,造成學習成果的低落,這其實是在既有經費下,可以大幅改善的地方。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August 12,2005 15:45
    駱桑,

    開放公營中小學的管制,對效率的提高比較顯而易見,但對流動性的影響是什麼? 願聞高見。

    如果著眼在流動性的話,一個可以關注的問題是父母失業對孩子教育的影響。

    已經有一些研究指出,父母失業(尤其是長期的失業)會提高孩子的高中輟學率並降低大學入學率。這個問題,對一般受薪階級的影響顯然大於所得較高的中產階級。這個影響,在有慷慨的失業保險制度的加拿大都很顯著,遑論沒有失業保險的台灣?

    好像是一個可以做實證的題目。

    我想,失業只是一個例子。我要說的是,順著你最早提出的問題,流動性的障礙,可能並不在大學學費,尤其是有充分的就學補助或貸款的條件下。學費也許最熱門,相關的立論也最聳動,但它和流動性無涉。

    真正影響到流動性的,是別的社會經濟因素,例如失業。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August 13,2005 03:43
    JZFan:

    如果,「流動」的意思是到了升大學的關口,發現大學的效益大於成本,而決定念大學。那麼,流動與否決定於高中時人力資本的累積情形。累積的越好,讀大學的效益越高,越可能選擇念大學。所以,如果中小學的效率能夠提升,使得中小學階段的學習成果越好,決定念大學的可能性越高,那麼流動性就增加了。

    換言之,決定一個人十八歲時狀況的因素千百種,但是大致區分為家內和學校的話,政策最有可能影響的是學校的運作效率。至於家內的因素,由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對小孩的教養方式,家內的氣氛,父母是否抽煙酗酒等等,當然都有可能對小孩人力資本的累積產生影響。

    失業,當然也會對家內的情況產生衝擊,除了「失業」這個事件本身的負面影響(就像離婚這個事件本身可能也有影響),所得的下降也會使得父母對小孩人力資本的投資下降。這個面向其實是在說,當家裡窮到一個地步,父母對小孩人力資本的投資,可能會低於由小孩或社會的角度出發,小孩應該擁有的人力資本。這個問題,如果在大學階段才發生,那麼貸款就解決了。如果是在中小學階段,就可能產生問題。

    不過,失業率百分之五,沒上大學(和技術學院)的有56%的情況下,失業不見得是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在中小學階段,排除各種可能阻礙人力資本累積的問題,包括家內和學校,對提高流動性可能更為有效。真正關心流動的人,在這個面向可以著力的還很多,學校效率的提升是最明顯的,不需要在學費問題上打轉。

    影響中小學階段學習成果的原因是什麼,其實是任何教育政策都必須先瞭解的實證問題,可惜除了簡單的家庭背景變數之外,我們真的不清楚。研究上,我們甚至不知道,學校是如何影響小孩學習的。這種狀況之下,談教育問題,當然就只能談編了多少預算,教學法如何改變,以及升學方式的多元化。

    可以做的題目還相當多。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August 13,2005 07:29
    另外,嚴格來說,學費漲了之後,由於個人唸書成本提高,在邊際上是有可能改變升學與否決策的。但是,一來我認為會受這個margin影響人數不多,因為在目前的管制之下,錄取率(錄取率除以報考人數)其實只有約76%。二來,在這個margin的人,應該都是私立學校學生,原本政府補貼就已經很少,學費自由化之後私立學校漲價的空間其實不大(加上人口數快數減少)。
    再者,即使受到影響,這些人原本就是在一個扭曲的偏低價格之下才決定念大學的,現在只是恢復成與社會的決策相同的情況,透過壓低學費騙他們來念大學也沒什麼道理。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August 13,2005 07:52
    駱桑,

    原來你的流動是這個意思。可是,流動不是應該是相對的概念嗎? 也就是說低所得者相對於高所得者上大學的機會。

    如果流動是指相對的概念,放在流動與中小學教育的議題架構裡,要問的問題就是,解除教育管制(或其他政策)對低所得者相對於高所得者上大學機會的影響。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August 16,2005 09:21
    JZFan:

    流動當然可以是相對的概念,不過,我不清楚為什麼要談相對的流動。或者說,我不懂為什麼要追求相對的流動,以及如何測量相對的流動。

    舉例來說,最一般的衡量相對流動的方法是,比較不同背景者升學機會的差異。問題是,什麼時候家庭背景對升學機會最沒有影響?答案是,大家都沒有機會念大學的時候。既然沒有人有機會,那麼出身如何自然不會有任何影響。此時,隨著機會的增加,家庭背景的影響其實是會先增加,直到多數人都有機會之後,教育機會的增加,才會使升學和家庭背景的關係下降。

    這篇文章,解釋升學機會與家庭背景的關係。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August 16,2005 13:15
    駱桑,

    為什麼這個題目只有我唱獨角戲來回應你?我覺得這個題目比學費問題更有趣的說。

    拜讀你的paper,的確很有創意。可惜在台灣這個社會有創意的聲音往往沒有太多人聽。

    我對你paper的主要結論有一個疑問。這個結論是:家庭背景對於升學的邊際影響是非線性的,當升學機會很低時,其影響隨著就學率增加而增加,當升學機會高到一定程度時,其影響開始遞減。從專科以上的圖分析,這個 turning point 似乎在40-50% 之間 (我其實覺得不是非常明顯)。

    我的問題是,如果大學和專科畢業之間的 wage differential 很大,而大學就學率目前還在 30% 以下,那還有最少 10 的百分點 (甚至20%) 要走呢,這不是一個很短的路吧?尤其不妙的是,如果這個比例升到 50% 就停止了,那豈不是剛好在家庭背景對升學影響的最高點?

