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各種禮儀場合,鼎皆是最重要的食器,因此古代社會中,常被當作明尊
卑,別上下的標誌,而君王亦常以鼎賜予臣下作為榮寵,或在祭祀時用以述
紀先祖功烈,為此在鼎上常銘刻著重要的銘文。銘文的位置,主要在腹內近
口之處。內容主要有宗族徽記、祭辭、冊命、訓誥、記事及追孝等數種,對
於後人研究商周的歷史制度、文字風俗皆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正因鼎具有相當的政治意義,所以古代社會中用鼎大小及數目皆有嚴格的規
定,稱為列鼎制度。而鼎亦做為政治權力的象徵,如《左傳》宣公三年就記
載著楚國君主陳兵於周王室邊境,向周天子質問鼎大小、輕重的故事,顯示
楚國欲取而代之的企圖、而傳世的青銅器,也常以樂器的鐘及食器的鼎所合
稱「鐘鼎」來代稱。
- 《淮南子•說山篇》「嘗一臠肉知一鑊之味。」高誘注:「有足曰鼎,無足
曰鑊。」後世廚灶的發展已甚為進步,不再以鼎做為直接烹煮器具,而只做
為承裝貢祭的禮器。然而廚中所使用的「鑊」,其實正是「鼎」的演變,至
今閩南語中仍然保留了這個名稱。
- 本頁圖版轉引自《中國青銅器》(馬承源主編,臺北南天書局,1991)頁102,104,
105及99。
文字解說則參考《中國青銅器》、《商周彝器通考》(容庚,臺北文史哲出版
社,1985)及《商周銅器》(譚旦冏,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1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