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基金設置法源前天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遭到藍軍立委提案刪除,雖然藍軍立委的理由冠冕堂皇,但是主要的原因當然是不滿基金執行長林育卉的政治作為。民進黨批評此舉完全是對人不對事;林育卉本人則表示,這種以暴制暴並不是好方法;廣電基金的員工由於關係到他們的生計,也出面呼籲「政治歸政治,專業歸專業」。
憑心而論,民進黨或廣電基金對此事的批評或呼籲是正確的,民主國家應只問是非、不問立場。但這種報復性的政治作為,也不是藍軍的專利:陳水扁總統一句:「我當選了,不然你要怎樣。」是這種態度的最佳詮釋;同樣邏輯藍軍也可回應綠軍說:「我是多數,不然你要怎樣。」
政治人物不分藍綠,早就不斷上演政治報復戲碼,當己方有利而無理時,只管顏色不講道理,輪到己方有理卻不利時,所講的道理自然也就不會被當成道理。「黨派立場」是當前政治叢林的唯一法則,這不但有害台灣的政治發展,也誤導人民對民主政治的理解。
以大學校長選舉為例,候選人的政治顏色也成為重要的條件,由於對政治領域的厭惡,大多數人都期待沒有「顏色」的候選人。但是這樣的期待其實是不切實際的,除非對政治漠不關心,或者政治上無知,否則沒有人沒有政治立場,期待一個人沒有「顏色」,不但挫折人們公然表達自己政治立場的意願,有違自由的精神,也間接鼓勵偽君子「見人說人話」的處世態度。「有政治立場等於不公正客觀」是當前我們社會對政治最致命的迷思,不去除這個迷思,我們會永遠陷於「顏色決定一切」的泥淖而難以自拔。
其實一個人是否公正客觀,和他具有什麼樣的政治立場並沒有必然關聯;而具有某種政治立場的人,也不一定就不公正客觀。「公正客觀」的標準,借用美國哲學家羅爾斯公共理性的概念,應該是以所提出來的理由是否合乎「公共性」為依據,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的主張是社會大眾一般理性都可以接受的,這樣的主張就是公正客觀。根據這個標準,只要某人的主張合乎全民的理性或利益,不論此人屬於哪一個政黨,也不會影響其主張的公正客觀性。
換成通俗的說法,一個人不論他的政治立場如何,只要國家利益和政黨利益衝突時,他總是國家利益優先於政黨利益,這種人就是公正客觀;而一個總是把黨派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上的人,就是不公正客觀。
人們期待廣電基金是公正客觀、超越黨派利益的單位,林育卉有政治立場不是問題,她是否用政黨利益思維經營這個基金才是問題。任何人如果心中只盤據著政黨或個人利益,應退出這樣的團體,以免因個人而害了整個團體。因此在這個事件上,民進黨批評藍軍立委時,恐怕也要摸著良心檢討一下:有沒有利用公正單位圖利政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不但毀了公正單位,也汙衊了民主政治;如果林育卉身為廣電基金執行長的言行,合乎國家利益先於政黨、合乎公共理性,則不論黨派,我們要同聲譴責藍軍立委的作為。
只有當我們的政治人物和大多數公民,都能用公共理性而不是以政治顏色看待問題時,我們才能真正脫離報復政治的陰影,我們的民主政治也才算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