    另外,沒有證據顯示,大學的 turning point 和專科以上的會一樣。當然也很難說,如果聯招取消了,或者教育自由化程度提高了,這些 turning points 不會向上移動。

    我的意思是,解除教育管制對效率的影響顯而易見(我個人認為這個效果將是巨大而驚人的),但對流動的影響則沒有那麼肯定。換句話說,你要說服某些自稱左派的人士,恐怕需要更顯而易見的證據。

    有沒有關於台灣各級教育 wage differential 的估計?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August 17,2005 13:19
    JZFan:

    感謝你繼續唱獨角戲。

    50%不是一個魔術數字,這篇文章只是要說明,在大學擴張的過程中,家庭背景對誰能念大學的影響,會先增後減。我們不可能一方面要增加就學機會,一方面又要降低家庭背景的影響。

    更往前一步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要追求家庭背景影響的最小化?為什麼這個定義下的「流動」有道德上的正當性?一個不可能達到的目標,怎麼會有正當性?除非,我們要關閉絕大多數人唸書的機會,來追求相對差異的最小。

    另外,大部分追求正義的人,可能還是沒仔細講清楚,一個社會到底要怎麼樣的重分配才是公平?是保障所有值得唸書的頭腦,都能有唸書的機會?還是要保障每個人在出生時都有值得唸書的頭腦。前者,不但可能達到,而且還有效率的提升。後者,就相當麻煩了。除非我們要禁止差的頭腦的誕生?!

    要宣稱「流動」是值得追求的目標,必須先說清楚什麼是「流動」,「流動」為什麼是應該且值得追求的,最後才是什麼政策可以達成這個意義下的「流動」。

    關於wage differential,大約是下降中,因為高等教育勞工的供給持續增加。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August 17,2005 14:22
    駱桑,

    要別人定義清楚問題,你的日子有那麼好過嗎?

    你有沒有注意到,許多對放鬆教育管制有疑慮甚至反對的人(雖然我很能理解),最說不清楚的(或者最不願意細談的)就是對問題的定義。

    所以你在提出論點的同時,還得將挑戰你的人因為疑慮而有的種種問題,都給定義清楚才行。這樣一來,對話才會容易一些,當然也比較精彩。

    有些人的命本來就比較苦一點。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August 17,2005 15:03
    JZFan:

    是啊,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是討論最大的障礙。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August 18,2005 11:45
    駱桑:平安!JZFan桑:平安!
    駱桑討論的文章有卡深和卡有學術性,一般人可能毋知安怎參與卡好‧其實這個題目毋是即馬才有‧“學費如果自由化,調漲後的學費將加重窮人子弟的負擔,使得窮人無法透過大學向上流動,將使得三級貧戶變總統的感人故事不再出現。會記得”佇日本殖民時,“小學”取代題目中的“大學”,1950年代,“初中高中”取代“大學”‧民眾期望的是遊戲規則愛公平、公正、公開‧就可接受‧規則如果有改,至少愛1年前公告,規則如果大大修改,愛搁卡長的時間互參與者準備和適應‧安呢就會用啦!因為人生落來就是無公平,有人好命有人歹命,這是先天的“命”,毋是個人會當改變的‧但是,後來變好變歹的因素真正濟,如果有心奮發向上,爭取未來搁卡好的前途發展,一定會想辦法食苦拍拼,這就是“運”,這是隨時會改變的,嘛是個人的拍拼機會‧所以,只要制度真正是公平、公正、公開‧就好啦!
    | 檢舉 | Posted by 遊子 at August 20,2005 23:03
    雖然不完全是學費自由化的議題,但是跟大學開放有沾點邊。
    同學寫的這篇文章,不具學術基礎,卻是我們一般人直覺的反應呈現,相當深刻。
    學歷無用論?
    | 檢舉 | Posted by 曾經是漿手 at September 5,2005 18:08
    Economist 這一期有一個高等教育的survey,相當值得細讀,連結在此。

    How Europe fails its young--- the state of Europe's higher education is a long-term threat to its competiveness

    The brains business

    Secrets of success--- America's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best in the world. That is because there is no system.

    Head in the clouds--- Europe hopes to become the world's pre-eminent knowledge-based economy. Not likely

    A world of opportunity--- Developing countries see the point of higher education

    Wandering scholars---For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 is becoming a borderless world

    Higher Ed Inc---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much more businesslike, but they are still doing the same old things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A more market-oriented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can do much better than the state-dominated model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September 12,2005 16:21
    駱教授連結的這其經濟學人的資料好豐富
    但是很可惜
    我英文太爛
    看沒幾行就投降了
    若有人能提示一下重點不知有多好
    | 檢舉 | Posted by 小米 at September 13,2005 02:44
    小米:

    重點就是這段話。

    America's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best in the world. That is because there is no system.

