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之所以成其為「兩岸」,當肇因於四九年大陸棄守,國府遷台。五○年代,遂成國共分立,兩岸睽隔之始。在藝文活動方面,為了鼓吹戰鬥意識,倡議生聚教訓,國府曾以強勢文藝政策,主導了一時代的文學走向。此一緣於兩岸分立之特殊時代因素而生的文學想像,雖在六、七○年代趨於沉寂,但八○年代以後,出自生於斯,長於斯的「外省第二代」,特別是,眷村子弟,之手的「眷村小說」,卻以辯證的姿態,為近半世紀的兩岸關係,予以進一步的深化反思。本論文旨在檢視從反共小說到眷村小說中對「家國」與「戰爭」等文學想像的轉變之跡,文中指出:反共小說與眷村小說都是緣於兩岸分立而產生的特殊文學書寫。然而同樣是想像家國,著眼聖戰,兩者取徑,卻大不相同。從早先的敵我分明,正邪不兩立,並以神州大陸為唯一家國,發展到以台灣土地為思考辯證家國意識的中心;從現實政治中「反共必勝,復國必成」的聖戰信念,衍異出社會生活中各類爭鬥的變形投影,並質疑其神聖性與合理性,小說作為重要的社會象徵活動,正是以其特殊的文學想像,多方面銘記下兩岸關係的轉折遷變。當原先必「反」之「共」以不再反、不須反,也無能反之後,那曾經書寫所體現的種種傷痛與掙扎、欲望與焦慮,在在成為現今這一健忘世代的另一種深刻提醒。

  兩岸關係中的文學想像-從反共小說到 眷村小說

《家國之間:開展兩岸關係的能動機緣》,台北:新臺灣人文教基金會,311-324頁                   民92.03

 

    

梅家玲先生
返回