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任務型國代選舉,從選前的民調顯示,國民黨似乎可以重新奪回第一大政黨的地位,但是選舉的結果再次印證:民進黨還是比較會選舉。這次選舉有兩項因素造成選情有點撲朔迷離:(一)選情冷到冰點,似乎不利於善於選舉造勢的民進黨;(二)選前國民黨主席連戰的大陸行,炒熱國民黨的行情。
這次選舉是國內第一次以政黨為候選人的選舉,根據選前十天的一項民調顯示,超過七成的民眾不知道這次選舉的目的,五成以上不知道這次選舉是採用比例代表制,六成以上不知道修憲的內容。自從解嚴以來,從來沒有一次的選舉像這次這樣冷清,一向擅長選舉造勢的民進黨,面對這次內容複雜的投票,提不出簡單、具吸引力的訴求來炒熱選情。加上陳總統對連戰訪問大陸的態度和黨內不同調,引發民進黨基層支持者士氣渙散,反彈聲浪四起,逼得陳總統不得不以左批連宋,右打這次修憲「等於實質制憲」的喊話鞏固基本盤。
連宋訪問中國大陸,使得中國議題佔據選前主要的媒體版面,間接造成民眾對國民黨的好感,似乎是選前看好國民黨勝利的主因,從連戰出訪歸來的民調可以證實這樣的推測。根據某電視台的民調,認為連戰出訪對台灣社會和未來兩岸關係有幫助的民眾超過五成,而針對連戰帶回來的三項大陸「贈品」:熊貓、大陸人民來台觀光、台灣水果輸大陸零關稅,超過五成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應該接受前兩項,而第三項則接近七成的民眾贊成。這些數據顯示連戰出訪大陸是受到過半數國人的肯定,在選民不知為何投票的冷清選舉中,連戰選前的訪問似乎可以解釋國民黨選情在選前水漲船高的原因。
民進黨執政五年來,平均每年的平均國民所得是:民國89年12916美元,90年降至11637美元,91年是11627美元,92年是11841美元,從衰退到停滯,93年台灣經濟稍有起色,國民所得上升到12793美元,今年四月升至13500美元,但是韓國卻在同時以13800美元的年平均所得,第一次在國民的收入方面超越我們。這樣的經濟表現,雖然受國際景氣的影響,但是這個邏輯很難解釋過去國民黨執政,曾經面對兩次能源危機、亞洲金融風暴,台灣的經濟仍然在亞洲一枝獨秀,部分選民因而決定投票意向。
四月二十六日連戰出訪,綠營人士到國際機場激烈抗爭,一方面當然是有些人想利用這次的機會爭取媒體暴光率,但是另一方面也顯示綠營對喪失兩岸主導權的焦慮。綜觀民進黨內部對連戰出訪所呈現的雜音,以及執政後的政黨,還在用街頭抗爭、意識型態對立的方式表達抗議,暴露的是民進黨對兩岸問題的進退失據、無所適從,一言以蔽之其實是執政者的無能。
國民黨在這麼多有利的因素下,還是先盛後衰,證明國民黨的黨務機器已經失靈,無法有效的運作。事實上國民黨從2000年失利到現在,從來就沒有嚴肅面對其內部的病根,組織、人事一直苟延殘喘,以為2004年靠著藍綠基本盤就可以重新執政,然而卻事與願違,現在的藍綠版圖接近五五波,國民黨想靠藍綠結構翻盤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只有痛定思痛、重新定位,國民黨才有機會。
從連戰的出訪其實可以找到國民黨贏的機會,這些年來民進黨在「本土化」和「台灣主體」的意識型態下,不只收編獨派,也激發台灣人當家作主的豪情,再加上「台灣」、「中國」的簡單二分,這種製造敵我意識的選舉策略,不但強化內部的凝聚力和戰鬥意志,也使反對者擔心會被扣上「賣台」的罵名。國民黨內的「本土化」呼聲也因此應運而生。其實國民黨談「本土化」是標準的「拿香跟拜」,不但讓民進黨主導選舉議題,轉移其執政的不堪,更致命的是讓國民黨完全喪失政黨主體性。如果一個根據「本土化」而決定其投票意向的人,他為何要選國民黨這個「分身」,而不選擇「本尊」?
連戰回台得到五成以上的民調支持度,證明兩岸和解仍然是大多數台灣人民的心願,而從綠營對連戰的反彈強度,顯示兩岸和解是綠營最大的罩門,綠營的憤怒反映的是其內在的焦慮、無奈和無力感。今後國民黨如果能跳脫「本土化」的泥沼,展現政黨自主性,致力兩岸和平,為台灣的未來找到最有利的出路,應該才是重回執政之路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