    國家介入得越深,情況就越糟。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September 14,2005 20:55

    駱桑,

    這句話讓我想起很多年以前我就曾聽吳聰敏說過,美國政府是沒有產業政策的,而那可能就是最好的產業政策。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September 14,2005 21:11
    to:駱教授
    「國家介入得越深,情況就越糟」這是只適用於高等教育嗎?還是適用於所有的教育政策?

    to:JZF
    你聽到吳聰敏所說的那段話「美國政府是沒有產業政策的,而那可能就是最好的產業政策」的完整意思是什麼?也就是他說這句話有沒有什麼前提?還是就是最好是不要有任何產業政策,任何的產業政策都是多餘的,但是真的就是這麼簡單嗎?

    | 檢舉 | Posted by yoko at September 14,2005 23:21
    yoko,

    搶答你對駱教授的提問。

    美國沒有產業政策,但是不久前聯邦開始搞一些救災政策,所以,紐奧良的救災工作才會一塌糊塗。

    國家介入越深,情況就越糟。不僅是高等教育,當然適用所有教育領域,而且,恐怕適用其他很多領域,只要市場可以發揮功能的地方。

    市場還有哪些功能呢?至少在紐奧良的經驗來看,還會救災。聯邦在災後苦思各項物資的調度規劃而飽受批評,Walmart早在颶風到來前,就把大量民生必須物資向災區移動,快速提供災區的需要。
    | 檢舉 | Posted by 盤 at September 15,2005 01:14
    yoko,

    應該這樣說,少林派(和西域少林派)的經濟學家多半認為真正「好」的產業政策多半不是我們一般人所想像的那些以納稅人的錢來扶植特定產業(圖利他人?)的政策,而是像財產權的確立(減少盜竊行為)、契約的強制履行(減少違約)和提供交易工具(鈔票)等等作為「工商社會基礎」的政策。

    然而,當這些「基礎政策」已經具備之後,最好的產業政策就是沒有(新的)政策了。

    以此淺見,謹供參考。

    PS:話說回來,比較晚近的經濟學家也開始注意到像是社會上的「互信」(trust)在經濟成長中的作用,只是我不曉得有什麼政策是可以增加互信的。也許某前總統的「心靈改革」會有點幫助...
    | 檢舉 | Posted by Joseph Wang at September 15,2005 02:14
    yoko:

    前面幾位已經大致回答你的問題。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做一點比較。

    這是我國的教育部,由裡面的組織結構,可以探到由小學到大學,教育部沒有什麼是不管的。連註冊組長罰家長寫悔過書,記者還是習慣性的要去問教育部長的意見。

    問題是,真的沒有人有權力決定別人該受多少教育,改受什麼樣的教育。長期管理的結果是,讓公民都無法完整地作自己的主人。

    美國的教育部在此,
    它大概只做兩件事,分配獎助學金和做教育情況的調查統計,後者恰好也是我們的教育部不做的。沒有資料支持的教育政策,通常的只是少數菁英想當然爾的教育政策。

    至於產業政策,你大概想到我國那位管水管電的阿信部長,以及經濟部轄下的一堆國營事業。有趣的是,美國沒有經濟部。

    當然,並不是所有學經濟的都認為不需要有產業政策,還是有人認為經濟戰略是很重要的。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September 15,2005 06:38
    我不敢妄言到底應不應該有產業正策
    不過回頭看看台灣的產業政策
    只能用四個字形容
    慘不忍睹
    以我們最驕傲的科學園區為例
    當初一開始設定的產業是航太產業
    所以第一家科學園區公司叫做X翔
    結果
    造飛機造飛機園區造飛機
    掉下去掉下去通通掉下去
    反而
    當初一開始不受重視的產業電子半導體起來了
    那當初移轉扶持X翔公司的資金
    最後還是由大家一起付帳
    這種產業政策
    實在是【帥啊, 老皮】
    | 檢舉 | Posted by 少 at September 15,2005 12:34
    yoko,

    談到產業政策,應該先談一談某個特定產業和個人的關係。這讓我想起一個在加拿大的一個有趣經驗。上次我到銀行去換匯,行員是一位年輕女士,我跟她抱怨了一下匯率,說加幣對美元大幅升值害我持有的美金相對貶值了不少。可是她說她很高興,因為美國的商品變得好便宜,而且她常常過境到美國血拼。我說,可是對加拿大的出口不利。她停了一下,然後說,可是這跟我有什麼關係。

    對啊,一個特定產業或特定商品的貿易往往跟大多數人沒有太大的關係,可是推動產業政策的人往往都喜歡說他們推動的產業是 “火車頭” 產業,而且對經濟發展多麼有幫助。我記得當初台塑要蓋六輕的時候,有經濟學家 “估計” 六輕的投資將提高台灣的經濟發展2 個百分點 (後來有人用同樣的方法估計出,如果同樣的錢投資到養豬業,可以提高更多的百分點)。這不是騙死人不償命的事業嗎?只是為了合理化政府的補貼或優惠政策然後從中取利而已。

    另外,政府想要替企業家決定哪一項投資可以賺錢,往往都是災難性的下場。政府真正該做的,正好是產業政策的相反,也就是防止有人(包括政府自己)利用各種競租手段(包括公營)取得優勢,然後在市場上排擠掉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企業。

