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
Ð   父母不能承受之最   Ð
東森星期講義  2005-11-27

  台灣的自殺早已列入十大死亡之因,這些年來隨著經濟衰頹、失業率高、貧富懸殊加劇、生活壓力沉重,造成高比例的憂鬱症,自殺事件幾乎無日無之,根據報導,今年十月十六日到二十日短短五天當中,全台有170人自殺,平均每小時有一人以上自殺。這一年當中,從演藝人員(倪敏然)、資優生、大學生、新銳作家(黃宜君),甚至大學教授(李天佑),都走向自殺之路。根據教育部今年十月的統計,青少年自殺事件逐年上升,成為青少年前三大死亡原因的第二名。

  自殺的原因很多,成年人可能因為事業失敗、家庭失和、失去社會臍帶而選擇自殺,青少年則可能因為感情問題、家庭生活不和諧而走向絕路,這些因素雖然並不是自殺最好的理由,但是總是可以令人理解。解決這類自殺問題,社會也許應該開闢更多的救濟管道,譬如:加強就業輔導、普及家暴諮商和心理輔導及治療等。

  不過,最近發生幾起青少年自殺事件,既不是家庭破裂,也不是經濟窘困所引發,這些慘綠少年的死亡,不但是社會的損失,更情何以堪的是造成父母難以承受的痛。為什麼一個建中的資優生,只因為段考成績不夠理想,就做出讓父母抱憾終身的事?為什麼一位東海大學三年級學生上吊自殺,留給父母的理由只是「沒有什麼原因,我活過了」?其實這些不識愁滋味的青少年,在「沒有原因」或「原因微不足道」狀況下自殺,才是當前社會發展一個嚴重的警訊。到底誰殺了這些青少年?歸根結底,社會功利主義和單一價值觀是無形的殺手。

  在功利主義價值觀瀰漫的台灣社會,國人普遍把「名利」等同於幸福,而教育就是爭名逐利最佳的工具,所以讀好書、考上好學校、進入好科系,就是成功幸福的保證,而所謂「好」學校就是升學率高、「好」科系就是「錢」途看好的科系。因此考上台大醫學系,人人稱羨,沒有人會質疑學生的心性是否適合讀醫;考上哲學系,通常得到的冷嘲熱諷是:「讀哲學有什麼用!」

  更慘的是,如果書讀不好,一般的評價是:「沒出息」。不論父母、老師或社會大眾,都存有只有功課好才是好的單一價值觀,這已經羞辱了很多幼小的心靈,使許多孩子從小就注定成為社會的「邊緣人」。至於那些能夠在升學市場競爭的孩子,儘管已經夠優秀了,但是「一山還有一山高」,除非永遠第一,否則挫折感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一位教育哲學家曾說:「教育和訓練不同,訓練是為人們的職業作準備,而教育則是為人的生命作準備。」如果根據這個標準,我們似沒有為教育努力過,現在的國高中是以升學率評鑑好壞,大學科系的身價則是隨著市場行情而變動,我們整體的教育體系儼然成為職業訓練所。雖然大家都同意「有錢不一定幸福」,可是父母期待子女的,「錢」途永遠是惟一的路,當子女發現在這條路上找不到快樂時,就以為人生沒有路了,「死亡」因此成為他們的選項。換句話說,社會和父母這種單一的價值觀,使許多青少年找不到活下去的好理由,關愛子女的父母最後反而成為殺害子女的劊子手。

  每一條生命都希望追求幸福,但是幸福沒有標準答案,用單一價值觀要求別人或自己,結果是自己不快樂、別人不開心。生命其實可以有許多出路,書讀不好、錢賺不多的人也可能在其它方面獲得成就,因此真正關心子女幸福的現代父母,應該改變教養子女的觀念,一方面應該開放給子女許多條路,讓他們有一定空間的自我選擇,另一方面則是放棄功利的價值觀。

  功利價值觀在乎的只有「自己」,這不但容易造成人際間的衝突和挫折,也會使人生的路變得狹隘。一個心中只有自己的人在考慮自殺時,當然不會想到父母及所有愛他的人會因此而承受多大的痛苦。一個懂得關心別人的人一定不容易自殺,因為世界上永遠有許多人期望得到關懷和愛,活著永遠可以對別人有用,所以「關愛別人」的生命態度,不但可以感受到活著的價值,也可以使人生的路變得寬廣。

  生命的道理其實很簡單:活著不只是為了自己,為別人創造快樂才是真正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