    世界上最蠢的事情之一,就是想要指導企業家怎樣才能賺錢,產業政策不就是一種這樣的指導嗎?經濟學家有的時候皮癢起來也會作類似的指導,但是當他們作的時候,千萬不要相信他們。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September 16,2005 04:37
    如果不相信專家的指導,那麼我們要相信誰?沒有人指導我們就做得更好嗎?
    | 檢舉 | Posted by (╯︿╰﹀ at September 16,2005 09:49
    也不是完全不要相信專家,只是要理解專家也是人,也會專求自己的利益。聽專家的說法,還可以自己再想一想。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的判斷。

    另外,可以再想想,專家為什麼是專家?有個學歷,即使是相關領域的學歷,也不一定是專家。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September 16,2005 13:32

    (╯︿╰﹀:

    我為過於簡略的陳述引起誤解感到抱歉。我想,我要說的是,許多經濟學者或官員,對產業政策有高度的期待,許多人總認為政府應該要開創出產業發展的前程。可是,台灣戰後經濟發展過程中,那些在前文中被形容成慘不忍睹的產業政策,哪一項不是在實施之前倍受經濟學者好評? 而我個人認為,所謂的產業政策,也就是政府(當然也包括經濟官員與學者)告訴企業家們,某個產業有前景,值得將資金放進去。可是,政府扮演這種先知的角色,表現一向是不及格的。經濟學家也會對這種先知的角色懷有期待的,因為如果能證明自己有不平凡的洞見,豈不激動人心?

    至於產業政策帶來的腐化等問題,當然不在話下。

    教育的政策和其他的產業政策的異同是可以討論的問題,但是對政府過度期待的現象,不同樣令人憂心嗎?

    另外,許多人引用日本做為產業政策成功的例子,但是這種說法在經濟發展學者間是有爭議的。許多人認為其他的因素(特殊的勞資文化,與大量高生產力的勞工等)扮演的角色更重要。

    最後,我是憑著概略的記憶來引用吳教授的話的,這個引用我應該保留。我的留言只能代表自己的看法。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September 16,2005 22:37
    剛好最近有機會審視產業政策下兩個失敗的國營企業的歷史,當然不脫諸位的描述。我相信在推動之前,官員及經濟專家是真心相信該產業具有"火車頭"效果的,但是對於如何讓這個產業發展成功,似乎沒有多少認識,也不知道如何幫助(或不幫助)才恰當,但是就是這樣投入了初期資本,然後慢慢形成一個爛攤子。

    另一個產業政策的決策部分似乎更有趣,除了相信火車頭效果之外,這些決策者的考慮很多是非經濟性的,似乎比較像是一種政治及心理需求:例如別人有我們也要有,別人作得到(好)我們也可以,或是有點耀武揚威炫耀式的心理,有了XXX(如自製戰鬥機)我們就是XXX(如先進國家)之類的。這些是可以從當年的決策文件與報導中直接讀到或解析出來的。

    我個人看法是,如果是心理需求,那也無所謂,只要大家同意,花大錢培養少數菁英,用高成本做出個什麼東東來,最後算是買個爽也好,但是就不用發展成一個產業了,至少不會害到很多人。
    | 檢舉 | Posted by 阿宏 at September 19,2005 10:46
    任何一個決策
    都是會有失敗的可能
    但是不能因為事後不如預期
    就說當初的決策是錯誤的
    更不能因此就推論所有的政策都是多餘的

    因為任何一項政策的做成
    我們是要考量當時的決策環境下是否草率
    至於未來的時空背景會怎麼演變
    這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 檢舉 | Posted by aho at September 19,2005 13:13
    其實並沒有人反對所有的政策,只是要問,「為什麼要有這樣的政策?」這個問題沒回答好之前,還是不要有政策比較好。

    如果人民都持這樣的想法:

    「任何一個決策 都是會有失敗的可能
    但是不能因為事後不如預期 就說當初的決策是錯誤的 更不能因此就推論所有的政策都是多餘的」

    那麼官就太好當的。因為這個想法之下,沒有政策會是錯的。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September 19,2005 19:34
    前兩天才知道,有這麼一個民宿管理辦法,其中的第三條規定,

    『本辦法所稱民宿,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閒房間,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生產活動,以家庭副業方式經營,提供旅客鄉野生活之住宿處所。』

    自用住宅空閒房間?家庭副業經營?這其實是一個不准民宿辦法。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September 19,2005 19:36
    駱,

    難怪有人說諸位身處「象牙塔」,而且你的合夥人劉館長還是位休閒管理大師啊。

    幾年前民宿在國內像野火一樣燒遍高山海濱,當然很快就被媒體和官員認為大事不妙,因為「無法可管」!於是政府為了「發展民宿事業」,訂定「民宿管理辦法」出來。只是在訂定同時,旅館業者強力遊說,請客的請客,招待的招待,塞銀子的塞銀子,於是管理辦法搞出來,沒有一家既有的民宿合於規定。當中最主要的門檻就是:房間數不得大於五間。

    請參考一下臺北縣合法登記民宿名冊,果然當中合法的民宿頂多五間房間,而且全台北縣只列出九家!

    旅館業者所以遊說到五間以下,是因為這麼少的房間數,誰嘛沒辦法經營下去,只能「副業」經營。但是民宿業者也不是沒有辦法對付,譬如說先設立五個房間登記,取得執照後再偷偷動工加設。至於說執法機關來抓怎麼辦,很簡單,旅館業者會遊說立法院、交通部搞出辦法,但是執行在地方政府,民宿業者也會和議員建立關係。不然請赴清境農場參觀,那裡多是「合法」民宿,請注意每一間的規模。

    當然,非法不是什麼問題,請參考臺北縣非法旅館名冊,注意當中烏來鄉的部分。喜歡泡溫泉的人都聽過那幾間吧。
    | 檢舉 | Posted by 盤 at September 19,2005 21:01

    回應一下駱教授所提的問題,即為什麼要有產業政策?如同所有的政策一樣,產業政策也有成本,而且都是全民在負擔,不管是透過租稅減免,補貼,關稅保護,或非關稅保護。同時,得利的人卻是少數,所以就涉及到公平性的問題,或者說是用公眾的錢圖利少數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多數的產業政策很難合理化的原因。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September 19,2005 21:29

    還有,什麼是"火車頭"產業? 曾經列在名單上頭的起碼有鋼鐵,汽車,以及航太工業。而今安在? 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不也照樣發展嗎?

    如果真要說什麼產業可以扮演"火車頭"的角色,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也許教育可以作為一種這樣的產業,因為它的確有可能(只是有可能而已)影響各種產業未來的發展 (雖然很難量化這種影響)。當然,即使不考慮這種cross effects, 單憑教育產業的產值(希望駱教授提供數據),提高它的效率就應該對經濟成長有很大的貢獻。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September 20,2005 06:20
    JZFan:

    教育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其實不需要數據,只要看看那麼多人想念高中,再讀大學就知道了。讓人們有機會追求他們想要的,對經濟就有貢獻。

    這是就教育產業的開放與解除管制來看,至於火車頭工業,和所謂X年X百億的大學砸錢計畫一樣,大約都是騙百姓的詐財術。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September 20,2005 06:40
    駱教授與大家好

    我想上面說了那麼多,其實都是針對用功的學生所說的。
    大學前的教育,確實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在讓學生學習之前,有多少學生用功是為了學習?
    絕大多數的學生之所以選擇唸書,我想是因為不希望自己在一開始就被社會淘汰﹔而之所以會將唸書與被社會淘汰連結在一起,就是教育政策所提倡的多元教學徹底失敗的原因。
    只有唸書才能讓人變成一個成功的人?只有唸書才能提升國家的競爭力?我很懷疑。我以為教育是讓人更懂得怎麼做人,然後才是怎麼做事﹔而不是懂得怎麼做事,然後對做人一竅不通。
    沒有基本產業(農林漁牧或是各種黑手)在背後苦幹實幹的支持,國家要怎麼走下去,難道真的可以只靠外來資金/產業支援嗎?更重要的是,台灣一味的追求高學歷,這樣的學習似乎除了讓能夠向上發展的人向上流動之外,卻也間接造成向下流動的人(不是一開始就落在下層,我指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被淘汰的人)不願正視承認自己是屬於下層勞動力,不願低頭去從事較為辛苦的工作的事實。
    台灣的學習似乎已經走向了盲目學習,學生(甚至是老師與所謂的專家)對於學習的認知似乎出現了錯誤,只希望身在上層的學者專家能正視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不要只是一味的認為學生就是該學習,卻忽略了「讓學生了解學習到底是什麼」這個大問題。
    | 檢舉 | Posted by vanque at October 23,2005 10:42
    這張應該算是這個部落格理最特殊的一個咖啡杯吧?
    | 檢舉 | Posted by 路人W at November 26,2005 16:28
    請駱老師指導,也請大家試試看怎麼樣改寫成小學生都看得懂的版本,如果能影響他們未來的投票意向就好了。

    ===================

    聲明:本文只討論高等教育

    「高學費 vs. 低學費」基本上是一個不完整的問題。
    辦教育,要花錢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假設培養一個大學生一學期要二十萬元,
    如果學費只收兩萬,代表十八萬要從稅收或是公債=>其實都是人民身上而來,
    (債是要還的,今天的債等於未來的稅,故以下都以稅稱之)
    也就是整個社會花在一個大學生身上的錢還是二十萬。
    而這十八萬(或是其他數字)佔稅收的一部份,
    也是稅收中其實包含了一筆「高等教育稅」

    換句話說今天的選項應該是:
    「高學費+低(高等教育)稅」 vs. 「低學費+高稅」(這是台灣目前的狀況)
    當然還有中間選項
    「中學費+中稅」 「中低學費+中高稅」 「中高學費+中低稅」 etc
    (註:假設高表90%,中高70%,中50%,中低30%,低10%)
    ==============================================================
    故事開始:

    stage 1:
    在這種狀況下整個社會上只有一種大學生:叫做平均大學生。
    他有平均的父母與平均的先祖,高等教育對他人生的加值也是平均,
    並有平均的工作與收入、家庭,未來也會有平均的子女重複此種平均的人生。
    (給讀過經濟學的人:啊就representive agent啦)

    此時若是低學費,那他的父母在他十八歲前要先繳一大筆稅給政府,
    ,他工作後要繼續繳稅付他自己的教育成本(兩筆加起來折合每學期十八萬),
    再加上學費每學期兩萬,他的家庭為了他的教育每學期付出二十萬元。
    當他成為父母後此種人生又再重複在他的子女上。

    若是高學費,那變成他父母得先存一大筆錢,
    然後還得辦就學貸款(兩筆相加共每學期十八萬),
    外加長期平均分攤的稅折合每學期兩萬,一學期還是二十萬。

    不過平平付二十萬,得到的效果不會一樣。因為經由公部門移轉資源的浪費
    遠比由私部門轉移要來得大。換句話說:
    如果高學費的教育成果等於十八萬(浪費二萬),
    低學費的教育成果可能只有十萬(浪費十萬,這一點也不誇張)。

    適當提高學費(註一)的好處之一:
    減少資源移轉過程的浪費,在同樣資源投入時達到更好的教育成果,
    或是用更少的資源達到一樣的效果。

    ---------------------------------------------------
    Stage 2:

    在這種狀況下整個社會上有很多種大學學齡的學生
    他有平均的父母與平均的先祖,

    但是高等教育對他人生的加值有極大的差距,
    有人讀大學的加值是每學期三十萬元,有人是零,甚至是負的;有人值得三百萬。


    此時若是低學費,那他的父母在他十八歲前要先繳一大筆稅給政府,
    ,他工作後要繼續繳稅付他自己的教育成本(兩筆加起來折合每學期十八萬),
    可是因為學費是每學期兩萬,只要讀大學對他值得每學期兩萬,他就會去讀。
    他的父母和他自己投在自己高等教育上二十萬元卻只值二萬,浪費了十八萬。

    若是高學費,那變成他父母得先存一大筆錢,
    然後因為讀大學對他只值每學期兩萬,他選擇不讀,因此他也不用還助學貸款,
    當然兩萬的高等教育稅還是要繳。
    他的父母和他自己只浪費了兩萬,與上相較省了十六萬/學期。

    適當提高學費的好處之二:讓真正讀大學是投資的人佔大學生人口比例的大部份,
    讀大學根本是消費的人仔細思考要不要這樣燒自家的錢。
    ------------------------------------------------------------
    Stage 3
    這個社會上存在有三種家族,第一種叫做受薪與勞工階級(佔60%),
    第二種是中產階級(佔30%),
    第三種就是資本家啦(佔10%)。

    假設大家生出來的小孩都是一樣聰明(笨),可是第一種人的小孩在中小學時還要幫
    家裡做點零工,讀書的時間就變少了,第三種人除了雜務最少(還有佣人幫)之外,
    可以上最好的私立中小學,上最好的補習班,請最好的家教,

    結果到了上大學時,資本家的子女佔有公立大學名額的30%,中產階級子女佔50%,
    勞工的子女只佔20%。

    問題是資本家繳的稅是最少的,因其收入主要來自於全世界政府稅捐機關
    都很頭大的資本利得,外加一堆律師和會計師排隊幫資本家節稅或逃稅。
    稅收(包括高等教育支出)主要來自於受薪階級和中產階級。

    如果是高稅低學費,代表著我們在拿比較窮的人的錢投資在有錢人的小孩身上,
    劫 貧 濟 富 莫 過 於 此

    如果是低稅高學費,自己付自己小孩的錢,不夠的讓小孩子以後自己還。
    =========================================================================

    現在許多關於學費的討論都忽略了稅的部份,好像稅(或是稅基)會從天上掉下來,
    而不是自己、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子女繳的。
    其實不然。繳稅的人就是在社會中層與下層的人民。

    人民應該要永遠不停的想,我能不能用更低的成本達到更好的教育成果?
    其實做法很簡單,適當提高學費就行了。

    讀過大學的人,我想問問你們:你們覺得自己受的
    教育值得一學期二十萬(或十萬)嗎?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學校永遠不會花錢在學生最需要的地方?
    很簡單啊,學校行政當局的經費來源有太高的比例是教育部,
    學校當然是以巴結教育部官員為主,學生需求為輔啊。

    在美國教授會因為有一個學期不發還學生繳交的作業而被解聘,
    台灣比這更誇張十倍,更混百倍的教授很多還活得好好地,為什麼差這麼多?

    為什麼社會上會有太多的大學生、太多的大學呢?
    因為只要設立就能向教育部要到錢啊,而教育部分錢的方式實在是不高明,
    而且不可能比私部門更有效的決定資源該如何分配。


    註一:我並不贊成高等教育支出全部由受高等教育的人民之家庭負擔,因為
    對政府而言投資在高教上的風險只有系統風險,對個人而言卻還要加上個別風險,
    換句話說要達到整個社會的效用最大,政府還是得支出一部份。
    (假設政府/社會只需要10%的高等教育報酬就合算,而個人需要15%,
    政府就要補助到讓個人以學費為本金計算時,高等教育報酬率達15%)

    註二:上文是假設稅會平均的退到大部份的人民上的情形
    (如提高所得稅的標準扣除額),可是就算政府完全不退稅,只是單純的調高學費
    (這等於是加稅啦),仍然可以解決stage 2和stage 3的問題。
    當然如果政府單純地對資本利得減稅就太賤了,可是還是可以解決stage 2的問題,
    並強迫學校把頭轉過來面對學生。

    目前這種狀況,學校用眼睛看教育部官員,用屁眼對學生是必然的。


    ===============================================
    適當提高學費的好處有:
    一、減少資源轉移過程的浪費,促進更有效率地利用資源。
    二、讓人民仔細思考讀大學到底值不值得?
    以讓這個社會上存有適當數量的大學生和大學。
    三、終結劫貧濟富之不義。
    四、強迫學校花更多心思關注學生的需求。


    | 檢舉 | Posted by IamWHO at February 4,2006 15:01
    iamWHO:

    指導不敢。我覺得你的論述很好,唯一可以在討論的是

    註一:我並不贊成高等教育支出全部由受高等教育的人民之家庭負擔,因為
    對政府而言投資在高教上的風險只有系統風險,對個人而言卻還要加上個別風險,
    換句話說要達到整個社會的效用最大,政府還是得支出一部份。
    (假設政府/社會只需要10%的高等教育報酬就合算,而個人需要15%,
    政府就要補助到讓個人以學費為本金計算時,高等教育報酬率達15%)

    ********

    我並不完全反對你關於風險的看法。不過,你可能要在說清楚一些受高等教育的風險是什麼?和做其他投資的風險,性質上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因為有風險而不受教育,比因風險而不買房子更糟,而需要政府的補貼?

    不過,相對於現存制度的不效率性,與反向的重分配,風險只是一個secondary 的問題。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February 5,2006 17:30
    剛剛聽完 James Heckman 的演講,他近年研究的重點在於 non-cognitive abilities 對於 lifetime earnings 或者 labour market outcomes 的影響。Non-cognitive abilities 主要奠基於學齡前家庭的影響,而他最主要的發現是早齡的教育和其後學校教育的影響是互補的,也就是呈 leontief 的關係。換句話說,從 disadvantaged 家庭出身的孩子,其後的教育投資影響有限。而從相對advantaged 家庭出身的孩子,若缺乏正式教育投資,對未來所得的影響也很大。

    他用這樣的關係來解釋某些教育投資(例如class size cut)可能效果有限,因為必須同時提高 non-cognitive ability。不過,這樣的發現有什麼樣的政策暗示,可能還需要進一步討論。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February 7,2006 13:49

    James Heckman et al. 即將在 Handbook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發表的文章應該整理了不少相關的研究。有意者下載從速,發表後可能就不能免費下載了。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February 7,2006 13:57
    受高教的個別風險在於自己所選擇的主修可能和就業之後市場需要無法配合。就政府可言可以建立一個能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包含上百種系所畢業的國民,就個人而言在十年之內擁有大學雙學位A+B加上碩C博士D各一種已經是極限(假設ABCD四種科目間還差蠻多的,而且即使是這樣也很難)。

    個人或家戶做其他投資時,比較可能做資產配置/風險分散。

    而全體國民受適當的教育(顯然我國是不夠適當的,而且教改使狀況變糟),對國家的國際競爭力的好處,應該是大於國民買不買房子的。就常理推斷國民有沒有房子並不是先進國家和落後國家的差別。
    | 檢舉 | Posted by iamWHO at February 10,2006 13:44

    Larry Summers 雖然被趕下台了,但最近的一篇paper顯示他所推動的教育補助計畫成功地提高了貧窮學生的入學機會。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February 27,2006 11:32
    | 檢舉 | Posted by 九紀山人 at March 15,2006 07:23
    終於有新梗,雖然依舊無敵蠢。反高學費聯盟:就學貸款收益,應回饋學生(聯合報2007.06.11)
    我第一次聽到「助學貸款有賺頭」,真是新鮮的指控。這玩意兒,如果不是公營行庫背負政策任務,富邦蔡家又發慈悲心,辦不辦得起來老實說還不知道呢。
    | 檢舉 | Posted by 年輕的會長 at June 11,2007 05:52
    這個星期的 Economist 有一篇
    Pro-choice: New Jersey has become the new front in the fight for school vouchers

    這不是新點子,也曾經有人試過推動它,不過這一次是真的有可能成功。官司會一直打到 State's Supreme Court,所以還有的瞧。我們可以慢慢看看它是否會成功以及如果成功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大概在我們退休前會有結果可供討論吧。
    | 檢舉 | Posted by CCLu at June 11,2007 16:42
    請教年青的會長
    貴大派對於「政策任務」這件事有什麼想法?
    | 檢舉 | Posted by 嘴砲研究所所長 at June 16,2007 23:30
    學費是學生時代的問題
    階級卻成為一生的問題


    其中寫到:

    我說,教育是窮人翻身的唯一機會。像我這樣從台灣南部鄉下長大的公教人員小孩,經由考試在政府補貼的政策下讀完大學,並靠自己努力去留學,回國教書。這樣管道在入學多元化與高學費政策下產生了阻礙,教育所服從的不再是有教無類的理想而是市場機制,冰冷的菁英主義取代了再怎麼邊緣都一個不能少的熱情;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July 12,2007 11:13
    我們將發現,當教育一旦商品化,以市場機制來衡量大學之品質時,柏拉圖的當年創立大學學園所象徵的薰陶培養人的獨立自主品格的洞察,批判與自由理想將逐步喪失,剩下的就是進入資本主義的邏輯,成為朝九晚五的以金錢衡量一切的會投票的沒有靈魂的人,這正是,我們所憂心的台灣大學教育現實。

    反過來講, 因為教育還沒有商品化的關係, 我們目前教育出來的公民, 獨立自主又具有批判和自由的理想, 也沒有被資本主義污染, 也不會用金錢衡量一切. 如果真的如此完美, 當年那些呼籲教改的學人們是在喊好玩的嗎?
    | 檢舉 | Posted by Brent at July 12,2007 12:16
    教育所服從的不再是有教無類的理想而是市場機制,冰冷的菁英主義取代了再怎麼邊緣都一個不能少的熱情

    身為一個從能力分班時代走過來的學子, 聽到這段話真是想吐
    | 檢舉 | Posted by Brent at July 12,2007 12:18
    有兩個被染色的詞很有意思:「高學費」和「高油價」。對很多人來講,價格比從前高就是不好。「從前」和「我的經驗」是很多人衡量正義與否難以割捨的標準。

    石計生文學創作的能耐仍然不錯,不亞當年。用他詩人般的詞藻,不只可以主張學費降低至1980年代水準,好像也可以用來倡議恢復科舉。
    | 檢舉 | Posted by 盤 at July 12,2007 13:10
    > 教育所服從的不再是有教無類的理想而是市場機制,

    > 身為一個從能力分班時代走過來的學子, 聽到這段話真是想吐

    人,尤其是在升學競技中勝出了人,很容易就以為競技的結果是這麼地理所當然,只因為我比其他人都優秀。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July 12,2007 13:41
    反對商品化浪潮:

    內政部6月7日將「保母管理與托育費用補助實施計畫」報行政院,該計畫按月補助兩歲以下幼兒的家庭保母托育費用。但是只限托嬰於有證照之保母始得領取。

    結果該案遭行政院婦權會打回,因為該案並未排除補助托育於托嬰中心。婦權會委員認為,托嬰中心均屬「營利單位」,送托於托嬰中心者不得申請補助。

    個人保母或「非托嬰中心」就不是營利單位?是因為他們不「營利」,還是他們不屬「單位」?
    | 檢舉 | Posted by 盤 at July 12,2007 14:18

    劉兆玄支持大學合理調漲學費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pr/11/today-education2.htm

    同時身為支持大學學費自主調整和綠營的支持者的駱教授,看到自己多年來的倡議,竟然有可能被藍黨所實施,不知心中有沒有感慨萬千?
    | 檢舉 | Posted by 少 at April 11,2008 12:52

    少:

    樂觀其成。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April 11,2008 13:33

    老實說,從報導裡面我看不出劉兆玄「合理調漲」跟現行制度有多大的差別﹖
    「合理」畢竟是很空洞的政治語言。
    而且從劉兆玄的想法到變成國民黨願意落實的政策,
    這中間應該還有一大段距離。
    我覺得真正可能不一樣的,是少了扯後腿的媒體而已。
    | 檢舉 | Posted by 潘 at April 11,2008 22:32

    潘:

    或許應該修正為靜觀其變,樂觀其成。

    媒體搞不好不只不扯後腿,還會突然如同反油價凍漲一樣,要求回歸市場機制。(當然,這應該只是我的樂觀幻想。)
    | 檢舉 | Posted by 駱 at April 11,2008 22:58

    當初"五年五百億"事實上是只要給兩間(台大, 成大)

    或三間(若清交合併)

    但要這幾間"頂尖大學"五年內完成法人化.

    但多方角力的結果

    弄成十多所學校入選

    台大,成大也找到拿錢但不需法人化的藉口.

    阿九現在再拿一千億出來燒

    台清交成的校長當然不會反對

    但高等教育的鬆綁反倒是遙遙無期

    劉準院長也是上一波燒錢計畫的受益者

    東吳大學是全國教學卓越計畫拿錢最多的學校

    要猜他傾向大學財務自主

    還是維持雨露均霑繼續花稅金

    我的猜想不是很樂觀
    | 檢舉 | Posted by P. Ong at April 12,2008 23:39

    「大學學費自主調整」是不是還要搭配「減稅」使用,效果尤佳?這裡假設調整是指調漲。

    學費自主調整的論點是受服務的人自己付費。如果沒有減稅,納稅人就享受不到「不用替別人繳學費」的快感了。

    另外,美國政府的獎學金,算不算納稅人替別人繳學費呢?
    | 檢舉 | Posted by J.S. at April 16,2008 21:06

    我想說的是「大學經費自理」,應該比「大學學費自主調整」精確點。
    | 檢舉 | Posted by J.S. at April 16,2008 21:17

    自問自答一下。我想通了,兩者其實沒甚麼關係,我腦筋不清楚。

    還有,我覺得政府的獎學金是用納稅人的錢替別人繳學費。站在使用者付費的立場,政府該做的事助學貸款,獎學金交給私人機構發就好。但是我其實不反對政府發放獎學金。至少納稅人的錢是給讀不起書的人,而不是比較會考試的人。
    | 檢舉 | Posted by J.S. at April 18,2008 11:04
    這篇論文研究了澳洲的助學貸款計畫(HECS)對於低收入家庭小孩進入大學的助益,其結果發現沒有顯著的效果。但對女性入學似乎有助益。
    | 檢舉 | Posted by JZFan at September 8,2008 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